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10, 2012

《空出位子給幸福!》推薦序

大家看過《秘密》的影片嗎?片中有位帥哥電影藝術指導,身邊經常圍繞著女明星,感情生活卻一片空白。風水專家Marie Diamond指出,是他屋內四處懸掛的七幅美女畫阻礙了他的感情發展,因為畫中女子全將視線撇開,彷彿在說:「我不想看見你。」帥哥表示那些畫都出自他自己的手筆,專家表示那更糟,因為他把所有的創意和創造力都投入進去了。

「你想要什麼呢?」專家問。帥哥說:「我想一個星期跟三個女人約會。」專家聽了之後建議他:「好啊!那你就畫你跟三個女人在一起的畫,在屋子的每個角落都掛一張。」帥哥照做了。半年後,他表示自己確實一週跟三個女人約會,但他想要的其實是婚姻與真愛。於是專家再次建議他將願望畫出。一年後,帥哥如願以償地結了婚。


上面提及的那段請從53’55”看起

我們在屋內擺放的物件,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外在環境,有時會成為我們實踐夢想的絆腳石。例如桌上擺著前女友的舊照片,心思始終離不開她的男性,自然容易活在過去,無法發展另一段新的關係;而牆上掛著從前夫那兒奪來的昂貴畫作,每回見到心中就升起負面情緒的女性,則可能經常怨歎自己遇人不淑,走不出昔日情傷,即便畫作價值連城,對她而言還不如拿去變現來得好。

美國知名室內設計師Xorin Balbes將這種觀念運用在空間規劃上,協助遭遇各種困境的屋主逆轉人生,並將精采案例寫成了《空出位子給幸福!逆轉人生的空間診斷術:你的房間,就是你的人生》這本書。他將調整過的空間命名為「SoulSpace」,並提出評估、釋放、淨化、夢想、發現、創造、提升、慶祝等八大執行步驟,他在影片中親自解釋了做法:


由於我家已經「零雜物」了,而且新家還是我自己設計監工的,因此我很贊同Balbes的觀念。我認為與其濫用加法,在家中擺一堆醜不拉幾的風水寶物試圖改運,還不如善用減法,藉由認真地檢視居家環境,觀照內心,繼而丟棄有形的雜物與無形的心理負擔,並將住處佈置成清爽宜人又能反映自身夢想與價值觀的「SoulSpace」。以下就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序:


(封面上拼錯的英文字紙本書已及時更正,等有正確的檔案我再換上)
人有面相,房子亦有屋相。無論是面相或屋相,兩者皆由心所生。

我們內心的想法和信念,會顯化為外在的一切。好批判又喜歡抱怨的人,自然眉頭深鎖、嘴角下垂,看起來刻薄又難以親近;好脾氣又樂於接受新觀念的人,臉部線條則多半柔和討喜。屋相亦復如是。一間凌亂、充滿過時氛圍、功能不彰的房子,反映的是居住者的心煩意亂、執著守舊和不愛自己;而一間明亮整潔、佈置得宜的房子,則讓人覺得屋主可靠且富於魅力。

我經常瀏覽售屋網站,這是訓練敏銳度和洞察力的有趣練習。透過觀察每間房子的現況,往往能推敲出屋主的成長背景和生活樣態,因為房子不僅象徵社會地位,更透露出居住者的過往歷史、價值觀和思維模式。誠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景建築系教授克蕾兒.馬可斯所言,「家屋與屋內的特殊物件,可視為內在自我的深刻表達。」

這些表達,除了是旁人窺探的具體線索,也是認識自我的絕佳入口。想瞭解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走向,檢視和評估家屋乃必要步驟。唯有覺察自己身處的環境,釐清人與物件之間的情感糾葛,並對擁有物一一做出取捨,被壓抑的情緒才得以釋放,被封藏的夢想才有機會甦醒。這個由外而內的淨化過程,足以讓人卸下心靈重擔,告別已逝關係,讓幸福的種子萌芽茁壯。

我曾耗費近五年的時間,在交疊起伏的悲傷、恐懼、憤怒、抗拒、內疚與不捨中,將屋內雜物和老媽留下來的一整座遺物山給鏟平歸零。這段歷程極其艱辛,但結果卻教人欣喜。我發現,去除不需要也不想要的,才能突顯出真正重要的,而改變現狀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捨棄雜物,不管它有形的物件、限制性的信念,或是某種一再重複的舊模式。

對我而言,家應當是卸除武裝、得到安慰,與家人互動並保有隱私的安靜空間,也是切斷負面連結和滋養身心的安全場域。一旦替過往的人生去蕪存菁,我們便能聚焦於此時此地,為自己打造出符合當下需求和未來願景的居所,一步步踏上靈魂之旅。這就是本書作者貝比斯所謂的「空間心靈化」。

「每個家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貝比斯留神傾聽,藉此洞悉客戶在生命中所體驗到的豐盛與匱乏,並在設計居家空間的同時,協助屋主轉化人生。書中提及許多精采案例,他們多半不自覺地受制於某些事物而坐困愁城,例如:前次婚姻的舊婚紗、激起怨氣的大鋼琴、佈滿灰塵的傳家寶,甚至是令家人無法緊密交流的過大空間。

經過貝比斯的調教,當事人開始觀照內心的渴望,不再讓空間和擺設跟自己唱反調。他們運用夢想板和觀想向宇宙下訂單,讓想像力與現實生活連結;他們更動格局,挪動傢俱,用創意改造既有物件,用開放的心情迎接新的單品。當視聽觸味嗅等五感受到空間滋養,當火土水氣等四大元素深化居處與大地之母的關係時,居住者的能量、運勢和靈性也將因此提升,繼而活出更真實有感的人生。

我目前的住處,正是「空間心靈化」的成果:室內別無長物,只留必須品。充足的日照、雪白的牆面、簡潔的木質傢俱、輕盈的透明座椅、溫潤的鵝卵石、陽台上的大量植栽……,屋內的日常風景既是三隻貓慵懶遊移的舞台,也是我沉澱思緒、療癒創傷的心靈聖殿。

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居住的房子是一個人,它會有張什麼樣的臉呢?是缺乏保養、橫眉豎目、死氣沈沈的臉,還是潔淨無瑕、笑容可掬、溫暖親切的臉?面相和屋相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正視它、尊重它、接受它、淨化它、用最良善的意圖轉化它,宇宙必會回應我們的祈求,替揮別負面情緒的臉孔和騰出來的新空間填滿幸福。

如果你有意搬家或裝修,這本書在規劃前期是非常好的自修功課。倘若你的家無法安頓身心,貝比斯列舉的可行建議,也能使無法放棄現有住所的人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拿起這本書,為自己的居處改頭換面吧!或許,它就是你逆轉人生的起點唷!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svnh0

星期二, 10月 16, 2012

《寵物通心術》推薦序

幾年前我家摺耳貓小步曾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當時我相當擔心,除了帶牠就醫、給牠溫炙、餵牠吃貓用維骨力之外,還上Amazon買了五本關於動物溝通的英文書籍。這些書讓我對動物溝通技巧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於缺乏練習,我至今仍是貓語界的麻瓜一枚。

出書後我有機會與兩家出版社的選書人員碰面,我大力推薦他們出版動物溝通書的中文譯本,畢竟台灣一直沒有這類型的書籍問世。私以為,即便沒有想跟動物溝通的念頭,閱讀這類書籍也能讓人貼近動物的想法,進而產生同理心,成為一個愛護動物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有人願意出版。

一本原文書從簽約到上市少說也要數個月,原以為順利的話最快明年才有機會看到中文譯本,沒想到我才接連鼓吹兩家出版社不到一個月,另一家「橡實文化」倒是寫了信來,希望我為《寵物通心術:62個通心術練習大公開》(Learning Their Language: Intuitive Communication with Animals and Nature)這本即將出版的新書寫推薦序,因為我在《零雜物》一書的作者介紹裡提到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能聽懂動物說話,讓毛孩子們不再由於人類的誤解和不當對待而受苦。」

這一切真是機緣巧合,原來我十分支持的橡實文化(我買了好多他們家的書)早已經在耕耘這個主題了,因此我二話不說馬上答應推薦。順道一提,我2005年就寫文章表明想學動物溝通,結果讀了好幾本書卻從未投入練習。替這本書寫序之後我終於下定決心著手進行,我想這個邀約應該是宇宙對我的提醒吧!以下就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序:


身為在家工作者,我一天之中跟貓說話的次數比人多。偶爾三隻貓會明確回應我的詢問或要求,但多數時候,我只是對著他們噓寒問暖、吐露心事,卻無法充份理解他們的感受與想法。但比起教人洩氣的單向溝通,我更在意沒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因為貓咪很能忍痛,等到症狀外顯,疼痛多半已經持續好一陣子,而這往往令我深感自責。

因此我常想,要是能跟貓咪交談就好了。如果能明白他們的好惡、瞭解他們的需求、參考他們的建議,我就能適時地提供協助,或是在自己心煩意亂的當下,傾聽來自另一個角度的客觀建議。於是修.羅夫亭筆下的「怪醫杜立德」、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裡那位中田先生,以及動物星球頻道的「寵物靈媒」桑妮雅,便成了我欣羨萬分的對象。

然而,與動物溝通的能力不單單侷限於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或桑妮雅這般天賦異稟的奇人。由古籍觀之,上古人類多半能與蟲林鳥獸對話,即便是今日的澳洲內陸,也仍居住著與動物心息相通的「真人部落」。可見現代人並未喪失這種珍貴的能力,反而是放棄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追求物欲、遠離真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內建的跨物種溝通管道形同癱瘓。

好消息是,重啟管道並非遙不可及。坊間有不少溝通師便是透過後天學習,成功建立起與動物雙向溝通的連結,本書作者瑪塔.威廉斯正是其中之一。她認為動物都是直覺大師,只要跟隨書中練習題一步步培養直覺感應力,複製她的能力指日可待。此外,她也分享了化解動物心結、改善動物行為、遠距協尋走失動物,以及與已故動物聯繫的經驗談,就連打開動物話匣子的聊天題庫也都貼心奉上。她語帶鼓勵地表示:「我開班教授直覺溝通超過十年,還沒遇過有誰學不會。」

在與動物交流時,瑪塔建議我們採取平等、尊重的態度,接收直覺訊息時必須先舒緩身心,感受自己與大地相連,同時保持正向思考。換句話說,這本書其實也藉由形上學、量子力學、前世今生等知識系統,教導我們如何發揮同理心,如何反璞歸真、專注靜心,進而接通宇宙智慧並翻轉負面信念。基本上,它就像一本傳授萬物溝通術的個人靈修指南。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美烏瓦族請石油「移動」到他處,成功躲避財團鑽探的故事。我從沒想過直覺溝通竟能如此運用!顯然除了用來服務毛孩子,溝通術還能使各種生命形式與環保鬥士協力合作,一起改變地球局勢。

剛才我詢問案頭的肥貓是否贊同我學習直覺溝通,她抬起頭瞧了我一眼,似乎在告訴我:「拜託,我等妳開竅等很久了。」那麼,待會兒就從第一道練習題著手吧!
註:作者瑪塔認為要用平等的心對待動物,因此中譯本裡不用「牠們」而用「他們」。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h6lg5

星期一, 10月 08, 2012

納稅錢不養虐貓人

昨天下午,我去立法院門口參加了「修改動保法,嚴懲虐貓犯」的抗議活動,主辦單位是「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TNR)計劃協會」。由於全國各大動保團體全都出席共襄盛舉,因此連同到場聲援的愛護動物人士,現場聚集了數千人,光是參與連署修法的支持者就超過兩千人。


我自製的抗議手舉牌和背包吊環

會有這場抗議活動,是因為九月份汐止伯爵山莊發生一起人神共憤的虐貓事件,網友在人肉搜索後,發現虐貓人竟是大家用納稅錢養的公務員,名叫「羅永舜」。這名任職於法務部調查局的調查員涉嫌以殘忍的手段虐殺三十餘隻貓咪,而且受害者不僅限於無家可歸的弱勢貓咪,就連家貓也難逃其魔爪。事發後他礙於輿論壓力出面道歉,但調查局只將他以記過、調職處分。


大家知道嗎?調查員是可以配槍並查探他人隱私的。調查員若患有精神疾病,讓他握有此等公權力是相當危險的事。無論羅永舜是否遭遇過導致他產生偏差行為的心靈創傷以致情有可原,法務部都應立刻將他停職,因為沒有同理心且道德良知出現嚴重問題的人,已經沒有資格再當公務員了。今天羅永舜可以狠下心來虐貓,明天他會不會利用職權之便去虐人,或是對舉發他的愛心媽媽及志工加以報復,誰也說不準。

台灣的《動物保護法》罰責太輕,對虐待動物者最高只會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還能易科罰金,因此先前曾被媒體披露過的連續虐貓犯們,最後都走上花錢了事一途,似乎只要有錢,這些傢伙就能無後顧之憂地隨意虐殺流浪動物。另一方面,警察單位遇到虐待動物事件也往往拒絕執法,最常見的藉口是:「我們人都管不完了,還管什麼貓狗?」這也使得動保法成了聊備一格又難以落實的無用條文。

活動現場有位長期參與本地動物救援的外籍女士表示,她曾數度舉報動物被虐案件,連她自己的狗也被人毒死,但她和嫌犯上警局後,警員竟與對方談笑,貌似舊識,最後還以缺乏犯案證據為由拒絕受理她的報案。這位女士痛心地說,「我的狗被人毒死,事後對方也承認有下毒,難道我不能先處理狗的遺體,反而要把牠到處帶給別人看,還要帶著它上警局嗎?」她對於警方的輕忽和缺乏同理心感到十分遺憾。


養了十四隻流浪貓的歌手大支到場聲援

虐待動物是有刑責的,它是公訴罪,而街上會有這麼多無依無靠的流浪動物,是因為中央主管機管-行政院農委會一直沒能有效解決動物繁殖場與一般民眾的棄養問題,致使流浪動物的數量無法從源頭控管。怎料法務部竟有調查員知法犯法地對流浪貓施虐,而執法人員也不太把動保法當一回事,種種荒唐亂象迫使愛護動物人士只能無奈地走上街頭。如果能夠修法將刑責加重,讓這些施虐者必須吃牢飯且不得易科罰金,相信他們的行為自然會收歛一些。

講到棄養,有些觀念很糟糕的飼主在養寵物之前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一時衝動就帶了寵物回家,然後因為家長不准啦、功課太忙啦、被調到外地工作啦、吃飯成問題啦、生了小孩不能養啦等等理由,毫無責任感地將這些無辜的動物當成垃圾掃地出門,甚至送進收容所。

前陣子我聽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某女養了一隻狗長達十多年,狗後來得癌症,身體散發出異味,鄰居嫌她家臭,於是她將這隻深受病痛折磨、亟需主人陪伴的臨終老狗送進了收容所,而不是盡己所能地給牠一個善終。原來,真的有人在養了十幾年的狗之後還能做出這麼可怕的事。顯然,她要嘛無知到不曉得還有其他選擇,也不清楚收容所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要嘛就是惡劣到連安樂死的費用都不想自己付。

依動保法規定,「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先前的許多新聞報導都曾披露過,有些動物在進到收容所的當天就被處死,完全沒有經過公告等程序,顯見條文根本沒有被落實。也因此,把動物送進收容所就等於送牠們去死,通報捕犬隊捕捉流浪狗,或是把流浪貓送進收容所,就等於間接終結牠們的生命。

關於流浪貓的問題,TNR是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所謂TNR指的是誘捕、絕育、釋放(Trap Neuter Release,R可以是Return),也就是透過誘捕流浪貓、施以結紮手術並放回原地,一方面控制整個族群的繁殖數量,一方面利用其地域性,將外來的流浪動物驅趕出去。結紮過的流浪貓不太受發情影響而有攻擊行為,穩定的數量也方便志工們餵養並進行衛生控管,並能有效降低當地的老鼠數量。經過TNR的流浪貓,耳尖處會被剪下一小截做為記號,公貓的「剪耳」記號在左耳,母貓則在右耳。

或許有人不認同絕育手術,或許有人不認同剪耳手段,但流浪貓的問題絕大多數是人類棄養所引起,這些被棄養的流浪貓如果繼續繁殖,只是讓新生小貓重複父母親的悲劇罷了,也就是動輒被驅趕、被虐待,過著餐風露宿、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的淒慘生活,萬一不幸被抓進收容所又沒人出面認領,最長也只能再活十二天。儘管TNR並非百分之百完美的計劃,至少它可以讓流浪貓的痛苦不再延續至下一代。

在街頭誘捕流浪貓的TNR志工們非常辛苦,有時還得冒著被抓傷、被咬傷的危險(但這不是流浪貓的錯,人類對牠們做了什麼造成牠們的驚恐,才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我沒有勇氣這麼做,因此選擇以長期小額贊助的方式給予支持。去年八月我開始成為助紮者,並以一個月助紮一隻流浪貓的方式貢獻小小的心力。今年九月起我將每個月助紮的數量增加為兩隻,希望邁入第三年後,能有餘裕將每個月助紮的數量加碼成三隻。

要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必須從源頭協助減少其繁殖數量,更好的方法是對「人類」加強生命教育,讓飼主了解棄養行為的不當,甚至修法加以懲處。另一方面,動保法也必須加重罰責並在執法層面上徹底落實,因為這正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麼對待動物。」我們的社會和法律究竟將動物視為「物」還是「生命」,取決於多數人的立場,只要有足夠的人發聲並採取行動,我們的社會和法律就會因此而改變。目前動保人士仍在立法院外絕食抗議,期盼所有愛護動物的人都能為他們加油打氣,替動物伸張正義。

昨日抗議行動相關新聞

同場加映


MV中那些虐待動物的真實畫面令人不忍卒睹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fjbfm

星期二, 10月 02, 2012

推薦《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2006年,我因為安裝冷氣而得到一只作為贈品的六人份電子鍋,去年秋天它終於壽終正寢。當時我已接近「零雜物」狀態,究竟該不該買新的,令我陷入長考。其後一年,我改用平底鍋煮燉飯,我想試試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免購入不必要的東西。

一年過去,我發現再怎麼嘗試,非不沾鍋仍會耗損不少白米,而為了減輕脹氣,我也開始少吃麵食,這使我煮米飯的機率大增,因此我決定再買一只電子鍋。不過這回我鎖定的是不占位置、適合家庭人口數的三人份迷你電子鍋。可以說,上一個電子鍋我是將就著使用,新的迷你鍋則是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持有物。

這只電子鍋造型簡約,價格比外觀印有俗氣花紋的款式貴了一倍以上,但我看見它就覺得開心,而且為了好好保養它,煮完飯後我會裡裡外外擦拭一遍,確保內部沒有水氣、外部沒有髒污後才安心地收進廚櫃。相形之下,先前的贈品鍋就沒這麼好命了,由於不是真心喜歡,所以被我隨便地對待,以致儘管不常使用,還是只擺了五年就壞掉。

自從完全「零雜物」後,我的消費模式大致如下:購買前深思熟慮,確定真有功能上的需求才「準備」購買。在準備階段我會先確定:一,東西買回來之後要擺在哪裡?二,該空間的尺寸限制為何?三,市面上有無符合自家室內風格與色系的款式?如果以上三點都符合,我才會查看價格。若是它的價格即便以現金支付也不會造成財務或心理上的負擔,我就會出手購買。

以現金支付,指的是不賖帳的消費方式。我雖使用信用卡,但從不欠款。換言之,我不曾因為購買物品而造成銀行債務(房子除外,我還沒有錢到能用現金買樓)。設計優良、不占空間的物品多半比較貴,如果現金不夠,我會延遲消費,延遲享受,等錢存夠了再買。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因為錢不夠而被迫買下占空間或醜不拉幾的物品擺在家裡。

心理上的困擾指的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儘管我能以現金購買某樣自己喜愛的物品,但如果相對於我的收入,它的價格高到一個程度,令我使用時膽戰心驚,深怕碰壞它、刮傷它,帶它出去又擔心弄丟或被搶,那麼這種東西我也不買,因為它帶給我的心理壓力遠勝於擁有它所帶來的喜悅。

我知道很多人買東西會先看價格,並且只看價格帶以內的款式,可是這常常會造成「將就」的情況。我曾是亂買雜物回家堆放的人,長達四年半的「青豆化」過程讓我了解到,消費最好不要以個案來看待,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通盤的檢視與取捨,才能買到品質好又能令自己開心的物品。

比方說,本月份某甲有一萬元可以花,他想買A、B、C三樣物品,預算各是三千、五千、兩千。如果他在三千元的價位內挑選A這樣物品,他有可能挑不到真心喜歡的款式。可是若能通盤檢視本月份的購物計劃,某甲或許會發現只有A才是必須品,B和C其實可有可無,因此購買A的預算可以拉高。這麼一來,他不但足以買到真心喜歡而且經久耐用的優質物品,甚至還有機會存錢。

我在「零雜物」講座上經常分享以下觀點:

  1. 不執著於數字:不是非把物品減到某個數量不可,例如只能留一百件衣服或五十本書。重點在於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同時別讓物品的數量超過現有收納空間的容量。
  2. 不排斥消費:我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買東西,搞到經濟倒退,而是期待大家能夠更有意識地拒絕衝動購物。當然也別為了自己用不上的滿額禮或贈品而湊數,進而買些自己並不需要或不是真心想要的東西回家。
  3. 重質不重量:以衣服為例,與其買三件路邊攤的便宜貨,不如拿這筆錢去買件質感好一點的上衣。劣質品可能洗幾次就鬆垮、褪色,很快就會變成垃圾。買好一點的衣服既能穿久一點,也能主動減少垃圾。
  4. 鼓勵優質商家:拒買可能含有毒素或做工不佳的劣質品或便宜貨,做不成生意的黑心商家自然會被淘汰。多支持有信譽的商家,讓他們的經營能夠長長久久,這也算是消費者之福啊!
  5. 發揮創意巧思:動動腦,讓現有物品發揮多種用途,或是把一件衣服當成三件穿。看看自己「有」什麼,而不是「沒有」什麼,這麼做可以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自己少買一些東西回家。
  6. 替背包減重:東西少,移動更快速,精神上的負擔也會減輕許多。
  7. 為人生減速:消費前深思熟慮,就不會買下不必要的東西,把一堆帳單攬上身。少了需要支付的帳單,別人在加班,你反而可以在家翹腳捻鬍鬚。
  8. 不要毒害地球:大量的生產製造和運輸會毒害地球,不買劣質品,讓垃圾減到最少,天空自然可以更藍,地球自然可以更綠。


各位不必像我一樣,連買個電子鍋也要考慮一年,但想避免衝動消費或是買回雜物,花錢的方式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最近我讀了一本剛上市的新書,名為《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作者是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他在書中傳達的理念與現在的我十分接近,讓我忍不住想介紹給大家。以下是部分書摘:
  • 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 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全部都買下來以後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
  • 「清貧入門」的第一課,首先希望大家做的是:減少持有物。……簡單來說就是,扔掉。尤其是扔掉沒在用的東西。東西越多,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會經常想到那些東西,這樣會吃掉心的記憶體……思考也會蒙上了一層迷霧,無法清晰。
  • 持有物並非只是物質性的東西,資格算是一種,學歷也是一種,工作和社會地位都是。即便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持有物。……心越是無法安定的人,持有物也必須越多才行。然而麻煩的是,一旦持有物增加,不安也會隨著增加。
  • 把不用的東西處理掉不叫浪費,落入無謂的消費迴圈,給環境帶來負擔才是真正的浪費。……比起緊緊握住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帶能給周遭好的影響的人,對環境才更有益處。
  • 自己不需要有倉庫,將通路或零售業者當作自家倉庫的管理人,需要的時候,只要付錢就能拿到東西。以這種態度生活過日子,自己就不需擁有很多東西。換句話說,隨時都能交換到物品,所以不須囤積物品,這也正是金錢的使用價值。
  • 帶來幸福的金錢使用法,第一步要先區別「來自欲望想買的東西」與「真正必要的東西」,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 存錢的欲望太強,就不會妥善購買基本消費品,這也是在「節儉」的名義下,被金錢洗腦的結果。節儉和浪費一樣,都是造成「痛苦→快樂」循環的強烈「刺激」。
  • 「清貧」的意義,並非文字上的「變成沒錢的窮人吧」,而是要戒除欲望性的消費,轉而將金錢花在必要之處,購買優質物品,投資優質物品的產業。經由這種轉變,讓人擺脫欲望,獲得自由。就算有錢可以亂花,也要減少持有物,戒除被刺激所控制的消費習慣……從看錢的臉色過日子,變成不讓錢說話的生活。
  • 戒掉「看到東西不錯,就立刻確認價錢」的習慣,價錢只要在最終判斷時確認即可。……盡量認定了,就直接買。當你趕走妨礙幸福購物的雜音,第一次能這樣買東西時,會感到一種自我駕馭成功的舒暢幸福感。

表格化向來是協助我釐清內心思緒的好方法,剛好小池也在書中提到相當好用的一招,亦即列出「必要清單」和「欲望清單」,把缺少就無法維生或順利工作的必須品列入前者,把單純只是想買的欲望之物列入後者,然後逐一寫下「想買的理由」與「想要的強度」(強度從1~5),並排出購買的優先順序。在買之前計劃好,就不至於買下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想舉安全帽為例。所有騎機車的人都得買安全帽,這是保命的重要工具,稍有差池,小命休矣。偏偏不少人只花幾百元買便宜的安全帽,卻花費高過安全帽的費用裝飾車身,在我看來,這是明顯將欲望之物擺在必要之物之上的例子。如果可以事先替與機車相關的消費擬定計劃,就能確實區別安全帽和車身裝飾物分屬哪份清單,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如果你有金錢上的困擾,不妨試試小池這種有錢沒錢都能自在生活的方式。如果你有太多東西想買,也不妨運用上述心法試著列出清單。倘若讀完《零雜物》後,你已經將雜物全數請出家門,那麼這種我已經在過的「清貧」生活,更能讓居家空間繼續維持零雜物的狀態。我們或許不必練習把錢踩在腳底下,但至少可以不讓自己被錢踩在腳底下。對於希望「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的人,我在此誠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e9bep

星期六, 9月 08, 2012

給自己一個「善終」的機會

八月中旬某長輩住進加護病房(ICU),理所當然地經歷了一番肉體折騰。兩週後他情況不妙,於是我又奔去醫院探視,而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六年半前,老媽臨終時被氣切插管所受的活罪。當時老媽的意識還很清楚,她向醫師點頭表示願意接受氣切,並隨即住進ICU,而結果就是,她必須待在溫度過低的空間內,在沒有家屬陪伴的情況下孤零零地走向死亡。

老媽自己做了選擇,那是無比的勇氣,也是無比的體貼。如果當時的決定權在我,我肯定會礙於自己捨不得、放不下的私心和親友的眼光而簽下急救同意書,另一方面卻心疼受苦的人是她而內疚不已。因為我不得不去想,如果老媽的健康幾乎不可能恢復,我有什麼權利剝奪她的「善終」而硬是留人?但當時老媽顯然還想拼拼看,因此她接受了可怕的心肺復甦術(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應該說,她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

作為現代人,身上插滿管子死在加護病房裡似乎稀鬆平常,但我一點都不想這樣嚥氣。我寧可接受「孤獨死」,也不願變成只靠機器維生的活死人。我不怕死,但我怕痛。意識還在卻哪兒也去不了簡直就是惡夢。偏偏,這種急救方式很多時候延長的只是死亡的過程,而非真正的「人生」。

出發前往探視前,我心想,萬一自己出了什麼事被送進ICU,我絕對不要被氣切插管,請直接讓我回母船就好,說著便在噗浪上傳達了這樣的心聲。幾位噗友看到後表示認同,還有人希望健保卡能註記自己不接受CPR的決定。我搜尋後發現,原來健保IC卡早就有註記DNR的功能了,只是我一直不知道。

DNR的意思是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台灣早在2000年即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健康且意識清楚的時候,決定自己臨終前是否接受CPR,而不是等到陷入昏迷之後,才將這個可能讓自己更痛苦的決定,丟給焦急又無助的家屬去承擔。所以我二話不說馬上列印了「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打算簽署後直接送去就在我家附近的「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位於「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的二樓,建築物離淡水竹圍馬偕醫院只有幾步之遙,我直接走去送件比我走去郵局寄件還近。網站上說,意願書的欄位除了簽署人的個人資料外,還需要兩名「在場見證人」簽署。如果簽署人未成年,那麼「法定代理人」也要簽署。倘若有「醫療委任代理人」,則他除了簽署之外還必須附上「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

坦白說,這些說明我是有看沒有懂,而去電詢問的結果是,「醫療委任代理人」不必填寫,只要找到兩名「在場見證人」簽署即可。送件後的二十個工作天,可以到任何一家健保醫院更新自己的健保IC卡,如此一來DNR的意願就會被下載到IC卡內註記。本週一我已經成功完成送件,十月初我就可以去刷卡確認了。換言之,我幾乎已經為自己的「善終」做好了準備。

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簽了DNR不代表醫院就不對簽署人施行急救。一般的非未期病患,醫師仍會盡力搶救,只有當病患經過兩名醫師的判定,確認已無救治意義時才會依其DNR的意願放棄進行CPR。其次,簽下DNR後是可以反悔的,只要以書面表示「取消將意願加註於健保IC卡」,然後附上身分證字號和親筆簽名寄回協會即可。依法病人的意願高於家屬的意願,但我不確定如果家屬不顧簽署人的DNR意願執意要急救的話,擔心被家屬控告的醫護人員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沒錯,它沒有聲音,你的喇叭沒壞)

從上面這段影片中可以得知,台灣的氣切插管率和葉克膜的使用率舉世第一,但某些無效的醫療卻造成了健保資源的大量浪費。有些是因為家屬捨不得放手;有些是因為有了健保給付,醫藥費用不高於是姑且救救看(註1);有些是病患並未預立DNR意願書,導致沒有家屬願意承擔放手不救的責任;有些是醫師擔心被家屬控告,因此採取了其實對病人沒有好處的防禦性醫療。

不過最可惡的是有家屬為了得到病患的月退俸,把病患丟在醫院裡儘可能地延長壽命,因為健保的住院費用遠比在家請看護或送進安養中心來得便宜。影片訪談中,陽明醫院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轉述的一段話令人十分難過,她說有家屬告訴醫護人員,之所以把意識不清的退休校長老爸長期丟在慢性呼吸照顧病房裡,是因為「我爸爸一個月月退俸有八萬多,我扣掉這個醫院的兩萬五,我們還有剩下。我爸躺在那兒,賺得還比我多。」這種對待病患的方式顯然沒有愛的成份。

2007年衛生署的安寧宣導新聞稿上有這麼一段話:「大孝與大愛應是陪伴臨終親人,協助其坦然接受疾病,安度餘生,安詳捨報往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也許把意識不清的老爸當生財工具的人在生活上有其難處,但我真的替那位老爸感到悲哀。如果他有事先簽署DNR意願書,應當就不至於被如此對待。

有網友推薦我讀由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勝堅(人稱「堅叔」)所寫的《生死謎藏》這本書。它的簡介上寫著:
對回天乏術的末期病人來說,要的不是CURE(治癒),而是CARE(照護),CURE和CARE,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不同,U和A之差,但醫師能做到的,是預防病人最後的痛苦,盡量幫忙善終。

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療是器官化、疾病化,但別忘記,最後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醫師不是在照顧器官、不是在照顧疾病,而是應該在照顧「人」!


看了黃醫師的受訪影片後我很感動,於是我又找了更多影片來看。從下面這段訪談中我了解到,原來台灣目前的法律是,一旦病患被急救插管了,即便不太有機會救活,想撤掉管子、關掉呼吸器求個善終卻是難上加難,因為必須有兩名醫師判定病患是生命未期,而且家屬三代都必須簽署同意書,再加上醫院倫理委員會的通過才算數。

也就是說,一位老人家光是要把家屬三代的簽名湊齊可能就得大費周章,萬一他的子孫遍及海內外,那更是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只要管子插了下去,它就得一路插到往生才能拔除。然而,如果面對的是已簽署DNR意願書的病患,醫師們反倒可以適時且合法地撤除這些折騰人的維生機器,讓生不如死的病患可以安詳離世。


黃醫師說,「有機會,拼救命;沒機會,拼尊嚴。」但在目前的法律規範和一般國人避談死亡的社會氛圍下,想拼尊嚴恐怕還是靠自己最有保障。黃醫師在受訪時表示,妻子曾問他為何要簽署,他說因為他愛她。試想,如果屆時這個決定是否急救的重擔落在妻子身上,她將承受多麼大的煎熬,如果決定不救,她事後又得遭受多少蜚短流長。所以,趁自己還健康、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先把DNR意願書簽一簽,無疑是最體貼配偶及家屬的舉動。

我很高與我已經簽署了DNR意願書,如果你和我一樣後知後覺,現在去簽還來得及,就當做是送給家人一份珍貴的禮物吧!

註:台大醫院針對一百名緊急CPR的患者進行統計,發現以葉克膜救活病患的成功率僅26%,每人平均花費四百七十五萬元,平均只延長三十天的壽命。另一則2012年4月30日的相關報導是:「葉克膜遭濫用 明起健保不給付」。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8q7or

星期六, 8月 25, 2012

新版《創造生命的奇蹟》推薦序

最近我很榮幸地為《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經典重出之作寫了推薦序,我將內容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我在二○○四年初次接觸《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其後陸續讀了四次。第一次只是匆匆瀏覽,沒當一回事,不過對於身體不適與心理模式之間的關聯,倒是留下了粗淺的印象。隔年老媽罹患胃腺癌,被宣告只剩半年壽命,我為了找出療癒之道再次翻閱此書,因為作者露易絲.賀女士曾透過改變想法和信念,使自己的癌細胞完全消失。

露易絲說,怨恨、批判、恐懼和罪惡感,最容易讓我們出毛病。胃病和恐懼、緊張、長期的不確定有關,癌症則肇因於長久積壓的怨恨。癌症患者容易為自己的問題責備他人,批判自己。換句話說,他們較難寬恕,也不愛自己。然而,寬恕是化解癌症的良藥,愛自己和認同自己更是活絡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老媽獨力拉拔我長大,期間挨過數不清的恐懼、緊張和不安全感,而她的怨念也反覆呈現在我從小聽到大的負面言詞之中。我告訴老媽這層道理,請她試著寬恕恨了一輩子的人,可惜為時已晚。露易絲寫道:「對於那些怨恨深重的人,我往往會告訴他們:『請現在就開始化解你的怨恨,因為相較之下,現在做起來還比較容易。千萬別等到躺在醫生的手術刀下或垂死的病榻上時,才想著要化解,因為那時你可能還得應付自己的恐慌。』」

我無力挽救老媽,面對摯親之死與隨之而來的罪惡感,我開始怨恨和批判自己。老媽往生半年後,我漸漸出現胃部抽搐和劇痛症狀。胃鏡報告顯示,我因胃食道逆流而有食道發炎、胃發炎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基於我有胃癌家族史,醫生建議我每半年照一次胃鏡。

我不想活受罪,因此繼前兩次的囫圇吞棗後,我認真將此書重讀了兩回。露易絲問胃病患者:「有什麼人事物是你無法『消化』的?什麼事情讓你牽腸掛肚、難以釋懷?」她也明確指出,腸子出問題是因為害怕釋放陳舊和不需要的東西,潰瘍則源自於一種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巨大恐懼。

仔細想想,我確實認同了老媽的長期批判而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值得被愛,不值得以自己提供的服務換取合理的報酬,還經常用垃圾食物虐待身體,將滿室的雜物和房貸重擔攬在自己身上,並且總是抱怨個沒完。我的腸胃問題毫無疑問是自己的負面想法所造成,因為每一個外在結果都是內在思考模式的自然展現。

為避免步上老媽的後塵,我積極練習書中教導的肯定句法和清單法,也經常選定某個事件練習寬恕。所謂肯定句法是指正面地陳述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清單法則是列出他人拋給自己的負面訊息和限制性信念,並一一自潛意識中釋放。許多人曾因實踐上述方法而受惠,《你也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蹟》書中的一百四十個見證,正是成功療癒疾病、克服上癮症、吸引財富、轉化舊信念…的奇蹟個案。

露易絲的教導還包括對鏡法,也就是對著鏡中人說「我愛你」「我值得……」等正面肯定句。這門功課看似簡單,實則挑戰甚鉅,至今我在這麼做時仍會感到彆扭。面對可能的抗拒,我傾向以《奇蹟課程》裡的一句話來說服自己,那就是:「你寧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寧願自己幸福?」此外,露易絲提出的建議我也力行不輟,亦即:「要想著那些讓你快樂的想法,做那些讓你感覺很棒的事,和那些讓你覺得愉快的人相處,吃那些讓你的身體覺得舒服的食物,以讓你感覺愉快的步調過生活。」

如今我已大幅減少抱怨次數(雖然噪音偶爾還是會令我抓狂),不再半推半就地接下可能令自己後悔的案子,主動與只會帶給我負面情緒的友人失聯,盡可能避免吃進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食物,經常覺察自己的念頭、提醒自己放鬆,並在清除家中所有陳舊和不需要的雜物時,釋放並轉化負面信念,打掃心靈之屋。而這些改變,確實提高了我的生活品質,也讓我的胃痛逐步獲得緩解。

我們的想法和話語威力無窮!如果能為自己加油,又何苦給自己洩氣?療癒的第一步,就從愛自己、接受和認同自己開始。這是過去八年來,我從《創造生命的奇蹟》中所汲取的智慧。未來的課題仍多,幸運的是,我總有此書相伴。

08/27補充:參加過「零雜物」新書講座的朋友,大概都拿過我特別印製的肯定語小卡片,它的製作靈感正是來自於《創造生命的奇蹟》。如果說《零雜物》能在整頓生活空間上助大家一臂之力,那麼《創造生命的奇蹟》就是能替大家打掃心靈之屋的超強工具!誠心跟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572gz

星期一, 7月 09, 2012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完)

終於寫到完結篇了。荊醫師在分享會上除了示範如何操作療癒密碼之外,也提供在座人士一些飲食上的建議。他表示「腳越多的東西越毒」,雞、鴨等兩隻腳的肉類來源比豬、牛等四隻腳的好,沒有腳的魚類當然更好,但蝦這種長了一堆腳的就比較容易造成過敏。麥麩、牛奶、花生、杏仁亦是常見過敏源,尤其麥麩(gluten)對某些人的健康影響頗大,只是過去坊間相關資訊不多,所以大家在這方面沒有多少自覺。

麥麩存在於大麥、小麥、黑麥中(有時還有燕麥),是一種使麵包、麵條、餅乾、糕點有嚼勁的蛋白質,市面上有不少麵包和饅頭還會添加麥麩,以高纖助消化為主要訴求。不過不適應麥麩的人若長期食用含麥麩的食物,很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脹氣、便秘、腹瀉、疲勞、抑鬱、偏頭痛、溼疹等症狀。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話,不妨參考由香港自然療法醫師黃偉德所寫的這篇文章—「麵包不一定是好食物」。

國外有無麥麩食品展,但台灣對於開發「無麥麩」食品並不重視,想找到gluten-free的食物難度頗高,即便完全不碰麵粉製品,只以米或豆類製品為主食,一般醬油和麵筋類的火鍋料仍不免含有麥麩成份。荊醫師說,對麥麩過敏的人最好能仔細閱讀食品成份標籤,盡可能避免吃進麥麩。至於究竟哪些食物含有麥麩呢?大家可以參考部落格主家家所寫的這篇文章—「麩質過敏的症狀&不含麩質或含有麩質的食物有哪些?」。

依據過去的實務經驗,荊醫師認為疲勞性骨折和過敏較不適合以「療癒密碼」來治療。「如果不停止食用不適合自己的食物,卻想用療癒密碼來改善症狀,成效不可能會好。」他建議如果有麥麩過敏的症狀,或許可以停止食用麥麩兩週做為對照,如果症狀改善,就表示自己其實不適合食用麥麩。他坦言自己已經gluten-free一年多了,健康狀態確實有所改善,所以會持續下去。

關於飲食,我完全不是專家,有時也吃垃圾食物,但我總是盡可能少吃蛋和肉類,多吃蔬果和魚類,平日也不碰咖啡和茶葉(必要時會喝花茶、水果茶),乳製品只攝取最少的量(但不排斥偶爾來點起司蛋糕或冰淇淋),不過很想吃肉的時候,我會去每年必然光顧的「沾美」吃一塊品質較好的牛肉,與青豆的飲食方式很像。村上春樹在《1Q84》裡如此描寫青豆的飲食特徵:
對每天的飲食很用心。青菜料理是她所做的日常飲食的中心,此外再加上魚介類,主要是加白身魚。肉的話,只有偶爾吃雞肉而已。食材只選擇新鮮的,調味料只用最低限度的量。排除脂肪多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控制在適當的量。…不過她也不是只抱著那種禁慾式的菜單活著,非常想吃的時候,也會衝進某個餐廳點一份厚厚的牛排或小羊排。
我之所以在讀《1Q84》前就開始了與青豆差不多的飲食方式,是因為我讀了約翰.羅彬斯(John Robbins)所寫的《新世紀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n)。羅彬斯是「美國31冰淇淋」創辦人的獨生子,家境優渥,卻選擇過回歸自然的簡樸生活。他在書中揭發肉類和乳製品業者的敗德行為(例如以殘忍的方式飼養和宰殺動物),並告訴讀者「我們日常所需的蛋白質遠較我們想像的低」,同時還直接點名肉、蛋、乳製品對人體所造成的各種負擔與危害。


不碰咖啡和茶葉我並不感到為難,有意識地少吃蛋、肉類和乳製品,對我而言也沒有任何不便的地方。自從半個多月前掛了荊醫師的門診後,我又開始有意識地少吃含麥麩製品,想試試以往每年夏天都發作的小腿蕁麻疹會不會出現,而截止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任何復發的跡象。雖然不清楚這是不是gluten-free的成效,但我想繼續維持倒也無妨。

或許有人會覺得,如此一來我的飲食豈不是處處受限,生活一點樂趣都沒有?其實不然。有意識地少吃不代表我將那些食物視為敵人,我只是將與它們碰面的頻率從天天見面的親人等級,降為一年只需要見幾次面的親戚等級。有些親戚是偶爾聯絡感情即可,大家見面吃吃喝喝樂趣十足,但經常相處則難免出現小磨擦,久而久之反而有礙身心健康。肉類、蛋、乳製品和麥麩之於我,大概就是這種親戚吧!

順道一提,本週日(7/15)下午兩點荊醫師會在小時光咖啡館舉辦第二場分享會,上次錯過的朋友不妨去聽聽看,活動相關資訊請參考這個臉書頁面

噗浪討論網頁(討論麥麩):http://www.plurk.com/p/gp62xi
噗浪討論網頁(討論本文):http://www.plurk.com/p/gtbz6n

相關文章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三)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二)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一)

星期四, 7月 05, 2012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三)

操作療癒密碼的技巧在於先找出必須解決的議題,然後針對已知和未知的負面影像、不健康信念、破壞性細胞記憶進行清理,這個過程必須反覆操作,直到此議題不再造成困擾為止。待一個議題處理完畢,操作者即可就另一個議題繼續進行清理。

療癒密碼》的作者認為,若想療癒問題,就必須治療壓力。若想療癒壓力,就必須治療記憶,也就是錯誤的信念,以及被編碼、儲存在心理的破壞性細胞記憶。想消除各種身心痛苦,就必須處理痛苦的源頭。我個人將療癒密碼定位為「替潛意識清除雜物的工具」,而它的道理跟《內在小孩:在荷歐波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一書的訴求相當類似,只是使用的系統與名詞有所差異。

《內在小孩》乃衍生自《零極限》一書,書中的清理工具指的是「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等四句話,而作者所謂的「內在小孩」指的並非個人幼小時期的創傷記憶,而是潛意識(夏威夷語為Unihipili),即「地球誕生至今,包括存於陸、海、空中的動植物在內的所有生命體,以及鐵礦等無機物所體驗的所有記憶。」《零極限》的作者修.藍博士認為:
內在小孩比任何其他優秀的事物都清楚你的歷史。內在小孩深刻的記憶著非常久遠以前的資訊。即使是現在這個瞬間,內在小孩仍為了你本來的目的-成為零的狀態-遵從靈感生存下去,而不斷的使記憶重播,以與你一同清理。…清理,要從承認自己負有百分之百的責任開始。…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的記憶(資訊)都是共通的,因此它具有一個特點,就是即使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問題,你與你的內在小孩交流,清理記憶,也能夠解決別人的問題。…我們人類所認為的問題,「全部」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今天在這裡體驗或感受到的事,並不是問題或苦惱,只是你一直保管的記憶被重播而已,我們可以放下這些記憶。
換言之,這個內在小孩的意義比較接近以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為背景的「集體記憶」,或是由魯伯特.謝爾德雷克所提出的「形態場」,一個可以存放和取用各種思維系統的地方。只要我們開始清理自己的內心、放下造成困擾的記憶和信念,我們不僅可以解決個人的問題,還可以解決其他人、甚至於群體的問題,所以想讓家庭、企業、社會、國家乃至於全世界變得更好,不妨從替自己的內心「青豆化」開始。


昨天我剛讀完《M.E.T.能量敲打功》這本書,書名乍看之下像是某種老人健康書,實則不然。它談的同樣是替潛意識清除雜物的技巧,而且操作方式的架構也與「療癒密碼」大同小異。首先是找出某個需要被解決的議題或問題點,指出它從零到十的困擾程度(或搭配肌肉測試),接著針對能量點施壓並同時唸出肯定語,然後反複操作此手法直到問題解除為止。差別只在於,「療癒密碼」用的是手勢(四種手勢和三種休息式),「M.E.T.」則是以敲打和按摩穴位為主。

《M.E.T.能量敲打功》沒有花費太多篇幅解釋此功法何以有效,但從87到238頁全是見證分享,敲打範例一再重複,看了有些心煩。其實只要能鎖定問題,掌握操作程序,我覺得「Part 2見證篇」直接跳過去不讀也無妨。「M.E.T.」號稱能簡單、迅速、有效地解除身心問題,它的操作模式大致如下:

  1. 鎖定問題:例如「失眠」。
  2. 敲打胸口的TD點十次,口唸前導肯定句:「我愛,我信任,我心懷感激,我很勇敢。」TD點位於胸骨上方、頸凹下方七公分處。
  3. 順時針按摩胸肌上的HP點三次,口唸主要肯定句:「雖然我害怕失眠,但我愛、我接受這樣的我。」HP點位於頸凹下方十公分、偏右側十公分處(可選擇身體的左半部或右半部進行穴位按壓)。
  4. 依序敲打臉部和胸側的十三個穴位各十次,並不斷複誦鎖定的問題:「我害怕失眠、我害怕失眠…」。

  5. 為什麼我畫的人表情這麼的無奈兼眼神死?!
  6. 收尾動作:敲打手背上的HR點、轉眼球、哼歌、倒數。

「療癒密碼」的四個主要手勢是虛的,手掌像是抓著一顆隱形的蛋,而且手是懸在臉部上方約五到八公分處,感覺沒有著力點,但操作方式比較簡單。「M.E.T」是直接敲打或按摩,操作時會接觸到身體,感覺有在「do something」,但程序比較複雜,要記住的穴位也多。至於要選擇哪一種工具,端視各人喜好囉!(待續…咦?寫完之後發現整篇都與分享會無關 XD)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sg3qi

相關文章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完)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二)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一)

星期五, 6月 29, 2012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二)

上週日在小時光咖啡館舉辦的分享會約莫有二十人參加。之所以有這場分享會,是因為咖啡館的經營者之一背痛了將近兩個月,直到荊醫師教導她操作療癒密碼後才逐漸緩解,於是她便與出版社聯手催生了這場小型付費講座(五百元附一本書和一杯飲料,結果我又因此多買了一本書,只好送給有需要的友人XD)。

荊醫師在講座上先是簡介了《療癒密碼》一書的重點,以及兩位醫學博士作者亞歷山大.洛伊德(Alexander Loyd)和班.強生(Ben Johnson)的背景,接著便徵求現場自願者擔任操作「療癒密碼」的示範個案。

登場的是X小姐,她的困擾是無法跟母親好好相處,對於母親管教外甥的方式也迭有怨言。荊醫師請她針對後者以零到十之間的數字指出困擾程度,困擾越大,數值越大。X小姐表示大概有八到九這麼嚴重,荊醫師說沒錯。原來荊醫師在受過袁氏療法的訓練後,能直接在眼前看見反應出能量狀態的圖表。(好神奇!)

透過肌肉測試,荊醫師確認旅遊是最令X小姐能量滿點的事,而「母親管教外甥的方式」則令她的右手臂迅速下垂。他表示,照理「母親管教外甥的方式」與X小姐無關,她不該有感覺,會產生困擾就表示自己的情緒需要調整,因此他運用書中的禱告辭,也就是「聚焦真相敘述句」,帶領大家一起為X小姐操作療癒密碼。(是的,我們可以代他人操作療癒密碼。)荊醫師運用的禱告辭大致如下:
我祈禱上帝的光、生命與愛充滿「X小姐」,藉此找到、開啟並療癒所有與「X小姐的母親管教外甥的方式對她帶來的困擾」相關的已知和未知負面影像、不健康信念、破壞性細胞記憶,以及生理問題。我也祈禱這次療癒的效力能增加一百倍以上。
荊醫師每唸一次禱告辭,便操作其中一種手勢,每個手勢至少維持三十秒。順道一提,他操作療癒密碼的方式與書上教導的有以下兩點差異:
  • 書中指示要做四個主要手勢,三個休息式可做可不做,但荊醫師是七個手勢都做。
  • 書中指示整套療癒密碼要做三輪,但荊醫師只做一輪。(不過多多益善啦!)

以下是荊醫師教導的療癒密碼操作手勢(圖中人物不是荊醫師):

第一式(鼻樑):想像自己手心抓著一顆蛋,將指尖指向眉心中間的「山根」位置。指尖大約距離臉部五到八公分,一邊唸禱告辭,一邊維持手勢三十秒。


第一式的休息式:手指併攏貼臉,指尖指向剛才山根的位置。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


第二式(喉結):手中抓著虛擬的蛋,指尖指向喉結,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第二式沒有休息式。


第三式(下頷):手中抓著虛擬的蛋,指尖指向下頷(耳下近耳脖後根處),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


第三式的休息式:手指併攏貼臉,指尖指向剛才下頷的位置。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


第四式(太陽穴):手中抓著虛擬的蛋,指尖指向太陽穴往上、往後腦杓各一點三公分處,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


第四式的休息式:手指併攏貼臉,指尖指向剛才太陽穴的位置。唸禱告辭,手勢維持三十秒。



我們在座的所有人陪X小姐操作了一次療癒密碼,隨後以禱告辭將療癒的效果傳送給她,禱告辭如下:
我在愛中將這次療癒的效果全部釋放給「X小姐」。
書中有提到,某人曾不小心把偷溜出來的寵物蜥蜴給踩扁 , 後來他花了四十五分鐘操作療癒密碼,隔天奄奄一息的蜥蜴竟然已經恢復正常。也就是說,假使親友或寵物也有身體病痛或情緒問題,我們可以對著自己操作療癒密碼,並將效果轉移給對方(遠距也行)。念力加上療癒密碼的效果可以是很強大的。

操作完療癒密碼,荊醫師問X小姐對於「母親管教外甥的方式」是否仍感到困擾,程度大約是零到十之間的哪個數值?X小姐說大約只剩下三。於是荊醫師為她再進行了一次肌肉測試,而這回她右手臂下垂的幅度真的只剩下三成左右,不像先前是近乎筆直的下垂,顯然與此議題相關的負面能量在短時間內已大幅降低。(待續)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qswkk

相關文章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完)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三)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一)

星期四, 6月 28, 2012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一)

過去五天我密集地見了荊宇元醫師三次。第一次是上週五前往他的診所接受治療,第二次是上週日參加由他主講的「療癒密碼分享會」,第三次是昨天再度前往他的診所接受後續治療。看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我是不是生病了?坦白說,這問題有點兒難以回答。

我身上沒有嚴重到需要看醫生的明顯外傷或症狀,就連折磨我二十幾年的慢性鼻炎,也在我清完雜物、盡可能減少塵蟎數量後不藥而癒。然而,胸悶、賁門不適、呼吸短淺與生理痛等中、西醫都無法根除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我。今年元旦,我甚至因為過度換氣而在急診室裡跨年倒數。

我的慢性鼻炎毫無疑問是室內空氣品質太差所引起,因此只要改善物理環境便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來自負面情緒的生理症狀可就沒那麼容易解決了。我們的「情緒體」會繞過意識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對於憤怒、焦慮、擔憂、恐懼和罪惡感,我們往往很難有自覺地避免,即便當下能夠壓抑,但有時反而會製造出更棘手的狀況(看看浩克!)。

如果讀過《創造生命的奇蹟:身體調癒A-Z》、《身心調癒地圖》、《身體的情緒地圖》、《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等書,多少能夠理解身心合一的概念,例如:結石是因為「緊握著不重要的主題不放,老想著無法挽回的事」,發癢是因為「內在有某種強大的情緒問題想要現身被發現」,氣喘是因為「想要被愛,但無法愛人」…。如果僅以投藥和切割身體等對抗的方式治療「症狀」,經常會陷入治標不治本而一再復發的窘境。


問題在於,就算我理解了這個概念,但那個致病的「主題」、那件「無法挽回的事」、那坨「強大的情緒問題」究竟是什麼,我根本無從得知。我彷彿只能自己去猜測、推敲,或是藉由他人的協助,透過催眠或是付費的心理諮商服務,去進行這個「挖井」的動作。只不過風險在於,我可能挖井挖了老半天,洞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卻連一滴能潤潤喉嚨的水都沒出現。


於是乎,當我看到號稱曾幫助許多人解決身體病痛、心理疾病、情緒問題與人際關係糾葛的《療癒密碼:探萬病之源,見證遍布五大洲的自癒療法》一書時,自然想要一探究竟。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了一星期,簡單講,它的重點就是封底的那幾句話和第204-205頁的圖解,其餘的長篇大論只是試圖以理論來說明這套由上帝教給作者的簡單手勢,何以能有效療癒各式各樣的身心問題。它的重點如下:

  • 人體免疫與療癒系統幾乎能療癒生命中的任何問題。
  • 壓力(但或許不是你所想的那種)會關閉人體的免疫與療癒系統 。
  • 療癒密碼能再次啟動人體的免疫與療癒系統 。

或許是我領悟力不夠吧!讀完以後我雖然了解那些長篇大論所要表達的意思,但關於最簡單的幾個手勢要如何操作(或者到底做得正不正確),以及帶有負面記憶的影像該如何抓取或觀想,我卻不得要領,而且也沒人可問。所幸此時荊醫生忽然登場救援,頓時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

話說一週前我從出版社(《療癒密碼》和我寫的《零雜物》都是由方智出版社所出版)那兒得知,台北有位早在此書中譯版問世前即運用療癒密碼有成的復健科醫師,即將在上週日舉辦小型分享會,我二話不說馬上報名,而且由於等不及,我還立刻根據信中夾帶的名片圖檔,打了電話去荊醫師所經營的「聯元復健診所」掛號。

診所的外觀與設備乍看之下並無奇特之處,但除了運用常見的物理治療儀器,荊醫師其實頗擅長以遠赴國外習得的各種技術為病患進行診治,這些技術包括:整合徒手治療(IMT,Integrative Manual Therapy)、袁氏療法(Yuen's Method)、仁神術(Jin Shin Jyutsu)、內臟調整治療(Barral institute)與顱薦骨治療術(Upledger Institute)。我上週五接受的診治便是以袁氏療法和療癒密碼為主軸。

我一踏進診間便向荊醫師說明我有胸悶、賁門不適、呼吸短淺與生理痛等症狀,荊醫師隨即替我進行了肌肉測試。他先是請我向側邊橫舉右手臂,接著問我什麼是我最愛做的事,我說「寫作」。他隨即試著按壓我的右手臂,沒想到我的右手臂下降了大約四十五度。荊醫師說寫作這件事情對我而言帶有負面能量,要我換一件事情做測試,於是我換成「跟貓玩」,當他再以相同的力道往下按壓我的右手臂時,我的右手臂明顯變得有力許多,下垂的幅度十分有限,這意味著「跟貓玩」比起寫作這件事情更足以令我能量充沛。

確定了令我能量滿點的事情之後,接下來我們便以「跟貓玩」時的能量做為測試基準。假設「跟貓玩」的能量值是十,那麼一旦以某件讓我感到困擾的事情來進行測試(例如裝修工班總是擺爛、失控),而我的右手臂在被按壓後瞬間往下垂時,即表示此人或此事帶有負面能量,下垂的角度大小則意味著它使我的整體能量降低了多少,例如一成、兩成、三成。換言之,它很可能正是影響我身心健康,並值得以療癒密碼進行修復的議題之一。

透過肌肉測試,荊醫師發現我在唱片圈的工作經驗是一大創傷(那是我生命中離不道德事件最近的一段時期,光是當個旁觀者都令我痛苦萬分),而我的心臟也因此受到長時間的負面影響,於是荊醫師以不尋常的直覺搭配袁氏療法,為我進行了一連串的「清理」。我注意到荊醫師在清理時不停地振筆疾書,寫的全是些我看不懂的天書,而且他的身體還會不時發生一些震顫。我問他這些震顫是怎麼回事?他表示那是「氣」在行走所造成的現象,原來他也有氣功的底子。

荊醫師一連為我處理了幾個生命中的負面議題,並以袁氏療法為我清除負面能量。療程結束前,他帶我做了兩輪療癒密碼,我覺得胸口放鬆許多,而我這才曉得,原來自己先前按書上圖解依樣畫葫蘆的手勢並不正確,而且使用的禱告詞也無法切中要害,只可惜一時間我記不住那麼多新資訊,回家後幾乎忘了一半。所幸參加上週日的「療癒密碼」分享會之後,我終於將另一半給拼湊起來,並且獲得了更多啟發。

荊醫師在分享會上靦腆又直率地表示,上帝其實只教給作者那六分鐘的手勢,作者卻寫了一本厚書去解釋並架構出整套理論,以免別人將它當做怪力亂神,也因此明明寥寥數頁就能寫完的書硬是變成了數萬字的篇幅。不過我倒覺得這是必要之惡,因為某些具有「知識障」的人,就是得運用長篇大論去說服,如果手勢看起來太簡單,背後又沒有閃亮亮的理論在撐腰,他們反而會不屑一顧。為了讓更多人受惠,把八百字寫成八萬字也算另一種形式的服務,不是嗎?

但荊醫師為什麼會與出版社合作推廣療癒密碼呢?原來,早一步讀過原文書的他,在讀完中譯本後發現了一個小錯誤。書中第205頁所介紹的「第四式」,位置應該在太陽穴往正上方及往後腦杓各移一點三公分處,並非書中所寫的四公分,因為「one half inch」指的是半英吋,不是一點五英吋(第二刷已更正為一點三公分)。透過荊醫師的主動去電指正,出版社意外與此等高人聯繫上,而我也因此得以在分享會上學會正確運用療癒密碼的技術,不得不說,第一版書中的小錯誤還真是錯的好啊!(待續)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qm544

相關文章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完)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三)
療癒密碼分享會心得報告(二)

星期一, 6月 11, 2012

Phyllis的回信:觀照與交託

「Phyllis你好,最近我爸生病住院術後恢復不好,擔心他會就此離開,深感自責、不安、恐懼、悲傷這些負面情緒像浪潮般襲來。我是直接照顧者,所以對於病況及自己缺失有相當多的後悔,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最近工作無法專心,常常衝到廁所哭泣,我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但很難面對即將失去親人的痛與面對自己缺失的恐慌。目前是經常看聖嚴法師的書幫助度過低潮,可請你在BLOG分享自我建設的方法嗎?非常感謝你。

PS.《零雜物》已經購入也開始動工清理,但如我所述心情時好時壞,目前遇到撞牆期又停滯...」

* * *

2005年秋天,我媽因為噁心胃痛、體重快速減輕,而在我的陪伴下去照了胃鏡。這一照竟發現她已是胃腺癌末期。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多年,我是責無旁貸的直接照顧者。問題在於,我因為受不了繼續住在雜物堆裡而終於搬出家門,兩年後老媽卻被西醫宣告只剩下半年壽命,而且罹癌期間推估長達兩年。也因此,我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離家造成了她的疾病。

在照顧老媽的過程中,我的心情跟著她時好時壞的病況和日趨嚴重的言語攻擊而起起伏伏。你提到的自責、不安、恐懼和悲傷,對當時的我而言簡直是家常便飯。我雖然看了很多心靈書籍,可是一旦陷進負面情緒,我根本無法適時運用我接觸過的智慧。那些訊息停留在我的腦海裡,卻不曾進到我的心裡。老媽死後,排山倒海而來的哀傷情緒,以及處理後事和遺物等大大小小的繁瑣工作,也讓我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地觀照自己。

我在《零雜物》這本書裡寫道:「接下來的幾年,我對老媽的死一直懷有罪惡感。我常想,如果我沒有離開堆滿雜物的二樓公寓,沒有放棄看緊她的三餐作息,沒有任由她破壞自己的居住環境,沒有讓她產生可能在心中留下陰影的被遺棄感,她是不是還活得好好的?」所以,你目前的心情我完全可以體會。

無論如何我只是一個平凡人,走出哀傷的情緒花了我四年多的時間。也正是因為終於擺脫這種情緒,清除遺物山的工作才不致功虧一簣。現在回頭去看這段歷程,我覺得「觀照」和「交託」十分重要,可惜當時的我沒有做到。對我而言,所謂的觀照就是觀察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但不加以批判,不管是批判他人或批判自己;而交託,意味著把受照顧者的生死交付給自己所信仰的神,不管祂是上帝、是佛菩薩,還是宇宙間的神聖力量…。

觀照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是必要的。我以前對老媽的病與死相當自責,她往生四年多後,我總算得以放棄「一味美化死者」的想法,開始將她視為一個能替自己負責的成年人。她有能力替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她讓自己居住在髒亂的環璄中,她讓自己只顧著看書、聊天而不好好進食,她一直怨恨離婚多年的前夫,使自己心情鬱結。這一切都是她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媽把時間花在做自己想做、也愛做的事情上,而非花在整理、打掃或煩惱要吃些什麼…這些她根本懶得理會的事情上,其實也是盡力想讓自己開心。她雖然不自覺地讓身心受苦,但某種程度上她仍是有收穫的,她獲得了她想要的知識和指導他人的成就感。既然老媽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我來軟來硬她都不會改變,那麼就尊重她的選擇,並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後果吧!我能做的,也僅止於在她臥病時盡當下所能地照顧她,如此而已。只不過當時的我沒辦法這麼想,所以才會用各種方式一再地批判並折磨自己。

老媽往生後,我也經常在讀到某些新觀念或新資訊時感到懊悔,我心想:「要是早點讓她遠離豬朋狗友和壞磁場,老媽或許還有機會恢復健康。」「要是早點知道這種營養食品既難吃又無濟於事,我一定不會逼老媽在身體不舒服時還捏著鼻子吃下去。」「要是早點知道世上還有這種療法,我一定會儘可能地讓老媽嘗試,她說不定就不會死了。」接著就開始怨恨自己當時為何不花多些心思收集資料,為何忽略了某個醫療方向,總之就是不自覺地自尋煩惱,不想原諒自己,不肯讓自己安安穩穩地睡上一覺。

「盡人事,聽天命」雖是老話一句,但我漸漸懂得這是大智慧。盡人事指的是盡「當下」的人事,我當下只有這些資料,只懂這些道理,只有這筆費用,只有這些醫療資源,我就是只能做這些事,只要當下有盡力就好。因為只要我還活著,知道的事情一定越來越多,拿「先前」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情來折磨「現在」的自己,實在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聽天命也同樣要緊。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聖力量在掌管一切。我既喜歡耶穌的身教,也喜歡親近佛法。上週我因緣際會聽了一場朱植森牧師的演講。他提及他兒子在大學畢業前夕出過嚴重的車禍,肝臟碎裂,大量出血,幾乎命在旦夕。身為信仰虔誠的牧師,他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責怪神,他哀怨自己全心全意地事奉上主,兒子卻要被祂奪走。然而他並沒有被負面情緒淹沒太久,他決定開始誠心禱告。

沒多久,神便問他,「你比較愛我,還是比較愛你兒子?」此時,他才明白他自以為最愛的是神,但他其實更愛兒子。發現這一點後,他毅然決定把兒子奉獻給神,神若想取走他兒子的性命,那就取走吧!因為神才是他的 first priority。這麼想之後,他頓時鬆了口氣,他把兒子的命運交給神,並在當下接受了兒子即將死亡的事實。然而奇蹟發生了,他兒子的肝臟忽然不再出血。五天後,這個原本可能直達天堂的年輕人出了院,而且還親自參加了自己的大學畢業典禮。

牧師最後當然是就他所信仰的宗教,以神的大能來解釋這一切。說實在的,如果是以前的我,聽到這種故事絕對嗤之以鼻。我會覺得,「這是哪門子的神啊?未免太囂張、太猖狂了,只要人家不把祂擺在第一位,祂就要奪走人家的獨生子,真是豈有此理!」但現在的我已經完全明白,神其實是要人類「放下執念」,放下非得「擁有」什麼不可的執念,包括非得保住兒子性命的執念。

我自己的詮釋是,神並不是要人類拋家棄子地崇拜祂,而是要人類放下執著。以牧師為例,一旦他連兒子的性命都能割捨,亦即對兒子的死亡能做到「接受」並且「放下」,那麼世上便不再有任何事物可以牽絆他,再給他帶來負面情緒了。此時他的內心會生起平安。而內心一旦平安,萬事萬物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牧師的例子就是如此。而即便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做到接受與放下的人也會相信那是神的旨意,是神要他開始學習某個新的生命課題。我想,這就是交託的意義所在。

當然,以上的道理在老媽臥病時和往生後的幾年,我根本無法消化和應用,現在寫出來的只是我事後整理的心得罷了。所以,做不到是應該的,因為你跟我一樣是平凡人。但如果你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可以少些自責、不安、恐懼和悲傷,甚至拋開這些負面情緒,那麼我會覺得十分開心,一來,我這種平凡人居然可以幫到你,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二來,像你這種一點就通、超有智慧的人居然願意寫信來問我,也讓我深深感到自己或許不是那麼那麼的平凡啊!哈哈哈。

順便推薦一下《療癒密碼:探萬病之源,見證遍布五大洲的自癒療法》這本書,希望它對你和你的父親會產生助益。祝福你囉!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lpjat

星期日, 6月 10, 2012

媒體關係「青豆化」

我是在家工作者,沒有同事,也不太有與外界接觸的必要性。過去幾年我會見面的親友可以用十隻手指頭數完,其餘的人際關係僅限於網路。或者說,這些所謂的「人際關係」其實只是「網際關係」。當中雖不乏從網際關係跨進人際關係門檻的朋友,但為數甚少。簡化人際關係,是我在「青豆化」後自然而然得到的結果。

出書後我開始透過出版社接受一些媒體採訪邀約,過去十天共計被採訪了六次。這些經驗有好有壞,它們多數是好的(在此謝謝出版社的費心),糟的部分卻像是踩到地雷。糟的我就不提了,叫罵爛媒體純粹只是狗吠火車。然而好的部分是,我發現自己最適合筆訪,也就是對方提問,我自己寫好答案寄回的採訪模式。如此能確保我的回答不會被扭曲,或是被刪改剪輯成採訪者預設的樣子。

「誠品站」的這篇專訪—「清除不再符合當下的東西,認識真正的自己:專訪Phyllis」,除了第一題的答案是取材自我先前的文章,其餘的題目都是我寫好之後回覆的,他們完全沒有刪改,這點讓我非常感激。

事實上,當筆在另一人的手上時,受訪者通常無法預測自己在受訪時所說的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或觀點被呈現,那種感覺令人焦躁、惶恐。我以前採訪他人時,在稿件刊出前都會先給受訪者(如果不是外國人的話)過目,這是一種尊重,同時也能確保自己沒有誤解受訪者的發言。但不是每個採訪者都會這麼做。

對這種人而言,受訪者只是用過即丟的衛生紙,他們的心態就像是:「稿子能交差就好,反正老子/老娘這輩子大概不會再跟你有任何交集。」受訪者是否因此受到委屈,是否因為有誤差的報導內容而影響心情甚至人生,並不在他們的考量之列。於是乎,我近期驟增的某些「人際關係」,基本上等同於「雜物」。

寫了《零雜物》,反倒沾惹到像雜物般令人不快的人際關係,說來還真是慚愧。昨天我心情非常惡劣,一方面是大好天氣我選擇待在家裡跟記者周旋,還花了一個多小時跟「完.全.沒.有.讀.過.我的書,就連書的簡介、前言或目錄都沒瞄過就來採訪」的記者解釋書中概念,卻證明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的那種挫折感,一方面是氣憤自己竟然做出這種愚蠢選擇的懊惱與自責。

我深深覺得,我一開始就該把書中列舉的「雜物」定義應用在過濾媒體上:
  • 不喜歡的媒體:自己根本不欣賞其「價值觀」和作風的媒體就別接觸。
  • 不想要的媒體:臨時邀約,不懂得尊重人的媒體,就別勉強自己接觸。
  • 用不上的媒體:屬性不搭,採訪是為了湊頁數/時段的媒體就別接觸。
  • 傷感情的媒體:專以扭曲、造假、嘲諷、挖苦為訴求的媒體就別接觸。
  • 瑣碎的小媒體:傳播效益太差,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的媒體就別接觸。
  • 難纏的記者:存在感低,只是占著媒體位置狐假虎威的記者就別接觸。

排除「小媒體」並非絕對,但在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倒是必要之惡。坦白說我寧可接受屬性相符的小而美媒體甚至部落客採訪,也不願接受報導浮面、缺乏深度、只把我當成衛生紙「使用」的大媒體採訪。這呼應了我在人際關係上的原則,求精不求多。怪只怪我昨天一時腦殘破了例。


這是某噗友針對我的上述心情所提到的歌,好貼切。

懷著惡劣的心情入睡,今天清晨五點我被強烈的地震搖醒。剛才查看網路新聞,不小心發現這則蘋果日報的報導:「地震!美女主播吳依潔嚇到從床上彈起」。這麼瑣碎的事情也能發消息稿嗎?我不禁感到匪夷所思。就這樣,才確定完日後過濾媒體的準則,我又開始思索起我在新聞來源上的選擇。

以下是我給「誠品站」的部分筆訪答覆:「我不看電視已經很久了。我不想讓瑣碎、主觀、綜藝化的新聞與談話性節目牽動我的心情,擾亂我的思緒,占用我的時間。我家有電視機,但沒有電視訊號,我只拿它來看電影和健身DVD。會出現在我家電視螢幕上的內容,全都來自於我的主動挑選,而非被動接收。至於報紙、雜誌等傳統消息來源,我大多以網路版本取而代之。」

結果是,網路新聞同樣會牽動我的心情,擾亂我的思緒,占用我的時間。媒體的型態是換了,但新聞的內容素質一樣糟糕,所以我剛才又替自己的新聞來源去蕪存菁了一番。我把瀏覽器工具列上的「蘋果日報首頁」刪除,改以「蘋果房市地產」(我只想看家居王,這個版面的缺德留言比較少)取而代之。現階段我還是會想看看其他人的室內設計作品,或是大台北地區的房產消息,但某一天我也許會再把它刪除掉。

接著我又在「Google新聞」上設定了個人化新聞,並刪除它預設的「兩岸」「社會」「體育」「娛樂」等分類。兩岸新聞?誰跟你兩岸啊?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我討厭這種瞹眛的定義。社會新聞都是一些燒殺擄掠爭執爆料詐騙性侵,看了只是徒然增添自己的負面情緒,少有正面意義。體育新聞我興趣缺缺,反正「台灣之光」的新聞都會上頭條,我不用特別去看體育新聞。娛樂新聞則淨是些無意義的八卦花絮,沒有閱讀價值。不過我倒是自己新增了「貓」和「電影」這兩個分類。

淨空法師引用古人的話語開示:「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他說:
認識人太多,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你每天看電視、每天看報紙、每天接觸許許多多的信息,你怎麼能不生煩惱?我煩惱比你少,為什麼?你找煩惱,我不找煩惱。我不看電視,我不看報紙,一年也省不少錢,沒有這筆開銷。我對於這個世間事情,我不希望知道,天天我看到都是天下太平,都非常歡喜。

人家問我今天怎麼樣?今天社會很安定沒事,我居住這個地方,我所能夠看得見的、聽得到的,這個地方沒事,很好,很正常。一天能生活在這樣環境,這叫幸福美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一天,天天是這樣,那你幸福美滿的一生。天天讀經,跟佛菩薩生活在一起,你說你多快樂!

如果每天生煩惱,那是不定聚跟邪定聚,他跟妖魔鬼怪生活在一起,你能不墮落嗎?想不墮落都不可能。你修行禁不起人事的考驗、環境的誘惑,你禁不起,自己曉得禁不起,我就躲避,我就迴避,盡量少接觸,這就是智慧。有這個定功、有這個智慧,禁得起可以;沒有智慧、沒有定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種智慧能保住自己。

我想最終我還是會邁向完全不看新聞的狀態吧。至於只有屁股的人,就當做是妖魔鬼怪儘可能地避開囉!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ldvja

星期五, 5月 25, 2012

「零雜物.初體驗」網路活動

我的第一本書《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終於印刷完成進入通路了。之前在各大購書網站預售了十天,承蒙各位網友、噗友與部落格讀者的支持,成績似乎不錯。為表示感激,出版社和我一起企劃了名為「零雜物.初體驗」的網路活動,希望大家可以動起來,開始著手清除家中的雜物,讓自己過個清爽無負擔的夏天!

我們花些了時間討論贈品。我個人私心希望贈品能符合本書的精神,別送些不見得實用的東西,結果反倒成為得獎者家中的雜物,因此建議出版社以現金禮券或折價券代替。經過行銷人員的努力,目前贈品已確定是幾乎全國皆有門市可使用的「誠品書店」禮券,以及提供舊照片與底片掃瞄服務的全新網站「photo123」電子抵用券(這是之前「Groupon台灣」和「地圖日記」的創業團隊所開設的新網站)。

活動方式很簡單,請參考以下這則說明:




大家一起來參與吧!GO GO GO!

星期一, 5月 14, 2012

我的靈魂教會我的事

新書《零雜物》已經開始在各大網路書店展開預購了。由於出版社提供給通路試閱的部分包括書中的「前言」,所以我一併貼過來。各通路的新書預購價皆為205元,網址如下:


前言:我的靈魂教會我的事

三年半前,我遇見一位旅法靈媒。當時我被房貸壓力搞得焦頭爛額,卻老是接到做白工的案子,因此經常感到茫然無助。人在不如意的時候往往會想求神問卜,既然眼前有位通靈人,我自然想聽聽她的高見。只不過,我問的既非財運,亦非未來。我真正想弄清楚的,是我的人生課題。

當時我想,假使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縱使遭遇磨難,我也該設法咬牙撐過去。我相信只要克服此生應當克服的缺點,學會此生應當學會的課題,水到渠成是必然的結果。但假使諸事不順是因為我根本弄錯了方向,那麼我應該立刻修正路線才是,否則只會令自己事倍功半。

靈媒看著我的額頭,專注了一會兒告訴我,「我的靈魂」想透過她給我一些提醒。她說,我的人生課題是「去蕪存菁」。一輩子的時間並不長,我必須挑選與自己本質相符的書籍閱讀,不要浪費時間,而且我應該學會勇敢地說「不」,別當濫好人,更別把不相干的罪惡感攬在自己身上,因為我的健康狀況多數是由情緒所引起。

這位靈媒與我素昧平生,但她直接點明了我在閱讀上的雜食傾向與不擅拒絕的軟弱個性。最重要的是,她彷彿理解我想處理掉老媽的大批遺物,卻不知該如何著手的徬徨與無奈,我頓時感覺醍醐灌頂。

其實早在她為我進行通靈解讀前,我已經花費大半年的時間,試圖整理客廳那面書牆。之所以有此念頭,是因為我讀了英國雜物清除專家蘇凱所寫的《雜物再見啦!》這本書。當時我依作者的建議一口氣捐掉數百本書,還買了碎紙機回來清除大量文件,可以說,我的整理魂就是被那本書給喚醒的。

儘管家中雜物逐漸減少,但我卻怎麼樣也無法面對老媽的遺物,總覺得把她的東西處理掉,就像抹去她存在過的痕跡似的。於是我任由這些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的物品長期潛伏在家中的各個角落,直到「去蕪存菁」這四個字如暮鼓晨鐘般響起,我才痛下決心擺脫一切我不需要的物品。

接下來的兩年,我幾乎讀遍了坊間所有與清雜物相關的中文書籍。我想強化自己精簡再精簡的動能,並減輕處理遺物時所產生的罪惡感。這些書各有各的觀點,每讀完一本,我就按作者提供的心法操練一遍。就這樣,我不斷清除自己的雜物,而老媽的遺物,也總算在汗水與淚水的交融之中近乎歸零。

這個過程彷彿讓我脫了層皮。透過逐一檢視、取捨身邊的每件物品,我重新回顧了自己的生命歷程,重新覺察到自己內心的舊傷口。這些情緒上的起伏,正是帶來體會和療癒的珍貴契機。現在的我已經擺脫大房子的沉重負擔,轉而搬進小坪數的房子居住,我甚至還減掉了八公斤的體重。從生活到身材,我都因此變得更加輕盈,這就是「去蕪存菁」的效果!

然而,在清除雜物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我想追求的不只是為房子或身體減重,我還想為生活減速,也就是做到所謂的「downshifting」,並達到「minimalist living」的極簡境界。因此我大量涉獵以此為主題的外文書籍,希望能在清除雜物後,進一步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化繁為簡。

什麼是「downshifting」呢?在英美紐澳等地,它指的是一種自願簡樸的生活方式。許多人一輩子努力工作賺錢,長期承受精神壓力,將實現夢想的時間一延再延,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失去健康,有錢沒命花;或因忙於工作而疏忽家庭,老來才驚覺得不償失。

有鑑於此,自一九九○年以降,許多人開始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尋找平衡點,他們希望獲得個人成就感,擁有更充實的人生,與親友及社區建立關係,並從「賺錢—花錢」的循環中逃脫。換句話說,就是放慢生活步調,與消費主義保持適度的距離,然後將時間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對自己具有全面性的認識。試著問自己:什麼是你真正的目標?什麼是別人強行灌輸的價值觀?誰是你最值得花時間相處的人?哪些是你受商人撩撥而買下的物品?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才能突顯出真正重要的。一旦確認了自己的目標、價值觀、珍惜的人和必須品,衝動消費的可能性自然降低。帳單少了,工時便能縮短,能任意支配的時間自然隨之增加。

過減速生活的人會選擇較小的住所,不當屋奴;降低外食頻率,關心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在消費時精打細算,好好用錢;追求品質,但不為虛榮或欲望而買;經常享受與親友共度的悠閒時光,而非老是加班。說到底,排除生命中不需要的人、事、物,正是為人生減重和減速的關鍵所在。

「Minimalist living」就更進階了,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禪意,每一次購買都是對心智的淬鍊,每一次捨棄都是對欲望的決絕。極簡生活者像武士般斬斷對消費主義的依賴,將禪宗的簡素脫俗之美,呈現在身心的自由與生活的本質之中,這種清心寡欲、近似修行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作品。若想練就一番「出離心」,不被世間五欲所勾引,這將是效果卓著的實踐起點。

環境保護是另一項訴求。有鑑於商品的大量製造與運送會毒害地球,造成水、空氣的污染及能源的浪費;不耐用或用後即丟的物品,更會造成後續的回收、焚燒與垃圾掩埋問題,因此國外已逐漸發展出「Minsumer」運動,意思是盡可能利用創意或共享機制來讓自己不消費。而一旦決定消費,則必定通過深思熟慮,只選擇品質優良、能經年使用,生產過程又考慮到永續發展的商品。

多餘的物品會役使我們。它令我們荷包失血,精神負擔加劇,甚至為了償還債務而拚命工作。即便你認為減速或極簡生活不適合你,卻也不得不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能輕裝上路者在工作上更具優勢。如果你被太多物品給綁住,大好機會恐怕也只能拱手讓人。

我很感激我的靈魂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如果你像當年的我一樣渴望改變現狀,請先學會捨棄。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如何去蕪存菁,找回失落已久的夢想與幸福。現在,該是你行動的時候了!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dlqri

星期四, 5月 10, 2012

我要出書了

我要出書了,書名是《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預計五月二十五日上市,封面如下。會寫這本書其實有些因緣巧合,所以我乾脆自己訪問自己,這樣大家比較容易了解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會寫這本書?

去年九月中旬,方智出版社邀請我替近藤麻里惠的中譯本新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寫推薦序。會找上我是因為有出版社同仁看過我的部落格,知道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清除家中雜物,他們認為我是適當的推薦人選,因此找我寫序。在閱讀書稿的過程中,幾乎家徒四壁的我,又清掉了一些不太心動的衣服與一直未能讀完的書籍,等推薦序交出去時,我家已經沒有任何雜物。

麻里惠的書觸及了心理層面,算是目前市面上相關中譯本裡最能說服讀者的一本,可是我私心認為她還未經歷過「遺物山」的折磨,因此在清理遺物方面完全沒有著墨。再者,歐美日的清雜物書籍大多缺乏在地化的資訊,即便讀完之後想清除雜物,讀者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要把物品捐給誰、丟去哪兒、如何進行數位化或運用創意改造再生,這方面的內容仍付之闕如。

既然我實際操作過這所有的過程,我想不如自己下海寫一本經驗談,讓大家可以依樣畫葫蘆,並藉此為房子減重。於是我直接向編輯大人表示:我想寫一本內容更豐富的集大成作品,因為所有以此為主題的中譯本我全部讀過,就連還未譯成中文版的英文書籍我也沒放過,而且我每讀完一本就按作者的心法操練一遍,所以我了解哪些方法可行、哪些還需要稍事改變。而結果就是,在提出內容大綱之後,十一月初我和出版簽訂了寫作合約。

沒想到妳的第一本書居然不是裝修書!

過去幾年陸續有幾家出版社找過我,希望我能寫與裝修布置相關的書。說起來我不過裝修過幾間自宅,並替十幾位屋主繪製過3D設計圖而已,實際參與裝修過程的房子總共才七間。由於覺得心虛,再加上老是覺得「專業的室內設計師和達人那麼多,哪輪得到我來寫?」,因此我一一婉拒了。

可是我的裝修經驗畢竟是有用的。那種事後才了解到其實是被純然浪費掉的木作費用,使我在心痛之餘更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只要把雜物清掉,讓物品減量,大家可以不用花費這麼多的金錢在訂製收納櫃上,甚至不用多花六至七位數的金額買下額外的房屋坪數來堆放雜物。在「替物品減量」方面的專業度,我自信比我在「裝修布置」方面的專業度高出許多,所以我的第一本書才會以「零雜物」為主題。而第二章「哪些是蕪?哪些是菁」和第三章「青豆化」就是我花了近四萬字一一詳述的實務心得。

那這本《零雜物》的內容除了在地化的實務操作資訊之外,還有什麼獨特之處嗎?

這本書的第一章「我的住家演化史」,講的就是我過去幾年來不斷搬家,並陸續擺脫自身雜物與老媽遺物的故事。身為從小在雜物堆中長大、母親去世後又繼承了一座超級遺物山的單親家庭獨生女,我深深被物品奴役過,這種事情不是親身經歷實在無法想像。保羅.奧斯特在「一位隱形人的畫像」(收錄於《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中細膩地描述了他責無旁貸必須處理父親遺物的心情,他寫道:

「然而,我卻無法逃避。我得做這件事,而且沒有其他人可以替我做。...那是一段難熬的光陰,但是說來奇怪,也是一段滑稽的時間,一段做出魯莽和荒謬決定的時間:賣東西、扔掉東西、送東西給人。...一天之內,電話響了二十遍;一天之內,有二十次,我告訴某人我父親死了。我變成家具銷售員、搬運員,以及壞消息的通報者。」

這些我都經歷過。只不過奧斯特不到一個月就處理完他父親堆積了十五年的雜物,我卻花了四年多將近五年。有些東西我就是丟不掉。我在書裡寫道:「想清除遺物總覺得對不起老媽,非得把東西留成了仇才能痛下決心,而真的著手處理時又擔心賤賣了她的物品,這種煎熬、惶恐與自責,實在叫人身心俱疲。」

為了處理自己的情緒,我開始涉獵心理學的書籍,開始了解雜物的成因,開始研究「屋相」與居住者的關係,後來更對「囤積症」(Hoarding)與「減速生活」(downshifting)產生興趣。我漸漸發現,造成雜物與囤積現象的關鍵,都與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也與完美主義、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懷舊情緒、收藏狂熱、渴望致富、身份認同、控制欲、愛心泛濫、空巢期和反抗等心理成因有關。以上這些內容,我在第四章「屋相與心理」中有堪稱詳盡的解說。

另外就是風水。我特別在第五章「雜物的影響」中,提及雜物所導致的疾病、抑鬱、肥胖與能量失衡,並藉由方位與卦象向讀者說明,在某個卦位堆積雜物,會引發何種特定的負面效果。例如想讓皮膚水噹噹,必須儘可能保持震卦和兌卦方位的乾淨清爽;而一直瘦不下來的人,則不妨留意位於坤卦方位的衣櫃或收納櫃,如果裡頭裝滿N年沒穿過的老舊衣物,替它青豆化一番或許有助於通腸和減重。

這不是一般的清雜物書籍,如果您恰巧是書店通路的工作人員,拜託不要把它擺在「居家收納」類,因為它是一本與身心靈和自我成長有關的書,感恩。

妳明明不太使用臉書,為何還要成立「零雜物」粉絲團?

我的確不太使用臉書,如果不是因為某些圖文非得有臉書帳號才能讀取,我早就把帳號砍掉了,它根本就是數位雜物啊!可是呢,新書裡有一個名為「應用資源」的附錄,裡面包括一些與網拍、捐物、義賣、二手市集...相關的資訊,而資訊總有過期之虞,因此我決定弄一個可以持續更新內容的平台,讓大家互通有無,以便儘早讓住家達到「零雜物」的境界。根據統計,台灣有六成的上網人口擁有臉書帳號,基於它是社交平台的最大公約數,我也只好認了。

目前粉絲團的內容仍是空的,只有一個剛出爐的封面,但日後關於這本書的預購、上市消息、贈獎活動,以及與清除雜物相關的資訊,我都會公佈在那兒,有興趣的人不妨過去瞧瞧囉!網址是:www.facebook.com/zeroclutter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cg2m8

星期五, 5月 04, 2012

有「拍」有保庇

剛才讀到「10 Snapshots You Should Keep in Your Phone's Photo Album」這篇報導,大意是有些東西用手機拍下可以省下不少麻煩。我覺得裡頭的建議很棒,所以順手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1. 停車的位置。
    如果停車時太匆忙,真的會記不起來自己到底是停在哪個巷弄,或是地下停車場的哪一層。拍下來可以省下不少像無頭蒼蠅般四處找車的時間。
  2. 印表機的墨水匣(記得拍下型號)。
    有時墨水用完了,衝去賣場才發現自己不是忘了印表機的型號,就是忘了把舊墨水匣拆了帶上,結果落得無功而返。如果拍下來就不至於白跑一趟了。
  3. 家人的衣物尺寸。
    看到適合家人的衣物時,有時會忍不住買下當禮物,但買錯尺寸可就糗大囉!拍下標籤可以降低買錯尺寸的風險,免得收禮的人還得費事拿去更換。
  4. 冷氣或空氣清淨機濾網的尺寸或型號。
    跟墨水匣一樣,這種三不五時必須替換的東西還是拍下來比較妥當。濾水器的濾心型號其實也可以一併拍下。
  5. 行程確認郵件(內含電子機票或旅遊票卷的號碼)。
    登機前先拍下email的內容,會比臨時在信件匣中找信要來得有效率。
  6. 目前的處方藥。
    拍下藥罐或藥袋皆可,記得把藥名和用藥劑量拍下。如果在外頭發生緊急狀況,想幫忙的人也比較容易應變。
  7. 家中的燈泡與燈管類型。
    燈管的規格是T5還是T8?長度和色溫各是多少?燈泡是E14、E27、MR16還是GU10?是燈泡色還是日光色?安裝時直接拍下外包裝會非常有用喔!
  8. 馬上就會用到的食譜。
    拍下食材列表能方便採買,拍下做法可以省掉邊煮邊翻書,還要固定厚厚書頁的困擾。
  9. 任何稍後會想買的借用物品。
    銀行裡那支寫起來超順手的原子筆 , 和飯店裡那瓶超好聞的洗髮精各是什麼品牌?拍下它們能方便自己按圖索驥。
  10. 很貴的傢俱和傢飾品。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買材料在家DIY的話,記得拍下每一個重要的角度以便仿製。
以下是文章留言者所補充的項目:
  1. 在圖書館借閱後想買下的書。
  2. 逛完書店後決定去圖書館借就好的書。
  3. 在餐廳裡喝到的好酒(記得拍下酒標)。
  4. 帶小孩出門前替小孩拍照,萬一走失了可以直接秀出當日穿著。(這個很妙!)
  5. 車牌、行照、駕照、護照、保險證(可下載具安全加密功能的APP)。
  6. 信用卡的正反面(一樣要加上讀取密碼),想線上刷上時就不用再從皮夾裡拿出卡片了。(有沒有這麼懶啊?)
  7. 打開來的皮夾。哪張卡片塞在哪個位置一目瞭然,萬一掉了很容易就能比對出來。
  8. 出遠門前拍下瓦斯爐處於「關閉」狀態的畫面,免得自己一路上老是胡思亂想。(←我有這種症頭,要學起來!)


好便宜的IKEA鑄鐵鍋,不過我沒買

我個人也經常隨手拍照當做提醒。例如逛IKEA時會沿途拍下想買的東西和它的標籤(是的,IKEA可以拍照),省得手抄一堆型號。等走到倉儲區時我會看看照片再篩選一次,免得買下雜物。此外,我會拍下電線接頭,例如薄型劇院和電視機之間那坨紅、黃、白色的電線究竟是怎麼個接法,免得搬家之後裝不回去。

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aq286

星期二, 3月 13, 2012

超異能之遙視能力(下)

續前文)塔格和普索夫最初的實驗缺乏對照組,照理他們也要找一些沒有心靈能力的人來做實驗才對。可是當他們真的找了一些「普通人」來當對照組時,竟意外發現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展現出不尋常心靈能力,而其中一位就是專業攝影師海拉.哈米德(Hella Hammid)。


在一套實驗中,SRI會從十個密封罐中隨機挑選一個,然後擺在實驗室對街的公園裡。他們要求哈米德描述裝在這個三十五毫米鋁製底片罐裡的內容物。某次,哈米德畫了一張圖,並口頭描述她看到罐子裡裝有一個線軸和一根大頭針;另一次,她說罐子裝有一片捲起來的葉子;還有一次,她說罐子裡裝有灰白色的羽毛,準確率十分驚人。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布蘭達.鄧恩(Brenda Dunne)和工學院的榮譽院長羅伯特.楊恩(Robert Jahn)在廿五年間也進行過四百一十一次遙視實驗。與塔格和普索夫一樣,他們發現目標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並不重要。然而,由於受測者漸漸對實驗感到無聊,因此準確性也就越來越低。科學要求再現性,而心靈能力在具創造力的人身上較為常見,逼他們在實驗室裡進行例行的重複性工作,很可能會抑制他們的心靈能力。因此,最具戲劇性的結果往往還是自發性的。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則進行過一項關於遙視與出體經驗的著名研究。他的研究對象Z小姐自稱每週都有數次出體經驗,而且她能讀取在她視線以外的五位數字。她說她的意識離開身體,達到可以從上面讀取那些數字的必要高度。由於塔特知道那些數字,因此Z小姐有可能透過心電感應得知答案,但她的描述符合遙視中的出體經驗類型。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情報單位持續資助這類型的研究,冷戰結束後SRI的研究仍持續了至少四年。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遙視的精確度和清晰度似乎不受距離影響,這對任何信號而言都十分不尋常,因為電磁信號會隨著距離而減弱。再者,靈媒在法拉第籠內也不可能像電視或手機一樣接收電磁信號。二,當靈媒知道標的物可能是什麼時,研究結果較不準確,因為大腦的分析能力會對結果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善於分析的人通常較少有心靈體驗。

史旺和麥克蒙尼格在描述遙視過程時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表示遙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他們會感覺到肌肉的運動,並看到支離破碎的影像。二,他們開始感覺到關於標的物的基本情緒與審美感受,例如恐懼、孤獨或美感。三,他們會感知到標的物的物理特徵,例如尺寸、形狀與重量。最後,標的物的功能或用途會變得更加清晰。前兩個階段涉及與做夢有關的大腦部位,即感覺和情緒處理系統;後兩個階段則涉及理解與分析訊息的大腦部位。

由於許多SRI的「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遙視能力,因此另一個結論是,它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潛在能力。想發展這種能力,一個人必須放下善於分析的頭腦,如此心靈能力的執行才會變得更加完美。聽起來就是要減少左腦的運作,並增強右腦的直覺力。

講到直覺極強的遙視者,不能不提及「沉睡的先知」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1877-1943)。凱西的家人是菸農,他祖父也有通靈能力。就像許多靈媒的能力出現在腦部受傷之後,凱西也有過類似的意外。三歲時,他從圍籬的柱子摔到一塊告示板上,板上突出的釘子不僅刺破了他的頭顱,還插進了他的大腦,但他不僅倖免於難,還因此獲得可以自行誘發的遙視能力。


右為一九一○年時的凱西,取材自維基百科

自1901年起,凱西單憑客戶的姓名和地址便進行了超過一萬四千次遙視解讀。在這些解讀中,有九千四百多次與醫療診斷和治療建議相關。1910年凱西的故事被《紐約時報》披露,這使他的後續訪客包括:威爾遜總統、亨利.華萊士(Henry Wallace)、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愛迪生,以及許多實業家、銀行家和醫生。心理學家吉娜.舍明那拉(Gina Cerminara)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他的解讀記錄,並在《靈魂轉生的奧秘》(Many Mansions)一書中寫下她的結論。她發現許多解讀極為精確,而客戶在遵循凱西的建議後都有所改善。

凱西被認為是「整體醫學之父」,儘管傳統的西方醫師認為他推崇的大腸水療是騙術,但仍有數百萬人追隨並肯定凱西的建議。此外,凱西也提倡多吃杏仁,而杏仁有益健康的效用已經獲得醫學界證實。

和凱西一樣,疾病直覺者(medical intuitives)能在未經測試或面談的情況下,透過心靈診斷出患者的疾病,不過他們通常沒有其他的心靈能力。相形之下,凱西後來卻進入更神秘難解且備受爭議的領域,例如解讀前世與古老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凱西是在深層的出神狀態中做出醫學診斷,但絕大多數的疾病直覺者並不以這種方式工作。

1980年代,內科醫師諾曼.謝利(Norman Shealy)曾與疾病直覺者卡洛琳.密絲(Caroline Myss)合作研究,此研究共有五十名病患參與。研究方式是讓病患單獨坐在謝利的諮商室裡,密絲則待在距離十二英哩之遙的辦公室裡,憑他們的姓名與生日做出診斷。這些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他們的著作《創造健康》(The Creation of Health)裡。謝利宣稱,密絲的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三。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很多仙姑或通靈人都號稱自己有「天眼通」,可以直接看出問事者身上的病灶,也可以看到他在遠方的親人出了什麼事情?聽起來跟遙視好像差不多。以我個人的理解,佛法中的「天眼通」除了能遙視、透視之外,還包含預知未來的能力,意思是可以看到未來的畫面場景。有些人在深度禪定時可以展現出這種能力,這意味它可以靠修行來培養與精進。

無論是遙視或天眼通,靠的都是第三眼,也就是位於兩眼之間內部的松果體。自稱是凱西投胎轉世而來的神秘學/宇宙意識研究者大衛.威爾卡克(David Wilcock)指出,遙視能力的確是可以自行開發的潛能,但人類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大量食用精製麵粉、糖類、再製品,以及用不健康的方式製造出來的肉品,以致松果腺鈣化的情形十分嚴重,甚至引發焦慮和憂鬱等症狀,想開發這類心靈能力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也因此,如果想讓天眼真的能通,首要之務就是改變飲食習慣。

我已經忘記電影中的美國大兵們都吃些什麼了,只記得他們有進行冥想之類的活動。不過這種修行可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成就,所以養這種單位其實有些浪費納稅人的錢,還不如直接找史旺、普萊斯或麥可蒙尼格這種天賦異秉的人來報效國家來得省事。順道一提,現在牛肉、豬肉、雞肉都有問題,大家被動式地少吃點肉,或許也能間接給自己的遙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什麼結論?XD)。

參考資料:《ESP Enigma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fuq7xs

星期一, 3月 12, 2012

超異能之遙視能力(上)


看過電影「超異能部隊」嗎?它的英文原片名叫做「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意思是「瞪羊的人」。為什麼要瞪羊?這跟盯著一根湯匙並試圖把它弄彎是同一回事。如果一個人可以把羊瞪到暴斃,合理的推論是一名美軍也可以把敵人瞪到斷氣。

有些人可能以為這是一部反戰的荒謬喜劇,但它的劇情不是瞎掰來的,冷戰時期的美國確實做過「超能力研究」,因為人家邪惡的蘇聯早就投入心靈研究的領域,這讓美國很擔心自己會輸在起跑點上。總之,經過一番努力,有些研究在冷戰結束四年後的1995年終於開始解密。

當時受到美國政府大力資助的,是史丹福研究所(SRI)的兩位雷射物理學家羅素.塔格(Russell Targ)、哈羅德.普索夫(Harold Puthoff),以及前核子物理學家愛德恩.梅(Edwin C. May)。他們的研究主題雖然不是如何用眼神和念力瞪死一頭羊,但也算是相差不遠的「遙視」。

所謂「遙視」(remote viewing),指的是能看到遠方的東西或被隱藏起來的東西的超凡能力。如果從小就有這種能力,相信大家都會把它用來偷看期末考題或是老師的內褲吧!但有生意頭腦的人,會把這種能力用在探戡石油、尋找礦床和海底寶藏上,軍方則自然想藉此得知敵人的軍備與藏身之處。

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的總人口聲稱他們有過類似遙視的經驗。遙視至少分為兩種:一種是影像會瞬間主動出現,或在全神貫注時逐漸成形;另一種則隸屬「出體經驗」(OBEs)的範疇,也就是意識不再受制於身體;他們可能會看到遠方的東西,或從頭部不允許的角度去觀看事物,例如從天花板俯瞰整個房間。

SRI與靈媒合作的研究大部份都在「法拉第籠」(Faraday Cage)內進行。研究人員假設心靈能力可能與電磁傳輸有關,所以他們想試試看這種能阻止電磁輻射的籠子,是否會削弱心靈感應和遙視能力。出乎意料的是,法拉第籠反而增加了靈媒的能力,後來的研究成果證實,當地球的電磁活動最低時,心靈能力最為強大,這可能是因為大腦的電活動在周遭電磁雜訊較小時會變得更有條理。


這就是「法拉第籠」,取材自維基百科

SRI通常會請某位成員在隨機選擇的遙遠地點上進行觀察,然後請參與實驗的遙視者將此成員觀察到的畫面繪製成圖。接著面試者會問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標的物給人的感覺如何?它有光澤嗎?什麼顏色?你覺得你可以拿這個物體做什麼?它有氣味嗎?

一開始,SRI的研究夥伴是英哥.史旺(Ingo Swann)和派特.普萊斯(Pat Price)。史旺是以心靈能力著稱的紐約藝術家,他寫了一本名為《自然超感知覺》(Natural ESP)的書。普萊斯則是加州柏班克(Burbank)的退休警員,多年來他一直運用自己的心靈能力協助破案。


左為Ingo Swann,右為Pat Price。

普萊斯習慣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然後閉起眼睛。經過短暫的沉默,他會描述他看到的畫面。1974年,美國發生一起十九歲的報業女繼承人派翠西亞.赫斯特(Patricia Hearst)被共生解放軍(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挾持的事件。普萊斯造訪了綁架案發生的現場,並要求檢視當地已逃跑或剛出獄者的臉部檔案照。在四十張檔案照中,普萊斯正確地指認出唐納.德芙利茲(Donald DeFreeze)是其中一名綁架者。他隨後又「看見」德芙利茲棄車逃逸的場景。他詳細地描述了那輛車與它的位置,車子沒多久就被尋獲。

SRI則要求史旺描述藏在另一個房間的信封內的照片。但史旺覺得這個實驗很無聊,他說服SRI的科學家們他可以做更多事情,例如在不需要現場觀察者的情況下,觀看世界各地的偏遠地區。他向情報單位證明了這項技巧,於是研究人員輕易地獲得資金,因為這正是軍方最感興趣的能力。

史旺和普萊斯可以在沒有觀察者告知經、緯度或地址的情況下,精確地描述出遙遠的地點。在一項實驗中,普萊斯只知道經、緯度,便速寫出蘇聯位於西伯利亞塞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的秘密原子彈實驗室,後來衛星攝影證實了該實驗室的外部結構。但由於普萊斯的描述太過精確,美國國會一度認為他的能力若遭到利用有可能會危害國家安全,因此下令展開正式調查,還好結論還了他清白。

最驚人的是,普萊斯描述蘇聯試圖用厚金屬塊組裝一個直徑六十英呎的球體,他看見金屬在焊接過程中逐漸變形。由於這個建造行動發生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實驗室建築物內,當時無法證實。多年後《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報導了這個計劃:當時蘇聯試圖以厚重的鋼件打造一顆直徑五十七點八英呎的金屬球,用來捕捉並儲存核能驅動的炸藥能量,但後來宣告失敗。

研究人員想知道遙視是否有距離上的極限。為了找出答案,1973年,他們要求史旺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先鋒十號飛越木星之前,畫出木星的樣子。史旺速寫出一個環繞木星的環狀物,在此之前,太空總署一直認為木星環是個錯誤的假設。

SRI最傑出的遙視者首推喬.麥克蒙尼格(Joe McMoneagle)。他駐紮在德國時曾有一次瀕死經驗,他以俯視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屍體躺在人行道上,從此他的心靈能力就變強了。這類故事並不罕見,許多靈媒聲稱他們的能力始於瀕死經驗,這意味著瀕死經驗能永遠打破意識領域的壁壘。


麥克蒙尼格寫過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心靈之旅:透過遙視探索意識與時空》(Mind Trek: Exploring Consciousness, Time, and Space Through Remote Viewing),另一本是《遙視的秘密:一本手冊》(Remote Viewing Secrets: A Handbook),而他在SRI實驗中所畫的圖則被收錄在《心智的奇蹟》(Miracles of Mind)這本書裡。

他最準確的實驗結果是,他畫出了CIA特務在舊金山一帶的藏身處。一開始特務們待在距離SRI有一百英哩之遙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麥克蒙尼格畫出了實驗室的建築結構,而當這班人將利弗莫爾谷山麓風車農場(Livermore Valley Foothills Windmill Farm)當做下一個目的地時,他則以幾乎百分之百的準確度畫出了山丘與風車的結構。(待續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fugoeh

星期六, 1月 28, 2012

衣物和床包的折法

兩天前收到一封網友來信,他表示自己讀了近藤麻里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裡頭提到「衣服的折法」,但他看完還是不明白究竟該怎麼折,問我可否圖解說明。我將答案同步貼在噗浪上,沒想到大家對這個話題頗感興趣,所以我進一步將它整理成文章。

作者在書裡的描述如下:「折好時必須變成一個光滑簡單的長方形。首先把前後衣身(除了袖子和領子之外的部份)稍微往內折(此時袖子的折法可隨意折),做出一個縱向較長的長方形後,剩下的則配合衣服的高度調整,折成四折或六折都可以。基本的作法就只有這樣。」

老實說我自有一套折衣服的方式,因此這段文字我並未深究,只是隨便瀏覽過去而已。不過既然有人問了,我便試著找出答案,果然在日本已經有人將近藤小姐的作法按步驟做出圖解,並寫成了這篇名為「近藤麻理恵さんから学ぶ、衣類のたたみ方(Tシャツ編)」的文章,有興趣的人不妨點進去看。有趣的是,這剛好就是我折衣服的方法啊!

在搜尋解答的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一種可以快速折好T-shirt的方式,於是馬上如法炮製,而這種方式果然省時省力又容易上手,其作法如下:


我相信看完之後肯定有人會問,那長袖T-shirt該怎麼折呢?其實折法相同,只是多了最後一個步驟,請看下面這支影片:


近藤麻里惠在書中一再強調「直立是收納最基本的原則」。有噗友問我該怎麼把折好的衣服直立起來?我推薦她看下面這支影片(從1:07開始看比較省時),因為影片中的示範者不僅採用直立式收納法,連折內褲的方法也十分值得學習。以她的方式折疊,小小的收納格可以塞進將近一倍數量的內褲!


那麼襪子又該怎麼折呢?近藤麻里惠反對將襪子翻過來捲成一團,她認為這樣襪口容易被撐得又鬆又垮,壽命一下子就縮短。她建議折襪子的基本原則就是「折好時變成單純的長方形」,收納時直立起來排列就好,我剛好也是這麼折的,折法如下(請從0:17開始看):


既然講到折法,自然不能不提前陣子臉書上被瘋狂轉載到登上電視新聞的換被套影片囉!這則報導如下:


學會了換被套,若是能學會換床包當然更好。我家用的是四邊有鬆緊帶的IKEA床包,我發現有支教學影片裡示範的折法和我一模一樣,在此順便分享給大家:


【19:27補充更新】剛才有噗友詢問丁字褲要怎麼折?答案是折成三角形,以下有示範(請從0:17開始看起):


【21:24補充更新】噗友提供了另一種不必捲內褲的折疊方式,不必擔心褲頭像反捲襪子一樣鬆掉: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fg1b43

星期五, 1月 13, 2012

試說貓語(小步篇)

趕稿趕到抓狂的隨興之作:


其實我也不想這麼帥氣,可是我沒辦法控制自己。(遠目)


有時候我帥到讓自己的心都痛了起來。啊!那是心碎的聲音嗎?


我看我還是睡在地上裝落拓比較好,這也許可以解決我過帥的問題?


但即便我睡在地上還是像個落難貴公子,不如還是睡回貓籃吧!(菸)


瞧我沉思的樣子是不是很有氣質啊?我可是一肚子貓草呢!


而且我還是銷售高手喔!前面的任選兩盒特價三千就好,買定離手蛤~


我知道我很有才,不過真的不要再稱讚我了,人家不來了,科科科~


上面是哪個神經病給我亂寫娘炮OS,我明明雄壯威武儼然一付老闆樣啊。


但必要的時候我也能瞬間以萌樣示人。


剛才的不夠萌嗎?我還可以更萌喔!我可以直接從小彬彬變成小小彬喔!


不過私底下的我其實是個憂鬱小生,因為過帥讓我十分憂鬱。


偶爾內心澎派時也會想騎車環島,但身為貓界阮經天,我必須好好保重以免粉絲傷心。


噗浪討論頁面:http://www.plurk.com/p/fb84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