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清雜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清雜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12月 26, 2013

《零雜物》補充:送禮大哉問

日前有讀者來信詢問:「……家人畢竟還可以直來直往,然而令人困擾的還有台灣社會上禮義的禮尚往來。很想請教 Phyllis 通常是如何預防及處理這類棘手的送禮問題,例如: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免除他人的送禮行為或收禮期待?」

* * *

ㄟ....想「免除他人的送禮行為」,主要是因為他人送的禮物往往不合己意吧?如果對方送的剛好是自己需要也想要的,那麼開心笑納又何妨?有機會再禮尚往來即可。會希望他人別再送禮,要嘛是因為禮物不討喜(不好看/不實用/占位置),要嘛是因為不想欠人情,再不然就是覺得回禮有夠麻煩,或者那人根本是個討厭鬼,最好可以兩免。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或期待,只能引導他人驅近我們的理想。想避免收送禮物的麻煩,就得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很可能不被對方所接受,因此放棄當個面面俱到的「好人」、不怕被人講閒話或惹人厭,算是必要的心理建設。有了這層心理建設,我們才有辦法繼續往下談。

我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基本上會把人簡單納入以下四個象限:
  1. 你願意從他那兒收到禮物,而你也樂意回禮的人。
  2. 你不排斥收到他的禮物,但實在不想回禮的人。
  3. 你不期待他送你禮物,但你很想送他禮物的人。
  4. 你不想從他那兒收到禮物,也不想費心回禮的人。

不管是長輩、平輩親戚、半熟朋友、密友、同學、同事、客戶、廠商…,各種身分和角色一定有個可以對應的象限。例如,配偶或密友可能屬於第1象限,客戶或廠商可能屬於第2象限,暗戀、欣賞、崇拜、疼愛或想巴結討好的對象可能屬於第3象限,討人厭又沒品味的親戚可能屬於第4象限。

針對第1象限的人,你們想必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品味,或者熟到可以暗示或明示希望得到什麼禮物,所以這部分就先不討論了。

針對第2象限的人,你可以笑笑地收下對方的禮,但依自己的心意不要回禮。一來你可能在對方的第3象限,他並不期待你會回禮;二來如果你不回禮但對方隔年仍舊送禮,那你更是不用放在心上。假如禮物不討喜(不好看/不實用/占位置)的話,請直接轉送/捐贈/網拍即可,反正有讓對方覺得你收下他的心意就好。

針對第3象限的人,因為是自己真心想送禮的對象,所以對自己而言算不上是困擾,但對方會不會覺得困擾就不清楚了。

針對第4象限的人,我建議的做法是:
  • 如果禮物不討喜,可以誠懇地表示感謝,並明確告知自己用不上,即便收下也會以對方的名義捐出去化為大愛,這時比較小器的人大概就會收手了。如果對方聽了這番說詞還是非送不可,那就禮貌性地收下,等真的處理掉之後,再有意無意地讓他知道「XX單位非常感激您的捐贈」,這麼一來,他以後應該再也不會想送你禮物了。

  • 如果禮物體積太大,可以先謝謝對方如此重視自己,然後表明家中空間有限,實在承受不起,除非把XXX(電視機、餐桌、書桌、床…任一居家必須品)撤掉才行,但這麼一來會打亂你.們.全.家.人.的日常生活,這時對方應該會知難而退。如果不擔心對方更討厭你的話,可以開玩笑地補一句:「如果你願意替我換一間大房子,我很樂意收下這份禮物。」這麼說保證對方以後一定再也不想送你禮物(但碰到有錢的長輩搞不好會歪打正著 XD)。

  • 如果對方還沒買禮物,但透露了想送禮的意思,抑或你收下了不討喜的禮物後,想杜絕對方日後的送禮行為,這時不妨告知對方自己最喜歡的禮物是「卡片/明信片」,而且一定要手.寫.加.繪.圖。如果對方日後真的寄來,那就收下他的心意吧!反正也不占位置。如果討厭那個人,直接扔掉也無妨,反正你並沒有浪費什麼。重點是,寄卡片的對方並不會期待你「回禮」,而且多數時候,對方光是想到要挑卡片和手寫卡片大概就會頭皮發麻了,真的會寄出的機會很小。

順便再講一下挑禮物的事。我在「零雜物」講座上說過很多次,台灣不時興搞 wish list 或 gift registry 這一套,因此除非明白受贈者的需求和品味,否則挑選禮物時,請盡可能送對方吃得完、用得完(不是用得「著」,是用得「完」)的東西。如果不是非得向對方強調自己「挑選禮物時所花的心思」,那麼直接送現金或百貨禮券也是很實際又受歡迎的做法。

我個人認為,所謂禮物最好是受贈者平日「不方便取得」、「捨不得購買」又「不占空間」的東西,如果是熟朋友的話,那麼送些「庫存不嫌多」的物品倒也無妨。吃得完的特殊食材和人氣食品,或是用得完的手工皂和服務體驗券、餐券等等,通常不會長期占用空間,就算受贈者自己不吃(例如不吃麥麩)、不用(對某種成份過敏),想轉送他人也不至於太過棘手。

以上想法不見得完備,畢竟我是一個在人際關係方面相當精簡的人,這方面的經驗稱不上多。所以,有其他想法的朋友們非常歡迎留言補充喔!


BTW,我是真心喜歡收到明信片。上圖是我家專掛外出衣物的小衣帽間,
我把近期收到的全貼在上面,每次一打開門就會看到,心情很好。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jk43xl

星期四, 4月 25, 2013

推薦《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

麻理惠的新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今天上市!我很榮幸地再次替她的作品寫了推薦序:


給整理初學者、中輟生和畢業生的終極指南

儘管在接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之前,我已經花費四年多的時間,將老媽過世後留給我一整座遺物山,和自己長年積累的物品清掉了八成,可是若缺少這本書的點化,我恐怕無法在短時間內使住處提升至「零雜物」的境界,並寫出一本融合個人經驗的在地化雜物清理指南。也因此,作者無疑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如果有所謂的「整理之神」,麻理惠大概就是祂派來的天使。

我家目前只保留最必要的家具和物件,每樣東西都有自己專屬的位置。沒有塵蟎和雜物為患,這個空間維持著清新的空氣與大量留白,而我也得以減少許多費時費力的清潔勞務,把能量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原以為我的整理旅程終於走到了盡頭,往後只要輕鬆打掃、隨手將物品歸位即可,沒想到才讀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我又開始熱血沸騰地整頓起衣櫃和塑膠袋!

運用麻理惠的方法折衣服,單純的家事也能變成樂趣無窮的遊戲與挑戰。我的住處雖然不需要爭取收納空間,精簡過的少量衣物還可以全數掛上衣櫃吊桿,但不可否認的是,將非當季衣物折好挪往衣櫃下層之後,吊桿上的當季衣物似乎變得較具生命力、也更令人心動。塑膠袋也是,在被折成大小一致的平滑方塊並站進美麗的紙盒後,它們的模樣竟瞬間變得可愛討喜,真是不可思議。

每個人的整理進度不同,然而在完成「丟掉」這個動作後,大家幾乎都會面臨如何讓物品妥善就定位的收納難題,而這本書傳授的正是整理魔法的進階技巧。剛起步的初學者與缺乏信心的中輟生,可以藉由此書獲得清晰實用的指引,與激勵自己堅持下去的力量。即使是像我一樣自以為修完整理學分的畢業生,也仍能從中獲得令自己更為精進的提醒與啟發。

對坊間眾多整理收納書籍感到無所適從的人,建議直接讀這本就好。與其零零散散地吸收相關資訊,不如讓整理知識一次到位。順道一提,我覺得麻理惠分明具有諧星潛質,因為她描述平凡事物的特殊觀點經常逗得我咯咯笑。我覺得這本書就算當成闡述作者人生哲學的隨筆文集來讀,其實也相當有意思呢!


折塑膠袋快要變成我的興趣了!XD


我在「青豆化」之後衣服不多,一年四季的衣服可以全部吊起來,
可是讀完麻理惠這本附上詳細圖解的新書之後手很癢,很想折衣服,
於是立馬把非當季衣物統統折起來擺在下層的收納格裡。
是說我在衣櫃裡還暗藏了一個一週腰瘦10公分的神奇骨盤枕唷!

相關聯結
推薦《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igv2a5http://www.plurk.com/p/iivtfn

星期二, 10月 02, 2012

推薦《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2006年,我因為安裝冷氣而得到一只作為贈品的六人份電子鍋,去年秋天它終於壽終正寢。當時我已接近「零雜物」狀態,究竟該不該買新的,令我陷入長考。其後一年,我改用平底鍋煮燉飯,我想試試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免購入不必要的東西。

一年過去,我發現再怎麼嘗試,非不沾鍋仍會耗損不少白米,而為了減輕脹氣,我也開始少吃麵食,這使我煮米飯的機率大增,因此我決定再買一只電子鍋。不過這回我鎖定的是不占位置、適合家庭人口數的三人份迷你電子鍋。可以說,上一個電子鍋我是將就著使用,新的迷你鍋則是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持有物。

這只電子鍋造型簡約,價格比外觀印有俗氣花紋的款式貴了一倍以上,但我看見它就覺得開心,而且為了好好保養它,煮完飯後我會裡裡外外擦拭一遍,確保內部沒有水氣、外部沒有髒污後才安心地收進廚櫃。相形之下,先前的贈品鍋就沒這麼好命了,由於不是真心喜歡,所以被我隨便地對待,以致儘管不常使用,還是只擺了五年就壞掉。

自從完全「零雜物」後,我的消費模式大致如下:購買前深思熟慮,確定真有功能上的需求才「準備」購買。在準備階段我會先確定:一,東西買回來之後要擺在哪裡?二,該空間的尺寸限制為何?三,市面上有無符合自家室內風格與色系的款式?如果以上三點都符合,我才會查看價格。若是它的價格即便以現金支付也不會造成財務或心理上的負擔,我就會出手購買。

以現金支付,指的是不賖帳的消費方式。我雖使用信用卡,但從不欠款。換言之,我不曾因為購買物品而造成銀行債務(房子除外,我還沒有錢到能用現金買樓)。設計優良、不占空間的物品多半比較貴,如果現金不夠,我會延遲消費,延遲享受,等錢存夠了再買。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因為錢不夠而被迫買下占空間或醜不拉幾的物品擺在家裡。

心理上的困擾指的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儘管我能以現金購買某樣自己喜愛的物品,但如果相對於我的收入,它的價格高到一個程度,令我使用時膽戰心驚,深怕碰壞它、刮傷它,帶它出去又擔心弄丟或被搶,那麼這種東西我也不買,因為它帶給我的心理壓力遠勝於擁有它所帶來的喜悅。

我知道很多人買東西會先看價格,並且只看價格帶以內的款式,可是這常常會造成「將就」的情況。我曾是亂買雜物回家堆放的人,長達四年半的「青豆化」過程讓我了解到,消費最好不要以個案來看待,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通盤的檢視與取捨,才能買到品質好又能令自己開心的物品。

比方說,本月份某甲有一萬元可以花,他想買A、B、C三樣物品,預算各是三千、五千、兩千。如果他在三千元的價位內挑選A這樣物品,他有可能挑不到真心喜歡的款式。可是若能通盤檢視本月份的購物計劃,某甲或許會發現只有A才是必須品,B和C其實可有可無,因此購買A的預算可以拉高。這麼一來,他不但足以買到真心喜歡而且經久耐用的優質物品,甚至還有機會存錢。

我在「零雜物」講座上經常分享以下觀點:

  1. 不執著於數字:不是非把物品減到某個數量不可,例如只能留一百件衣服或五十本書。重點在於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同時別讓物品的數量超過現有收納空間的容量。
  2. 不排斥消費:我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買東西,搞到經濟倒退,而是期待大家能夠更有意識地拒絕衝動購物。當然也別為了自己用不上的滿額禮或贈品而湊數,進而買些自己並不需要或不是真心想要的東西回家。
  3. 重質不重量:以衣服為例,與其買三件路邊攤的便宜貨,不如拿這筆錢去買件質感好一點的上衣。劣質品可能洗幾次就鬆垮、褪色,很快就會變成垃圾。買好一點的衣服既能穿久一點,也能主動減少垃圾。
  4. 鼓勵優質商家:拒買可能含有毒素或做工不佳的劣質品或便宜貨,做不成生意的黑心商家自然會被淘汰。多支持有信譽的商家,讓他們的經營能夠長長久久,這也算是消費者之福啊!
  5. 發揮創意巧思:動動腦,讓現有物品發揮多種用途,或是把一件衣服當成三件穿。看看自己「有」什麼,而不是「沒有」什麼,這麼做可以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自己少買一些東西回家。
  6. 替背包減重:東西少,移動更快速,精神上的負擔也會減輕許多。
  7. 為人生減速:消費前深思熟慮,就不會買下不必要的東西,把一堆帳單攬上身。少了需要支付的帳單,別人在加班,你反而可以在家翹腳捻鬍鬚。
  8. 不要毒害地球:大量的生產製造和運輸會毒害地球,不買劣質品,讓垃圾減到最少,天空自然可以更藍,地球自然可以更綠。


各位不必像我一樣,連買個電子鍋也要考慮一年,但想避免衝動消費或是買回雜物,花錢的方式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最近我讀了一本剛上市的新書,名為《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作者是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他在書中傳達的理念與現在的我十分接近,讓我忍不住想介紹給大家。以下是部分書摘:
  • 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 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全部都買下來以後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
  • 「清貧入門」的第一課,首先希望大家做的是:減少持有物。……簡單來說就是,扔掉。尤其是扔掉沒在用的東西。東西越多,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會經常想到那些東西,這樣會吃掉心的記憶體……思考也會蒙上了一層迷霧,無法清晰。
  • 持有物並非只是物質性的東西,資格算是一種,學歷也是一種,工作和社會地位都是。即便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持有物。……心越是無法安定的人,持有物也必須越多才行。然而麻煩的是,一旦持有物增加,不安也會隨著增加。
  • 把不用的東西處理掉不叫浪費,落入無謂的消費迴圈,給環境帶來負擔才是真正的浪費。……比起緊緊握住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帶能給周遭好的影響的人,對環境才更有益處。
  • 自己不需要有倉庫,將通路或零售業者當作自家倉庫的管理人,需要的時候,只要付錢就能拿到東西。以這種態度生活過日子,自己就不需擁有很多東西。換句話說,隨時都能交換到物品,所以不須囤積物品,這也正是金錢的使用價值。
  • 帶來幸福的金錢使用法,第一步要先區別「來自欲望想買的東西」與「真正必要的東西」,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 存錢的欲望太強,就不會妥善購買基本消費品,這也是在「節儉」的名義下,被金錢洗腦的結果。節儉和浪費一樣,都是造成「痛苦→快樂」循環的強烈「刺激」。
  • 「清貧」的意義,並非文字上的「變成沒錢的窮人吧」,而是要戒除欲望性的消費,轉而將金錢花在必要之處,購買優質物品,投資優質物品的產業。經由這種轉變,讓人擺脫欲望,獲得自由。就算有錢可以亂花,也要減少持有物,戒除被刺激所控制的消費習慣……從看錢的臉色過日子,變成不讓錢說話的生活。
  • 戒掉「看到東西不錯,就立刻確認價錢」的習慣,價錢只要在最終判斷時確認即可。……盡量認定了,就直接買。當你趕走妨礙幸福購物的雜音,第一次能這樣買東西時,會感到一種自我駕馭成功的舒暢幸福感。

表格化向來是協助我釐清內心思緒的好方法,剛好小池也在書中提到相當好用的一招,亦即列出「必要清單」和「欲望清單」,把缺少就無法維生或順利工作的必須品列入前者,把單純只是想買的欲望之物列入後者,然後逐一寫下「想買的理由」與「想要的強度」(強度從1~5),並排出購買的優先順序。在買之前計劃好,就不至於買下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想舉安全帽為例。所有騎機車的人都得買安全帽,這是保命的重要工具,稍有差池,小命休矣。偏偏不少人只花幾百元買便宜的安全帽,卻花費高過安全帽的費用裝飾車身,在我看來,這是明顯將欲望之物擺在必要之物之上的例子。如果可以事先替與機車相關的消費擬定計劃,就能確實區別安全帽和車身裝飾物分屬哪份清單,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如果你有金錢上的困擾,不妨試試小池這種有錢沒錢都能自在生活的方式。如果你有太多東西想買,也不妨運用上述心法試著列出清單。倘若讀完《零雜物》後,你已經將雜物全數請出家門,那麼這種我已經在過的「清貧」生活,更能讓居家空間繼續維持零雜物的狀態。我們或許不必練習把錢踩在腳底下,但至少可以不讓自己被錢踩在腳底下。對於希望「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的人,我在此誠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e9bep

星期一, 7月 11, 2011

人死後最好只留下愛與現金

週六下午我又捐出一大箱雜物,繼續朝「家徒四壁」的理想邁進。有人問我:「怎麼你家的雜物好像清不完吶?」我的回答是,「每隔一段時間,我對雜物的標準都不同。當時認為不是雜物的,如今也成了雜物。基本上只要是看不順眼、用不上的,全部都是雜物。」那人又問我:「那麼當時認為是雜物的,現在會不會覺得其實應該保留呢?」嗯,坦白說我還不曾後悔捐出任何物品,包括那部以五萬五入手卻用不到三次的Canon攝影機。

最近我領悟到一件事:人死後最好只留下「愛」與「現金」,否則多數只會造成繼承者的困擾。往生者的遺物總是成為別人的負擔,不管是空間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我自己就有過同樣的經驗,而且深受其苦。老媽的遺物我處理了五年多都處理不完,每次處理都是一次糾心。她往生後的前半年我只能勉強處理傢俱、家電、書籍和衣物,漸漸地才能處理重要文件與大量的照片,然後才是她的常用物品。

我將她的醫療器材和用品捐給創世運用,將她的大量衣物捐給慈濟義賣,將她的傢俱家電分送給她的友人,將她的大量書籍分送給她的學生,將她的幾台骨董相機送給熱愛相機的學長,將她的鍋碗瓢盆送給剛離家獨居的朋友,將她的傢飾品、風水寶物和雜貨捐給光仁義賣,將她收藏的郵票和古錢拿去牯嶺街變現(花了三天仔細分類才換回六千多元),並將她的大批照片和文件一一掃瞄建檔,然後送進碎紙機…。這個漫長的作業至今仍是進行式,因為我不想隨便處理她的物品。

雖然過去幾年我清掉了數量龐大的雜物,但最棘手的物品卻一直留在屋內,老媽的部份收藏品和外婆遺留給她的書法字畫,至今仍讓我傷透腦筋。即便收納地再完美,但只要想到它們仍佔據屋內的一角,我就覺得快要窒息,一如東尼瀧谷,村上春樹短篇小說《東尼瀧谷》中的主人翁。這位插畫家被迫處理老婆遺留下來的大量名牌服飾,在終於忍痛請二手業者處理掉之後,卻又遭逢父喪,而獨居老爸遺留下來的上萬張黑膠唱片,則是再度壓垮了他的生活。


這個故事曾被導演市川隼改拍成同名電影。我看著畫面中滿坑滿谷的遺物,不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一方面是那種無法平靜面對親人遺物的心情,一方面是對於能夠妥善處理的缺乏信心與無能為力。想清除會覺得對不起往生者,非要留到一定時日才能下定決心。真要開始處理又擔心錯估或是賤賣了往生者的物品,於是又是一陣心理煎熬和自責的預演。這個過程無疑令人身心俱疲。

上週六我終於再也無法忍受抽屜裡那只滿天星蠔式鑽錶。剛接手時基於疼惜老媽遺物的心情,花了一萬二將這隻俗氣的名錶送去保養,鐘錶行老闆還依我的腕圍將K金錶帶改短,但其實我一輩子都不可能戴它。事實上,這只錶俗氣到就連老媽自己都沒戴過。在我的記憶中,老媽和這只手錶沒有連結。想到有樣「無用」的雜物杵在家裡,我就覺得難受,於是我造訪了幾家名錶交換中心和當鋪。幾位老闆異口同聲地說它只有機芯是原廠的,外殼和錶帶全是仿的,這種錶我花錢保養是被鐘錶行給騙了,他們說:「就算送回原廠保養都不用花到一萬二。」

那一萬二我五年前就花下去了,心痛也無繼於事。我哀傷的是,當時老媽不知道是不是也被人騙了,無論她是自己買的,還是別人把那只錶當成真品虛情假意送給她的。可是這種事情再想下去只是徒增困擾,所以我在哀傷之餘,毅然將它脫手。名錶交換中心表示會以「殺肉」的方式將它處理掉,只是我並不特別感到遺憾。就這樣,家裡又少了一樣雜物。

寫到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及《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本書。日本有專業的遺物整理商,他們提供的服務除了清理陳屍現場,還包括替往生者的遺物分門別類,找出值錢或具紀念性的物品,詢問家屬是否收藏。如果要,則替物品進行超渡,讓家屬取回供養;如果不要,則只要一紙委託書並付清費用,他們便能替家屬將遺物處理到眼不見為淨的地步。昨天我把這本書重讀了一次,深深覺得這行業簡直是救世來著。可是無論心裡再怎麼煎熬,這類服務再怎麼便利,我還是無法將這種事情委外處理啊。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d34c8v

星期一, 4月 11, 2011

清雜物之熱血再起

忙完手邊臨時插進來的專案後,這陣子我開始回頭譯書,預計在四月底交出延宕已久的譯稿。可是不知怎的,我在電腦前面就是坐不住,幾天下來進度有限。剛好前些天睡前讀了由凱倫.金史頓(Karen Kingston)所寫的《空間淨化風水術》(Clear Your Clutter with Feng Shui),我決定先將家中的雜物清除,看看情況會不會改善。

其實我家的東西很少,畢竟從46坪的大房子搬進只有16坪的夾層屋裡,能帶的東西不多。當時搬家,我只帶了冬季衣物、工作用3C、微波爐、烤箱、兩人份的餐具和一些近期會讀的書籍而已。至於已打包的幾箱書、夏季衣物、鍋碗瓢盆連同傢俱和大型家電,則仍留在舊家。

上週我回舊家打掃,順道將僅剩的書籍和換季衣物搬到租屋處,我猜我無法靜下心來潤稿,應該是這些新來的東西讓家中的能量阻塞,因為凱倫.金史頓說,「任何一種形式的雜物都會阻塞空間中能量的流動。如此一來,會對屋內的人產生壓迫感,導致生活一團亂。」於是看完這本書,我馬上跳起來清理雜物,而且一清就清到了天亮。

有網友問我為什麼在清掉那麼多雜物之後仍有雜物可清?答案是,即便我已清掉許多「雞肋物品」,但搬到新家四個多月,那些留在舊家的物品,除了夏季衣物和書籍之外,我幾乎完全用不上,因此我有需要重新檢視留下它們的必要性。而最近終於帶來新家的夏季衣物和書籍,我想我也必須依我目前的身材和需求重新進行篩選。換言之,半年前我認為不是雞肋的物品,現在還是成了雞肋。

結果,大半夜裡穿穿脫脫的,我總計又清掉了一件三年不曾穿上身的羽絨大衣,幾條腰身過大的牛仔褲(我去年夏天和現在的體重差了五公斤),十幾件不想再穿的上衣和洋裝(瘦下來應該要買新衣服犒賞自己才對),一整袋多年前購於曼谷週末市集的傢飾品,以及一堆轉接插座和以贈品形式入侵我家的相框與小型電器,而這些物品昨天下午已經被我火速捐給了「光仁二手商店」。


凱倫.金史頓給「雜亂」下了四個定義:一是你用不到或不喜歡的東西;二是雜亂無章的雜物;三是空間小、東西多;四是任何沒完成的事情。前三者我已經養成定期清除的習慣,第四項我倒是需要再加把勁。不過該加把勁的不是儘快把未竟事項給做完,而是學習不要替工作清單加上太多待辦事項。我老公總說我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一有空檔就會馬上思考有什麼新的工作可以排進清單,但按照作者的見解,我這麼做其實只是給自己增添「心理上」的雜亂。

那麼究竟該如何清除心理上的雜亂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 停止憂慮。
  2. 停止批評。
  3. 停止討論別人的是非。
  4. 停止抱怨。
  5. 停止內心的雜念。
  6. 養成立即處理瑣事的習慣。
  7. 建立溝通管道。
  8. 養成立即回覆信件的習慣。
  9. 在行事曆上規劃休閒時間。
  10. 清除腦內的雜亂,讓自己一夜好眠。

可是看完以上十點,我忍不住又想把它們全部列進我的未竟事項清單裡耶!怎麼辦?(雙手一攤)XD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mamvm

星期五, 8月 14, 2009

想瘦?先清雜物!

最近我清雜物的熱血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全敗三本書所賜,這三本新書分別是《瘦子房間的秘密》、《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和《少做一點不會死》。

其實這些書提出的心理建設和清理技巧與先前出版過的同類書籍大同小異,然而作者將清除雜物的「優點」聚焦在不同的人生課題上,而非只是單純教導讀者「如何」清除掉雜物。讀完之後我覺得受益良多,因此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書中精華。今天就先從《瘦子房間的秘密》開始吧!

去年我推薦過彼得・魏爾許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這本書讓我家的收納櫃多出許多空間,因此我一發現清雜物大師又有中譯本問世,便迫不及待地買回來一睹為快。只不過,這次大師似乎有些撈過界,因為他鎖定的竟然是「瘦身」這個永不退燒的熱門話題。

清雜物和瘦身二者看似無關,但根據彼得大師多年來替人們解除雜物魔咒的經驗,他發現「你的家反映了你的生活」、「你的家就是自己的倒影」,而且「雜亂和肥胖是互相呼應的」。

彼得看過數百個與雜亂相關的肥胖屋主,從屋主被雜物淹沒的住處、冰箱和食物櫃,他瞭解到雜亂和體重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當生活失控時,體重也會跟著失控。

比方說,流理台亂七八糟時你無法下廚,於是只好吃速食、叫披薩,或用微波爐和冷凍食品解決三餐。又或者,你家的餐桌亂到看不見桌面,所以你只好在電視前面吃晚餐,然後在不知不覺間吃下過量的食物。

「一個雜亂的家,會對生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樣的,過重和肥胖也會對你、你的家庭和你的人生有著毀滅性的影響。」這是彼得在書中歸納出的結論。他認為,「要對付黏著你不放的減重問題,需要看看磅秤數字以外的事物,如果你一直將焦點放在體重上,就永遠無法減肥。」想減重,他提醒我們必須退一步思考問題所在。

首先,彼得要求大家先做這份「體重測驗」,若結果顯示你的體重已經影響到生活,他建議你立刻改變生活方式。彼得指出:
  • 體重控制跟節食無關,而是跟決心有關。沒錯,就是你的決心。
  • 你的健康不是此時開始、彼時結束的理論,真要改善體重,就必須完全改變生活方式。
  • 我要你愛吃你喜歡的東西,享受你喜愛的東西,不要覺得有罪惡感。
  • 全家都肥胖的原因,是因為從小到大大家都吃同樣的食物,飲食習慣都差不多。
  • 你知道怎麼樣吃得健康,只是不去做而已,但你為什麼不做呢?
  • 最過份的是,你把瘦的權力讓給了自己的壞習性。
所謂的壞習性,也就是雜亂,而「擺脫雜亂,才會邁向快樂的道路。」彼得奉勸決心改善體重者必須先描繪心目中的夢想生活,為理想身形確立目標,規範自己看電視的時數,並且做到專注,也就是不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例如邊看電視邊吃飯)。

同時,他要求留意自己是否有情緒性飲食,對吃進去的東西和吃東西的地方也要抱持意識與覺察,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寫「飲食日誌」(像酪梨壽司那樣),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自己做出的選擇加以考慮。彼得提醒:
  • 該是建立全新日常習慣的時候了,習慣很重要。創造新的模式和習慣有助於你達成目標。
  • 吃東西要放慢速度,試著每樣東西都先吃一點,好好品嘗食物。當你吃完一輪再回去吃第二口時,要等二十分鐘,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時間消化,才知道究竟吃飽了沒?
  • 食物可以讓你獲得能量,暫時擺脫情緒,但食物永遠不能進入問題核心。
  • 清楚計劃你的下一餐會在哪兒吃,要吃什麼東西,正是減重的關鍵。
  • 當你尊敬、重視自己的身體時,你會覺得驕傲、比較有魅力。
處理完情緒問題並養成生活常規之後,接下來就是找到脫離雜物的方式以取回生活的掌控權。在書的後半部,彼得開始傳授大家清除廚房雜物、整理冰箱和食物櫃,與打造良好用餐環境的心法。以下是彼得對肥胖者和潛在肥胖者所提出的忠告:
  • 如果你無法掌控你周圍空間的多餘事物,你就永遠無法掌握你身體內部多餘的東西。
  • 如果家是你自己的倒影,廚房反映了你吃東西的樣子和你對食物的態度。
  • 向外在的雜亂事物尋求答案,等於向內在的問題說話。
  • 快速而徹底地清理你的廚房。如果你不是一個人住,就沒有理由只有你一個人做這些清掃工作。
  • 食物供應區和煮飯區域是最重要的空間,一旦這個區域的功能建立妥善,就可以開始建立其他的區域。
  • 放在冰箱裡的食物應該是計劃要吃的東西。每一樣屬於冰箱的東西都應該有保存期限。
  • 對你的廚房許下諾言,就是對自己承諾,也是對改善生活中每個部份的過程做出承諾。
  • 記住!當你離開廚房時,將清潔整理當作是一種習慣。
整頓完用來烹調和進食的空間,焦點再次從外在環境回到自身的飲食原則,彼得強調:
  • 外帶食物是別人準備的,沒有你親身的參與,沒有你可掌握的食材。所以,禁止外帶。
  • 多咀嚼食物,多吃蔬菜,睡眠充足,別用麵包填飽肚子,別一邊吃東西一邊講話。
  • 別吃超過身體需要和胃部可承擔的食物。你的身體有極限,你要尊重它。
  • 把注意力放在下一餐,別讓上一個錯誤使你放棄計劃。
改變體重是一個緩慢且漸進的過程。「雜亂的家和吃東西一樣,沒有作夢般的捷徑,沒有立即的解決方式。」彼得點醒大家,「有愈多減肥書,我們就愈胖。」因為不誠實面對自己、不去執行改善生活的計劃,我們就不可能成功,而且那些減肥書還會成為家中的雜物。因此重點在於對理想生活有清楚的藍圖,然後痛下決心將它實現。以下是彼得在「清除雜亂」與「戒除雜食無章」方面的基本原則,我將兩者綜合如下:
  1. 想像一下你要的生活,當你一邊開始動手做,心中就要構思一些方法。
  2. 描繪你理想中的房間(體態)是什麼樣子,如果有不符合這個理想的東西(食物),就丟掉(別吃)。
  3. 如果有一樣東西你不喜歡、不會用它、不會穿它,也沒地方放(不健康、不夠多元化,也不在計劃的晚餐中),就把它丟了。這種東西就是雜物(垃圾食物)。
  4. 雜亂(肥胖)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也不會馬上消失不見。太簡單的方法都不可信。
  5. 活在當下,不要想念過去或冀望未來。如果你一直保留用不著的東西(一直有情緒性的飲食習慣),找出原因,是回憶、希望、禮物,還是恐懼?(是因為憤怒、失望、安慰,還是恐懼?)
  6. 清除雜亂(飲食)會教你根據重要性的次序作出選擇。
  7. 如果你不將清除雜亂(謹慎飲食)當成生活的方向之一,雜物(肥肉)很快就會爬回你家(身上)。
  8. 每次清理完一個空間(享受完一頓理想餐點),要表揚慶祝一番,如此會刺激你繼續清理雜亂(提醒你這一餐提供你的寶貴東西,而不只是食物本身)。
  9. 清除雜亂(有系統地安排吃飯的地點、方式和內容),是邁向理想生活(體態)的第一步。
前天上午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已經把家中的食物櫃和冰箱都整頓完畢了,就連極少使用的鍋具(就算只有一個也是雜物)也準備轉交給更需要的人。看著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少,空間越來越大,我也觀想我下半身的贅肉可以隨著雜物逐漸消失。作者說,「減肥最美妙的境界,就是瘦成一種習慣!」希望我在讓屋子更寬敞的同時,體重也能早日重回四字頭的領域。>_<

同場加映:「Peter Walsh: Enough Already!」(無中文字幕)


星期日, 5月 10, 2009

廁所髒亂,衰事不斷

日本流行所謂的「掃除力」已有好一陣子。其中最用力推廣此道者,莫過於從事清潔業的舛田光洋。我曾經讀過他所寫的《三天讓你轉運的掃除力》,而他還有訴求重點相去不遠的《掃除力-邁向成功的神奇魔法》與《簡化力:提高效率的第一步》等中譯本著作。作者認為「掃除力」是掃除的力量與心理層面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之後所產生出的強大力量,只要妥善運用這股力量,就能夠擦亮環境與心靈,將空間改造成吸引好運的磁場,而這和清除雜物能使空間氣場變流暢並為風水加分的說法不謀而合。

後來我又讀了一本由鍵山秀三郎執筆的《掃除道》。鍵山先生是日本皇帽汽車百貨的創辦人,也是「日本清掃學習會」的創會者。學習會成立於1993年,以磨練心志、成為謙虛的人、懂得惜福、養成容易感動的心,以及讓感動的心萌芽為宗旨。目前全日本共有八十七個分會,每年有超過十萬人參加清掃工作,而台灣在2003年夏天也成立了「台灣清掃學習會」,當時鍵山先生還曾應邀來台演講。

鍵山先生認為,清掃廁所是一種最佳的自我修行,可由參與一般人所厭惡的掃廁所來磨練心志,落實凡事徹底的精神。在《掃除道》這本書裡,他提到「掃除道」的精神就是「凡事徹底」與「感恩惜福」,而且實施掃除道的企業、學校、社區與其他鄰國,往往獲致了諸如:業績快速提升、同仁間相處更融洽、三流學校變為明星學校,以及社區治安變好…等等正向成果,這也與「破窗理論」有些雷同。

前幾天我上央圖分館借書,因緣際會又讓我讀到由直居由美里所撰寫的《召喚財運的浴廁掃除實踐法》。直居女士是室內設計師兼風水改運達人,她注意到日本人多半將房屋的採光面安排為客廳與臥室,而將廁所擺在家中最陰暗不通風的位置,也就是掌管財運的北方。若是家中廁所藏污納垢、臭氣沖天,那麼居住者想升官發財可以說是痴心妄想,因此她呼籲大家勤快地打掃廁所以求增加好運。

這本書很薄,前面幾頁還找了一些B咖名人發表掃廁所以後就莫名其妙中獎還賺到外快之類的證言,很有日本綜藝節目和台灣購物頻道的FU。不過值得參考的部份依舊不少,以下先整理出書中提到的「開運招財的廁所清潔10大重點」:
  1. 打掃時和打掃後要保持廁所的空氣流通,有窗開窗,沒窗開抽風機,否則不潔的空氣會悶在廁所裡,對身體不好。
  2. 將小物品整理在一起,並且擺放得漂亮整齊。東西亂擺,心情也會跟著亂糟糟。
  3. 定期整理,丟掉不需要的東西。用不到的雜物不僅發揮不了功能,還會使氣場紊亂。
  4. 布製品和籐製品容易吸收臭氣,儘可能不要擺放。塑膠與玻璃製品最佳,建議可使用陶製品。
  5. 使用高品質的毛巾。用柔軟的毛巾擦拭運氣會變好,使用白色毛巾尤佳。
  6. 鏡子要常保光亮清潔,不要放在正對門的位置。鏡子會反射,若是霧濛濛會釋放穢氣、擾亂磁場,如果位置正對門且無法更改,則建議以布簾遮住,需要使用時再打開。
  7. 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打掃,能有效淨化心靈、提升運勢。(這和舛田光洋提到的掃除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8. 地板不是用擦的,應該用刷的。努力刷才會真的乾淨。
  9. 清潔完馬桶後,請將馬桶蓋蓋上,以防看不見的細菌和穢氣再飄回房間。
  10. 依使用目的和器具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抹布。擦馬桶和擦洗手檯的當然不該是同一條。
其實整間屋子都應該保持整齊清潔,不過一般人家裡最髒的通常還是廁所。如果可以將廁所整頓完善,相信要改造其他房間一定不難。況且,廁所的方位還會影響個人運勢和身體健康,實在不能大意啊!關於以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我依書中內容重新整理如下:
  • 廁所在南方:南方代表上半身和自我行動力。如果廁所位在南方,上半身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在頭、頸、肩部,以及鼻子和耳朵等部份。位於東南方對右肩、脖子、頭部右側有影響,廁所若是髒亂,還可能使朋友關係惡化;位於西南方則是對左肩、脖子和頭部左側有影響,如果內心感覺孤獨、提不起勁,很可能是因為西南方的廁所不夠乾淨所致。

  • 廁所在北方:北方代表下半身和運勢。如果廁所位在北方,下半身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生殖器官,對升遷也會產生影響。位於東北方對下半身右側與腰部、腳部有影響,廁所若是髒亂,會影響家族運勢和財運;位於西北方則是對下半身左側、膝蓋和腿部有影響,若是遭到惡意中傷與批評,很可能是因為東北方的廁所缺乏打掃所致。

  • 廁所在東方:東方代表上半身右側(包括右手臂)和本能及才華。如果廁所位在東方,上半身右側容易出問題,眼睛的健康也會受此方位影響。如果位於東方的廁所可以勤加打掃,那麼居住者將能發揮出最大的創造力。

  • 廁所在西方:西方代表上半身左側(包括左手臂)和家人及存錢運。如果廁所位在西方,上半身左側容易出問題,嘴部、牙齒和口腔疾病也較常發生。如果和家人的關係不融洽,錢總是左手進、右手出,很可能是因為位在西方的廁所不夠乾淨所致。

  • 廁所位於中間:中間和健康及運勢密不可分,廁所如果位在房子正中央,對五臟六腑都有不良影響,最好還是趁早換屋。如果搬不了家也改不了隔局,那麼打掃工作就更是不能輕忽了。
所以,大家不妨拿個指北針來搞清楚自家廁所的方位,然後看看生活中發生的不順遂是否與廁所方位和清潔程度相呼應,如果是,那就趕緊發揮掃除力、抱著正向而開朗的心情好好打掃一番吧!

我家廁所位在西方,因為十幾年屋齡的大樓有共用管道間的問題,有時上下鄰居剛拉過肚子我都聞得到惡臭,所以我家廁所裡除了馬桶清潔劑和浴室芳香劑之外,還加碼使用了必須插電的負離子空氣清淨器,不過這種作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曉得別人的大便味,是不是我住在這裡兩年多都存不了錢的緣故?!XD

星期一, 12月 22, 2008

太多了!全部清掉

上週四抽空去圖書館窩了一下午,把《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再重讀一次,結果又激起我清除家中「雜物」的興緻。其實我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空間排毒」的工作,像是兩週前我才又捐掉近百本書。然而基於某些心理因素,有些東西我就是捨不得處理,好像非得將它們堆放到一定的時日,我才有辦法毫不留戀地將它們請出家門。

好比說保健食品。我媽生前酷愛採買保健食品,也經銷保健用品。她往生後,我接手了數箱月見草油、納豆錠、硒錠、維他命B群、大棗精、海豹油,和一大堆紅外線與微量元素產品。說實在,儘管這些東西都有益健康,可是我完全不愛吃,一個人也吃不了這麼大量。找了廠商想退貨,卻沒人願意理睬,捐給人家又怕不對症,反而損害他人健康。所以這些玩意兒便一直堆在收納櫃裡,直到兩年後全數過期。唯有這樣,我才能狠下心將它們一股腦地丟棄。

然而最讓我困擾的,還是老媽那些多到得用大箱子裝的各式水晶、保健儀器、各式鍋具、手工藝材料和衣物飾品,它們始終佔據著我家衣帽間裡有限的空間。雖然她的衣服我老早捐出九成以上,可是剩下的東西我還是不知該如何處理,總覺得水晶要交到識貨的人手裡才對,若是有人願意收購更好。再者,毛線、鉤針、布料這些手工藝材料,也希望找到真心喜愛的人接手才不至於浪費。可是這些人在哪裡?我根本不知道。於是這麼積啊積的,過了兩年多它們依然紋風不動地待在角落裡不見天日。

對我而言,自己製造出來的雜物好清理。書買了不看,送人便是,衣服不合意了,捐出去便是,反正這些東西都是當初自己花錢買的,想怎麼處理都行。可是繼承來的遺物在處理上卻非常棘手。媽媽會不會希望我留著呢?她當初花很多心思才收集來的,我這樣處理掉會不會太對不起她?這個儀器好貴,有一天我應該可以把它網拍換現?總之,面對媽媽留下來的東西,我總是百感交集地下不了決定。

十八世紀的英國建築師William Morris曾經說過,「你的家中不該有任何東西是不好看,或不實用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一書的作者Peter Walsh也說,「如果你珍惜一樣東西,你就必須對它表現出它該得的珍惜與尊重。否則,它就不該放在你家。」他認為,「決定你家是否該有某樣東西,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樣東西是否能幫助你更接近你期望的生活願景,還是它只會阻礙這樣的願景?」到底該不該拿現階段用不著的東西來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答案其實相當明顯。


以上是忙碌兩天的戰績,擺滿將近一坪的面積。

就這樣,我再次檢視了媽媽留下的物品,心裡想著Peter Walsh的千叮萬囑:「這樣東西並不是這個人。」然後開始打包。這兩天斷斷續續整理十七個小時的戰績是:男裝兩大袋、女袋五大袋、配件一大袋、床單被套一大袋、CD三百張、玩具雜貨兩大袋、廚房用品一大箱。整理完畢之後衣帽間和廚櫃變得異常清爽,客廳的CD櫃也因此空出一大半。下週我還打算繼續整理書房收納櫃,目標是把那些一直幻想有天能抽空網拍賣掉的小家電和大量雜貨,全都分門別類地捐出去,並且將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看的雜誌剪報整落丟掉,CD則拿去二手店換現金,金額再少我也認了。

以下提供一些可以捐助的公益單位供大家參考,如果各位手邊剛好也有用不著但是可以分享出去的物資,不妨參考看看:

【捐書、電腦、樂器和運動器材】
  • 單位:建和書屋
  • 地址:台東市建和二街七巷15號
  • 收件人:建和書屋(陳爸0938-516-607)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舊衣】
【捐舊衣、物資】
  • 單位:大眾愛心工作站 
  •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同榮路277號
  • 電話:04-24263374(陸清海)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傢俱、二手商品】
  • 單位:光仁二手商店(髒的絨毛娃娃及使用過的棉被、枕頭不收。)
    光仁忠孝店: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17巷2弄14號 2721-8924
    光仁國興店:台北市國興路22號 2305-3961
    光仁耕莘店: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362號(耕莘醫院A棟B1) 0966-019-912
    環保小尖兵: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403巷1號 2691-9214
  • 方式:若需派車載送,先撥打2691-9214找黃老師或謝老師聯絡派車時間。

12/23更新:收納櫃也整理完囉!雜物超級多,不過左下角的小步不算雜物啦 XD

星期四, 10月 09, 2008

笨蛋,問題不在收納

陸續接過幾個室內設計案。屋主們不約而同地要求我規劃出足夠的收納空間。其實我常想,什麼叫「足夠」?是要依屋主現有的物品數量來估計?還是依兩年後的、十年後的物品數量來估計?如果屋主喜歡屯積雜物,個性節儉、念舊,東西永遠只進不出,那麼無論設計師精心規劃了多少收納空間,相信到頭來都不夠用。

在規劃收納空間前,清除雜物絕對是必要步驟。木作經常佔去裝修預算中最高比例的金額,而除了天花板和門片,木工師傅施作最多的大概就屬櫃體。一個八尺寬的訂製收納櫃少不了要四萬塊,費用不低。東西少了,需要的櫃子自然就少,如此一來,省下的櫃體施作費用便相當可觀。再者,雜物多半不值幾文錢,花大錢訂做櫃子去裝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怎麼說都是一件蠢事。

對我而言,棉被也屬大型雜物。若有機會和屋主的長輩們溝通,我必然會遇到「棉被要擺哪裡?」這樣的問題。老一輩的人認為棉被是嫁妝,同時也是招待留宿客人的必備禮數,因此家裡總習慣堆上幾床備用品。可是現在年輕人能負擔的房子坪數不大,留宿客人的機會也少,擺放額外的棉被來佔用有限的空間實在相當無謂。

然而有些屋主,明明沒有那麼多東西,未來也沒有增添家庭人口的打算,卻偏偏像見不得牆面空著似的,非要釘上成排的櫃子不可。而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家中一旦有了閒置的櫃子,居住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買東西去填空,結果東西越塞越多,櫃子到最後一樣是不夠用。可以想見,下次換屋時,屋主還會要求訂製更多、更大的收納櫃。


現在「收納術」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坊間一堆教導大家聰明收納的書籍和節目。可是,我真心想說一句:「笨蛋,問題不在收納!」過度消費、不合時宜的傳統、懶惰、貪小便宜、心裡放不下、以「收藏」之名行「屯積」之實,才是使收納變成一種普遍「問題」的根源。《不浪費的奢華》的作者金子由紀子便曾在書中提及:「雖然電視或雜誌上介紹各種收納術,但是如果沒有令人傷腦筋的東西,收納技術也變得可有可無。」

金子女士在日本大力倡導「不持有的生活」。所謂「不持有的生活」指的不是省吃儉用或是搞到家徒四壁的節約生活,而是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的生活,她認為符合以下四點的物品都不值得持有:

  一、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二、不留戀的物品。
  三、無法回歸自然或轉讓他人的物品。
  四、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風格不符的物品。

換言之,只要是可歸類於上述四點的物品,都可以用以下七種方式來克服持有:

  一、不拿。(不拿粗製濫造、自己也不需要的免費贈品。)
  二、不買。(不貪便宜買用不著的折扣品或不耐用的十元商品。)
  三、不儲存。(保鮮膜一年能用幾捲,有必要屯積嗎?)
  四、丟棄。(沒用的東西與其長年擺著佔位置,不如直接丟掉。)
  五、替代。(沒有漏斗,用塑膠薄板捲起來也能替代啊。)
  六、借用。(麵包機和縫紉機一年會用幾次?不常用的就用借的。)
  七、沒有也無所謂。(只買真正喜歡的,只是「過得去」的折扣品就免了。)

想過「不持有的生活」,必須做到物盡其用,也就是「不浪費」。金子女士認為,不浪費的意義包括「4R」,這四個R分別是:reduce(減少浪費)、recycle(回收資源)、reuse(重複使用)和repair(修理物品)。

舉例而言,十元商品店的生活用品既不耐用,又可能含有毒素(因為多半是中國製品),造型上通常也缺乏美感。自以為節約而買進便宜貨,結果卻因為東西不耐用或不值得修復,而造成用過即丟或重複購買的情形,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買讓自己心情愉快也負擔得起的優質日用品,然後長時間地使用它、儘可能地保養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節約。因為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委屈自己用廉價品,自然不需要花額外的錢去填補莫名的空虛感。

根據統計,居住在27坪公寓中的日本家庭,屋內平均擁有超過四千件的物品,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剛讀完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本書。作者吉田太一在書中問道:「你的珍藏哪天會變成『遺物』呢?」在處理往生者遺物的過程中,吉田先生見過數量龐大的A片收藏,也清除過淹沒地板、高度及膝的雜物堆,甚至還整理過惡臭撲鼻、垃圾整整堆了八年沒倒過的神秘豪宅。這些遺物,不僅反應了往生者的生活樣貌,大量的雜物與收藏更為家屬們帶來了十足的困擾。

七十七歲的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到,她有個朋友為了清理婆婆留下的一千多袋遺物,花了半年的時間。可是她母親生前就把所有衣服都送人,只留下兩件和服和毛衣,以及搭配和服穿的一雙夾腳拖鞋。母親往生後,他們才花半天就將遺物整理完畢。「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要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不重要的東西才會被稱為雜物,可是這些不重要的東西,卻在生時影響我們的居住品質,在死後影響家屬的生活品質。從收納談到清除雜物再談到遺物處理,我想表達的是,擁有龐大的收納空間或是學會收納技巧並不是解決「收納」問題的萬靈丹,重點在於調整心態並去除屯積雜物的惡習。時時考慮死亡這件事,記著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不傷害地球、不影響他人的前題下用力享受人生,確實能幫助自己有效遠離雜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星期我還會再處理掉兩百多張再也不會聽的CD和一整櫃再也用不著的雜物。大家不妨一起行動吧!

相關文章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這篇是《雜物再見啦!》的書摘)
如何做個可愛的老人?(這篇是《晚年的美學》的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