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5, 2010

催眠課心得(二)個體性

關於 commitment(許諾、投入)和 detachment(超然、不參與),村上春樹與河合隼雄有過精采的對話。身處 1995 年時空的村上說:
舉一個例子來說,在日本的時候,非常希望個人獨處,也就是說,想從各種社會、社團、團體,或規章制度之類的東西,逃逃逃,盡量逃開,大學畢業以後也不進公司上班,一個人靠寫東西活到現在,要跟所謂文壇人士交往也覺得累,結果,就只一人在寫著小說。

於是,在歐洲住了三年左右,回到日本一年,然後接著又到美國住了三年多之後,到了最後一段時間,相反地開始想多思考一些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之類的問題。

尤其到美國以後,感覺到在那裡時,以個人來說已經沒有必要再逃什麼了。因為那裡本來就是一個不得不以個人身分活著的地方,這麼一來,我所追求的東西在那裡已經變成沒有意義了。
我想,台灣畢竟和日本一樣,也是個重視公司、家庭、社群等集團,或者說奴性尚未完全根除的地方,不和諧、不合群份子容易被視為異端,就像衣服上凸起的皺摺般,必須被熨平。而強調個體性(難聽一點的講法叫孤僻、自私)則常被認為是需要「矯治」的偏差心態。我覺得,大家似乎有點把 individual 和 ego 或 self 給混為一談了。

河合曾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一書中提及:「這裡所謂的『作品』,不僅指藝術作品而言,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可以當作『作品』來思考。」我認為《1Q84》中的人物──青豆的生活方式,確實可被視為一種藝術。然而,藝術作品一旦被公開,有些觀眾的解讀方式極可能出乎作者的意料。這時候,面對種種分析、批評、指教、建議,作者聽是不聽?聽了,未來他可能不再是為自己創作;不聽,他可能被認為孤傲、不知變通、沒有彈性、曲高和寡。

我選擇了我目前的生活方式,我覺得有八成以上的時間我是自在的。我不必面對職場鬥爭,不用照顧長輩子女,手頭上有閒錢可茲運用,而且住在美美的房子裡。雖然搬到哪裡都飽受鄰人干擾,多少也有被困住的無奈,可是比起許多人,我是相對自由的個體。我是主動以疏離的角度與人交往,而不是因受人排擠而被迫孤獨。我也期待老老實實地定居一地,如果惡鄰不再如影隨形的話。

我在催眠中見到的畫面,絕大多數都沒有人,而且我總是處於獨居狀態。我甚至看見自己是一株面臨萬丈深淵的柳樹,夜空中只有一彎新月,天上沒有星星。這種畫面,再加上一些關於私事的陳述,很容易讓人以為我是個內心灰黯,對人類過敏的社會邊緣人,於是我感受到一些憐憫的眼神,某些同學更是急於給我建議,彷彿我的人生極度悲哀,若不對我伸出援手,實在有違他們的良心。

我完全明白同學們的善意,但要在短時間內說明自己的想法著實有其難處。現在我想談談自己這幾天在面對各種憐憫與建議時的心情。

我認為人生當中美好的部份不構成「問題」,因此在那種付費學習的場合中,我不會主動提起不需要被「解決」的事。然而在那樣的氛圍下,人生當中壞的部份有時會被放大成「問題」,畢竟我們是去學習催眠、解決心理問題或追求心靈成長,而不是去炫耀幸福的,所以在被問及自身處境時,壞的部份往往容易脫口而出。

那些壞的部份,那些片面且稱不上周全的發言,很可能被當成一個人的背景色,或是為對方個性定調的基準。我隱約察覺到我的背景色是黑的,我的調性是柔弱愁苦的,有位同學甚至在催眠狀態下,聲稱看見我的頭部被一支箭給射穿,這是多麼悲哀的景象。然而就我個人而言,真實的我並不是這樣的,好的部份我沒有說,不代表我就是可憐兮兮的弱者。

那個有著孤柳和新月的暗黑畫面,似乎對我的引導者K女造成了困擾。站在懸崖邊往往象徵不安全感,柳樹意味著不堅強,新月也遠不如滿月討喜,而且沒有星星的夜空更是一點都不燦爛。當下我確實感染到K女心中那種「這個人好灰色,真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心情,所以我也同步放大了「對,我的確很可憐、很柔弱」的認知,而且開始變得有些自憐,這種狀況在後面幾天越演越烈。

K女的引導很有創意,儘管她自認為平凡又不起眼,我卻認為那趟由她引領的催眠旅程其實頗有價值。不過我也想提供另一種觀點,要說我是硬拗美化也好,要說我是冥頑不靈、想否認「問題」也罷,但我覺得何妨將我看到的畫面解釋成:面對萬丈深淵表示清楚覺察到危險,而非渾然不覺;柳樹耐寒、耐旱,還可以擋煞,意味著我無堅不摧,遇事可以迎刃而解;新月代表新循環的開始,而且夜空中沒有星星就不會搶了新月的風采。的確也可以這麼解讀的,不是嗎?

我其實不太需要關愛或憐憫的眼神。無論我見到的畫面是否真的提取自前世或來世記憶,獨居對我而言完全不是一種懲罰,所謂的疏離也不是一種需要矯治的病。雖然自比村上春樹有些不恰當(我指的是我目前的狀態與他 1995 年時的生活方式和心境類似,而非我下輩子也不太可能擁有的文字才華),但會有人想去矯治村上春樹嗎?會有人想勸他融入日本文壇,多多與人交際嗎?一個人若是在外部世界極度成功,他的某種「偏執」與「格格不入」便會成為可被接受的狀態,而我,還不構不上那種條件。

於是在個體性方面,我想與其說是被說服要融入人群(或者說,人類),在上完這七天的催眠課並接受同學們的洗禮後,我反而更加確認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而且我更接受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但我會試著理解人群或人類,接受惡鄰的存在是現實的一部份,同時依然保有自己做為一個熱愛孤獨者的本性。

另外就是,我不止一次被同學們指出我太常穿著黑衣服去上課,似乎穿著一身黑是件很不好的事,因此最後兩天我只好換穿白色和灰色的上衣「以符合期待」,否則相關建議恐怕會沒完沒了地出現。不過上週四我隨同學們去八德路拍氣場照時,氣場分析師倒是點出「黑色」有助於消除我的負面能量,我適合配戴黑色的電氣石,穿黑衣對我而言是有幫助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繼續做自己,我寧可相信正面的敘述。這是我的偏執,也是我之所以為我的基礎般的東西。

又或者,我應該去國外住個三年,看看我的心態能不能從 detachment 轉變為 commitment?

星期一, 11月 22, 2010

催眠課心得(一)共時性

昨天剛上完為期七天的「NGH 國際催眠師證照班」,收獲頗豐,但也讓我一整週下來睡眠嚴重不足。我平日大多在半夜三點左右上床,約莫睡到上午十一點。雖然作息不太正常,起碼睡眠是充足的。只能說我忘了在上課前事先調整生理時鐘,以致在接下來的六天裡完全處於眼皮半閤的狀態。

覺得昏昏欲睡的不止我一人,有同學還帶了「蠻牛」來上課。不過可別誤會上課內容太過無趣,事實上,課程內容十分精采。但一來我們有些人平日習慣睡到自然醒,九點上課實在有些為難,二來我們上的是催眠課,一天之中同學們彼此催眠個兩、三次是常有的事,所以我的意識狀態也一直在清醒與恍惚之間交替著,感覺相當疲倦。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在被催眠時不能「順便」閉目養神一下嗎?我的答案是,如果被催眠的重點擺在「放鬆身心、解除壓力」,那麼被催眠者自然可以好好享受那個休息的片刻。但我們這些初學者多半急於探索潛意識的未知領域,不是去看前世、看夢境,就是去看來世、看中陰身所處的狀態。換言之,課程越到後面,我能在催眠狀態下好好放鬆的機會就越少,因為大家都很用力練習。

在做過「次感元」測試後,我發現我是視覺型的人,眼睛一閉、稍微被引導一下就能看見畫面,反而是聽覺能力不甚高明。如果你也好奇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不妨現在就閉上眼睛,回想自家客廳的空間配置與擺設,然後想想自己是看到客廳的畫面、聽見客廳裡的聲音、聞到某種特殊的氣味,抑或覺察到客廳帶給你的感受?如果聲音帶給你的感覺較其他感官清淅,那麼你很可能是聽覺型的人。

我在這個測試中能完全看見自家客廳的細節,就連開關、插座,甚至對講機上的按鈕位置也能詳實描述。這個影像是 3D 環場式的,可以隨時切換視角,不曉得這跟我經常繪製室內設計圖有無關係。總之同學們在確認過彼此潛意識「儲存資訊」的方式後,便會選擇用那人較為敏銳的感官來加以引導。

例如,此人若是聽覺敏銳,見到的畫面卻模糊不清,那麼最好能避免在引導過程中一直問他「看見了什麼」,而是要他引導他去「聽見一些什麼」。又或者,此人對觸覺的感受力較強,他能清楚感覺到大門的重量,卻看不清楚擺放在客廳茶几上的物件,那麼未來要引導此人進入催眠狀態時,就必須多用「你有什麼感覺」這樣的問句來取代「你看到了什麼」。

由於在被催眠的過程中,我總是專注於看清畫面細節,因此被喚醒後往往感到一陣虛脫,全身發熱。也就是說,催眠並不等於睡了一覺,實際上在整個過程當中,被催眠者的意識是清醒的,如此他才能按催眠師的引導做出反應。這幾天的體驗也讓我瞭解到,幾年前老公在被催眠了近四個小時、看了一堆前世以後,必須昏睡兩天徹底休息的原因。

今天我總算可以睡到自然醒。說是自然醒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是被樓下的裝潢聲給吵醒的。過去一週,我早上七點半就出門,回到家時己是晚上八點多,基本上完全避開了鄰居的施工時間,所以今早聽見猛力的敲打聲時,我呆坐了一回兒才意識到,我依舊處於一個噪音充斥、不適合居住的惡劣環境。

受到鄰居的噪音干擾,或是與無禮的惡鄰共處,一直是我多年來的課題。既然學了催眠,它自然也成為我探究的重點之一。關於催眠中的所見所聞,請容我日後再一一道來,現在我想先說說我在「鄰居」這個議題上所體驗到的「共時性」。

我對榮格提出的「共時性」一直頗感興趣,也容易受相關主題吸引。可以說,我之所以喜歡村上春樹的《1Q84》,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基於書中對共時性與平行宇宙的著墨。看到第三集總算出現了榮格砌房子的描述,我不免覺得有些莞爾,並開始期待或許在事隔多年後,可以再推出一本《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續篇,因為這位與村上對談的河合大叔,正是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資格的學者,只可惜剛他已經在三年前往生了。

話題拉回共時性的體驗。在課程第二天(或第三天,請原諒我昏沉沉地完全記不起來)練習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情緒轉換與調整」時,我與C男被分配為一組。所謂「轉換限制性信念」指的是請C男回想一個不愉快的場景或事件,在測試他的視、聽、觸、味、嗅等次感元後依序記錄,並引導C男進入潛意識狀態。接著,再請C男回想另一個愉快的場景或事件,然後同樣在測試次感元後依序記錄。

進行到這個階段時,我必須找出兩起事件之間不同的次感元,再引導C男將愉快事件的次感元置入不愉快的事件情境中,進一步淡化那種不愉快的感覺,同時暗示他,下次再遭遇類似的事件時,可以用新的觀點與感受去面對。通常經過這樣的轉換與調整,C男在被喚醒並再次回想起那個不愉快的場景或事件時,不愉快的感覺往往會瞬間減輕。

在練習中,我請C男回想愉快的事件,他說他想到的是今年夏天在社區游泳池跳水的畫面,清涼的池水帶給他十分美好的感受,而在泳池中與鄰居小朋友的互動也令他心情愉悅。我一邊聽著他描述,一邊回想起自己在今年四月中旬以前所住的竹圍S社區,客廳窗外也有一座泳池,於是我在引導過程中以十分輕柔的語氣問他:「那…泳池是什麼形狀的呢?」問的目的是要確認他是否能看見畫面,藉以確認他的次感元。他回答:「泳池是長方形的。」

        「泳池是室內的,還是戶外的呢?」我繼續以緩慢的語調問道。
        「戶外的。」C男臉上浮現了一抹微笑,顯然他十分喜歡那座泳池。

S社區的泳池是長方形的,也位於戶外。這時我同步地想起,我曾經在那泳池邊緣打水暖身、練習換氣,卻被穿著洋裝進到泳池中央涼亭區域的一群鄰居,指責我濺溼了她們衣裳的不愉快情境。那座峇里島風格的泳池蓋得美崙美奂,留給我印象卻不太友善,而在那次事件後我完全打消了再去泳池自取其辱的念頭。

練習結束後,我問C男住哪兒,他說他住竹圍。我心想,竹圍有戶外泳池的社區大概只有S社區吧。果不其然,C男竟是我住S社區時不曾謀面的鄰居!世界之大,會報名同一梯次的課程,會在來自紐約、西雅圖、香港、澳門、新竹、台中、高雄的眾多同學中,因為抽籤的關係與他分到同一組,而且練習的還是會令他提及社區泳池的「情緒轉換與調整」,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巧到不能再巧的事情。

同一個社區,同一座泳池,他回想的是愉悅美好的經驗,我回想的卻是令人憤怒的情境,人類在「認知」上的差異果真大不相同。這次的練習就像一面鏡子,讓我體認到自己的認知不是絕對,儘管我在泳池邊被鄰居無禮對待的經驗無比真實。只不過現在我開始理解S社區裡仍存在著友善的人,例如C男,或C男遇到的鄰居。至於我為什麼總是遇上惡鄰居,或是惡鄰居為什麼總是找上我,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這些我想留待下回再作分解。

另外就是,上週日有位讀者寫信給我,請我去看看她公婆位於龍潭渴望村的美式獨棟住宅。她與先生、小孩曾經住過那裡,後來因為交通與孩子的就學因素而選擇搬離。那幢三層樓還外帶夾層的大房子目前無人居住,由於我曾在文章中提及自己或許會去龍潭一帶看看透天厝,因此她好心地來信邀請,看看我們是否有意承租。於是上週日,也就是開始上催眠課的前一天,我跟著老公去了一趟渴望村。

那房子的裝潢十分清爽,週日的下午時段也頗為安靜,可是從那兒開車到台北市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再加上我家現在東西極少,三樓半的房子給我們住,可能有兩層樓會呈空屋狀態(或每隻貓都可以分到一間房?XD),而且打掃起來恐怕太累,因此後續我們並未有進一步的回覆,在此我也想對這位網友說聲抱歉。

只是沒想到,昨天,也就是催眠課的最後一天,年紀約莫大我十歲的Y男在為我進行來世催眠後,竟給了我一個神奇的建議。話說這幾天下來,同學們大概也曉得我是個不喜歡與人群接觸的孤僻女,因為我提取自潛意識的畫面(無論是否真的來自於前世或來世),都在在顯示出我是個熱愛獨居、也享受孤獨的人。別人可能覺得一個人很淒涼、很無趣,但我的感受卻是自得其樂。這多少也反應出同住者或周圍鄰居總讓我感覺不太舒服的原因。

Y男將我喚醒後,建議我或許可以搬去他目前居住的社區,我問他住哪兒,他說龍潭。有了C男也住S社區的共時性體驗,我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你不會也住在渴望村吧?」這樣的想法,結果他還真的住在渴望村裡!班上有二十一個人,若是兩人一組,必定會有一人落單成為觀察者,而我當時正好是觀察者的身份。偏偏與Y男分配到同一組的C女因故外出,老師才臨時起意讓他為我做催眠,並使我得到了另一次「共時性」體驗。不得不說,這班同學會聚在一起還真的不是出於偶然呢!


竟然就這樣過完了七天早睡早起沒有缺課的日子!

星期六, 11月 13, 2010

想看「天際浩劫」?看到這篇省300

「天際浩劫」(Skyline)這部電影我期待很久了,原因是我以為它與外星人有關,與外星人有關的電影我多少有點興趣。再者,電影公司在宣傳中一再引用霍金所謂「不要與外星人接觸,否則將會招致人類滅亡」的說法。雖然我並不認同這句話,但我倒想看看這部電影會怎麼詮釋這種說法,或許很有說服力也不一定。第三則是電影公司號稱「這是一部震撼超越『阿凡達』、特效更勝『2012』的科幻災難電影」,要看超強特效自然得上電影院去看大銀幕才過癮。


圖片取材自電影官網下載區

於是趕在它全球同步上映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我特別上網訂了票劃了位置,今天興沖沖地和老公趕去搶了頭香。結果,登楞~這部電影果然如導演史特勞斯兄弟所述:「你永遠也猜不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樣的劇情。」因為它壓根兒就沒有劇情。不過說人家的電影沒有劇情似乎是相當嚴厲的指控,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說出點劇情大綱,否則不足以交待我花了六百四十元在電影院裡坐了一個半小時到底得到了什麼。

電影的大綱就是:有個A男帶著B女去洛杉磯參加一個麻吉C男的生日趴,C男似乎混得不錯,並且和不知是他老婆或是正牌女友的D女住在一棟豪宅的頂樓,而他家裡還有另一個疑似助理的E女一天到晚賴著不走,惹得D女很感冒。C男有意讓A男搬去洛城接下一份新工作,這讓B女很不爽。趴踢過後這豪宅裡一共留下這ABCDE五人,外加C男的合作夥伴F男,然後半夜裡天空忽然發出迷人的藍光,那F男看了一眼藍光,臉上竟然大爆青筋,咻一聲地就被那道光給吸走了。


這支預告片使電影貌似相當好看!

寫到這裡我都沒有爆到任何地雷,當然接下來也沒有,寫出來就太不上道了。總之F男消失以後大家都很恐慌,後來更發現這一切都是異形在搞破壞,所以想死守那棟樓的,想逃出去求援的,大家各自想辦法保命,於是便與異形展開了一場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亂鬥,以下省略三千字...。劇情沒交代異形為何要來,也沒提人類是否與這異形有過任何接觸,或者是什麼原因把它們給惹毛了,導致它們非得殺光人類不可。反正它們就是來了,而且還亂殺人。就這樣。基本上跟霍金一點關係也沒有。

異形的造型和殺人手法也不太有創意。那些觸鬚、吸盤、黏液、大餅包小餅似的異形綜合體,以及侵入建築物尋人、殺人的手法,在「世界大戰」、「變形金剛」、「當地球停止轉動」甚至老早以前的「駭客任務」、「ID4星際終結者」和「異形」裡頭幾乎都出現過。情侶之間生悶氣,最後卻被迫一起逃難的安排,在「破天慌」或近期的「名牌冤家」裡也演過。就連本片最最最最最稱得上是個梗的結尾,人家「第九禁區」也已經先一步用過。

我個人認為這整部電影就像一群異形約好了來地球採草莓,採好了之後再剝皮把精華的部份吃掉(舉例失當,草莓沒皮可剝)。至於為什麼要採草莓?草莓是不是只有地球才有?吃了草莓是能補腦還是補腎,則是完全沒有交代。事實上,我相信就算把異形換成史前巨蜥或是飛天長毛象之類的,對這部電影應該也沒有任何影響。說到底,能把劇本寫成這樣也算一種罕見的才華了。強烈建議它的編劇和「刺陵」的編劇雙方交流一下!

剛才企圖了解這場災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所謂的災難是指這部電影,而不是異形入侵地球),所以專心把電影的簡介啦花絮啦訪談啦全都看了一遍。原來它的拍攝預算只有一千萬美元,以好萊塢的製作費標準來看,一千萬美元連請個A咖演員都不夠。這樣子的低預算居然能拍出這種特效品質確實很威,因為用官方說法的花博總經費來拍,至少可以拍出三十部,而我們居然連煙火都放成這樣!只是,當今特效界的佼佼者史特勞斯兄弟能不能撥點預算去請位好一點的編劇或導演呢?而不是自己就兼了導演。這就像會唱歌的不見得會演戲,會寫歌的不見得能主持一樣。建議下一次的分工還是細一點的好,如果惡評如潮之後還有下一次的話。

不過如果大家想看大銀幕精緻版的線上遊戲異形對戰場景,而且不想多花腦筋去思考劇情的話,還是可以抽空去看看,只是別像我一樣抱持太大的期望就是了。我這回算是踩到地雷,六百四十元還不如去「橋頭麻辣鍋」多點兩盤牛肉來得爽。至於我個人的誠心忠告大抵和這部電影的文案「Don't look up!」雷同,只不過剛好少了最後面那個字。


很抱歉,看完「天際浩劫」之後忍不住再貼一次「***」!

星期三, 11月 10, 2010

講髒話之我見(髒話一堆,慎入)

我目前正在讀韓寒的《青春》。這本韓寒的雜文選集,是台灣編輯精挑細選其博客(部落格)文章後集結而成,強調的是它「還原韓寒的發言、一字不刪,收錄八年來七十篇最具代表性文章」。昨晚我一讀就讀到清晨五點,因為韓寒的文字讀來教人通體舒暢,就像聽鄭弘儀對著爛政客爛政策罵一聲「幹你娘」一樣的令人舒暢。

韓寒戳的是中國媒體對資訊的管制與對民眾的洗腦,批的是中共當局的蠻橫、司法不公與數十年如一日的歌功頌德,罵的是中國民族數千年來的假道學與低素質。可是一邊讀著,竟也感覺他所嘲諷的,似乎適用於這兩年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兩岸食古不化的中國媒體和政客,其腦細胞果然是一脈相承。

這幾天特定媒體死命狂譙鄭弘儀,說他爆粗口、沒水準云云。然後順便把莊國榮「幹妹妹」的陳年往事挖出來鞭屍,反正只要在大眾面前說過「幹」字的全是最低級、最沒水準、最端不上檯面的傢伙。講髒話的行為本身固然有待商榷,但用在某些場合其實倒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例如你賭爛你的老闆、你的低薪,向人抱怨一堆之後,此時若有人替你對著虛空中的老闆或是針對沒人性沒道義的減薪制度罵了聲「幹你娘」,想來你的怒氣可能因此消弭了大半,甚至有可能反過來制止那個人說,「哎,別罵得這麼難聽嘛!事情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然後這件造成負面情緒的事情便暫時終止了。

我比較好奇的是,何以說出「幹」字會成為全民公敵,而說出「屌」字反而能成為兩岸通吃的超級偶像。看來男性生殖器可以掛在嘴邊當口頭禪,但拿這男性生殖器來做點事情就成了罪過。這不擺明要全台灣的男性「光說不練」嘛!這樣生育率怎麼能提高呢?這簡直是用敏感詞過濾器在潛意識裡箝制當今生育率嘛!

看來大家對「幹」字還挺敏感的。敏感好啊!生育率還能再提高一些。不過大家對指出這男性生殖器被拿來對「誰」做了點什麼事情似乎更加敏感。一旦你為「幹你娘」三個字說了點肯定的話(例如它有時候能安撫情緒),總有人要「匿名」地站出來說兩句:「那我用『幹你娘』問候你媽,你覺得如何?」彷彿你只要肯定在某些場合使用這三個字是適當的,就等於讓自己的老媽蒙羞,把自己的老媽推出去當香爐。

當然不是這樣。事實上,誰沒罵過髒話呢?差別只在於是在心裡罵、對著小群人罵,或對著大眾罵、對著電視罵而已。我們一直以來老愛說自己是禮儀之邦,換句話說,我們崇尚的是道貌岸然、心口不一,心裡很幹嘴上卻不能講,講出來就要被公幹,甚至連自己的老媽都要被拖下水,而且就算鞠個三百六十度的躬也難辭其咎。

就像韓寒在書提到的,那些免費下載日本AV的傢伙,又愛看又愛罵人家日本女人賤,結果手裡還一邊快轉,嫌人家前戲搞太久,然後到了精采橋段又不停地重播,完全是人格分裂的癥候。他認為中國社會總是鼓勵大家心口不一、兩套標準。其實我覺得台灣之於中國,或說在心裡罵「幹」的人之於在大眾面前講出「幹」字的人,基本上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且還笑得合不攏嘴。

寫到這裡我要來講個古。說起來,只要看到「幹你娘」三個字,我就會想起我的大學導師潘小雪。小雪老師是位藝術家,在聯想到藝術家時淨想到「幹你娘」三個字還真是不體面,但我個人相當敬重小雪老師。小雪老師當時對著我們這批菜鳥新生說,「一直當模範生的,不敢罵髒話的,出了社會你們要怎麼生存?」這句話著實讓我思考了好一陣子。

我小時候也當過幾次模範生,但如今出口成髒,有益健康。小雪老師當然不鼓勵大家罵髒話,而是,她要我們去接受這是社會現實,自己不罵,別人也會罵(相信我,你只要為自家裝修監工一次,保證若不是天天聽到工人罵髒話,就是氣到自己也想飆髒話),況且這些髒話代表的不見得是字面上的意思,沒有任何一個罵出「幹你娘」的人會真的去找那人的老媽上床,那只是一種令人不太舒服的發語詞,或是一種無奈之餘的精神勝利法罷了。如果今天是大埔良田被毀的農民對著鏡頭大罵政府「幹你娘」,有些人或許會覺得用語粗鄙,但也未必不能接受。

逃避髒話已然存在數個世紀的現實,一聽到髒話就羞紅了臉,這種身上背著大包袱扛著大框框的人,想搞藝術、想做設計,恐怕比登天還難。也就是說,行為可以保守,自己可以不罵髒話,或是不在公眾場合罵髒話,但思想可以開放,別人要罵是他的自由,要不要回嗆是我的自由,但行有餘力也可以試著理解別人罵髒話的動機,以及那句髒話字面下的意思,甚至是苦衷,而不是只要聽到髒話就把講的人打成下三濫的傢伙。這或許就是小雪老師的意思吧!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另外就是,我相信就算只打出「***」三個符號,大家也曉得這***指的是哪三個字。在此建議郝市府不用再搞什麼「好孕運」標語票選了,直接把「***」當口號四處張貼,淺顯易懂、不帶髒字、一望即知。敏感的人回家馬上蠢蠢欲動,有助於首都生育率的提昇。若真有對***完全摸不著頭緒的人,大概也會以為那是三朵推廣花博的小花吧!誠可謂一舉兩得也。

星期四, 11月 04, 2010

日常生活「青豆化」

我喜歡青豆。青豆是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女主角。之所以喜歡她,有部份原因是我希望能過像她一樣精簡的生活。當然她也有我不接受的部份,例如跟上了年紀的禿頭老男人搞一夜情之類的。不過就一個獨立自主又具備專業技巧的女性而言,我覺得她似乎正過著我未來的人生,但我並沒有刻意模仿她,而是我本來就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偏偏書裡的她剛好也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村上春樹在書裡是這麼描寫她的:
  • 及肩的頭髮修剪的漂亮有型。完全沒有配戴裝飾品。有下了決心的堅強眼神。
  • 幾乎看不到絲毫贅肉,所有肌肉都用心鍜鍊過。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餘的肉來。很擅長肌肉的按摩,還因為個人興趣而學習針炙。向中國老師正式學了幾年。 
  • 對每天的飲食很用心。青菜料理是她所做的日常飲食的中心,此外再加上魚介類,主要是加白身魚。肉的話,只有偶爾吃雞肉而已。食材只選擇新鮮的,調味料只用最低限度的量。排除脂肪多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控制在適當的量。…不過她也不是只抱著那種禁慾式的菜單活著,非常想吃的時候,也會衝進某個餐廳點一份厚厚的牛排或小羊排。
  • 便秘是青豆在這個世界上最厭惡的事情之一。和濫用家庭暴力的卑劣男人,和擁有偏狹精神的基本教義派一樣討厭。
  • 家具只有最低限度的。擁有的東西也很少。雖然喜歡讀書,但讀過之後就賣給舊書店。也喜歡聽音樂,但不可能收集唱片。不管什麼東西,只要眼前堆積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覺得痛苦。每次在什麼店裡買什麼東西時都有罪惡感。心想這種東西其實沒有必要
  • 「我沒有可失去的東西。工作、名字、在東京現在的生活,對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沒有可以稱得上朋友的人。」

把書譯完之後,我已經連續清了四天的雜物。自從《1Q84》出版以來,每次一清雜物,我就會立刻想起青豆。她沒有多餘的傢俱與收藏,嘴裡從不吃進多餘的熱量,身體沒有多餘的贅肉,社交圈內也沒有多餘的過客,一切都精簡到極致的程度,她甚至嚮往「把現鈔藏在睡覺的床墊底下,危險的時候把那抓起來從窗戶逃走」這樣的生活。我沒見過比她更自由的人。如果有的話,大概就是電影「V怪客」裡由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艾薇。

艾薇和青豆一樣,從小就失去父母,一個人孤零零且低調地存活在世界上。青豆原本就個性堅毅,所以才能在小學時代便下定決心脫離宗教狂父母,同時有自覺地鍜鍊自己,終而接受柳宅老婦人的委託,將熱衷家暴的爛男人一一「移往另一個世界」。艾薇的父母則是因為熱心投入政治而喪命,內心充滿恐懼的她只求逆來順受地當個上班族安穩度日,直到她被V怪客訓練成一名英勇的自由鬥士,誓死與他聯手推翻極權暴政為止。

在V怪客的地牢裡,艾薇變得「nothing to lose」,也蛻變成一個徹底自由的人。她不再有物質與情感上的羈絆(除了對V怪客),就連生死也置之度外。青豆也是,她能毫不留戀地離開居住多年的地方,因為那兒沒有她積累的物品,沒有嗷嗷待哺的兒女,沒有臥病在床的長輩,也沒有割捨不掉的人際關係。這麼俐落的人,最適合當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我想每個人心裡多少都住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但少了「自由」他/她也只能選擇沉睡。

這兩年,我益發嚮往這種精簡而自由的生活。上個月我把長髮剪至及肩長度,上週又追減了五公分。這三個月以來也減掉了將近五公斤,並企圖達成「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餘的肉來」的理想。吃進肚子裡的熱量也都適度地控制,一天大多是一餐正餐、一餐輕食,期間補充流質食物與大量水份。而無論短期內會不會搬家,我這次清雜物的目的,都是為了將傢俱與所有物品縮減至即便全都塞進十八坪大的房子裡,也絲毫不顯擁擠的程度。

我並不堅強,所以只好靠外表與外在環境的改變,來進一步造成內在的質變(例如我不太能發自內心地接受外部噪音,因此只能儘量做到不再抱怨噪音或是乾脆搬家。)當我身上不再有贅肉,身邊不再有多餘的物品時,我才能相信自己確實具有改變思維模式的能力。好玩的地方在於,我發現我的生活越是節制,我的自由度就越大。雖然離可以接受餐風露宿的生活還很遠,但透過這些精簡再精簡的過程,我的精神肌肉真的比較緊實了。

社交方面也是。自從老媽過世後,和母親那邊的親戚便失去聯絡,和生父那邊則幾乎沒有聯絡的必要性。這兩年與許多人也不再聯繫,他們有發了案子給我做,到頭來卻不付錢的;有騙了我的稿子去談合作案,結果案子到手後卻自己獨吞的;有硬要我接案,但我不想接,最後腦羞成怒主動失聯的;有一心推銷勸敗,搞得我不得不敬而遠之的;有只會抱怨抱怨再抱怨,讓我只想往他臉上砸派的…。陸續將只會帶來壞磁場的人從生活中排除掉,也是被動式精簡的課題之一。

目前我會口頭聯繫的人不超過五個,等明年綁約到期後,我會再跟手機說掰掰。如果連這最後一間房子也脫手了,儘管無法做到「把現鈔藏在睡覺的床墊底下,危險的時候把那抓起來從窗戶逃走」這種程度,但最起碼也能過著「把不動產和物品全都換成現金,危險或不爽的時候只要背起背包、拎著貓籠,馬上就能轉移陣地」的生活。我的日常生活,大抵上就是如此進行著「青豆化」的過程。

以下是我那進化過N次之後的衣櫃:


很空吧!東西少就不用費事做一堆抽屜、褲架、置物拉籃什麼的,感覺真好。
其實大家多半最常穿衣櫃裡那20%的衣服,其餘80%都只是閒置,這是衣櫃的80/20法則。

星期一, 11月 01, 2010

自己的臉歪掉要自己負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種遊戲?就是將自己的大頭照沿著鼻樑對裁成兩半,然後將左臉與左臉的鏡像合成一張只有左臉的左臉照,將右臉與右臉的鏡像合成一張只有右臉的右臉照。我個人從十幾年前學會Photoshop之後便開始亂玩自己的臉。當時我發現自己的左臉明顯大於右臉,左臉照貌似得了水腦症;右臉照則根本就是鵝蛋臉來著。為什麼會這樣呢?十幾年前的我全搞不清楚。於是我又拿了老媽的大頭照來試,發現她一樣是左臉大右臉小,這件事情後來變成了一個謎團。

直到這幾年多讀了一些相關書籍,我才明白原來這是有原因的。碰巧兩週前我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有人將一些華人明星的大頭照拿來玩這個遊戲,結果發現其中幾位明星的左右臉差距甚大,左臉照和右臉照看上去相當詭異兼滑稽,但林志玲和林青霞的左臉照與右臉照卻一樣是美人,與原本的容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猜大概是拿中國論壇上的這則發文這則新聞所做的延伸報導)。記者想當然耳的將它處理成一則花絮趣聞,至於為什麼會如此則隻字未提,所以我想我就目前所了解的來簡單地解釋一下。

《ESP Enigma》一書中提到了「裂腦」(Split brain)。人腦分成左、右兩個腦半球,左腦接收並支配身體右側的訊息,右腦接收並支配身體左側的訊息。左右腦由胼胝體相連接,但幾十年前,針對藥石罔效的癲癇病患,醫師們採取的終極治療方式是切斷胼胝體,使病患的左、右腦半球彼此分離,進而防止癲癇發作的擴散。

這些大腦裂成兩半的「裂腦人」外表看似正常,但身體開始變得左右失調,例如有人試圖用一隻手把褲子脫掉,另一隻手卻正在穿褲子;也有人用左手打狗,卻同時用右手摸狗。左、右側看上去就像是兩個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而這自然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

腦神經學家羅沙帝尼(G. Rosadini)以腦部正常的受試者做實驗,他透過在左、右頸動脈注射巴比妥鹽,使受試者的左、右腦輪流處於半麻醉狀。只有右腦清醒時,受試者變得較為沮喪。只有左腦清醒時,受試者則心情愉快。戴蒙(S. J. Dimond)的研究亦顯示,左額葉對快樂的音樂較有反應,右額葉則對可怕或悲傷的音樂較有反應。理查.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針對新生兒所做的研究更發現,這些左、右腦之間的情緒差異從一出生便存在,並不是後天習得的。

大家都知道左腦是以邏輯為基礎,右腦是以感覺為基礎。作者黛安.赫尼西.鮑爾(Diane Hennacy Powell)在綜合一堆實驗結果之後指出,透過左臉照與右臉照,我們可以看出左臉的表情比右臉情緒化,特別是在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箇中理由是,左臉由右腦所控制,它對沮喪、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較有反應,因此左臉較常顯示出強烈的情感。更進一步說明的話,左臉的表情反應的是真實的情緒,而右臉則傾向於呈現出假笑、假哭及扮鬼臉的做作表情。

人體使用手冊》的作者吳清忠先生在《人體復原工程》一書中亦曾提及,一個人的左、右臉常常是不同的,而這種差異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明顯。他寫道:「根據多年觀察的經驗,差異越大的人,其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差異就愈大。這種差異會形成長期的心理壓力,使臉部的左右失去平衡,差異的大小和壓力成正比。」

吳清忠也發現,多數男人的左臉和女人的右臉都比較不開心,而我們通常只會看到比較順眼的那半張臉。他指出,左右臉的氣質會顯現出一個人顯性和隱性的性格,「可以說一張是意識的臉,另一是潛意識的臉。通常自己和旁人都比較熟悉顯性的性格。隱性的性格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熟悉。左右臉的氣質差異愈大,性格愈不穩定,愈難相處。」

我的右臉看起來的確比較嚴肅而緊繃,而且看上去也不太開心。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我的右臉,因為右臉比較小,眼睛也比較大!不過依據專家的說法,一般人都是右眼大於左眼,因為右眼的使用頻率較高,所以我的眼睛算正常。至於左臉較鬆弛則表示我較少用左臉。換言之,我除了常用右邊的牙齒咀嚼之外,左腦用得也比用右腦兇,而且我很ㄍㄧㄥ,很多表情是社交性的陪笑。不過現代人大多都是左腦用得比較兇,我並沒有例外。

話題講回新聞報導提及的林志玲與林青霞。後者的個性如何我不清楚,但志玲姐姐的EQ是公認的高,據說她人前人後都極少動怒,也不會口出惡言,這表示她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表現不太有落差,這也難怪她能有一張對稱的美人臉,而且看起來很好相處的樣子。所以說相由心生,自己的臉歪掉要自己負責。如果我想把鬆弛的左臉縮小一些,再把稍嫌緊繃的右臉放軟一些,那麼我就應該多用左邊的牙齒咀嚼,少用左腦去分析和批判,並且儘可能地改用右腦。

至於如何得知自己用的是左腦還是右腦?相信大家都看過一個女人在旋轉的動畫,以下提供另一個貓咪的版本。同樣的,看到貓咪逆時鐘旋轉時,表示你用的是左腦;看到貓咪順時鐘旋轉時,表示你用的是右腦。(我個人是忽順忽逆啦!而且我可以控制牠的轉向。)


(網友Alice指出此圖是由Pech Misfortune原創,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