星期三, 12月 29, 2010

永無止境的文字霸凌

六年半了。這個部落格的負面留言從沒少過。我之所以每天眉頭深鎖,有部份原因是我飽受負面留言攻擊。這些惡質的匿名留言者想到就來我這兒撒泡尿、拉坨屎,或是對著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人吐口水,完全不在乎他們的舉動極其幼稚,而且「觸法」。

Zachary寫的這篇文章──「網路留言作為一種懲罰和報復政治」,於我心有戚戚焉。文中提及:「完全不需要註冊的網路匿名空間,就像在一個漆黑房間,提供一把匕首給房間裡的每個人」。但與其說房間漆黑,不如說部落格主處於「敵暗我明」的狀態,只能站在台上被看不清臉孔的惡意觀眾扔鞋。

我的留言版並未要求留言者登錄Blogger系統以確認身份。先前開啟留言版「先審核後發佈」的機制,只是為了杜絕網路機器人的廣告留言,但有人將這個舉動解釋成我在搞「一言堂」,他們幻想自己的負面留言會被我過濾掉,並且推論我只允許支持我、吹捧我的留言出現。

可笑至極。

我並沒有過濾留言。但就算有,那又如何?這是我的部落格,這些人來我家大便撒尿,還要求我不能清掉他們的屎尿,而且一定要把他們的屎尿公諸於世。他們的屎尿有這麼值得閱讀嗎?

另有些人,執意認為這裡是一言堂,而論壇是「公開」園地,因此在某些論壇上公然對我進行毀謗。他們認為只要把戰線拉開,讓當事人不知情或無法澄清,就可以大肆批評,甚至註冊多個帳號替自己的攻擊性文字讚聲。

這些我都看在眼裡。但我無意浪費自己的時間一一回應別人惡臭的屎尿。

自從九月份以著作權被侵害者的身份上過法院後,我已經明白有些人若是不用法律給點教訓,他們永遠不懂如何尊重別人。我看得到每一位造訪者的IP位址,而只要報了警,自然也查得出論壇代號的真實身份,對於那些刻意挑釁、謾罵的留言者,以及在論壇上散佈毀謗言論的小人,我只是「尚未」採取任何法律行動而已。

不過,我的忍耐已達極限,所以請這些人好自為之了。特別是「妳」,我知道「妳」是誰。

另外,說真話確實會影響到某些人的利益;而太誠實則可能落人話柄。無論是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或忠實呈現自己的好惡,都可能得罪立場不同的人,例如那些打從骨子裡不在意國民黨不義黨產的人、那些正在出售面中庭或背天井的房子的人、那些不介意髒亂又喜歡樓下有攤販聚集的人、那些認為女人生小孩天經地義的人,甚至是那些自認心中充滿光和愛卻收取高價學費的靈修人士…。

六年半來,這裡一直是我與大家分享日常心情與各類心得的地方。我始終期待有一天我能擺脫負面磁場,專注在好事上頭,但永無止境的文字霸凌就像一大串不定時炸彈,往往輕易毀了我一整天的心情。這個部落格帶給我的痛苦和是非不能說不多,因此我認.真.考.慮自明年起暫停更新本部落格,直到我找到繼續書寫的理由。而即便我考慮過後仍願意繼續書寫,我也不可能再為暗處的匿名者提供匕首了。

在此要謝謝過去曾經留言鼓勵我、跟我有正面互動的網友們。我知道沉默的大眾一直存在,我不該為了少數的匿名攻擊者停止書寫,可是比起只是潛水閱讀、看完就走的人,那些出聲謾罵的人給我的感覺畢竟真實的多。

總之,祝大家新年快樂。

星期二, 12月 21, 2010

七年搬六次家的尋屋心得

可能是風水的問題,也可能是我陸續被裝潢噪音吵了近一年半,入住新居後我成天吃飽睡、睡飽吃,有空不是遠眺窗外景色,就是對著大電視看DVD,整個人懶洋洋的不說,連以往再忙都會抽空耕耘的部落格也不太想寫。

說起來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這麼容易入眠了,距離上一次倒頭就能睡著,足足有六年半的光景。巧的是,六年半前我也是租住在挑高夾層屋內,不曉得是夾層特別催眠,還是我比較適合睡別人挑的床墊?總之,最近我確實睡眠充足,排泄正常,精神和氣色也明顯好了許多,不消說,安靜對我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其實打從2003年底因為臥室在半夜遭強盜入侵,因而嚇破膽搬離與老媽共住的泰順街自家公寓之後,這七年來我共計搬了六次家,先後住過:捷運站邊的挑高夾層套房、老舊公寓、中古電梯公寓、大社區的大樓新成屋、小社區的大樓新成屋,和三年屋齡的挑高夾層屋等地方。

這些住所的條件不盡相同,住起來也各有利弊,也因此,我在尋覓下一個住所時,總會刻意避開已知的缺點,並且抱著期盼入住新居。不過以往我在尋覓新居時憑藉的多半是想像和推論,實際的情況不住住看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我想就我個人離家後住過的幾個地點,提出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跟我一樣在意居家安寧的在家工作者家庭主婦們也不妨參考一下:
  1. 位於發展不到十年的新興開發區或重劃區的房子(可投資但不宜自住)。
  2. 附近有工地的房子(挖個地基就會讓人心悸。然後蓋房子的過程先吵兩年,若蓋的是集合住宅,則裝潢聲會再吵個兩、三年,特別是釘槍的聲音)。
  3. 附近即將有都更改建案的房子(拆除和挖地的噪音極度可怕,其餘同上)。
  4. 面中庭的房子(做怪運動、特愛拍打身體的老人和尖叫奔跑的小孩會吵死人)。
  5. 臨天井的房子(家家戶戶傳出的噪音都被包在天井裡,臨天井的房間完全不得安寧。←網友補充:衣服曬在臨天井的後陽台還會沾染油煙味,因為廚房的排煙管會通到天井裡)。
  6. 死巷內的房子(意同天井,噪音全被包在巷子裡,而且無法迴車)。
  7. 下方有停車場車道或緊臨停車場的房子(還用得著解釋嗎?保證吵)。
  8. 面大馬路的房子(千萬別誤以為樓層低離馬路近會比較吵,事實上樓層越高反而越吵。)
  9. 緊臨宮廟、佛寺、醫院、航線的房子(頌經、法事、救護車和飛機的噪音躲不掉)。
  10. 棟距太小的房子(自家天井棟距大是沒用的,噪音來自隔壁棟啊)。
  11. 有頂樓加蓋的房子(容易有糾紛,而且通常會有人在上頭養狗,噪音可想而知)。
  12. 屋齡三年以內的房子(在家工作者和家庭主婦絕對不宜,鄰居的裝潢聲會吵死人)。
  13. 建材很差的舊公寓(樓上住了大象的話只能默默忍受碰碰碰的腳步聲,完全無解)。
  14. 沒有管委會的集合住宅(要求住戶素質,不如要求管理中心的管理與執行能力)。
  15. 位於邊間的中古屋(這種房子容易漏水,漏水自然漏財)。
  16. 距捷運站腳程五分鐘以內的房子(攤販和轉乘族的機車、腳踏車全部擠在門口)。
  17. 一樓賣熟食的房子(有油煙、有老鼠,萬一它生意太好,出入大樓都有困難)。
  18. 梯廳堆放雜物的集合住宅(表示管理不佳,或是大家一起擺爛)。
  19. 實際面積超過三十坪的房子(除非是我自己蓋的,或是我不用自己打掃)。
  20. 公共水電費過高的房子(如果多半宅在家裡,花在公設上的水電費只會讓人捶心肝)。
只是,真有符合上述條件的房子嗎?有的話麻煩諸位大德告訴我一下啊!XD

以下是網友補充的拒絕往來「戶」,歡迎大家持續提供意見:
  1. 樓下是二十四小時超商的房子(成天門鈴叮咚個沒完,店面前總是有一堆人在聊天,而且常有不良少年騎著改裝機車在外頭逗留喧鬧)。
  2. 樓下是自助洗衣店的房子(這種全天候營業的店面前總是有一堆人在聊天、喬事情)。
  3. 附近有社區活動中心或老人會館的房子(這種地方逢年過節常常辦活動,擴音器的聲音讓人崩潰)。
  4. 附近是國道的房子(整天聽到咻咻車聲就算了,三不五時還會聽到救護車或警車的聲音)。
  5. 隔壁住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的房子(濃重的咖哩香料味讓人難以忍受)。

星期四, 11月 25, 2010

催眠課心得(二)個體性

關於 commitment(許諾、投入)和 detachment(超然、不參與),村上春樹與河合隼雄有過精采的對話。身處 1995 年時空的村上說:
舉一個例子來說,在日本的時候,非常希望個人獨處,也就是說,想從各種社會、社團、團體,或規章制度之類的東西,逃逃逃,盡量逃開,大學畢業以後也不進公司上班,一個人靠寫東西活到現在,要跟所謂文壇人士交往也覺得累,結果,就只一人在寫著小說。

於是,在歐洲住了三年左右,回到日本一年,然後接著又到美國住了三年多之後,到了最後一段時間,相反地開始想多思考一些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之類的問題。

尤其到美國以後,感覺到在那裡時,以個人來說已經沒有必要再逃什麼了。因為那裡本來就是一個不得不以個人身分活著的地方,這麼一來,我所追求的東西在那裡已經變成沒有意義了。
我想,台灣畢竟和日本一樣,也是個重視公司、家庭、社群等集團,或者說奴性尚未完全根除的地方,不和諧、不合群份子容易被視為異端,就像衣服上凸起的皺摺般,必須被熨平。而強調個體性(難聽一點的講法叫孤僻、自私)則常被認為是需要「矯治」的偏差心態。我覺得,大家似乎有點把 individual 和 ego 或 self 給混為一談了。

河合曾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一書中提及:「這裡所謂的『作品』,不僅指藝術作品而言,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可以當作『作品』來思考。」我認為《1Q84》中的人物──青豆的生活方式,確實可被視為一種藝術。然而,藝術作品一旦被公開,有些觀眾的解讀方式極可能出乎作者的意料。這時候,面對種種分析、批評、指教、建議,作者聽是不聽?聽了,未來他可能不再是為自己創作;不聽,他可能被認為孤傲、不知變通、沒有彈性、曲高和寡。

我選擇了我目前的生活方式,我覺得有八成以上的時間我是自在的。我不必面對職場鬥爭,不用照顧長輩子女,手頭上有閒錢可茲運用,而且住在美美的房子裡。雖然搬到哪裡都飽受鄰人干擾,多少也有被困住的無奈,可是比起許多人,我是相對自由的個體。我是主動以疏離的角度與人交往,而不是因受人排擠而被迫孤獨。我也期待老老實實地定居一地,如果惡鄰不再如影隨形的話。

我在催眠中見到的畫面,絕大多數都沒有人,而且我總是處於獨居狀態。我甚至看見自己是一株面臨萬丈深淵的柳樹,夜空中只有一彎新月,天上沒有星星。這種畫面,再加上一些關於私事的陳述,很容易讓人以為我是個內心灰黯,對人類過敏的社會邊緣人,於是我感受到一些憐憫的眼神,某些同學更是急於給我建議,彷彿我的人生極度悲哀,若不對我伸出援手,實在有違他們的良心。

我完全明白同學們的善意,但要在短時間內說明自己的想法著實有其難處。現在我想談談自己這幾天在面對各種憐憫與建議時的心情。

我認為人生當中美好的部份不構成「問題」,因此在那種付費學習的場合中,我不會主動提起不需要被「解決」的事。然而在那樣的氛圍下,人生當中壞的部份有時會被放大成「問題」,畢竟我們是去學習催眠、解決心理問題或追求心靈成長,而不是去炫耀幸福的,所以在被問及自身處境時,壞的部份往往容易脫口而出。

那些壞的部份,那些片面且稱不上周全的發言,很可能被當成一個人的背景色,或是為對方個性定調的基準。我隱約察覺到我的背景色是黑的,我的調性是柔弱愁苦的,有位同學甚至在催眠狀態下,聲稱看見我的頭部被一支箭給射穿,這是多麼悲哀的景象。然而就我個人而言,真實的我並不是這樣的,好的部份我沒有說,不代表我就是可憐兮兮的弱者。

那個有著孤柳和新月的暗黑畫面,似乎對我的引導者K女造成了困擾。站在懸崖邊往往象徵不安全感,柳樹意味著不堅強,新月也遠不如滿月討喜,而且沒有星星的夜空更是一點都不燦爛。當下我確實感染到K女心中那種「這個人好灰色,真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心情,所以我也同步放大了「對,我的確很可憐、很柔弱」的認知,而且開始變得有些自憐,這種狀況在後面幾天越演越烈。

K女的引導很有創意,儘管她自認為平凡又不起眼,我卻認為那趟由她引領的催眠旅程其實頗有價值。不過我也想提供另一種觀點,要說我是硬拗美化也好,要說我是冥頑不靈、想否認「問題」也罷,但我覺得何妨將我看到的畫面解釋成:面對萬丈深淵表示清楚覺察到危險,而非渾然不覺;柳樹耐寒、耐旱,還可以擋煞,意味著我無堅不摧,遇事可以迎刃而解;新月代表新循環的開始,而且夜空中沒有星星就不會搶了新月的風采。的確也可以這麼解讀的,不是嗎?

我其實不太需要關愛或憐憫的眼神。無論我見到的畫面是否真的提取自前世或來世記憶,獨居對我而言完全不是一種懲罰,所謂的疏離也不是一種需要矯治的病。雖然自比村上春樹有些不恰當(我指的是我目前的狀態與他 1995 年時的生活方式和心境類似,而非我下輩子也不太可能擁有的文字才華),但會有人想去矯治村上春樹嗎?會有人想勸他融入日本文壇,多多與人交際嗎?一個人若是在外部世界極度成功,他的某種「偏執」與「格格不入」便會成為可被接受的狀態,而我,還不構不上那種條件。

於是在個體性方面,我想與其說是被說服要融入人群(或者說,人類),在上完這七天的催眠課並接受同學們的洗禮後,我反而更加確認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而且我更接受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但我會試著理解人群或人類,接受惡鄰的存在是現實的一部份,同時依然保有自己做為一個熱愛孤獨者的本性。

另外就是,我不止一次被同學們指出我太常穿著黑衣服去上課,似乎穿著一身黑是件很不好的事,因此最後兩天我只好換穿白色和灰色的上衣「以符合期待」,否則相關建議恐怕會沒完沒了地出現。不過上週四我隨同學們去八德路拍氣場照時,氣場分析師倒是點出「黑色」有助於消除我的負面能量,我適合配戴黑色的電氣石,穿黑衣對我而言是有幫助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繼續做自己,我寧可相信正面的敘述。這是我的偏執,也是我之所以為我的基礎般的東西。

又或者,我應該去國外住個三年,看看我的心態能不能從 detachment 轉變為 commitment?

星期一, 11月 22, 2010

催眠課心得(一)共時性

昨天剛上完為期七天的「NGH 國際催眠師證照班」,收獲頗豐,但也讓我一整週下來睡眠嚴重不足。我平日大多在半夜三點左右上床,約莫睡到上午十一點。雖然作息不太正常,起碼睡眠是充足的。只能說我忘了在上課前事先調整生理時鐘,以致在接下來的六天裡完全處於眼皮半閤的狀態。

覺得昏昏欲睡的不止我一人,有同學還帶了「蠻牛」來上課。不過可別誤會上課內容太過無趣,事實上,課程內容十分精采。但一來我們有些人平日習慣睡到自然醒,九點上課實在有些為難,二來我們上的是催眠課,一天之中同學們彼此催眠個兩、三次是常有的事,所以我的意識狀態也一直在清醒與恍惚之間交替著,感覺相當疲倦。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在被催眠時不能「順便」閉目養神一下嗎?我的答案是,如果被催眠的重點擺在「放鬆身心、解除壓力」,那麼被催眠者自然可以好好享受那個休息的片刻。但我們這些初學者多半急於探索潛意識的未知領域,不是去看前世、看夢境,就是去看來世、看中陰身所處的狀態。換言之,課程越到後面,我能在催眠狀態下好好放鬆的機會就越少,因為大家都很用力練習。

在做過「次感元」測試後,我發現我是視覺型的人,眼睛一閉、稍微被引導一下就能看見畫面,反而是聽覺能力不甚高明。如果你也好奇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不妨現在就閉上眼睛,回想自家客廳的空間配置與擺設,然後想想自己是看到客廳的畫面、聽見客廳裡的聲音、聞到某種特殊的氣味,抑或覺察到客廳帶給你的感受?如果聲音帶給你的感覺較其他感官清淅,那麼你很可能是聽覺型的人。

我在這個測試中能完全看見自家客廳的細節,就連開關、插座,甚至對講機上的按鈕位置也能詳實描述。這個影像是 3D 環場式的,可以隨時切換視角,不曉得這跟我經常繪製室內設計圖有無關係。總之同學們在確認過彼此潛意識「儲存資訊」的方式後,便會選擇用那人較為敏銳的感官來加以引導。

例如,此人若是聽覺敏銳,見到的畫面卻模糊不清,那麼最好能避免在引導過程中一直問他「看見了什麼」,而是要他引導他去「聽見一些什麼」。又或者,此人對觸覺的感受力較強,他能清楚感覺到大門的重量,卻看不清楚擺放在客廳茶几上的物件,那麼未來要引導此人進入催眠狀態時,就必須多用「你有什麼感覺」這樣的問句來取代「你看到了什麼」。

由於在被催眠的過程中,我總是專注於看清畫面細節,因此被喚醒後往往感到一陣虛脫,全身發熱。也就是說,催眠並不等於睡了一覺,實際上在整個過程當中,被催眠者的意識是清醒的,如此他才能按催眠師的引導做出反應。這幾天的體驗也讓我瞭解到,幾年前老公在被催眠了近四個小時、看了一堆前世以後,必須昏睡兩天徹底休息的原因。

今天我總算可以睡到自然醒。說是自然醒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是被樓下的裝潢聲給吵醒的。過去一週,我早上七點半就出門,回到家時己是晚上八點多,基本上完全避開了鄰居的施工時間,所以今早聽見猛力的敲打聲時,我呆坐了一回兒才意識到,我依舊處於一個噪音充斥、不適合居住的惡劣環境。

受到鄰居的噪音干擾,或是與無禮的惡鄰共處,一直是我多年來的課題。既然學了催眠,它自然也成為我探究的重點之一。關於催眠中的所見所聞,請容我日後再一一道來,現在我想先說說我在「鄰居」這個議題上所體驗到的「共時性」。

我對榮格提出的「共時性」一直頗感興趣,也容易受相關主題吸引。可以說,我之所以喜歡村上春樹的《1Q84》,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基於書中對共時性與平行宇宙的著墨。看到第三集總算出現了榮格砌房子的描述,我不免覺得有些莞爾,並開始期待或許在事隔多年後,可以再推出一本《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續篇,因為這位與村上對談的河合大叔,正是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資格的學者,只可惜剛他已經在三年前往生了。

話題拉回共時性的體驗。在課程第二天(或第三天,請原諒我昏沉沉地完全記不起來)練習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情緒轉換與調整」時,我與C男被分配為一組。所謂「轉換限制性信念」指的是請C男回想一個不愉快的場景或事件,在測試他的視、聽、觸、味、嗅等次感元後依序記錄,並引導C男進入潛意識狀態。接著,再請C男回想另一個愉快的場景或事件,然後同樣在測試次感元後依序記錄。

進行到這個階段時,我必須找出兩起事件之間不同的次感元,再引導C男將愉快事件的次感元置入不愉快的事件情境中,進一步淡化那種不愉快的感覺,同時暗示他,下次再遭遇類似的事件時,可以用新的觀點與感受去面對。通常經過這樣的轉換與調整,C男在被喚醒並再次回想起那個不愉快的場景或事件時,不愉快的感覺往往會瞬間減輕。

在練習中,我請C男回想愉快的事件,他說他想到的是今年夏天在社區游泳池跳水的畫面,清涼的池水帶給他十分美好的感受,而在泳池中與鄰居小朋友的互動也令他心情愉悅。我一邊聽著他描述,一邊回想起自己在今年四月中旬以前所住的竹圍S社區,客廳窗外也有一座泳池,於是我在引導過程中以十分輕柔的語氣問他:「那…泳池是什麼形狀的呢?」問的目的是要確認他是否能看見畫面,藉以確認他的次感元。他回答:「泳池是長方形的。」

        「泳池是室內的,還是戶外的呢?」我繼續以緩慢的語調問道。
        「戶外的。」C男臉上浮現了一抹微笑,顯然他十分喜歡那座泳池。

S社區的泳池是長方形的,也位於戶外。這時我同步地想起,我曾經在那泳池邊緣打水暖身、練習換氣,卻被穿著洋裝進到泳池中央涼亭區域的一群鄰居,指責我濺溼了她們衣裳的不愉快情境。那座峇里島風格的泳池蓋得美崙美奂,留給我印象卻不太友善,而在那次事件後我完全打消了再去泳池自取其辱的念頭。

練習結束後,我問C男住哪兒,他說他住竹圍。我心想,竹圍有戶外泳池的社區大概只有S社區吧。果不其然,C男竟是我住S社區時不曾謀面的鄰居!世界之大,會報名同一梯次的課程,會在來自紐約、西雅圖、香港、澳門、新竹、台中、高雄的眾多同學中,因為抽籤的關係與他分到同一組,而且練習的還是會令他提及社區泳池的「情緒轉換與調整」,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巧到不能再巧的事情。

同一個社區,同一座泳池,他回想的是愉悅美好的經驗,我回想的卻是令人憤怒的情境,人類在「認知」上的差異果真大不相同。這次的練習就像一面鏡子,讓我體認到自己的認知不是絕對,儘管我在泳池邊被鄰居無禮對待的經驗無比真實。只不過現在我開始理解S社區裡仍存在著友善的人,例如C男,或C男遇到的鄰居。至於我為什麼總是遇上惡鄰居,或是惡鄰居為什麼總是找上我,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這些我想留待下回再作分解。

另外就是,上週日有位讀者寫信給我,請我去看看她公婆位於龍潭渴望村的美式獨棟住宅。她與先生、小孩曾經住過那裡,後來因為交通與孩子的就學因素而選擇搬離。那幢三層樓還外帶夾層的大房子目前無人居住,由於我曾在文章中提及自己或許會去龍潭一帶看看透天厝,因此她好心地來信邀請,看看我們是否有意承租。於是上週日,也就是開始上催眠課的前一天,我跟著老公去了一趟渴望村。

那房子的裝潢十分清爽,週日的下午時段也頗為安靜,可是從那兒開車到台北市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再加上我家現在東西極少,三樓半的房子給我們住,可能有兩層樓會呈空屋狀態(或每隻貓都可以分到一間房?XD),而且打掃起來恐怕太累,因此後續我們並未有進一步的回覆,在此我也想對這位網友說聲抱歉。

只是沒想到,昨天,也就是催眠課的最後一天,年紀約莫大我十歲的Y男在為我進行來世催眠後,竟給了我一個神奇的建議。話說這幾天下來,同學們大概也曉得我是個不喜歡與人群接觸的孤僻女,因為我提取自潛意識的畫面(無論是否真的來自於前世或來世),都在在顯示出我是個熱愛獨居、也享受孤獨的人。別人可能覺得一個人很淒涼、很無趣,但我的感受卻是自得其樂。這多少也反應出同住者或周圍鄰居總讓我感覺不太舒服的原因。

Y男將我喚醒後,建議我或許可以搬去他目前居住的社區,我問他住哪兒,他說龍潭。有了C男也住S社區的共時性體驗,我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你不會也住在渴望村吧?」這樣的想法,結果他還真的住在渴望村裡!班上有二十一個人,若是兩人一組,必定會有一人落單成為觀察者,而我當時正好是觀察者的身份。偏偏與Y男分配到同一組的C女因故外出,老師才臨時起意讓他為我做催眠,並使我得到了另一次「共時性」體驗。不得不說,這班同學會聚在一起還真的不是出於偶然呢!


竟然就這樣過完了七天早睡早起沒有缺課的日子!

星期六, 11月 13, 2010

想看「天際浩劫」?看到這篇省300

「天際浩劫」(Skyline)這部電影我期待很久了,原因是我以為它與外星人有關,與外星人有關的電影我多少有點興趣。再者,電影公司在宣傳中一再引用霍金所謂「不要與外星人接觸,否則將會招致人類滅亡」的說法。雖然我並不認同這句話,但我倒想看看這部電影會怎麼詮釋這種說法,或許很有說服力也不一定。第三則是電影公司號稱「這是一部震撼超越『阿凡達』、特效更勝『2012』的科幻災難電影」,要看超強特效自然得上電影院去看大銀幕才過癮。


圖片取材自電影官網下載區

於是趕在它全球同步上映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我特別上網訂了票劃了位置,今天興沖沖地和老公趕去搶了頭香。結果,登楞~這部電影果然如導演史特勞斯兄弟所述:「你永遠也猜不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樣的劇情。」因為它壓根兒就沒有劇情。不過說人家的電影沒有劇情似乎是相當嚴厲的指控,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說出點劇情大綱,否則不足以交待我花了六百四十元在電影院裡坐了一個半小時到底得到了什麼。

電影的大綱就是:有個A男帶著B女去洛杉磯參加一個麻吉C男的生日趴,C男似乎混得不錯,並且和不知是他老婆或是正牌女友的D女住在一棟豪宅的頂樓,而他家裡還有另一個疑似助理的E女一天到晚賴著不走,惹得D女很感冒。C男有意讓A男搬去洛城接下一份新工作,這讓B女很不爽。趴踢過後這豪宅裡一共留下這ABCDE五人,外加C男的合作夥伴F男,然後半夜裡天空忽然發出迷人的藍光,那F男看了一眼藍光,臉上竟然大爆青筋,咻一聲地就被那道光給吸走了。


這支預告片使電影貌似相當好看!

寫到這裡我都沒有爆到任何地雷,當然接下來也沒有,寫出來就太不上道了。總之F男消失以後大家都很恐慌,後來更發現這一切都是異形在搞破壞,所以想死守那棟樓的,想逃出去求援的,大家各自想辦法保命,於是便與異形展開了一場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亂鬥,以下省略三千字...。劇情沒交代異形為何要來,也沒提人類是否與這異形有過任何接觸,或者是什麼原因把它們給惹毛了,導致它們非得殺光人類不可。反正它們就是來了,而且還亂殺人。就這樣。基本上跟霍金一點關係也沒有。

異形的造型和殺人手法也不太有創意。那些觸鬚、吸盤、黏液、大餅包小餅似的異形綜合體,以及侵入建築物尋人、殺人的手法,在「世界大戰」、「變形金剛」、「當地球停止轉動」甚至老早以前的「駭客任務」、「ID4星際終結者」和「異形」裡頭幾乎都出現過。情侶之間生悶氣,最後卻被迫一起逃難的安排,在「破天慌」或近期的「名牌冤家」裡也演過。就連本片最最最最最稱得上是個梗的結尾,人家「第九禁區」也已經先一步用過。

我個人認為這整部電影就像一群異形約好了來地球採草莓,採好了之後再剝皮把精華的部份吃掉(舉例失當,草莓沒皮可剝)。至於為什麼要採草莓?草莓是不是只有地球才有?吃了草莓是能補腦還是補腎,則是完全沒有交代。事實上,我相信就算把異形換成史前巨蜥或是飛天長毛象之類的,對這部電影應該也沒有任何影響。說到底,能把劇本寫成這樣也算一種罕見的才華了。強烈建議它的編劇和「刺陵」的編劇雙方交流一下!

剛才企圖了解這場災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所謂的災難是指這部電影,而不是異形入侵地球),所以專心把電影的簡介啦花絮啦訪談啦全都看了一遍。原來它的拍攝預算只有一千萬美元,以好萊塢的製作費標準來看,一千萬美元連請個A咖演員都不夠。這樣子的低預算居然能拍出這種特效品質確實很威,因為用官方說法的花博總經費來拍,至少可以拍出三十部,而我們居然連煙火都放成這樣!只是,當今特效界的佼佼者史特勞斯兄弟能不能撥點預算去請位好一點的編劇或導演呢?而不是自己就兼了導演。這就像會唱歌的不見得會演戲,會寫歌的不見得能主持一樣。建議下一次的分工還是細一點的好,如果惡評如潮之後還有下一次的話。

不過如果大家想看大銀幕精緻版的線上遊戲異形對戰場景,而且不想多花腦筋去思考劇情的話,還是可以抽空去看看,只是別像我一樣抱持太大的期望就是了。我這回算是踩到地雷,六百四十元還不如去「橋頭麻辣鍋」多點兩盤牛肉來得爽。至於我個人的誠心忠告大抵和這部電影的文案「Don't look up!」雷同,只不過剛好少了最後面那個字。


很抱歉,看完「天際浩劫」之後忍不住再貼一次「***」!

星期三, 11月 10, 2010

講髒話之我見(髒話一堆,慎入)

我目前正在讀韓寒的《青春》。這本韓寒的雜文選集,是台灣編輯精挑細選其博客(部落格)文章後集結而成,強調的是它「還原韓寒的發言、一字不刪,收錄八年來七十篇最具代表性文章」。昨晚我一讀就讀到清晨五點,因為韓寒的文字讀來教人通體舒暢,就像聽鄭弘儀對著爛政客爛政策罵一聲「幹你娘」一樣的令人舒暢。

韓寒戳的是中國媒體對資訊的管制與對民眾的洗腦,批的是中共當局的蠻橫、司法不公與數十年如一日的歌功頌德,罵的是中國民族數千年來的假道學與低素質。可是一邊讀著,竟也感覺他所嘲諷的,似乎適用於這兩年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兩岸食古不化的中國媒體和政客,其腦細胞果然是一脈相承。

這幾天特定媒體死命狂譙鄭弘儀,說他爆粗口、沒水準云云。然後順便把莊國榮「幹妹妹」的陳年往事挖出來鞭屍,反正只要在大眾面前說過「幹」字的全是最低級、最沒水準、最端不上檯面的傢伙。講髒話的行為本身固然有待商榷,但用在某些場合其實倒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例如你賭爛你的老闆、你的低薪,向人抱怨一堆之後,此時若有人替你對著虛空中的老闆或是針對沒人性沒道義的減薪制度罵了聲「幹你娘」,想來你的怒氣可能因此消弭了大半,甚至有可能反過來制止那個人說,「哎,別罵得這麼難聽嘛!事情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然後這件造成負面情緒的事情便暫時終止了。

我比較好奇的是,何以說出「幹」字會成為全民公敵,而說出「屌」字反而能成為兩岸通吃的超級偶像。看來男性生殖器可以掛在嘴邊當口頭禪,但拿這男性生殖器來做點事情就成了罪過。這不擺明要全台灣的男性「光說不練」嘛!這樣生育率怎麼能提高呢?這簡直是用敏感詞過濾器在潛意識裡箝制當今生育率嘛!

看來大家對「幹」字還挺敏感的。敏感好啊!生育率還能再提高一些。不過大家對指出這男性生殖器被拿來對「誰」做了點什麼事情似乎更加敏感。一旦你為「幹你娘」三個字說了點肯定的話(例如它有時候能安撫情緒),總有人要「匿名」地站出來說兩句:「那我用『幹你娘』問候你媽,你覺得如何?」彷彿你只要肯定在某些場合使用這三個字是適當的,就等於讓自己的老媽蒙羞,把自己的老媽推出去當香爐。

當然不是這樣。事實上,誰沒罵過髒話呢?差別只在於是在心裡罵、對著小群人罵,或對著大眾罵、對著電視罵而已。我們一直以來老愛說自己是禮儀之邦,換句話說,我們崇尚的是道貌岸然、心口不一,心裡很幹嘴上卻不能講,講出來就要被公幹,甚至連自己的老媽都要被拖下水,而且就算鞠個三百六十度的躬也難辭其咎。

就像韓寒在書提到的,那些免費下載日本AV的傢伙,又愛看又愛罵人家日本女人賤,結果手裡還一邊快轉,嫌人家前戲搞太久,然後到了精采橋段又不停地重播,完全是人格分裂的癥候。他認為中國社會總是鼓勵大家心口不一、兩套標準。其實我覺得台灣之於中國,或說在心裡罵「幹」的人之於在大眾面前講出「幹」字的人,基本上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且還笑得合不攏嘴。

寫到這裡我要來講個古。說起來,只要看到「幹你娘」三個字,我就會想起我的大學導師潘小雪。小雪老師是位藝術家,在聯想到藝術家時淨想到「幹你娘」三個字還真是不體面,但我個人相當敬重小雪老師。小雪老師當時對著我們這批菜鳥新生說,「一直當模範生的,不敢罵髒話的,出了社會你們要怎麼生存?」這句話著實讓我思考了好一陣子。

我小時候也當過幾次模範生,但如今出口成髒,有益健康。小雪老師當然不鼓勵大家罵髒話,而是,她要我們去接受這是社會現實,自己不罵,別人也會罵(相信我,你只要為自家裝修監工一次,保證若不是天天聽到工人罵髒話,就是氣到自己也想飆髒話),況且這些髒話代表的不見得是字面上的意思,沒有任何一個罵出「幹你娘」的人會真的去找那人的老媽上床,那只是一種令人不太舒服的發語詞,或是一種無奈之餘的精神勝利法罷了。如果今天是大埔良田被毀的農民對著鏡頭大罵政府「幹你娘」,有些人或許會覺得用語粗鄙,但也未必不能接受。

逃避髒話已然存在數個世紀的現實,一聽到髒話就羞紅了臉,這種身上背著大包袱扛著大框框的人,想搞藝術、想做設計,恐怕比登天還難。也就是說,行為可以保守,自己可以不罵髒話,或是不在公眾場合罵髒話,但思想可以開放,別人要罵是他的自由,要不要回嗆是我的自由,但行有餘力也可以試著理解別人罵髒話的動機,以及那句髒話字面下的意思,甚至是苦衷,而不是只要聽到髒話就把講的人打成下三濫的傢伙。這或許就是小雪老師的意思吧!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另外就是,我相信就算只打出「***」三個符號,大家也曉得這***指的是哪三個字。在此建議郝市府不用再搞什麼「好孕運」標語票選了,直接把「***」當口號四處張貼,淺顯易懂、不帶髒字、一望即知。敏感的人回家馬上蠢蠢欲動,有助於首都生育率的提昇。若真有對***完全摸不著頭緒的人,大概也會以為那是三朵推廣花博的小花吧!誠可謂一舉兩得也。

星期四, 11月 04, 2010

日常生活「青豆化」

我喜歡青豆。青豆是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女主角。之所以喜歡她,有部份原因是我希望能過像她一樣精簡的生活。當然她也有我不接受的部份,例如跟上了年紀的禿頭老男人搞一夜情之類的。不過就一個獨立自主又具備專業技巧的女性而言,我覺得她似乎正過著我未來的人生,但我並沒有刻意模仿她,而是我本來就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偏偏書裡的她剛好也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村上春樹在書裡是這麼描寫她的:
  • 及肩的頭髮修剪的漂亮有型。完全沒有配戴裝飾品。有下了決心的堅強眼神。
  • 幾乎看不到絲毫贅肉,所有肌肉都用心鍜鍊過。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餘的肉來。很擅長肌肉的按摩,還因為個人興趣而學習針炙。向中國老師正式學了幾年。 
  • 對每天的飲食很用心。青菜料理是她所做的日常飲食的中心,此外再加上魚介類,主要是加白身魚。肉的話,只有偶爾吃雞肉而已。食材只選擇新鮮的,調味料只用最低限度的量。排除脂肪多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控制在適當的量。…不過她也不是只抱著那種禁慾式的菜單活著,非常想吃的時候,也會衝進某個餐廳點一份厚厚的牛排或小羊排。
  • 便秘是青豆在這個世界上最厭惡的事情之一。和濫用家庭暴力的卑劣男人,和擁有偏狹精神的基本教義派一樣討厭。
  • 家具只有最低限度的。擁有的東西也很少。雖然喜歡讀書,但讀過之後就賣給舊書店。也喜歡聽音樂,但不可能收集唱片。不管什麼東西,只要眼前堆積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覺得痛苦。每次在什麼店裡買什麼東西時都有罪惡感。心想這種東西其實沒有必要
  • 「我沒有可失去的東西。工作、名字、在東京現在的生活,對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沒有可以稱得上朋友的人。」

把書譯完之後,我已經連續清了四天的雜物。自從《1Q84》出版以來,每次一清雜物,我就會立刻想起青豆。她沒有多餘的傢俱與收藏,嘴裡從不吃進多餘的熱量,身體沒有多餘的贅肉,社交圈內也沒有多餘的過客,一切都精簡到極致的程度,她甚至嚮往「把現鈔藏在睡覺的床墊底下,危險的時候把那抓起來從窗戶逃走」這樣的生活。我沒見過比她更自由的人。如果有的話,大概就是電影「V怪客」裡由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艾薇。

艾薇和青豆一樣,從小就失去父母,一個人孤零零且低調地存活在世界上。青豆原本就個性堅毅,所以才能在小學時代便下定決心脫離宗教狂父母,同時有自覺地鍜鍊自己,終而接受柳宅老婦人的委託,將熱衷家暴的爛男人一一「移往另一個世界」。艾薇的父母則是因為熱心投入政治而喪命,內心充滿恐懼的她只求逆來順受地當個上班族安穩度日,直到她被V怪客訓練成一名英勇的自由鬥士,誓死與他聯手推翻極權暴政為止。

在V怪客的地牢裡,艾薇變得「nothing to lose」,也蛻變成一個徹底自由的人。她不再有物質與情感上的羈絆(除了對V怪客),就連生死也置之度外。青豆也是,她能毫不留戀地離開居住多年的地方,因為那兒沒有她積累的物品,沒有嗷嗷待哺的兒女,沒有臥病在床的長輩,也沒有割捨不掉的人際關係。這麼俐落的人,最適合當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我想每個人心裡多少都住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但少了「自由」他/她也只能選擇沉睡。

這兩年,我益發嚮往這種精簡而自由的生活。上個月我把長髮剪至及肩長度,上週又追減了五公分。這三個月以來也減掉了將近五公斤,並企圖達成「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餘的肉來」的理想。吃進肚子裡的熱量也都適度地控制,一天大多是一餐正餐、一餐輕食,期間補充流質食物與大量水份。而無論短期內會不會搬家,我這次清雜物的目的,都是為了將傢俱與所有物品縮減至即便全都塞進十八坪大的房子裡,也絲毫不顯擁擠的程度。

我並不堅強,所以只好靠外表與外在環境的改變,來進一步造成內在的質變(例如我不太能發自內心地接受外部噪音,因此只能儘量做到不再抱怨噪音或是乾脆搬家。)當我身上不再有贅肉,身邊不再有多餘的物品時,我才能相信自己確實具有改變思維模式的能力。好玩的地方在於,我發現我的生活越是節制,我的自由度就越大。雖然離可以接受餐風露宿的生活還很遠,但透過這些精簡再精簡的過程,我的精神肌肉真的比較緊實了。

社交方面也是。自從老媽過世後,和母親那邊的親戚便失去聯絡,和生父那邊則幾乎沒有聯絡的必要性。這兩年與許多人也不再聯繫,他們有發了案子給我做,到頭來卻不付錢的;有騙了我的稿子去談合作案,結果案子到手後卻自己獨吞的;有硬要我接案,但我不想接,最後腦羞成怒主動失聯的;有一心推銷勸敗,搞得我不得不敬而遠之的;有只會抱怨抱怨再抱怨,讓我只想往他臉上砸派的…。陸續將只會帶來壞磁場的人從生活中排除掉,也是被動式精簡的課題之一。

目前我會口頭聯繫的人不超過五個,等明年綁約到期後,我會再跟手機說掰掰。如果連這最後一間房子也脫手了,儘管無法做到「把現鈔藏在睡覺的床墊底下,危險的時候把那抓起來從窗戶逃走」這種程度,但最起碼也能過著「把不動產和物品全都換成現金,危險或不爽的時候只要背起背包、拎著貓籠,馬上就能轉移陣地」的生活。我的日常生活,大抵上就是如此進行著「青豆化」的過程。

以下是我那進化過N次之後的衣櫃:


很空吧!東西少就不用費事做一堆抽屜、褲架、置物拉籃什麼的,感覺真好。
其實大家多半最常穿衣櫃裡那20%的衣服,其餘80%都只是閒置,這是衣櫃的80/20法則。

星期一, 11月 01, 2010

自己的臉歪掉要自己負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種遊戲?就是將自己的大頭照沿著鼻樑對裁成兩半,然後將左臉與左臉的鏡像合成一張只有左臉的左臉照,將右臉與右臉的鏡像合成一張只有右臉的右臉照。我個人從十幾年前學會Photoshop之後便開始亂玩自己的臉。當時我發現自己的左臉明顯大於右臉,左臉照貌似得了水腦症;右臉照則根本就是鵝蛋臉來著。為什麼會這樣呢?十幾年前的我全搞不清楚。於是我又拿了老媽的大頭照來試,發現她一樣是左臉大右臉小,這件事情後來變成了一個謎團。

直到這幾年多讀了一些相關書籍,我才明白原來這是有原因的。碰巧兩週前我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有人將一些華人明星的大頭照拿來玩這個遊戲,結果發現其中幾位明星的左右臉差距甚大,左臉照和右臉照看上去相當詭異兼滑稽,但林志玲和林青霞的左臉照與右臉照卻一樣是美人,與原本的容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猜大概是拿中國論壇上的這則發文這則新聞所做的延伸報導)。記者想當然耳的將它處理成一則花絮趣聞,至於為什麼會如此則隻字未提,所以我想我就目前所了解的來簡單地解釋一下。

《ESP Enigma》一書中提到了「裂腦」(Split brain)。人腦分成左、右兩個腦半球,左腦接收並支配身體右側的訊息,右腦接收並支配身體左側的訊息。左右腦由胼胝體相連接,但幾十年前,針對藥石罔效的癲癇病患,醫師們採取的終極治療方式是切斷胼胝體,使病患的左、右腦半球彼此分離,進而防止癲癇發作的擴散。

這些大腦裂成兩半的「裂腦人」外表看似正常,但身體開始變得左右失調,例如有人試圖用一隻手把褲子脫掉,另一隻手卻正在穿褲子;也有人用左手打狗,卻同時用右手摸狗。左、右側看上去就像是兩個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而這自然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

腦神經學家羅沙帝尼(G. Rosadini)以腦部正常的受試者做實驗,他透過在左、右頸動脈注射巴比妥鹽,使受試者的左、右腦輪流處於半麻醉狀。只有右腦清醒時,受試者變得較為沮喪。只有左腦清醒時,受試者則心情愉快。戴蒙(S. J. Dimond)的研究亦顯示,左額葉對快樂的音樂較有反應,右額葉則對可怕或悲傷的音樂較有反應。理查.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針對新生兒所做的研究更發現,這些左、右腦之間的情緒差異從一出生便存在,並不是後天習得的。

大家都知道左腦是以邏輯為基礎,右腦是以感覺為基礎。作者黛安.赫尼西.鮑爾(Diane Hennacy Powell)在綜合一堆實驗結果之後指出,透過左臉照與右臉照,我們可以看出左臉的表情比右臉情緒化,特別是在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箇中理由是,左臉由右腦所控制,它對沮喪、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較有反應,因此左臉較常顯示出強烈的情感。更進一步說明的話,左臉的表情反應的是真實的情緒,而右臉則傾向於呈現出假笑、假哭及扮鬼臉的做作表情。

人體使用手冊》的作者吳清忠先生在《人體復原工程》一書中亦曾提及,一個人的左、右臉常常是不同的,而這種差異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明顯。他寫道:「根據多年觀察的經驗,差異越大的人,其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差異就愈大。這種差異會形成長期的心理壓力,使臉部的左右失去平衡,差異的大小和壓力成正比。」

吳清忠也發現,多數男人的左臉和女人的右臉都比較不開心,而我們通常只會看到比較順眼的那半張臉。他指出,左右臉的氣質會顯現出一個人顯性和隱性的性格,「可以說一張是意識的臉,另一是潛意識的臉。通常自己和旁人都比較熟悉顯性的性格。隱性的性格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熟悉。左右臉的氣質差異愈大,性格愈不穩定,愈難相處。」

我的右臉看起來的確比較嚴肅而緊繃,而且看上去也不太開心。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我的右臉,因為右臉比較小,眼睛也比較大!不過依據專家的說法,一般人都是右眼大於左眼,因為右眼的使用頻率較高,所以我的眼睛算正常。至於左臉較鬆弛則表示我較少用左臉。換言之,我除了常用右邊的牙齒咀嚼之外,左腦用得也比用右腦兇,而且我很ㄍㄧㄥ,很多表情是社交性的陪笑。不過現代人大多都是左腦用得比較兇,我並沒有例外。

話題講回新聞報導提及的林志玲與林青霞。後者的個性如何我不清楚,但志玲姐姐的EQ是公認的高,據說她人前人後都極少動怒,也不會口出惡言,這表示她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表現不太有落差,這也難怪她能有一張對稱的美人臉,而且看起來很好相處的樣子。所以說相由心生,自己的臉歪掉要自己負責。如果我想把鬆弛的左臉縮小一些,再把稍嫌緊繃的右臉放軟一些,那麼我就應該多用左邊的牙齒咀嚼,少用左腦去分析和批判,並且儘可能地改用右腦。

至於如何得知自己用的是左腦還是右腦?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個女人在旋轉的動畫,以下提供另一個貓咪的版本。同樣的,看到貓咪逆時鐘旋轉時,表示你用的是左腦;看到貓咪順時鐘旋轉時,表示你用的是右腦。(我個人是忽順忽逆啦!而且我可以控制牠的轉向。)


(網友Alice指出此圖是由Pech Misfortune原創,在此鳴謝)

星期日, 10月 24, 2010

家族排列之神秘初體驗(下)

前文提及我在上週日的家族排列活動中,第一次上場當了代表,但我扮演的不是某人,而是某人的「癌症」。結果,我竟不自由主地出現了神秘體驗。

這個案例的當事人是一名女性(Z),她的雙親先後罹癌,因此希望能藉由家族排列找到原因。排列師首先安排A上場代表當事人Z,再請Z以直覺從群眾中挑選代表父親的F、代表母親的M,以及分別代表父、母親之癌症的F1和M1,而我就是被挑選上場的M1。

說起來我與Z素眛平生,她會在掃視群眾一圈後挑選我來扮演她母親的「癌症」,坦白說我還滿訝異的,在那當下我還想自己是不是趕稿趕到面有菜色,才會讓人選我來扮演癌症?但在訝異之餘,我也覺得十分幸運,竟然第一次參加排列就有機會體驗代表的感受。

在我上場前,F已經坐在地上,滿臉倦容,F1則是緊貼著他站立,面部表情有些天真。M站在離F有幾步之遙的角落,而我選擇站在場地邊的另一個角落與M面對面。這裡要說明的是,代表們在上場前都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上場後也都自發性地呈現出感覺最舒服的位置與姿勢。換句話說,這次排列呈現的樣貌都是代表們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當事人指派的。

家族排列的神奇之處在於,即使沒有外力介入,上場的代表也會不由自主地呈現出其代表人物的言行舉止,以及當事人家庭(或工作)成員之間的親疏遠近與愛恨情仇。排列師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被「上身」一樣,當然這只是比較傳神的形容方式,實際上並沒有人真的被外靈附身。

總之我才上場靜候不到三十秒,身體便開始無法抑制地顫抖,胸腔嚴重心悸不說,人還差點喘不過氣來。糟糕的是,幾分鐘後我的後腦杓更莫名其妙地發麻,而且還一路麻到了上背部,難受極了。

排列師見我不對勁,問我想不想移動位置,例如往父親F走去,我直覺地回說我不想移動。排列師再問我有沒有什麼話想對M說,畢竟我是M所生的病啊!結果我連想都沒想就朝著她邊喘氣邊吐出幾個字,「放...輕...鬆...。」講完後M主動走向我,貼著我站,我則以左手搭著她的肩,想碰觸她。

感覺上我對生病的F沒有多大感覺,對M倒是有些依賴(廢話,M不存在的話我也不存在了)。排列師見我再心悸下去不是辦法,便請我退一步離開場中,她戲稱這叫「退駕」。果不其然,這些症狀在我離場一分鐘後迅速解除。我進茶水間喝了口水,然後回到群眾裡繼續觀察場中的變化。

後續細節我就不多談了,不然單一案例用五千字都寫不完,但大家從完整的排列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父親F和母親M是疏離的,兩人的疾病各有其心理因素。經過排列師地進一步地解析,我們得知M多年來一直渴望得到F的憐惜,也希望F可以分攤一些家事,卻始終事與願違(我想許多傳統婦女大抵上都有這種心情吧!),最後她在潛意識中只好驅使自己成為一個病人,好讓F可以展現對她的關心與照顧。

看得出來,M生病後F確實「暫時」扛起了家務,也對老婆M多了幾分關注。M雖然生病,但內心卻帶有幾分滿足。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F很快地也得了癌症,而且病情比M更嚴重。排列師推測,F可能不想擔任照護者的工作,而且亟欲想重返往日的生活,因此他在潛意識中決定使自己也成為病人。

「你爸生病以後,妳媽的病情是不是就好一些了?」排列師問道,而答案是肯定的。換言之,在F生了比自己更重的病以後,M沒辦法只得使自己好起來,以便打起精神照顧F。於是,兩個人的相處模式重回原點,只不過,現在兩個人都得了癌症,算是雙輸局面。解決之道是M要學會愛自己,而當F達不到M的期待時,M也必須放輕鬆,不再心生怨懟。

由於當事人是女兒,她與場中的代表們無法代表雙親跟彼此和解(除非父、母親其中一人到場擔任當事人),因此當事人只能回家向雙親明示或暗示地點出這個致病的關鍵因素。至於創造出這一連串戲碼的M要不要改變心態,試著多愛自己一些,當事人則插不上手。

從這個動力關係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心念、做出的選擇以及處世的姿態,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會影響家庭成員。父親的獨善其身可能會導致母親生病,母親生病可能會連帶導致父親也生病,而小孩則是因為雙親罹癌而烏雲罩頂,一個家就這樣變得愁雲慘霧。

排列師說:「從人的層次來看,父親當然應該照顧母親,小孩當然應該照顧生病的父母,這是責任問題。但從靈性的層次來看,沒有誰非得照顧誰不可,個人造業個人擔,而自己的快樂則必須自己尋找。如果你不愛自己,還有誰會來愛你?如何在人與靈性的觀點之中求得平衡,是相當重要的人生課題。」

中場休息時,當事人Z前來向我致歉,說是挑我上場代表癌症、讓我身體不舒服,她感到十分愧疚。我倒覺得這一點都不礙事,因為機會難得,而且能以這麼激烈地方式體驗當代表的感覺,還真是教人印象深刻。Z還說母親得的是肝癌(肝主怒),肝沒有痛覺,而肝與胃是相關的,所以母親總是感到胃痛。此外,母親的脖子上有顆壓迫到神經的小瘤,這使她在後腦杓與背部之間經常性地發麻。

排列結束後,排列師請當事人與上場的代表們發表感想。我說在與Z印證之後,我發現我似乎完全體驗到了M的病痛。由於我老媽是胃癌過世的,而我又經常胃痛,所以我偶爾也會擔心自己是否可能罹癌,而這次的經驗則讓我覺得我也應該放輕鬆心情,並放下對某些人所抱持的期待,否則我當天的體驗很可能會是自己未來的預演。

排列師說,「會選妳上場是有原因的。因為妳可能有某些問題與當事人相應,甚至妳可能與某種相關疾病帶有共振的頻率。在這個過程中,不止當事人可以看清問題的癥結,事實上,代表們心中也有某些部份可以得到啟發或療癒。這也算是一種共時性呢!」我自己也覺得,我的問題確實有某些部份與M類似,如果那天對疾病的體驗是我可能發生的未來,那我還是從現在開始對自己好一點吧!與大家共勉。

相關影片:家族系統排列遵循的原理


補充:這支影片提到了家族的傳承、尊重愛的序位,以及海寧格所強調的「道」。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只是一個讀過幾本相關書籍的初心者,但我個人認為「承認」被排除的祖先以使家族系統圓滿,這個道理中西皆然。道教或民間信仰的詮釋方式可能是,如果某位祖先被遺忘了,沒有立個牌位接受奉祀,那麼後代子孫可能會招致不幸。如果對照家族排列的運作方式,那麼替被遺忘了的祖先立個牌位,其實等同於在意識上「承認」並「尊重」這個祖先在家族中的序位。當這個動力系統平衡了之後,某些先人的問題自然不會複製到後代身上。

星期六, 10月 23, 2010

家族排列之神秘初體驗(上)

五年前,有位網友留言建議我不妨去試試「家族排列」。當時我對家族排列一無所知,基於好奇心與知識癖,我陸續讀了幾本相關書籍的中譯本,其中包括《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愛的序位》、《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等等。我讀完後的感想是,家族排列未免太神奇了,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自嘗試一下,以便釐清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糾葛。

家族排列相關書籍

所謂家族排列,是德國心理學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體驗過程,它的英文是「Family Constellations」。由於constellation是星座的意思,因此一開始它被譯為「家族星座治療」,現在則通稱為「家族排列」或「家族系統排列」。以下文字整理歸納自《家族星座治療》與《愛的序位》這兩本書的簡介,看完之後大家應該會比較清楚這個過程到底是在體驗些什麼。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每個星座都有其相對位置。繁星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並與其他星座產生互動,而家庭成員則依循家庭中隱藏的動態系統彼此互動。目前家族排列在歐洲心輔界與心靈成長團體中相當盛行,它作用的層面是在心靈、靈魂上,也就是「身心靈」三個層面中的「靈性」層面。

海寧格認為家族裡都有一個「愛的序位」在支持、運作著。當牴觸這個隱藏的規律時,家庭便會失序,進而導致許多負面事件,甚至會重覆地發生,並延續到下一代。唯有找出系統的平衡與解決方法,在和諧的愛中回歸其適當的位置和功能,才能改善舊有的情況,讓整個家族恢復自然與諧的狀態。

透過角色扮演與代表的反應,這個過程能找出問題根源,回歸愛的序位,處理生命中的許多困擾,例如:自殺、災害、重病、死亡、墮胎、收養、離婚、家庭失和、家庭暴力、謀殺犯罪、莫名情緒、感情問題、親子教育、兒童學習障礙等重大事件;也可以運用在工作、抉擇、組織整合、人際關係、靈性成長等方面。

至於這個過程怎麼進行呢?首先,當事人(X)必須簡述其困擾,排列師(Y)則從與會群眾中挑選一人(A)來代表X。接著,當事人X坐在場邊觀察在場中代表自己的A,並從群眾中直覺地挑選與其困擾相關的家庭成員(如果要解決的是工作困擾,則挑選的是公司或組織成員),例如由B來代表自己的配偶,由C來代表自己的媽媽,由D來代表自己的爸爸…等等。所以,現在場中會有A、B、C、D四名代表。

家族排列圖
家族排列(圖片取材自維基百科),場邊的群眾都有可能被挑選成為代表。

經過幾分鐘的靜默,A、B、C、D四人會經由當事人X的指示,或透過個人不由自主的感覺,開始在場中調整自己的位置與姿勢,直到覺得舒服為止。從這個移動的過程,當事人X與排列師Y可以清楚地看見A、B、C、D四人之間的動力關係,誰討厭誰、誰與誰親近、誰帶給誰壓力,一目瞭然。如果X有已故的家人(例如死去的祖母或是被墮掉的小孩),則必要時Y會請X從群眾中再挑選一人(E)來代表死者。如果死者E是造成此困擾的原因之一,那麼A、B、C、D的相對位置便會自發性地出現變化。

在看出場中五名代表之間的能量流動狀態後,Y會請能量流動受阻(例如互看不爽、互不尊重、互有隔閡…)的兩人,比方說A與B這對夫妻,彼此以對話、擁抱或鞠躬的方式進行和解。神奇的是,一旦場中的A與B和解了,在現實生活中A所代表的當事人X也會改善與配偶之間的關係(儘管配偶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情發生)。當然,被挑選上場的人代表的不見得是某個「人」,他甚至也能代表抽象性的概念,例如疾病、憂鬱、壓力、公司、國家…等等,端看當事人的困擾是什麼。

去年四月我曾採訪台灣教父級的資深音樂人倪桑──倪重華先生。倪桑後來對身心靈範疇涉獵頗深,在訪問的過程中他也提到了家族排列。當時我是這麼寫的:

家族排列是德國心理學大師海寧格所發展出來的心理療法。倪桑解釋,家族排列能透過角色扮演與互動來觀照關係脈絡與系統動力,協助個案跟已故、無法溝通的人進行溝通,還能用來化解生命中的議題,例如悔恨與愧疚,而且適用對象不限於家族,朋友、同事與組織關係也行。

除了人際關係,家族排列也能處理土地關係。倪桑提到,某個案的父親想回中國找原配,但母親不肯,這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他說:「那次德籍leader要我扮演中國大陸,另一人扮演台灣,她要求我們雙方進行對話與和解。」Leader點出,個案父親的根在中國,人的根不能斷,否則日後家族會一直出問題。倪桑笑說,「從此以後,我對統獨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或許政治人物都應該去試試台灣與中國的家族排列。」

那時我從未試過家族排列。事實上,要嘗試家族排列也得看機緣,因為並不是隨時都有一票人為了進行家族排列而聚在一塊兒。因此,後來家族排列又發展出替代方案,也就是在無法勞師動眾號召到一群「真人」的情況下,可以用紙牌、人偶或任何物件(例如椅子)來做為代表。倪桑當時替我預約了一次紙牌式的家族排列,排列師是德國人,過程以英語進行。印象中費用是兩千多,但坦白說我事後沒有什麼深刻的感覺,或許這是因為紙牌既不會動、也不會說話的緣故。畢竟看著某C在場中代表自己的媽媽,而且還不由自主地呈現出媽媽平日會有的獨特反應,怎麼說都比瞪著一張紙牌有意思,也來得更具衝擊性。

這陣子我趕稿趕到昏天暗地,但上週五還是抽出空檔去報名了為期七天的催眠課程。報名時發現兩天後,也就是上週日,有一場可能會聚集近二十人的家族排列活動,而且免費,所以二話不說立刻報名參加。這場聚會後來陸續來了二十幾人,小小的場地看起來盛況空前。活動從早上九點開始,但因為共有八個人要處理疾病問題,活動因此持續了四個小時,直到下午一點才結束。這期間我有幸第一次上場當了代表,但我扮演的不是某人,而是某人的「癌症」。結果,我竟不自由主地出現了神秘體驗。(待續

星期三, 10月 20, 2010

幾本身心靈書籍的讀書心得

最近都在趕稿,腦袋裡有一堆文章想寫卻抽不出空來。以下是在休息時間寫下的一小部份閱讀心得:


再連結療癒法》,艾力克.波爾著/黃愛淑譯

這本書的內容和之前介紹過的《手指療法的秘密》有些類似。作者艾力克.波爾原本是位成功的整脊醫師,後來雙手莫名出現天外飛來的宇宙能量,使他治癒了無數病患的痼疾。或者說,他啟動了某種能量,然後病患自發性地透過他的雙手來療癒自己。起初他並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但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與案例歸納,他開始將這一路以來發生的妙事全都寫進書裡,並試圖將這股能量與他所謂的「再連結療癒法」介紹給更多有興趣的人。

當然,這本書一定會提到量子物理學之類的事情,只是提的篇幅不多。但基本上,他和《手指療法的秘密》的作者一樣(我覺得這兩個人的本質都是rocker!),都是透過進入一種「存在的狀態」,並與某些特定的頻率共振,進而取得可供療癒的神奇能量。作者說:「這種療癒是來自整體的結合與合一性,對錯或好壞的評斷會帶來分離。作為一個療癒者要增強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是保持在一種不做價值評斷的狀態。朝這個目標前進的第一步,就是看看你能不能維持五分鐘都不做評斷。」而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降低小我的音量。

至於這種療癒如何發生,作者坦言他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他說:「我相信宇宙之間有一種很高的智慧是和這個有關的,這個智慧是遠超過你和我的智慧的,適當的療癒自己會顯現出來。」這段話聽起來就像是「Do your best, let God do the rest.」的延伸版,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專注於和宇宙能量或神聖能量合一,剩下的事情,那萬能的、慈愛的智慧體自然會接手完成。

無量之網》,桂格.布萊登著/達娃譯

這本書真是好看的不得了。別誤會我的意思,它一點故事性也沒有,如果能加以定義的話,我會把它分到「心靈科普」類。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脈絡解釋了量子力學、弦論與意識的關係,而且中文版譯得明白易懂,讓我這種沒啥物理學基礎的人,也能在看完之後理出一個頭緒來。

作者提到,實驗證明DNA對光的振動有直接影響;DNA即使與我們分離,也始終與我們相連;人類情緒對DNA有直接作用,能直接衝擊組成真實世界的物質。而這本書的重點便是以下兩點推論:一,「世間」存在著某種東西,一種能量母體,能使宇宙萬物彼此連結。二,人體內的DNA使我們得以運用連結宇宙的能量,而情緒是汲取此能量場的關鍵。

「如果能夠汲取萬物之源的能量,能夠改變生命的量子藍圖,還有什麼問題無法解決?什麼疾病無法治癒?什麼情境無法改善?」作者的提問似乎已經回答了艾力克.波爾的疑問。此外,書中也闡述了「吸引力法則」背後的物理定律,讓讀者明白為何必須粉碎恐懼,打破循環。作者還提到自己遭遇過的一堆鳥人鳥事,然後他寫下了他的發現,「我的評判是維持這些關係的磁力。」而這又呼應了艾力克.波爾不做評斷的說法。總之,雖然是老早就知道的道理,但我想我還是就此停止對鄰居裝潢噪音的抱怨好了。

跨越2012》,黛安娜.庫柏著/吳螢榛譯

這本書維持作者一貫虛無飄渺的寫作風格,大談天使、脈輪與更高的次元。我程度不到,先前讀她的《啟動天使之光》和《新世紀揚昇之光》都讀到霧煞煞,讀這本書的某些部份時也是一樣有看沒有懂。書裡不可避免地提到了2012的預言,但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關於「新的黃金城市」的描述,畢竟我最在意的還是居住環境和建築物的樣貌。

作者說,2032年(我都五十幾歲了)之後,第五次元的黃金城市將在地球各地出現。污染的狀況降低許多,城市充滿綠意,規模也較小。房子只有單層或雙層高,因為人們相信,「住在高聳的公寓窄房將會讓我們喪失與地球的連結。」(風水學也有這麼一說喔!住太高的樓層會接不到地氣。)建築物會建在樹木的周圍,房子將使用堅固的生物可分解植物材質來建造,並呈現出美妙的圓弧與色形,連窗子也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運動設施將廣泛設置,建築物還會添加歡樂的元素,例如一道溜滑梯。

在本書未了有作者寫給大家的建議,如果你想跨越2012的話:
  1. 將和平與和諧帶入你的生活中。你的頻率將影響他人。
  2. 認知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要平地對待他人。
  3. 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包括礦物、植物、昆蟲、動物、人類。
  4. 不要給恐懼和黑暗能量。要專注在好的、偉大的、睿智的人事物上,以協助它擴展。
  5. 觀想全世界每個人都活在和平與愛之中。
  6. 用腳走在地球上,頭則在天堂之中。

光的語錄》,梅格.布萊克本.洛西博士著/法蘭西斯.張譯

作者的前一本中譯著作是《來自宇宙的新小孩》。那本書介紹的是水晶小孩、星星小孩、過渡孩童、靈球體…等各種投身到地球來的新小孩。他們也許有肢體或口語溝通上的障礙,卻具備強大的心靈能力及宇宙意識。有些人能看見前世,有些人能自由地進出肉體,有些人能與天使、動物、外星人或靈界存有溝通,有些人則是能預知未來。可以說,他們的能量進化程度甚至遠超過靛藍小孩

《光的語錄》的英文版原作同樣出版於2007年,但內容以這些新小孩的訪談為主。看完前者再看這本,對新小孩的想法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雖說是小孩,其中年紀最大的也二十好幾了,最小的則不到十歲。我個人最欣賞的新小孩是威斯頓與史考弟,他們的談話往往富含一針見血的洞見。以下引用的是史考弟所說的一小段話,相信與一般人較有切身關係:

「為什麼要透過電視去過別人的生活?又為什麼要透過電玩創造根本不存在的生命,當你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時候?…如果你透過觀看肥皂劇來經歷別人的混亂與人生,這對有些人來說很棒,但與其在別人的虛擬人生中努力,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努力。…你可以利用那些時間去體驗自己,觀察一頭鹿、讀一本書、體驗自然…我在我的房間做了個大標誌,上頭寫著『簡化』。…它提醒我,有時生命並不像表面看來那麼複雜。」所以結論是,別再迷戀夜市人生、補教人生、爭女人生、礦工人生了。

地心文明桃樂市》,奧瑞莉亞.盧意詩.瓊斯著/陳菲譯

地心到底有沒有住人?這位通靈作者的答案是,有,但我們看不見他們,因為他們生活在更高頻率的第五次元。地心的阿格薩網絡(Agartha Network)串連了一百二十座城市,其中住有列木里亞與亞特蘭提斯陸沉之前就先一步離開的移民者後代,當然也包含來自各個星系的外星人與靈界存有。地心中的都市以隧道相連,傳說中的香巴拉城也在那兒。文中所謂的桃樂市,英文是Telos,與作者搭上線的就是該市的大祭司,他透過作者揭露了許多地心文明的歷史與現況。

這本書原本應該很有趣,可是我被中譯文字搞得頗難過。後來我才發現,出版社竟在書的開頭加了以下這段警語:「編輯聲明:本書內容為應譯者要求,在某些文字上需維持譯者與此書傳遞信息的連結,及所代表的頻率,因而保留原來語氣,讀者閱讀起來,部份內容恐有未盡流暢之處,還請見諒,此為本書特例,僅此聲明。」(嗯,編輯把謹此聲明的「謹」寫錯了。)如果我早點翻到這一頁,我根本就不會買。在此建議出版社下次不要這麼委屈自己。又或者,下次我譯得不盡理想時也許可以拿靈界的朋友當擋箭牌,然後跟編輯大人說,「我的譯文是帶有頻率的,和宇宙高等存有是有連結的,一個字都改不得!」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安德魯.紐伯格、馬克.瓦德門著/鄧伯宸譯

相較於前一本書的「未盡流暢」,本書的譯文則令心曠神怡。兩位作者專精的領域是神經科學與靈性的關係,書中提到許多實驗結果其及相關詮釋,例如:神是意識的一部份,一個人愈是心心念念想著神,便愈會改變自己大腦某些特定部份的神經回路;在結構上,唯獨人類的大腦可以感知並製造靈性的實在;對於神,大腦每一部份所建構出來的知覺都不相同;靈修,即使不帶任何宗教信仰的色彩,可以提升大腦的神經機能,由此改善生理與情緒的健康…等等。如果對實驗數據與結果分析沒興趣,建議直接從第八章讀起即可。

書裡也提到鍜鍊大腦的八種方法,功效由小往大分別為:微笑、保持智能的活躍、有意識地放鬆、打呵欠、靜觀、有氧運動、對話、信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打呵欠,作者認為打呵欠應該可以跟減壓訓練、認知與記憶增強課程、心理治療及觀想式的靈修整合。因為它不止能讓人放鬆,還能使人迅速進入一種認知覺醒的高昂狀態,作者說:「其成效遠勝於我所知道的任何觀想法門。」因此他建議大家一天盡量多打幾次呵欠,「按照一般的情形,先來上五個假的,真的呵欠就會出現。但千萬不要就此打住,因為,到了第十或第十二個呵欠,你才會真正體會到這個迷人小花招的力量。」

只不過,作者看似心胸開闊,是能接受「靈性」議題的科學家,卻還是在書裡批評說:「還是有一小群科學家想要將量子的特質與意識掛鈎起來。」所以說,即便討論的是靈性,但作者骨子裡還是唯物論者啊。

星期一, 10月 04, 2010

地獄在我家

對我而言,世界末日再可怕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管它是水淹、火烤或土埋,要不了幾個小時我就能離開地球回歸老家。可是新成屋的裝潢噪音至少會持續個兩年左右,遠比世界末日的天崩地裂更教人驚恐。比起慢慢被人凌遲至死,其實我還寧可被一槍斃命。

自從搬到北大特區後,我已經默默忍受了近半年毫無間斷的裝潢噪音(還有假日也從不停工的外部工地噪音)。住戶們雖然都依規定申請了施工許可,但裝潢期都抓得超長,而且哪天要拆除隔間牆也不會事先通知,導致其他住戶往往被震耳欲聾的噪音嚇醒,才曉得夢魘般的一日又要展開。

為此,管委會特別規定住戶在裝潢期間若需進行拆除工程,必須提前報備並由管委會公告周知,這樣大家至少有個心理準備,而想逃難的人也可以事先安排去處。但自從得知我家樓下與隔壁樓上的兩戶人家,十月四日起要同時進行一連三天的拆除工程,後續還有長達三個月的裝潢期後,我便一直處於恐慌之中。

拆除工程的敲打聲、鑽孔聲與連帶產生的明顯震動,往往令我頭暈心悸,就算距離我家一、兩層樓,情況也跟在我家隔壁施工沒兩樣。現在正下方終於要開始裝潢了,而且預計每個房間的牆面都要更動,坦白說我雖然害怕卻也無計可施。

近半年來,可能是飽受噪音侵擾的緣故,我已經發展出劇烈的偏頭痛與腰背痛,而且很容易疲勞、發怒、失眠、胃痛,精神也時常無法集中。每工作一、兩個小時我就必須躺平休息,而這正是我先前沒辦法躲進咖啡廳工作只想租間小套房避難的原因,因為我時不時就得躺下。

事實上,我不止一次嚷著要賣掉房子儘快搬家,因為我已經受夠了這一切。這一個半月內我共計減掉了五公斤半的體重,我不清楚這究竟是瘦身有成,還是被無止盡的噪音和盜圖事件給氣出來的結果。如果要說我這輩子做過最後悔的事,那麼連續入住兩個全新的社區絕對名列其中。

在上一個新社區我忍受了左鄰右舍長達九個多月的裝潢噪音,加上在這裡受到的荼毒,算起來我已經連續被裝潢噪音襲擊了十五個月。我家年紀最大的貓咪咩咩,甚至還被前社區的對門鄰居給逼到生病住院,因為他們家裝潢期間無孔不入的噴漆毒氣老是往我家裡頭鑽,導致咩咩嘔吐不斷。

根據「勞工安全衛生法設施規則」規定,工作場所的噪音只要超過九十分貝即屬噪音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每天只能工作八小時。在我家這種噪音達上百分貝的地獄裡工作,照理工時不應該超過四個小時,但我每天卻至少得忍受九個小時的巨大噪音,再住下去,我想我的聽力絕對會受損。

身為一名在家工作者,我現在是每天帶著耳塞在過日子,可是耳塞阻擋不了鑽牆的震動。而今早,我果然又被天殺的打牆震動給嚇到驚醒,而外頭挖地基蓋房子的聲響更是鋪天蓋地而來。假使你問我人間地獄在哪裡,我會說這裡就是了。北大特區這個超級大工地就是我目前所待的無間地獄,因為這裡真的只適合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和嚴重耳背的老人居住。

等手邊的工作一結束我就要開始賣房子了,再不搬離這裡,我和三隻貓大概都得自我了斷了吧!

以下是小步的噪音對治法:


「啊幹!樓下又開始拆牆了!」


「拍寫~我不應該罵髒話的。」


「可是真的好吵啊!又是漫長的一天...」


「不行,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顯示為用力拍桌)!我必須做點什麼!」


「可是主人竟然在電腦前面一動也不動?!嘖嘖。是還活著嗎?」


「她難道看不出我的解決之道就是吃罐頭嗎?哎......虧我內心戲演了這麼久。」


「不管啦!再不給我吃罐頭妳就只能看屁股啦!」(耍賴貌)

星期日, 9月 19, 2010

替 Google 翻譯平反

九月十五日知名部落客史丹利寫了一篇名為「曼谷桑倫夜市之千萬不要太依賴Google的翻譯啊!!」的文章,後來電視新聞和報紙也跟進報導,桑倫夜市的店家和Google翻譯的效果瞬間成了被取笑的焦點。媒體從網路上挖掘新聞素材早已不是新鮮事,可是這則新聞卻令我感到匪夷所思。部落客寫文搏君一笑無可厚非,甚至是做功德來著。但我想問的是:「記者花點時間查證一下真的有這麼難嗎?」

[9/18自由時報] Google翻譯誇張 啥米是湯姆贖罪蝦炒飯


9/18 東森新聞(取材自Youtube)

由於正在翻譯英文書籍的緣故,我每天都大量使用Google翻譯(它有個不太有人知道的妙用,下回再跟大家分享)和Google字典。就史丹利文章所舉的例子而言,在我這個對泰國菜名沒有非常非常了解的人看來,都知道問題不是出在Google翻譯上,因為看板上的英文本來就錯誤百出。

大家動手查一下就知道,Google翻譯出來的中文「並非」全然是看板上出現的中文;就算使用者用的是Google翻譯,但如果使用者不是直接以泰文譯成中文,而是用泰文譯成的英文進一步譯成中文(或日文),那麼丟進錯誤的英文,怎能期待Google翻譯能譯出正確的中文(或日文)呢?

在以下表格中,我對照了桑倫夜市看板上的英文和中文、以錯誤的英文丟進Google翻譯後譯出來的中文,和以「接近」正確的英文丟進Google翻譯後譯出來的中文。大家可以發現,Google譯出來的中文其實「雖不中,亦不遠矣」。而且經過對岸看板翻譯笑話的訓練,我們多半都能推測得出「幹」這個字大約就是「乾」或者「干」了。
看板原英文
看板中文
Google中文
翻譯結果
接近正確的英文菜名
Google中文
翻譯結果
Tom Yum Kung
湯姆蝦
冬蔭功

冬蔭功
Tom Yom Shrimp Fried Rice
湯姆贖罪蝦炒飯
湯姆贖罪蝦炒飯
Tom Yum Shrimp Fried Rice
冬蔭蝦炒飯
Stir Fried Prawn Chilly Paste
炒蝦寒冷的粘貼
高寒糊炒蝦
Stir Fried Prawn Chili Paste
辣椒醬炒大蝦
Mildly Seasoned Soup
輕度經驗豐富的湯
輕度調味湯

輕度調味湯
Mine Pretty Pork
礦山漂亮豬肉
我非常豬肉
Minced Pork (我真的不清楚Pretty這個字從何而來)
肉碎
Stir fircd brocorry with masroom
座有限公司,李蘑菇
攪拌fircd brocorry與 masroom
stir fried broccoli with mushroom
炒西蘭花蘑菇
Stir fried clams
炸殼模式
炒蜆

炒蜆
Dry curry beef
幹咖哩牛肉
咖哩牛肉幹
Dried curry beef
咖哩牛肉幹

只能說,Google翻譯這次真的是「躺著也中槍」,算它倒楣啦!

星期五, 9月 17, 2010

盜圖者,剛剛賠了我十一萬

歷時四個多月,盜圖事件總算塵埃落定。今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六日期間,我一連寫了十一篇新居裝修記錄。五月七日有網友留言告知,我的四張裝修圖檔於當日夜間八時許被盜貼在Mobile01網站上,盜貼者的帳號是「jkll」。一個多小時後,我申請了Mobile01的會員帳號,在圖檔被盜貼的討論串上留言警告,此人隨即將圖檔撤除。

稍後我寫了一篇圖文被盜的抱怨文,接著更發現此帳號與去年盜貼我竹圍舊家客廳圖檔的是同一人。「jkll」當時一盜貼就有網友認出那是我家的裝修圖,網友因而在討論串上留言警告此人莫盜他人圖檔,還好心地上我的我部落格留言告知。不過我前往查看時此人已將圖檔刪除,我因此來不及擷圖存檔。有鑑於此人並非初犯,再加上今年以來我頻繁遇上圖文遭盜事件,因此我決定報警處理,且不排除對此人提告。

跟律師談話一小時五千,請律師寫狀子一張一萬多,委任律師出庭一次至少五萬。身為一個平民老百姓,我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請律師,所以詢價之後便自力救濟地走了一趟位於板橋車站三樓的「智慧財產權法院」,拿了一些資料,還問了櫃台人員該如何處理這類侵權事件。櫃台人員請我去「保護智慧財產權大隊」(簡稱保智大隊)報案,但新店總部太遠,我於是轉至位於中和景安站附近的台北分隊報案。

有經驗的前輩說,「報案資料不要燒成光碟,警察和檢察官沒空看,要印成書面資料才有用。」於是五月十一日下午,我將Mobile01的討論串頁面,連同可茲佐證的部落格相關網頁全數印出,而光是列印這些網頁就用完了價值一千四百多元的全新墨水匣兩枚。當時我心想:「明明是被害人,卻要浪費昂貴的墨水列印資料,還要東跑西跑,為自己伸張正義似乎是自討苦吃的行為。」但我這次鐵了心就是要讓這些侵權者得到該有的教訓,所以只得一路忍耐。

報案後並沒有什麼三聯單可拿(這裡畢竟不是一般警局),主動要求後倒是拿到一張「保護智慧財產權大隊受理民眾(侵害智慧財產)案件記錄表」。做過筆錄,警方就能發公文向Mobile01調閱盜圖者的個人資料或是IP位址了。警察說,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個月。「啥?一個月!會不會太久啊?」我聽到查個IP需要一個月時,心中只有這句OS。不過社會上殺人放火強姦竊盜的案子一堆,我這種案子想必不會被列為priority,看來只能耐心等待囉!

一晃眼已經來到六月。六月二日,警方來電表示已經查出盜圖者的身份,但基於必須保護對方的個人資料,因此我得等到上法庭那天才能知道對方是誰。隔天晚上九點多,忽然有位訪客來到我的住家樓下。當時我那位從室內設計師轉行做賀寶芙直銷的學姊正在我家跟我閒聊,我覺得這個時間有訪客是一件相當詭異的事,而且保全人員還說對方是我的木工師傅。那時我心頭一驚,想說:「不會吧!盜圖者千萬不要是我的木工師傅啊!他替我裝修過兩間房子,我還滿相信他的。況且他曾經跟我說過他.不.會.上.網!」

年輕的木工師傅自稱不會上網也是怪事一樁。這年頭幾乎人人都上網,就算是不是白領人士,也很難沒有上網的經驗。在裝修竹圍舊家時,木工師傅跟我說他不會上網,我還有點訝異,於是今年三月再次請他裝修新居時,我還特別請他把估價單「傳真」給我。由於我家沒有傳真機,因此當時我特地去社區管理中心等候他的傳真。只是傳了幾次我都無法順利接收,最後木工師傅竟來電提議:「那我email給你好了。」當時我聽了只有傻眼的份,而最後我確實是以email的方式收到了他寄來的估價單。

總之,六月三日當晚我一下樓,木工師傅便手裡捏著警局通知單滿臉羞愧地迎面走來。「原來真的是他…」那時我心裡的悲傷很難形容。他跟我說,他只是想多賺一點錢,所以盜了我的圖檔上討論區攬客。我則反問,既然我都寫文罵人了,為何還不跟我自首道歉。再者,如果他事先跟我借圖,我一定會借的啊!我甚至還在文章中推薦他人很好溝通,並留下了他的手機號碼呢(我剛才已經將木工師傅的手機號碼和有露臉的圖檔都刪除了)!木工師傅回說他以為自己不會被查到,於是便抱著僥倖的心態不當一回事,沒想到卻被警方找上。

我和學姐在一樓交誼廳和木工師傅談了一個多小時。我告訴他,我很感激他找了一堆人手幫忙,讓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順利入住新居,現在發現盜圖者竟然是他,讓我十分傷心。他說他很抱歉,而且他被查出IP的email還是他死去的父親申請的,他覺得很難過。我則追問,「可是這個帳號之前就盜過我竹圍舊家的圖檔耶?」他回說絕對沒有,他「真的只有盜過這四張圖。」之前的盜圖他完全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接下來,我向他抱怨他的木作才完工一個月有些接面已經出現裂縫,不曉得是板材的問題還是批土師傅的施作有問題。木工師傅說,他手上還有案子在進行,預計十至十五天內會結束,屆時他會主動來替裂縫善後。我說,「既然如此,我會原諒你,你不會有事。那我就等你完工之後打電話給我。」結果,從六月四日到九月十二日,這一百天以來他不曾來過一通電話,這讓我對人性感到非常失望,我甚至一度想說,「算了,放下吧!再折騰下去我只會看到更多卑劣的人性,徒然令自己難過罷了。」

這段期間,我跟一位學弟提起這件事情。學弟常在Mobile01上瞎逛,他告訴我,「你要查一個人之前發過的舊文,不能只從個人帳號頁面去找他主動發出的文,還要看他之前回過別人的文。」我很少混論壇,完全不懂這種事情,我還以為「jkll」發過的文,橫看豎看就那麼四篇。學弟建議我直接以他的帳號在Mobile01站內做搜尋,這一搜不得了,我竹圍舊家的玄關、衛浴什麼的,全都一一蹦了出來。「真的只有盜過這四張圖」分明就是睜眼說瞎話。

我哭點很低,在看到那些新發現後我忍不住哭了起來,我一方面氣自己竟然又被呼攏一次,一方面也氣為什麼有人在貌溫順、語誠懇地道歉時,說出口的話卻依舊是謊言。光憑這一點,我就覺得沒辦法再原諒這個「帳號」的所做所為。於是我又列印了一大堆相關網頁,打算屆時當做呈堂證供,只不過,墨水真的很貴啊啊啊啊。

另一件事情是,在查出盜圖者身份的半個多月後,六月十八日保智大隊寄來一份「侵權市值鑑識報告書」,要求我填好以後傳真回去。我沒填過這種鑑識書,於是便寫信向著作權法大師章忠信老師(「著作權筆記」網站主持人)求教,後來順利填妥回傳,在此鳴謝。再來就是,原來鑑識書上的侵權市值其實只是一個預估參考值,這個數字和案件本身或是求償金額並沒有什麼關聯性。也就是說,侵權市值其實是被用來加總在「本大隊本年度共破獲市值達xxxx萬元的侵權案件」這類報告所提及的總數內。

九月初,在我幾乎就要淡忘此事時,社區保全人員遞來一張法院傳票,原來這個案子九月十四日上午終於要開偵查庭了,只不過,地點遠在基隆地方法院,從新家搭公車轉火車再轉搭公車大約要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這時我又怒了,想到之前已經跑了板橋、跑了中和,還浪費墨水印了一大堆網頁,現在竟然又要我這個被害者去木工師傅居住的基隆出庭,真的很沒天理。去電詢問書記官,對方解釋犯罪地點在基隆,所以由基隆地方法院管轄。既然是法律規定的,而且頭已經洗下去了,我也只有配合一途。

九月十三日,不曉得為什麼我忽然開始發燒、胃痛,體溫整晚都在三十八度半上下徘徊。明明做虧心事的不是我,我卻不知在緊張個什麼勁兒,大概是沒經驗,也很怕這件事會沒完沒了,我得再跑幾趟基隆吧!就這樣,我一直到第二天一早燒都沒退,期間只能不停地吞普拿疼和吉胃福適。老公一直勸我別去,但我仍堅持出門,後來他索性請假載我去法院。這一路上我胃痛到臉色發白還直冒冷汗,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六月中在埃及的悲慘遭遇,值得慶幸的是,至少這回車子裡面有空調。

當天我一到法院就拉肚子,還連拉兩次,肥水完全落到基隆去了。第二次走出廁所時,木工師傅就等在庭外,問我昨晚怎麼沒接他的電話?我只回說我發燒胃痛,沒力氣,而這也是事實。由於前一個案子延誤,原訂十一點的偵查庭大概晚了二十分幾鐘才開始,這期間我老公、我、木工師傅排排坐,氣氛尷尬,不過我可顧不了那麼多,因為我的胃真的痛死了。果然後來一進到詢問室,檢察官就問一付虛脫樣的我是怎麼回事,還好心地請法警搬了椅子給我坐。

檢察官人很乾脆,他說案子很多得速戰速決,所以在快速瀏覽過我報案時所提出的資料,而木工師傅也坦承盜圖後便急著定案。他問我願不願意和解,如果不願意,木工師傅得被關兩個月,還會留下前科。我回答,「我願意和解。」檢察官再問我希望以什麼方式和解,是登報道歉還是賠錢了事?我回答,「我要他賠錢。」於是檢察官要我開個數字。但我覺得事情還沒釐清,因為到目前為止檢察官一直以為我只被盜了四張圖,但其實就我收集到的資料,木工師傅一共在Mobile01上的四個不同討論串中,盜貼了我共計十一張圖(不包括之前被網友抓包時刪除的),而他也都當庭承認了。

檢察官說,「四次犯罪,一罪兩個月,那要關八個月喔!」我再次表示願意和解,但賠償金額要以張數計價,一張一萬,因為我們平時為了做設計稿而購買圖檔或正片時,也是按張數在支付授權金額。檢察官又問木工師傅願不願意付十一萬元和解,他可以因此少坐八個月的牢,木工師傅表示願意,所以案子就這麼結束了,定案後檢察官還再次對木工師傅重申,「就算你賠了錢,圖檔的著作權也不是你的喔!」真是感謝他的機會教育。

剛才我收到了木工師傅匯來的十一萬元,也去電告知了書記官,因此特地為文記之,在此當然還要謝謝保智大隊的大力協助。順便提醒老愛盜我圖文的人,從今以後誰敢再盜我的圖文,我會一律告上法院,請自重。

相關文章
圖文遭盜之報案流程說明

星期三, 9月 15, 2010

清雜物必看節目

前文推薦了Discovery頻道的「破舊店家大救星」節目,現在再接再厲介紹一下TLC旅遊生活頻道的「清潔收納王」(Clean Sweep)。我自己看過的心得是,後者的戲劇性雖不若前者來得強,卻也不無可觀之處。

說起來它的節目模式有點類似「屋主不在家」,製作單位贊助的改造金額同樣只有一千美元,不過雀屏中選的屋主全是家裡亂到不行的人,所以即便改造後的房子並未就此變得富麗堂皇,可是看到滿坑滿谷的雜物被請出家門,屋內因此變得井然有序,還是會讓人由衷升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情。

在我讀過的清雜物相關書籍裡,有兩本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一本是《太多了!減法的生活空間美學》,一本是《瘦子房間的秘密》,而這兩本書的作者正是「清潔收納王」節目的主人翁-彼得.魏爾許(Peter Walsh)。


Clean Sweep的節目簡介短片(取材自Youtube)


Peter Walsh正在拯救一間被一對夫妻囤積了大量「備用品」的可憐屋子。

魏爾許堪稱是清雜物界的頂尖人物。光是看他的文字敘述可能沒什麼感覺,但目睹製作單位將房子騰空、雜物堆滿前院草皮的畫面,確實比較容易促使觀眾進一步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與雜物同居的傾向或怪癖。在節目中,魏爾許依自己書裡提到的方法「輔導」屋主循序漸進地捨棄。另一方面,製作單位請來的設計師、木工與縫紉人員,則必須以一千美元的低預算調整並美化原本亂糟糟的室內空間。

我個人覺得節目的中文名稱有誤導之嫌,因為拯救這種房子的關鍵不在於「清潔收納」,而是先把雜物處理掉,但乍看這個節目名稱,會讓人以為內容是在替婆婆媽媽們介紹各類打掃技巧。另外就是,如果魏爾許可以像「酷男的異想世界」裡的卡森那麼尖酸刻薄,節目效果可能會更好。

星期二, 9月 14, 2010

三隻家貓的近照(六)


小步:「哎…花啊蒙谷包啊看板啊都這麼貴,我想我有必要組一個貓黨來監督政府惹。」
(右手心拍左手背)


小步:「不過與其組一個沒有黨產的貓黨,我個人認為我的外表比較適合去拍偶像劇。」


小步:「嗯,就這麼辦!希望女主角可以不要像小舞那麼肥。科科~」


小舞:「是誰在那邊說我肥的?找死啊!我看起來一點都不肥啊!」


小舞:「而且人家還很嬌羞呢~」(撲倒)


小步:「是啊是啊是啊!妳的姿勢一向都很嬌羞。→_→」


咩咩:「這兩個神經病。」


咩咩:「我到底為什麼要跟這兩個愛講蠢話的小鬼住在一起?」


咩咩:「而且說真的,老娘我才有資格去演偶像劇吧!哼~」

星期四, 9月 02, 2010

《身心合一》讀後感

感謝網友推薦我看《身心合一:探索肢體心靈的奧妙互動》(Bodymind)這本書,真的很棒!看完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有許多部份的肌肉僵硬或鬆弛其實是心態造成的,而我呼吸急促短淺的毛病也和長期以來被壓抑的情緒習習相關,甚至就連我的站姿都和我膽小容易受傷害的個性脫離不了關係。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好笑的是,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三十三年了,而我卻直到現在才有機會接觸它。


在此之前,我對羅夫按摩或完形治療毫無認識。事實上,我以前壓根兒只對「身.心.靈」的後兩者感興趣,總覺得保健身體是老人的事情,暫時還與我無關。雖然以前曾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一書中瀏覽過「身心調癒表」,進而了解到疾病與心理原因之間的關係,例如:耳聾是因為拒絕接受、不想聽、不想受到打擾;中風是因為寧死也不想改變且抗拒生命…等等。不過按照脈輪順序一一針對身體的各個部份進行身與心的解析,在我看來還是覺得相當新奇。

比方說,作者肯恩.戴特沃德(Kenneth Dychtwald)寫道:「以結構和功能來看,雙腳顯示出一個人面對生命挑戰時所採取的觀點與態度。」像是扁平足的人無法與他人長期維持穩固的關係,也不太能夠負責任,更可能不需要什麼理由就在衝動之下貿然行動。同時這種人的背部、頸部與頭部肌肉可能過於發達,因為這些部份必須承受身體下半部的不穩定。而我屬於「腳跟過於用力」型的人,為什麼我會知道呢?因為我站上Wii平衡器時,重心一直落在十字交叉線的後方,可見我站的時候整個人是往後仰的。

之前我在玩Wii平衡遊戲時分數始終很低,因為我調整重心的能力很差。讀完關於腳部的這一章後,我終於發現原來正確的站姿必須在腳板的三個點(前二後一)都施以同樣的力量,這樣才能站得穩,而我過去幾十年來恐怕都是以錯誤的姿態在面對生命課題呢!

作者說,「腳跟過於用力」的人「很容易被擊倒、受人操縱,為了讓自己站穩腳步,長期下來會發展出一種誇張的決心,想要控制全局的態度,但即使如此他仍有很深的恐懼感和不安定感。」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地收緊下顎、收縮腹肌,並使呼吸變得短促。如果這個姿維持得久一點,這個人多半會開始覺得焦慮、恐懼,平常也無法讓自己放鬆、自在,甚至可能引起胸部收縮、胃部緊張和骨盤與下背僵硬。

又好比說,骨盤下凸(屁股翹、有小腹)表示強烈需要安全感,這種人經常發生的生理症狀包括:排洩困擾、下背痛、腸胃緊張和胸部相關問題(例如胸部受寒、氣管炎等等),而下背部疼痛或肌肉緊張的人則往往固執又衝動,彎下腰時幾乎碰不到地板。說起來我完全就是這種人啊!沒想到這一切都跟站姿與肌肉的運用方式有關。

幸運的是,作者實際體驗後發現,運動或按摩可以間接改變一個人的生存方式;相反地,改變生存方式也能夠慢慢改變腳形或肌肉的外顯樣貌,以便讓它符合新的心理狀態,因為身體和心理是密不可分,互為表裡的。「健康、疾病、個人成長都是你如何對待自己的結果。」作者再三地強調。

另外就是我一直有胸悶、心悸和疑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我從書裡得知,腹部是肢體心靈的感覺中心,橫膈膜則是負責控制各種情緒的紓解通道。「如果橫膈膜彈性良好、功能正常,情緒就能自然而然地流過這片肌肉;反過來說,」作者解釋:「如果各種情緒長期積壓在腹部,就會使橫膈膜變得緊張、僵硬。」因為橫膈膜的嚴重武裝,可能代表這個人一直壓抑著暴怒。

書裡也提到了胸部的呼吸問題。我就是作者所說的,氣都沒有吸進去,「看起來總是在呼氣」的那種人。作者說這種人的「肌肉緊張長期累積在胸部,往往使體內能量無法由腹部穿過橫膈膜流通。」而且個性方面比較被動,容易覺得虛弱、沮喪、缺乏安全感,無法以肯定自我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和別人的關係也常傾向於尋求支持自己卻不求太多回報的關係。

更糟的是,這也與肩膀有關係。我的肩膀看起來傾向身體前方,而且再仔細觀察會發現左肩低、右肩高。作者說,「向前拱起的肩膀大多反映出長期自我保護、害怕受到傷害的態度;這種人可能覺得自己相當柔弱,想用前傾的肩膀和手臂來保護胸部和心臟。然而,如果肩膀以這種姿勢向前傾,可能會造成胸肌緊繃收縮,反而變得更脆弱、敏感。」而這往往會使呼吸變得淺而急促,情緒也會累積在腹部和橫膈膜。至於較低的左肩則通常反映出一種接納的、柔性的人際關係表現。換言之,我整個人從腳跟到腹部到胸部再到肩膀,都由裡而外呈現出一個俗辣的樣貌。

我外公生前精於手面相,也擅長觀察體相,他可以憑一個人的走路姿態和說話音調推斷出一個人的性格,而且八九不離十,簡言之這比較像是一種「觀人術」。而作者則是因為早年被約翰.皮若克斯(John Pierrakos)醫師一眼看穿其心靈和人格,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們的肢體就是告密者」,進而一頭栽進肢體心靈的研究領域。說起來,跟華人講體相,大家似乎都習以為常(比方說大家都聽過用腳尖走路的人很輕浮,腰細的女人最淫賤之類的說法),可是看在洋人眼裡,這種觀人術就像特異功能似的,非得有醫學或解剖學上的對應解說,他們才比較能接受這種理論並不是唬人的玩意兒。


我對體相術沒有太大興趣,可是經作者這麼一寫,我倒是有興趣以西方人的角度來理解這門學問,所以我又訂了《肢體療法百科》,試圖藉由閱讀和按摩練習來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也順便訂了教導呼吸的書籍,例如《呼吸的神奇力量》、《這樣呼吸效果驚人》,希望自己能夠多吸進一點能量讓自己正面一點。完形治療法的創始人弗列茲.波爾斯(Dr. Fritz Perls)說,「無論多大年紀的人,吸進體內的空氣總量一定能夠影響肢體心靈的『活力』。…讓我看看你怎麼呼吸,我就能說出你是怎麼活的。」因此,為免我像個俗辣般繼續往後的人生,現在我得從呼吸、走路和站立開始重新學起啦!

星期三, 9月 01, 2010

貓尿味剋星

為了三隻渾貓,我已經忍耐家裡那組硬得要命的Bubble Club塑膠沙發三年半了。這組沙發雖然不怕牠們噴尿,卻讓我坐到腰酸背痛,悔不當初。搬來新家後,三隻渾貓帶來的另一項考驗就是濃到化不開的貓尿味。我原本打算把貓便盆擺在三坪大的後陽台,不過由於管委會尚未決議是否准許住戶在後陽台裝設可以遮風避雨兼擋鄰居裝修與聊天噪音的氣密窗,為免貓咪跳出女兒牆不慎墜樓摔傷,我只好勉為其難地把貓便盆擺在客用衛浴的淋浴間裡。

我每隔一天就勤換貓便盆裡的舊報紙條,還全天候開啟抽風機讓貓屎貓尿味得以加速排出,而且我也特別把緊鄰後陽台的對外窗打開以便讓空氣流通。可是這麼一來,鄰居打牆鑽孔的噪音全都從這扇窗戶竄進來,再加上我不能把客浴的門關上否則貓咪無法進出,因此搬進新家的這四個月以來,我不是每天被迫聽見鄰居們無孔不入的裝修噪音,就是被迫吸入從客用衛浴飄進客餐廳和家中每個角落的貓屎貓尿味。說實在,我幾乎天天盼望自己要麼喪失聽覺,要麼喪失嗅覺,因為住在這裡實在太煎熬了。於是乎,我從來不曾如此迫切地需要除臭劑的拯救。

我在家樂福買過那種一瓶小精油附帶小電風扇的「插*香」,插沒三週一瓶一百多元的精油便消耗殆盡,但是臭味不僅沒有消失,空氣中反而瀰漫著混雜了濃重貓尿味和化學香料味的可怕氣味,到最後我在家時幾乎都得戴著口罩工作,實在有夠悲哀。然後我又買了幾盒除臭晶球回家到處擺,還是沒用,而且那些晶球竟然散發出刺鼻的塑膠味。接著我又試了日本進口的銅消臭液,還有來*噴霧劑和竹炭消臭劑,結果依然完全失效。上網搜尋一陣之後發現有人拿捲筒衛生紙來除臭,於是我又一口氣買了一打回家擺。


「生活智慧王」之捲筒衛生紙除臭妙用

實驗證明,捲筒衛生紙確實能讓鞋櫃中的臭味減少(但不是消失),可是對於客用衛浴裡的貓尿騷味卻沒有任何作用。該試的除臭產品全試過了,卻一點用也沒有,我只好放棄大賣場路線,改走精品電器路線(對呀!我也喜歡精品~孫芸芸上身),弄了一顆號稱可以除臭抑菌還能抗煞的魔術球回家對抗貓尿味,就是下面這組貴鬆鬆的玩意兒(依尺寸不同,價格從8,800~14,800不等,這顆是9500):


畫面左下是魔術球下半部的玻璃大碗公,大約可以裝600cc以上的水。
左上是魔術球的母體,那根攪拌軸會一直轉動,讓水和淨化液的混合物能加速揮發。
右上方是魔術球的手提外包裝,中間下方是兩瓶必須加在碗公中的淨化液。


說明書上說,使用方式是先在碗公裡加入約500cc的水,然後再加入3~10cc的淨化液。
不過我昨晚實際使用後發現加5cc太多了(我家的客廳加餐廳是16坪),氣味稍濃。
淨化液有17種天然香味,我目前用的是綠茶味,有淡淡的茶葉香。
一罐120cc是1,250元,如果一次用3cc可以用40次,大概可以撐個80天。
如果天天用,一年要花大約5,700元買淨化液,很貴啊~
不過今年結束前,我應該有機會把貓便盆挪到後陽台去,所以這條花費就先不考慮了。


這顆球的好處是它的外型不錯看(這一款是「二代經典銀」),
擺在走現代簡約風的空間裡並不會覺得礙眼或突兀。


不過它必須插電才能運作(每分鐘3000轉),因為淨化液必須靠攪拌軸的轉動加以霧化。
我覺得它唯一的缺點在於,雖然它是新加坡和德國共同打造的品牌,可是竟然是中國製!


妙的是它有附加LED燈光變化,擺在拋光石英磚地板上,那倒影好像飛碟降落一般。

說明書上稱這顆魔術球為「空氣洗淨機」,並號稱有獨家的「膠囊封鎖技術」可以把空氣中的微生物、懸浮粒子和異味分子包起來,而且可以消滅空氣中的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冠狀病毒(如Sar病毒)、禽流感病毒H3N8...等等。我家沒有人抽菸,所以不知道對菸味有沒有效,不過我發現我只要把魔術球打開大約10分鐘貓尿味就會逐漸消失,而不是把香味與臭味攪和在一起。

剛剛我又聞到貓尿味,這才發現它竟然會自己斷電停機,原來是怕開久了碗公裡沒水會白攪一通才有此設計。總之,家裡有一隻以上的貓咪或狗狗,或是貓便盆沒辦法擺在通風處的人,我還挺推薦這顆球的,雖然它並不便宜,但至少成效立竿見影。


這應該是日本廠商拍的promo影片,據說大阪國際機場的吸菸室裡也有擺。


三隻貓聚在客用衛浴的出口聞香!

星期五, 8月 27, 2010

推薦《手指療法的秘密》

初見《手指療法的秘密》這個書名,大概會以為是一本保健書籍,但它的內容主要是在講將量子物理學的理論應用在意識層面,進而影響肉體甚至周遭事物的概念。當然,唯物論者看到這裡已經不用繼續看下去了,如果至今還不能認清「心勝於物」這種已被科學研究認定的事實,再多講什麼波粒二象性或測不準原理也是沒用的。總之,具有自然療法醫學博士頭銜的作者理查.巴列特(Richard Bartlett)發展出一套獨創的「本體能量療法」(Matrix Energetics),它不受任何療癒形式的限制,即便病入膏肓者也能輕鬆迅速地不藥而癒。


真有這麼神奇?看起來的確是。作者運用比量子觸療更簡單的方式,以「兩點」(two-points)手法「瞬間」治癒過弱視、脊椎歪斜、五十肩…等諸多久病不癒的疑難雜症,其重點就在於接通內在能量,並維持接收各種可能性的狀態。「本體能量療法實行的是一種存在狀態,而非技巧。」作者強調。而要進入這個存在狀態,必須先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和信念。例如:想要在你的健康與生活的各個層面造成持久的好轉,就必須將自己的觀點從「以問題為中心」,轉換到「以解決辦法為中心」。

目前的醫學只會為你指出你的問題(即疾病),在你的意識中強化這個問題,並找出可以對抗這個問題的藥物和療法,而這種療法或許還是侵入性的,例如割掉你的扁桃腺、盲腸或子宮什麼的。在科學實驗中可以得知,觀察電子路徑的行為會造成它出現和沒有人在「看」時不一樣的動作。基於這個原因,光的物理特性可以說是觀察者習習相關,而我們甚至於萬物正是由光和訊息(或意識)所組成,因此想要治癒,第一步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意識狀態。

改變意識或信念以求得預期的結果,這在各式各樣談論吸引力法則、磁性法則或量子成功學(順便推這本《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的書裡已經被提過太多次,這裡就不再贅述。這本書比較著墨的是形態場的概念。形態共振的概念是假設每個物種都是由DNA充當頻率調整器,接受來自形態場能量的指示,以決定生物實體的正確類型與構成成份(例如從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中下載某種身心特徵),而思維系統也可能形成它們自己的形態場,例如「治療技巧」也能自成一個形態場。

作者認為,只要將思維從一般的線性模式中解放出來,進入形態共振的狀態,就可以進入使用並結合來自零點能量場(有些科學家稱之為「上帝之心」,這是另一個來自量子物理學的概念)的訊息。所以他強調,「你其實不需要知道任何事情」(包括艱澀的醫學知識),只要全心全意進入那個狀態,並與之共振,然後「放手讓上帝接手」,奇蹟般的療癒便會發生。看到他寫下的這句話,我忽然想到被我擱置已久的《奇蹟課程》,其中「學員練習手冊」前二十課所寫的,不正是要學員解放舊有世界觀以便進入形態場的課程嗎?

  1. 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義。
  2. 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
  3. 我並不了解我在這房間所見的一切。
  4. 這些念頭不具任何意義,它們就像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事物一樣。
  5. 我絕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煩惱。
  6. 我煩惱,是因為我看了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7. 我只看得見過去。
  8. 我的心裡塞滿了過去的念頭。
  9. 我看不出一切事物的當下真相。
  10. 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
  11. 我那無意義的念頭,顯示給我一個無意義的世界。
  12. 我煩惱,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無意義的世界。
  13. 無意義的世界令人恐懼。
  14. 上主從未造過無意義的世界。
  15. 我的想法乃是我營造出來的意象。
  16. 我的念頭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17. 我所看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18. 我的看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19.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20. 我決心看見。

數年前剛買下《奇蹟課程》時,我被這些咒語般的文字搞得霧煞煞,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先讀一下較具故事性的《告別娑婆》。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到《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的用意。當然,奇蹟學員們可能會對我的解釋嗤之以鼻,認為我到頭來還是把娑婆世界的肉體病痛給當真,不過以我看來,作者能夠運用同樣被扭轉過的新思維來造福患者,怎麼說都比認為世間一切皆不存在,進而對世事冷漠以待的人來得有佛心多了。

作者提醒我們,「你所能夠思考與感知到的程度,限定了你所能夠達到的極限。…如果你無法克服你正在努力的一個特定問題,那為何不乾脆把規則改變一點點,並且試試某些前所未有的方法?」他以量子物理學「觀察者效應」的觀點寫道:「組成我們稱之為物質世界的物理元素,在人為的觀測下便躍為真實存在的實體。…人們賦予事情意義。…你所信仰、接受、體驗的一切,都會內化而組成一個巨大的矩陣或網柵,界定了我稱之為『你的能量標誌』的東西。」正如《奇蹟課程》所述:「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義,它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

作者認為,「當你開始習慣性地向宇宙提出開放的問題時,它會開始回答,並且教你一些新東西。當你改變你觀察與解讀現實的方式時,實際上也同時改變了你選擇觀察的事物的意識結構。…試著以一套截然不同的規則來行事,不然乾脆就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中。一個新遊戲能讓你獲得充份的自由,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都可以產生適當且客觀的變化。…你所感知的事物,以及你與生俱備的創造性意圖,都會變成你的現實…一旦心智延伸到含括一個新經驗的現實,它絕對無法再完全地退回舊的世界觀。」

作者曾在「治療」病患的五十肩時遭遇困難,後來他踏出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以問題為依歸的「共識現實」,直接「想像」並「洞悉」五十肩的症狀不曾存在,於是病患的五十肩當場不藥而癒。之後他更進一步直接洞悉到:「肩膀一詞只是由這個共識現實對於某些現在並不在那裡的東西所下的一個定義。」而既然連肩膀都不存在,五十肩怎麼可能存在呢?當他把病患帶進同一個形態場,再以這樣的想法與病患共振之後,病患的五十肩再次不藥而癒。而這並非特異功能。

作者認為「本體能量療法」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技巧,而他發展出來的手法就是「兩點」與「時光旅行」(time travel)。「兩點」的施作方式請各位自行看書,以下先簡述一下何謂時光旅行。作者解釋說,另一個限制住我們的錯誤信念就是「治療需要花時間」,在量子現實中「這些事情可以立即發生。」因為根據相對論,時間是可變的東西,過去與未來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可以改變的。簡言之,你只要在共振的形態場中將病患帶領至他出現症狀前的時刻,症狀就可以馬上解除。作者有一位身為脊椎按摩治療師的讀者遇到腳趾斷掉的病患上門求助,他托住病患的腳,並在概念上時光旅行至腳趾斷掉之前,結果病患的骨頭瞬間移動,在他繼續施以「兩點」後,病患當場就不跛了。

據說有些人光是看書就能學會這些技巧,有些人上作者的官網瀏覽一下也學會了技巧(例如前段文字提及的那位脊椎按摩治療師),甚至還變化出各種不可思議的應用方式(詳見官網討論區),但資質駑頓如我倒是無法立即如法炮製。不過想到如果學會了該有多棒,我就迫不及待想去上課,說到底,這本書對我而言還是一本超級大DM啊!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希望年底可以成行,因為作者今年十二月會在西雅圖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然後,我覺得現在我可以重拾《奇蹟課程》了。

相關連結
理查.巴列特官網Matrix Energtices
理查.巴列特官網上的討論區

星期日, 8月 15, 2010

「九型人格」中的第一型

我總認為,如果人人都能自律,都能替別人著想,都能以不干擾他人為原則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天下不就太平了嗎?倘若真能這樣,世界上就不需要政府、軍警、監獄和監視器了。以上很可能只是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的憤世嫉俗,不過讀了《認識九型人格:重現古老的靈魂智慧》這本由凱倫.魏(Karen Webb)所寫的九型人格入門書之後,我才發現我會這麼想純粹是先天個性使然。

這套識人系統相傳源自於蘇菲教派,我個人覺得精準度奇高。簡而言之,九型人格論將天底下所有的人區分成九種類型,而你必然屬於其中的一型。這九型又可以分為「腦中心、心中心、腹中心」等三類,每一型的人各有其特點,也各有其好轉與惡化的方向。而所謂的完人,就是俱足這九型之中所有優點的人。如果能瞭解自己屬於這九型之中的哪一型,便能認清自己的優點、缺點與盲點,在待人處世方面也必然可以更有自覺地朝讓性格好轉的方向前進。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不能當做我愛抱怨、好批評的藉口,不過我看到描述時立刻就確認了自己是屬於第一型的「完美主義者」。以下節錄並引用一些書中的內容,以便向各位簡單地描述一下第一型的特質。

  • 第一型的人負責、獨立,是以超高標準勤奮工作的人。他們嚴肅地面對生命,顯現出急躁、緊張、愛評判、控制和自以為是,並且難以克制地追求完美。他們對批評相當敏感,評判自己之嚴厲更勝於評判他人,而且難以接受稱讚或承認自己的成就。他們總想做對事情並為人喜愛,奇怪的是在他們銳利的外表下卻顯得鬱鬱寡歡。

  • 第一型的人不會原地踏步。他們對完美的敏銳觀察,鼓舞著他們去改進事物,並為此負起責任,儘管那是一件永無止盡且不被感謝的任務。即使是在僅有的休閒時刻,通常也被他們用來自我進修。他們從妥善完成的工作中獲得樂趣。

  • 第一型的人內心擁有一張列滿應該與不應該的清單。他們以對與錯的角度來觀看世界,沒有所謂的折衷。他們似乎覺得如果做得夠賣力,他們能把每件事情弄得又好又正確,而且他們是唯一會這麼做的人。當情緒失控時,他們會變得很混亂。由於把這麼多能量放在將事情做對上面,因此當事情出錯時,他們會想責怪他人。

  • 自我批判是第一型人生活中持續的特徵,然而他們卻期待別人以柔和的回饋來包容批判。他們通常會批判權威,他們要的是高超的倫理觀和明確的守則,以便根據正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 第一型的人活動時精力充沛,他們通常因為害怕犯錯而拖延或卡在細節之中。他們的標準涵蓋了生命中的每個層面,他們的規則就是「規則」,而且相信「人人都知道」這些規則,他們痛恨那些打破規則並成功逃脫的人。

  • 第一型的人生命中似乎沒有太多樂趣,不過他們還是會滿足於,比方說,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或是做研究,以及偶爾出現的完美時機。

  • 第一型的人在嬰兒期便覺察到,他們並不被看成是完美的,而且他們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讓自己變成值得被愛的人,他們會先發制人地試圖成為「好人」。情緒變成了危險因子。他們學會認定情緒有害,連愉快的情緒都會引發衝動而錯誤的行為。他們越是壓抑,看起來越糟糕,因而有更多必須自我壓抑的理由。

  • 第一型的人屬於腹部類型,會為了合理化而壓抑根本的反應和情緒。但是就算他們生起氣來,幾乎也沒有人能感覺得到。通常經過經年累月的壓抑之後,他們真實的憤怒偶爾會發作。這是很嚇人的,因為它是所有力量的累積,而且經常被誤導。

  • 第一型的人不斷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就像和他們內在的標準比較一樣。「不管是誰,我都知道自己是否比他們好或差,但這兩種結果都會讓我生氣。」憎恨的習慣讓他們把憤怒的感受投射到外界。某些第一型的人以公開的批判和發怒來表達他們的憎恨;有些則會明白而仔細地根據規則來說明事情「應該」怎麼做。

  • 第一型的人在承受壓力時會把焦點轉向關係或情緒,以及不被愛的感受。他們會變得沮喪,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且永遠做不好,所以生命毫無意義。第一型的人在安定時可以允許自己玩樂一下子。對第一型的人而言,愉快的活動就是運動、在大自然中,和獨處、打破規則、追求知識,以及想像未來的選擇。

  • 第一型的人渴望關係,卻難以信任這個世界,因為人們似乎經常口是心非。他們也覺得因為自己不完美,所以不值得擁有友誼。他們時常表現出疏遠或譏諷的一面,這可能導致他們失去潛在的親密友人。

  • 親密關係的完美主義會造成問題與誤會,除非基本原則能被妥善地設定。第一型的人企求完美的關係,當缺點如他們所願、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他們會去看看自己是否有哪裡做錯。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很容易憎恨並責備他們的伴侶。

作者在書中以第一型人的口吻寫了一句話,我覺得那根本就是我的寫照。她寫道:「如果人們批判或懷疑我,我不是努力做得更好,就是生氣,我心裡想:『你只不過是還沒看到罷了!』」說起來,生氣和這些無謂的計較根本是在浪費能量,而我也逐漸認知到我沒有必要試圖做一個好人或討喜的人。偶爾我也會覺知到,我的行事標準並不是唯一的準則。不過這些真的得等到有點年紀才能懂。

巧合的是,作者在書中以第一型人的口吻寫下了另一句話,她說:「當我年輕時,我對世界抱持極端不能忍受的觀點,因而惹上許多麻煩。不光是人們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我無法心平氣和地忍受愚笨的人,他們似乎是故意犯錯。我想半數以上我所認識的人都應該被關起來或是被革職。直到近幾年我才了解,我的方式並非唯一的道路,或許很多的困難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至今仍無法忍受愚笨的人,我想我大概還要再花幾年時間才能對愚人和蠢事感到釋懷吧!

作者給第一型人的建議包括:
  1. 找一個治療師替你去除容易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問題。
  2. 在安全的情境下表達適當的情緒,例如憤怒。
  3. 開始對差異心存感謝,差異並不一定是錯誤或缺陷。
  4. 學習讓自己犯點小錯而不帶責備。
  5. 將遊戲和玩樂列入你的「應該表」中,直到你允許它們存在。
  6. 注意你對打破規則的人所產生的憎恨,可能掩蓋了你也想這樣做的期望。
  7. 質疑你的規則,提醒自己「對」的事情不一定是別人期望或合適的事情。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誠心建議大家把這本書讀一遍,搞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的人,並進一步將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當然能夠順便弄清楚自己的伴侶、同事或親友是什麼類型的人就更好了,這樣你會比較了解怎麼去跟他們相處,而他們的哪些反應其實不是針對你而來,那只是他們的天性使然。就像我讀完之後才明白我老公是第五型的人,也就是「觀察者」,這種人敏感、退縮、內向、精於心智的分析、具創意、有優越感、習慣以疏遠冷漠來展現自我,而且往往特別需要隱私。作者形容第五型的人是:「連貓都知道不要走進他的房間」,而他和我還有三隻貓的關係也正是如此,不得不說這本書真是太神奇了。

星期五, 8月 13, 2010

幾本房地產書籍的讀書心得

我沒有炒樓的本錢,買房子純粹是為了自住。不過我看到房地產書籍總會心生好奇心,最近我就連續讀完了幾本相關書籍,不過寫書的人各有立場,有人待過建設公司,有人曾是房仲業者,有人投資房地產賺到好幾桶金,也有人待在學術界遠觀市場起伏。如果只讀其中一本,恐怕接受到資訊會失之偏頗,不過無論如何都比連一本也沒讀過要來得增長見聞。以下就是我簡單的讀書心得,各位有空就斟酌著看吧!


黑心建商的告白──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Sway著

Sway是「智邦不動產」討論社群的版主。幾年前我時常在版上流連,後來發現有不少代銷人員上去放假消息,於是便漸行漸遠。現在還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但總之我已經不再造訪該站。之前Sway的幾篇爆料文在網路上流傳甚廣,市井小民也因此有機會一窺無恥建商偷工減料的手法。推守文化的編輯在嗅到商機後力邀Sway出書,而我更是在此書上市的第一天就立馬買回家拜讀。

可能是因為看過網路文章的關係,實際上讀這本書時有種「精華都在預告裡」的感覺。不過作者在書裡加上許多彩色圖片與新聞事件,也補充了許多看預售屋的門道以及管委會與建商鬥法的技巧,甚至還有一些簡單的風水常識,所以仍然值得推薦給對買房子毫無概念的首購族。我並不後悔買這本書,因為作者之前冒著被建商灌水泥丟進海裡的風險寫文章造福大家根本是佛心來著,能讓他賺些版稅也是應該的啦!

房仲業不告訴你的50件事》,李偉麟著

這本書在今年二月上市,我七月初買時已經是第十刷了,可見大家有多麼擔心被良莠不齊的仲介所騙。我曾經數度委託仲介賣屋,可惜每次的經驗都不好。第一次是仲介賣了房子之後才告知我有一堆規費、稅金和履約保證金甚至代書潤筆費要付,而這些並不包括在他們收取的數十萬服務費裡;後來更發生仲介簽了半年專任約後找了一堆理由擺爛,甚至連帶看報告都不寫的鳥事。如果這本書提早一年出版,我就不用這麼浪費這麼多額外的金錢和時間了,所以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是佛心來著。

從書裡得知,作者之前待過仲介公司,後來還長期擔任報社的地產記者。如果你搞不清楚什麼是斡旋金,什麼是要約書,什麼是仲介慣用的話術,也不知道怎麼搞定買屋貸款,那麼建議您還是先把這本書看完再行動比較保險。

房地產賺錢筆記──人人都該上的10堂投資入門課》,王派宏、邵慧怡著

其實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兩年,我買到的是第十七刷。這本書的確如封面上那幾個字所言,「太好看了」!不過所謂的好看指的不是內容很精彩,而且它寫的很初淺、很容易懂,不必花太多時間思考。作者細數他從工廠上班族轉行為專業投資客的過程,其中有生手初上陣的好運氣,也有因為過分自信而出包的衰事,另外還有當專業包租公的甘苦談,以及跟房仲業者打交道的小撇步。

坦白說,它比較像是故事書而非專業的參考書,交待的多半是概念而非可以照著演練的實用知識,我自己只花兩個小時就迅速讀完。後來翻到封底內頁我才搞懂,原來更進階的資訊要付錢找作者上課才能學到,所以這本書不止是故事書,還是一份十分具有故事性和吸引力的大DM。我在想,搞不好最近常上電視高談闊論的炒樓達人「帥過頭」也快出書了?!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張金鶚著

人稱「房市空頭總司令」的張金鶚教授,在這本書中仍不忘打房,不過他寫他的,台北房市仍然持續上漲。其實顏炳立寫的書我也有看,看完只覺得前者是站在購屋自住者與研究者的立場,希望房價合理,自住者可以不用考慮「區段」而應以居住品質為重,後者則是站在業者和投資客的立場鼓勵大家買房,大家如果聽了他的話一直買房,那麼業者和投資客自然能夠大賺其錢,所以兩者的觀點幾乎不可能有交集。

張教授在書中建議,「先認識自己,再認識房地產」。他指出以自住為目的者佔了購屋者總數的八成,所以自住者不應將投資獲利擺在居住品質之前,或是時時懸念著房價起伏。講是這樣講,但誰希望買到無法保值甚至還會貶值的房子呢?書中提供了許多挑選房屋的建議,相當值得參考,不過在看待房價與房市的態度上,我傾向於把他和顏先生的看法加起來再除以二。換言之,這兩個人的說法都不能盡信。

以下補一段顏總的發言:「買房看八字:地段、環境、收益、價格。」地段最重要,好地段隨時都是入手時機點。ㄟ....那也有要銀彈好嗎?

8/14補充

想來好笑,眼看房地產投資客成了談話節目的座上賓,好像大家一堆閒錢沒處去,都想把房子當成貨品來囤積。可是有些人卻連僅存的棲身之所都沒有,辛苦了大半輩子攢下來的田地和房產,政府說徵收就徵收,想佔地就佔地,完全沒得商量。這種土匪般的行徑如果我們再不用選票予以制裁,那我們真的是在作賤自己。

星期五, 7月 30, 2010

Pet Shop Boys 台北演唱會後記


這是Pandemonium Tour的trailer,台北場是原裝演出!(取材自Youtube)

雖然Pet Shop Boys歡迎大家在演唱會上使用攝影器材,可是我覺得還是不要因此猛拍比較好。倒不是因為閃光燈刺眼,或是大家舉起相機會擋到後方觀眾的視線等原因,而是我發現大多數卯起來拍照錄影的人,視線幾乎全停留在相機和iPhone螢幕上。或許這麼做日後的確可以回味N次,但當下若沒有全神貫注地欣賞演出,反而全程緊盯螢幕,那跟在家裡看演唱會DVD有什麼分別呢?不解啊。

我和前晚一樣站在面對舞台的左方,右側有沒有人我不清楚,但左側只有零星幾個人坐在地上。台北是PSB「Pandemonium Tour」亞洲巡演的首站(第二站是首爾),這場面看起來實在稍嫌冷清。由李雨寰領軍的「DMDM」是PSB的暖場嘉賓,他不僅帶來懸吊式的mobile佈景,還請到小型絃樂團和客席女歌手助陣。誇張的是,他甚至請到「兒時偶像」潘越雲上台獻唱。暖場演出竟還安排神秘嘉賓?堪稱是誠意十足呢!


一場十分用力的暖場表演。DMDM背後的方塊其實是Pet Shop Boys的佈景。


潘越雲穿得好像女神喔!李雨寰脖子上掛了一串會發亮的紅色燈泡。

八點多,本地工作人員開始卸除DMDM的懸吊裝置,而打扮活像工地主任的外籍白衣人士也開始在舞台上穿梭。今天我身旁貌似「非夜店咖」的A區觀眾仍不時散發出濃濃的菸酒味,沒辦法只好無奈地戴上口罩。或許我該認真考慮改走國家音樂廳的路線。XD

Pandemonium Tour的舞台陳設非常簡單,除了Chris Lowe專屬的DJ台以外,就只有一堆由厚紙板摺出來的白色立方體。不過這些空紙箱在「工地主任」們的巧手擺放下,隨時都能變化出不同的造型組合,而且只要打上visual投影,舞台馬上就會變得華麗異常。我搜尋到擔綱舞台設計工作的是英國知名的劇場佈景暨舞台服裝設計師Es Devlin,燈光和動畫則分別由Rob Sinclair與「onedotzero」的Sam Pattinson和Luke Halls負責製作。

講到目前已發展成全球最大動態影像藝術展的onedotzero,剛好又勾起我的回憶。1999年時我接了一個案子,工作內容是替「亞洲第一屆0101數位影像展」處理邀片、企劃、文案撰寫、翻譯、盯設計稿和上字幕等所有的雜事,而那次的影展剛好就是與onedotzero合辦,當時接待過的那兩位總監Matt Hanson與Shane Walter現在想必已經變成大叔了吧!

Es Devlin曾在訪談中提及,「我們已經看了太多LED。當然啦!有很多效果可以靠LED做出來。可是我們發現,創作出具有高科技感的影像牆,然後讓它在廉價又低科技的紙箱上逐漸崩解,還滿令人耳目一新的。」只是這句話最好不要被Massive Attack聽到,因為人家前晚才運用了巨型的LED螢幕!

以下就是這些40*40cm和80*80cm尺寸的白色方塊變身成超炫背景的過程:


紙箱變身的過程引起現場觀眾一陣驚呼。

Es說這場演唱會的第一段有點像是在畫廊裡頭表演,Neil、Chris和兩名身穿方塊裝的舞者在兩面投射了影像的方塊牆前演出,影像中出現的男女相遇並且相戀。隨著方塊牆的崩塌,演唱會開始進入第二段,而這對戀人將掙脫如奧運體操選手般的束縛,並處於時尚與玩樂之都紐約。到了第三段,兩人的關係變得支離破碎,舞台上於是出現一段感傷的芭蕾。第四段則是先前兩名穿著方塊裝的角色向觀眾表明自己其實是八零年代的迪斯可雙胞胎,並就此為現場帶來熱鬧的節慶氛圍。


Pandemonium的舞台動畫極具時尚感,讓人很難聯想到Neil和Chris已經年過半百。


能夠這麼近距離地欣賞PSB的表演實在過癮,只是我的目光一直被舞群給吸走。


不過把方塊擺成這樣,差點讓我以為「誠品」也是贊助廠商。XD

主唱Neil Tennant七月初剛過五十六歲生日,以台灣新聞記者的標準,再過四年他就會被稱作「老翁」。不過畢竟是藝人,他的體型仍維持得相當好,穿上各種合身西服依舊不減帥勁,聲音方面聽起來更是數十年如一日。至於體力從台上則是看不太出來,因為最費力的舞蹈動作幾乎全由舞群代勞。


Neil對自己的扮相很有主張,有部份服裝造型是他與Es Devlin一起討論出來的。


Neil也有這種頭戴雞毛帽、類似禁衛軍的扮相。


一直站在DJ台後方的Chris不讓Neil專美於前.也戴起頭頂長出綠毛的怪帽。

PSB的舞群真是強者,這三女一男居然還身兼合音天使。我覺得黑人男舞者Sean William跳得十分出色,他與另一名黑人女舞者Charlotte Walcott爭吵和互砸紙箱的舞碼充滿了戲劇張力,剛才上網一查發現兩人隸屬同一間經紀公司,也同時兼具演員和模特兒身份。另外兩位白人女舞者Polly與Sophie Duniam的身段也好美,前四分之三場演出兩人都戴著方塊頭套,直到最後脫下西服褲裝與頭套,露出黑色亮片小洋裝與姣好的面孔,大家才曉得原來她們是雙胞胎姐妹。


Neil只要負責在舞台上走來走去就好,舞就留給年輕人去跳吧!


舞者們穿的運動服全都出自Adidas,我覺得兩姐妹穿的袋鼠褲好好看喔。


爭吵和互砸紙箱的雙人舞碼搭配的是〈Jealousy〉這首作品。(取材自Youtube)

這次的演唱會老歌、新歌夾雜,但最能引起共鳴的還是〈Go West〉、〈Can You Forgive Her〉、〈Always On My Mind〉、〈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New York City Boy〉、〈It’s A Sin〉、〈Se a vida é〉、〈Suburbia〉、〈West End Girl〉…等經典暢銷曲。我沒有拍下任何影音,只零星地拍了點照片,所以下面的現場影音全部取材自Youtube,沒有親臨現場的人可以藉此「聞香」一下。不過再怎麼說還是看現場最爽啊!


這是安可前工地主任們朝觀眾席噴灑的銀色雪花,好美啊!


灑完之後還順便進行清潔工作 >_<


〈Go West〉,舞者站在台上舞彩帶怎麼會給人一種北韓奧運體操選手的FU?


〈New York City Boy〉,不得不說那些方塊人實在太苗條了。


〈Pandemonium / Can You Forgive Her?〉組曲來了~


〈It's A Sin〉,工地主任一直進進出出忙著搬紙箱。


〈You'll Always On My Mind〉,無論在哪個國家表演都是全場大合唱。


〈West End Girl〉,這首是安可曲。

演唱會相關新聞
106歲寵物店男孩 台北初夜 吸2000萬
視覺+電音 寵物店男孩大放電
寵物店男孩炫目飆嗓 排舞掀高潮
寵物店男孩開唱 蘇貞昌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