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1, 2009

越來越厚的書

以前我覺得看書一定得看紙本的,這樣讀起來才有FU。這大概跟CD剛出現時,大家還眷戀著LP的心態差不多。可是當買得起的房子越來越小,書架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時,我已經不在乎什麼紙不紙張了。只要電子書閱讀機的技術成熟了,我一定會去買一台來消滅我家的書架。

大家有沒有發現,不曉得是出版商顧及大家的視力,還是想把書本的售價提高,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書本,行間普遍加大,頁面的margin也大幅增加。在不擁擠到無法呼吸的情況下,一個頁面明明可以排進十五、六行,可是有些書竟然只排了十三、四行,搞得一本書莫名其妙就多出數十頁,然後價格也順便加了幾十元。

多出來的頁數除了耗費更多的紙張,也蠶食書架的空間。長此以往,書架的容量只會越變越小,而房屋的坪效也會變得越來越低。換言之,把書加厚不僅不環保,還會墊高閱讀成本和都會區居民的收藏成本。對我這種經常買書的人來說,如果一切都能電子化,內容還能全文檢索,那就太美妙了。

到底台灣什麼時候才能有成氣候的電子書開放平台、通用格式和方便廉價的閱讀機呢?明年一月底的台北國際書展據說有近百個數位出版攤位,規模堪稱歷來最大,不過一時半刻間要出現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似乎是不太可能。在完美的閱讀機和相關配套問世之前,建議出版社還是把書印薄一點吧!

拿我最近買的一本書來舉例好了:


這本書一頁只有13行,一行只有32個字。
而且上下margin加起來竟有6cm!單頁的字數超少。


這大概是全書字數最多的一頁了。
如果把它排成一頁15行,一行38個字,那麼不到190頁就能搞定。
可是它印了267頁,訂價280元,厚度則比190頁多出0.5cm。
結果就是消費者必須多花至少80元,還得浪費有限的書架空間。

星期四, 12月 17, 2009

22坪荷蘭中古屋翻修設計案

這個之前忘了貼上來的設計案遠在荷蘭海牙(其實還有不少案件沒貼),是有數十年歷史的中古屋,共有兩層樓。圖面為做為公共空間的下層(上層為臥室、浴室、客房和洗衣間),格局包含:客廳、上網區、餐廳、廚房、廁所和室內梯廳。居住者為單身男性,因此以有個性、帶點Loft感覺的現代簡約風進行設計。


這是原始格局圖。我應屋主要求把中央下方兩個面對面的櫃子給拆了。
正中央收納櫃兩側的門也改為一扇大面積的玻璃拉門。
右上角的廚房改了開門的位置,原本的門封死變成梯廳的收納衣帽櫃。
新格局如下圖。這是我第一次設計有壁爐的歐洲老房子喔!


這是下層的平面格局圖。中央上方為梯廳、廁所和頂天收納衣帽櫃。


這是有老舊廢棄壁爐的客廳。我在壁爐旁設計了一個閱讀區。
由於當地氣候寒冷,所以設計時不用考量冷氣管線。
廢棄的壁爐拿來掛薄型電視,常用的葉片式暖爐則位於落地窗下方。


歐洲工資很貴,一天工錢大約是台幣一萬八(我想去那裡當工人了!)。
屋主預算有限,因此我替他配置了全間的IKEA傢俱。
但我還是忍不住偷偷在畫面裡擺了一把Eames的經典單椅 :P。


這是客廳的另一隅,左側沙發上方有掛畫軌道。
我在這個空間裡運用了大量的中灰色和深棕色,然後搭配白色的傢俱。
單身漢嘛!這種配色既沈穩高雅又不顯髒。


這是客廳與上網區的交接處,我以紗簾做區隔,紗簾還可以拉得更寬。


左側是由客廳望向上網區和餐廳區的另一個廢棄老壁爐。


從這個畫面可以看到開放空間的開闊感。畫面遠端是用餐區域。


畫面再轉過來一點,可以看到上網區的對面是大片玻璃拉門。
門後是往上層的梯廳、廁所,以及頂天收納衣帽櫃。


這是餐廳。餐桌椅、吊燈、碗櫥、單人沙發、立燈,全都來自IKEA。
我替廚房和餐廳搭配了深灰色易清洗的板岩磁磚,
它與客廳和上網區的淺色實木地板以弧面相接,這樣空間比較不會死板。


這是由廚房望向餐廳和壁爐。
可以看到板岩地板一路「弧」到壁爐和上網區頂天收納櫃的交接處。


這是由餐廳望向上網區和客廳。


客廳的四顆圓球吸頂燈也是來自IKEA,名為Fado。


玻璃拉門後方是梯廳區。右上角是廁所,廁所門邊外側有收納衣帽櫃。


細框玻璃拉門下有軌道,玻璃染黑。
右側的黑色單椅、黑色立燈、灰色畫作,是為了搭配板岩地板。


這是廚房一隅,有微波爐、專業烤箱,和左側大容量的滑門收納櫃。
流理台上、下櫃之間是灰黑色的馬賽克磁磚,用水泥原色填縫。

住在這樣的空間裡,免不了有朋友想來辦轟趴。重點是,應該也很容易交到女朋友吧!?

星期六, 12月 12, 2009

超 high 的 GUNS N' ROSES 演唱會

吼~~~昨晚超爽的。管他Axl Rose是不是已經老了、胖了、高音後繼無力了,光是能在有生之年見到Axl,而且還是復出巡迴演唱的「第一場」,我就覺得老天待我不薄了!


Chinese Democracy,陳雲林來台期間罰他聽100遍!(取材自Youtube)

我老弟特別提早在四點半下班,從香港飛回來聽「Guns N' Roses」的台北演唱會。時間超過預定開唱的七點半,他人還在機場出關,我也還在入場隊伍中緩緩前進。糟的是,當時板橋市中心塞到動彈不得,我估計老弟恐怕八點半才到得了現場。

老弟在電話中對擔心他錯過前半場演唱的我說,1992年他在美國看過GNR的演唱會,當晚的演唱延遲了一個半小時,他沒在怕的。果不其然,老弟八點半臨時買了票擠進搖滾A區,Axl立刻在八點四十分開唱,時間上抓得剛剛好。而七點半準時進場的我,反而在搖滾B區枯等了七十分鐘。

GNR的演唱會舞台效果十足,開場曲〈Chinese Democracy〉的3D中文字幕一登場就教人驚喜不已,後續的熊熊烈焰與煙火爆破更是high翻全場。我對GNR的新專輯不熟,Axl唱新歌時我沒什麼共鳴,可是只要經典老歌的前奏一響起,我就立刻扯開嗓門加入全場大合唱。


Sweet Child O' Mine(取材自Youtube)

我右後方那位白人老兄,從第一首曲子就開始狂野地跟唱,歌詞背得滾瓜爛熟不說,老實講歌聲也相當不錯。我覺得有機會他應該跟林鴻鳴PK一下GNR的歌,看看鹿死誰手。我自己就沒有那麼認真了,除了〈Sweet Child O' Mine〉可以背完整首之外,〈You Could Be Mine〉、〈Paradise City〉、〈Welcome To The Jungle〉我會唱的都只有副歌而已。

整場演唱會我最期待的就是〈November Rain〉。我非常討厭雨天,昨晚一開始涼風徐徐,可是九點半後竟開始飄起毛毛雨,而且雨勢越來越大。然而當這首歌的鋼琴前奏一響起,穿著短袖洋裝已經被淋成豬頭的我,忽然覺得這場雨是個「privilege」,是它讓這首歌曲的現場演出有了令人動容的畫面。

隔著朦朧的雨絲看Axl彈琴,聽他唱著「'Cause nothing lasts forever / Even cold November rain.」,感覺自己彷彿也進入了當年的MV場景。儘管GNR人事已非,台下的樂迷也跟變老,但曾經經歷那個美好年代的記憶,卻在這場大雨裡被一一喚醒。而Axl順勢將歌詞改為「cold December rain」的幽默舉動,更是讓我感受到他在火爆乖戾之外的另一面。


November Rain(取材自Youtube)

講到幽默,昨天Axl說了一則年代久遠的小故事。他說當年樂團剛在L.A.發跡時,他應邀參加過一場派對,席間巧遇「搖滾公雞」Rod Stewart等人,最後還見到了 Bob Dylan。只見Dylan一開口便問他:「你們什麼時候才要錄〈Knockin' on Heaven's Door〉?」

話說GNR早在1987年就將這首歌納入現場演唱會的曲目,但一直沒有推出錄音室版本。身為原創者暨原唱者的Dylan當然知道此事。見到Axl滿臉疑問,Dylan隨即補了一句:「Just give me the fucking money.」原來是Dylan老兄想要有些版稅收入啦!講完這個小故事之後,Axl還不忘提醒大家,「這是真的喔!」


Knockin' On Heavens Door(取材自Youtube)

Axl Rose生於1962年2月,明年二月即將滿48歲,虛歲更是年近半百。要全場暴走飆連續高音,在體力上應該是有些吃不消,因此在演唱中間或穿插各個樂手的獨奏是可以理解的安排。兩位吉他手與Axl相較顯得相當年輕,兩首電影主題曲在他們的詮釋下也頗為逗趣,只是給我的感覺反倒像是Axl的姪子們想在大叔開演唱會時趁機上台亮相。

沒有Slash、沒有Izzy、沒有Duff的GNR演出,終究還是遺憾。Axl也向韓國媒體表示:「與原始團員重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團員都致力於自己的音樂,而我也全心全意支持他們的努力。我想說的是,重點在於支持現任團員並提供最棒的環境,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做音樂。現在我心裡只有Guns n' Roses。」


Welcome To The Jungle(取材自Youtube)

不過,也多虧GNR,我才能第一次在「滾石雜誌」上看到「Taipei, Taiwan」的字眼(其實這本雜誌我也十年沒看了)。滾石雜誌報導,Axl為了來台北而在12/9抵達洛杉磯國際機場,但因為隨行女伴被狗仔隊跟拍,憤而向狗仔攝影師揮拳。不過Axl沒有因此受傷,所以還是順利抵台進行演出。

演唱會結束時已近深夜十一點,但會場周邊的交通仍因此大為打結。我和老弟及友人出場後開始默地默往捷運站移動,不料路邊忽然出現一陣騷動,只見一輛賓士加長禮車(因為剛買了中古車的關係,所以一看就知道是W124車型)由場內駛入車陣。察覺GNR近在咫尺的樂迷們瞬間大 陣仗地湧向黑頭車,同時間也淹沒了路面...。

我已經好久沒這麼high了。今年無論是「音樂航空站」、「Blue Man Group」或「誠品音樂10年」,我總是不痛不癢地遠觀台上音樂人的表演,就像一個事不關己的路人。原本以為年紀越大,對音樂活動就越是提不起勁,不過直到昨晚我才明白:只要來的「咖」對了,一切就對了。就這麼簡單。


Paradise City(取材自Youtube)

相關聯結
Guns N' Roses官方網站
Guns N' Roses官方Twitter
主唱Axl Rose的Twitter
On Saturday 12th December 2009, @axlrose said:

What a way to kick things off!! What an amazing time!! Thank U Taipei!! Thank U Taiwan!! Thanks 2 everyone 4 all the incredible support n' positive comments!! "Talkin' About"...Tommy Fuckin' Stinson!! The best December Rain ever!! Hope 2 see U again!! Wanna tear it up in Korea!!

Guns N' Roses的My Space
Guns N' Roses的Facebook
Mobile01上的相關討論
另一個討論串(都事先告知了,現場還是有一堆人在偷拍,真是羞羞臉!)
[蘋果]槍與玫瑰照例大遲到 鐵嗓征服1.8萬台客
[蘋果]槍與玫瑰破例謝幕 多留台北1晚

星期三, 12月 09, 2009

飯後自由聯想

以下是今天晚上幹的無聊事,歡迎大家補充:


小熊維尼 vs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我們這一家」的花媽 vs 高雄市長陳菊


「哆啦A夢」的小夫 vs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


加菲貓 vs 國民黨立法委員邱毅


「海底總動員」的海龜 vs 前任民進黨祕書長吳乃仁


蠟筆小新 vs 民進黨立委蔡煌瑯


「辛普森家庭」的Mr. Burns vs 民進黨立委柯建銘


「櫻桃小丸子」的爺爺 vs 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


「癟四與大頭蛋」的Butthead vs 資深媒體人陳揮文


史瑞克 vs 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

以下為網友補充:


花木蘭 vs 胡婷婷

星期四, 12月 03, 2009

寡欲而不役於物

這幾天新聞連續報導了英國男子波伊爾「不花錢,過一年」,以及他在免費生活滿周年後,以別人不要的食物「辦桌」邀請兩百五十人一同慶祝的事蹟。而台灣媒體理所當然地將他住休旅車、靠太陽能發電、吃自己種的食物、穿撿來的衣服這樣的行為,處理成一花絮妙聞。可是我們也要把它當成花絮妙聞來看待嗎?

波伊爾的英文全名是Mark Boyle(跟星光大嬸Susan Boyle沒有關係),這位老兄去年就曾因為打算從英國布里斯托徒步走到印度而躍上媒體。今年他架設了一個名為「freeconomy community」(免費經濟社群)的網站,聲稱其目的是為了「透過簡單的分享動作,協助人們與當地社區重新連結。」他說:「分享我們的資源不止對環境有益、讓你省錢,還能與住在附近的人建立友誼。我們稱之為三贏局面。」

波伊爾自稱「freeconomist」,免費經濟實踐者,不過在這個名詞出現之前,我多半以「freegan」這個字來稱呼選擇這種生活型態的人。

Freegan採取的是一種反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他們有限度地參與物質經濟,並試圖在生活中消耗最少的資源。他們彼此分享、崇尚自由,不過一般人對他們的印象往往來自於媒體的負面報導,認為他們就是「在超市外面的垃圾筒裡撿食物」的人。

只不過,比起有限度的參與物質經濟,波伊爾「一毛不拔」的作法似乎又往前了一步。

這倒是令我想起,三年前有位美國記者兼作家茱迪・黎凡(Judith Levine)也幹過類似的事。兩年前她的書推出了中文版:《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記》。當然她並沒有像波伊爾一樣住在車子裡,而且也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可是她書中的一句話卻令我印象深刻:「我告訴自己,我需要的是不消費也要有自信。」

這句話,剛好又與安妮・李歐娜(Annie Leonard)的訴求有些雷同。李歐娜是誰?她就是兩年來締造七百多萬瀏覽次數(應該是不包括Youtube轉載版的瀏覽次數)的動畫紀錄片「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的編寫者與主講者。在片中,她以幽默生動的方式,將一件物品從原料開採→產品製造→分配行銷→消費使用→廢棄處理的過程條理分明地表現出來。

「東西的故事」曝露出全世界都會區人口過度消費、不愛惜物資的事實(所以freegan和freeconomist才有食物和東西可以撿),以及物品在成形前與廢棄後所造成的世界性問題,例如過度開採、毒物污染、低薪勞力等並未反應在售價當中的可怕代價。但看在我眼裡,最可怕地當屬人們無意識地進行著「工作賺錢→回家看電視→物欲被激起→外出消費→工作賺錢支付帳單→繼續看電視刺激物欲→繼續外出消費→繼續為了帳單而工作」這樣的循環。



上述可怕的循環請見16'19"處,看中文字幕版請點這裡(取材自Youtube)

李歐娜說,研究指出我們今日用於休閒的時間比封建時期還要少。換言之,如果物欲變少,工時自然可以縮短。波伊爾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雖然稍嫌激進,可是他不用工作、可以隨心所欲支配時間的自由卻十分教人羨慕。而茱迪・黎凡的不消費,除了可以讓自己更加愛惜既有物資,更有意識地去排除衝動消費,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工時,因為需要支付的帳單已經大幅減少(除非你十分樂在工作,而且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

於是,後知後覺的我忽然發現:免費=free=自由!而免費除了可以用「不消費」來詮釋,其實也可以靠「分享」來達成,這不就是波伊爾設立「freeconomy community」的用意嗎?對我個人而言,整個計劃的重點不在於環保、省錢、交朋友,而在於這種生活方式可以讓人「自由」!

台灣的「freegan先驅」區紀復先生寫過一本名為《愈少愈自由:鹽寮樂修二十年》的書。坦白說我無法接受苦行僧似的生活,但我欽佩他的理念。相較之下,《半農半X的生活》裡所描述的生活方式至少還能維持一點最起碼的生活品質(乾淨衛生,有美感,還有一張舒服的床是必要的)。不過基於本人對於種田偷菜這種事情沒有熱血,而且在鄉下找地蓋房子的計劃也還沒有著落,所以現階段我最可能執行的部份就是降低物欲,愛惜物品。

過去一年來我陸續清掉許多雜物,也接觸了像是《簡樸-艾米許人的生活美學》、《簡樸》、《不浪費的奢華》…等相關書籍。這個過程讓我的物欲降低不少,在購物時也更有自覺。簡單來說就是:一、非必要的東西不買;二,要買就買好一點、可以用久一點的。自由自在、「寡欲而不役於物」才是我應該追求的目標啊。

星期六, 11月 28, 2009

「第四類接觸」攏係假?

根據維基百科所述,美國天文學家暨幽浮研究者J. Allen Hynek在1972年出版的《The UFO Experience: A Scientific Inquiry》一書中,曾將人類與外星生物的接觸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目擊幽浮。第二類是除了目擊幽浮,還看到或感受到幽浮為目擊者及周遭環境帶來的相關物理反應。第三類是目擊外星生物。

後來,這些與外星生物接觸的階段又被加上第四類和第五類。第四類指的是人類直接與幽浮或外星生物接觸,例如被劫持、被檢查、被抓去做實驗等等;第五類則是由CSETI(外星智慧研究中心)進行命名,意思是人類透過自發性的接觸或雙方合作,以一種有意識且積極主動的方式與外星文明進行溝通。

由蜜拉喬娃薇琪主演的電影「第四類接觸」,講的正是故事主人翁──心理學家泰勒(Abigail Tyler)夫婦與阿拉斯加州諾姆市(Nome)居民接二連三遭遇到的外星人綁架、人口失蹤與自殺事件。導演兼編劇Olatunde Osunsanmi聲稱此片改編自真人真事,片商也以「外星人真實影像與聲音驚悚重現(extremely disturbing)」為賣點做恐懼行銷。

我承認我被片中一幕「受害者在催眠狀態中忽然自床上凌空升起」的畫面給嚇到,因為它比「大法師」的經典橋段還驚悚。可是,這種驚嚇之所以成立,完全是基於我對它「信以為真」。我真的以為電影裡那些由當事人和警方所拍攝的畫面是在現實中首次曝光的「真實」影音。

走出戲院,我覺得有點難堪。原因在於儘管我相信外星人真實存在,也接受外星人有好有壞,但我認為多數外星人都懷著善意。他們之所以來地球,是為了協助人類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這部電影強調的卻是人類在面對外星人的強行綁架與人體實驗時,那種脆弱、絕望與無能為力的感覺。

看完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過去對外星人的認知稍嫌天真浪漫,為此還在回家途中認真反省了一番。不過這次的反省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我發現我這個看戲的傻子很可能被導演和片商給耍了。這部電影疑似「造假」的事蹟早在英文網站上吵得沸沸揚揚,只是中文媒體還無人提及。

首先是安哥拉治的警方表示從沒聽說過有這類綁架事件發生,只表示當地四十年來確實發生過二十幾起人口失蹤事件(至今只有九個人從未被尋獲),不過FBI調查得到的原因多半是出於飲酒過量與嚴寒的冬季。接著,由蜜拉喬娃薇琪所飾演的心理學家艾比蓋兒・泰勒也被證實根本不存在。

有網友在名為「阿拉斯加精神病學期刊」(Alaska Psychiatry Journal)的網站上發現泰勒博士的簡介,簡介中還附有一些關於睡眠障礙、情緒問題、催眠治療與回溯療法的文章連結(網頁已移除)。然而這個網站沒有首頁,也沒有聯絡資訊,而且網址域名是今年八月才註冊的。另外,阿拉斯加精神病學研究所(Alaska Psychiatric Institute)的執行長Ron Adler和阿拉斯加心理協會的主席Denise Dillard也表示從未聽過泰勒這號人物。

既然泰勒不存在,泰勒那位因自殺而死去的老公自然也不存在,可是網路上竟然找得到阿拉斯加當地新聞媒體所發出的死訊?原來這也是假的。十一月十二日的新聞指出,環球影業已同意針對為宣傳電影而虛構舊的新聞資料以致損及當地媒體聲譽的事件,以兩萬美金與「阿拉斯加記者俱樂部」(Alaska Press Club)達成和解。

更妙的是,就連諾姆市的市長Denise Michels也跳出來向CNN的記者澄清,電影裡的諾姆市被高山和綠樹所環繞,但實際上諾姆是一個靠海的平原城市。後來IMDB也揭露片中群峰聳立的場景其實是在保加利亞拍攝的。

導演或電影公司當然可以說,我們是基於保護當事人的立場而採取化名,甚至連事件的發生地點也故意變更。可是仔細想想,你會刻意以化名保護當事人,卻讓當事人公開露臉嗎?甚至連病患槍殺全家再自殺的過程實況也毫不設限地公然揭露?可想而知,電影中出現過的「真實人物」的「真實影音」八成也是虛構的。

寫到這裡,我已經不知道這部電影裡還有哪些成份是真實的了。或許,故事是真實的,但導演呈現這個故事的一切相關人、事、時、地、物全是假的。可是,拿虛構的畫面偽裝成真實的影音,實在很欺負人。自以為花錢看到了「首次公開的駭人真實影音」的我,可以請片商退回票錢嗎?

更糟的是,萬一連故事本身也是導演編出來的大謊言呢?我難道該慶幸「外星人果然沒有這麼壞,是利用恐懼大賺其錢的人類比較壞」嗎?

無論如何,我想善意的外星人看了這部電影大概會覺得委屈吧!因為大家透過閱讀新時代書籍,對外星人好不容易有點改觀,如今卻因為一部號稱拍到惡質外星人在半夜三點出來走跳嚇人的電影,使得外星人三個字再一次被污名化。

被污名化的除了外星人,還有催眠。電影中被泰勒催眠,進而重新經歷受害過程的病人們,要嘛精神失常殺死全家,要嘛騰空升起還摔斷脊椎骨導致癱瘓,就連她請同為心理醫師的老友艾波為自己催眠以釐清真相時,也因為在催眠狀態下動作過於激烈也搞到脖子受傷住院。

如果回溯催眠會把個案搞到非死即傷,以後誰還敢去做催眠啊?如果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導致業績下滑,催眠師要不要像阿拉斯加的記者一樣具狀向電影公司求償呢?

最後,我想就我所知補充一下「外星人綁架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催眠治療師Dolores Cannon寫了三本《迴旋宇宙》系列書籍,目前第一集的中譯本已經問世。從書中個案可以得知,某些外星綁架事件的受害者其實前世是外星人,他們是為了進行研究才投胎到地球的,但由於當事人在清醒狀態下並不清楚自己的身份與任務,因而錯把向外星團體回報情資的過程當成是綁架事件。至於惡意的外星人綁架事件應該也是存在的。看完電影後擔心自己被外星人劫持的觀眾,不妨參考一下我之前大致譯寫的這篇「如何拒絕外星人的綁架」!

星期五, 11月 20, 2009

專訪陳一德醫師

【這是我今年五月替「心光網」所寫的專訪稿。】

陳一德醫師原本是位資深的開業牙醫,然而十餘年前赴紐西蘭學習催眠後,卻搖身一變成了合格的催眠師。其後兩年,他藉由催眠協助過無數有緣人。由於深深覺得催眠是十分有效的助人工具,因此1998年他進一步赴美進修催眠課程,成為國內首位經「美國催眠師學會」(NGH,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認可的催眠訓練師。

學成歸國後,陳醫師為推廣催眠志業毅然收掉牙科診所,並於同年創立國內最早推廣催眠課程的「啟發身心靈機構」。基於對身心領域的求知若渴,四十多歲時他以榜首之姿考入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就讀,2004年更進一步成為全球首位獲得美國NGH教師資格的華人。時至今日,他已在國內培訓過上百名具NGH執照的優秀催眠訓練講師。

近年來陳醫師在教學之餘,亦將重心擺在以催眠方式協助癌症病患安頓身心上。他強調,治療來自外在,而療癒來自內在。希望藉由催眠服務,使癌症病患能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建立信心、減輕疼痛、緩和化療帶來的噁心不適,並獲得心靈上的療癒。他甚至提供完整的催眠志工培訓,目的就在於集結眾人之力,以心靈團隊的力量對癌症患者付出關懷、伸出援手,從而建立起溫馨有情的社會。

出國前夕,陳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採訪。面對提問,他首先強調了催眠的應用時機。他認為,身體出了問題應該先看醫生,若是無法根治,可試圖往心理層面尋找病因,若是連心理層面的治療也無法達到療癒效果,則可能必須求助於靈性層面。換言之,由身→心→靈循序漸進才是排除身心疾病的正確步驟。「手斷了當然是先去看外科醫師。若把所有身體的疾病,都歸因於心理甚至是靈性上的問題,直接求助於催眠的幫助可能是不恰當的。」陳醫師幽默地表示。

在交代完療癒程序的基本概念後,陳醫師提及目前佔最大比例的催眠動機是憂鬱症與緊張的親子關係。他舉例,有位焦急的媽媽曾帶罹患憂鬱症的兒子向他求助。此個案是成績優異的旅美碩士,但畢業後卻以憂鬱症為由不肯工作,成了名符其實的「賴家王老五」。

在進入催眠階段前的諮商過程中,陳醫師直指核心地問道:「如果生活馬上就成問題,你早上是否能夠早起出去工作?」。在缺乏改變動機的情況下,他評估個案並無意願接受催眠。

很多問題是父母不斷承擔孩子的問題,又期待孩子改變。也許父母放手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並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大家老是講修行。其實對我而言,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改行為』。」陳醫師語重心長地指出:「若是不願修改行為,那麼讀再多身心靈書籍,接受再多次心理成長課程與治療都不會有太大成效。」

陳醫師認為,許多身體疾病的根源都來自於心靈的問題。過去未治癒的創傷看似被遺忘,其實這些創傷只是由意識掉進了潛意識,而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舊創傷,就成了我們稱為「情結」的負面能量。這些負面能量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甚至形成頭痛、失眠等醫學上檢查不出原因的病痛。但只要藉由催眠療癒舊創傷,這些身體上的症狀通常都會因此不藥而癒。

「心靈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從遠距祈禱的效果和水的結晶便能看出心靈的力量。」陳醫師解釋,「我們抓不到真實的世界,而是活在頭腦概念的世界裡,當我們在概念中改變了心念,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心情和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由此觀點,他進一步說明了前世回溯催眠的成效。

「有些人說催眠不科學,在過程中看到的畫面,很可能是源自於電影或書本的想像。但我們一直把頭腦中的概念當真,也一直被感覺所欺騙,因此即便科學無法檢視前世,也無法實證有鬼,可是當我在催眠中見到祖先說他愛我時,我過去沒有照顧他、不曾祭拜他的愧疚感消除了,如此一來,在催眠中看到死去親人的經驗便有了意義。」陳醫師補充道。

有些被催眠者執著於分辨看到的畫面是真實抑或想像,陳醫師認為,只要能得到療癒,兩者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如果他在過程中見到死去的親人過得很好,在心情上得到平復,那麼他就得到了療癒。」他以神經語言程式學(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觀念說明:「地圖不等於疆域,世界只是我們頭腦中產生的概念。在催眠中看到了什麼並不重要,這個經驗所代表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重點。」

布萊恩.魏思醫師曾在《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一書中暢談來世催眠,但陳醫師對於來世催眠的看法則顯得較為保守。他根據經驗指出,「我在做個案時,個案看到的未來可能和後來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太一樣。因為只要當下的想法一改,未來就會跟著改變。就像算命仙算過去或許很準,算未來則未必。」

為什麼說未來可以改變呢?陳醫師的答案是,「我們生命中的每個決定都在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我原本是牙醫師,但我學了催眠,於是成了催眠師。後來我決定教催眠,於是我又成了催眠老師。現在我教出這麼多學生,我覺得夠了,於是我投入社會工作,幫助一些癌症病患。我的每個決定都在改變我的命運。目前看到的未來只是從現在這一點看到的,但你接下來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會改變這個未來。」

儘管來世催眠頗具變動性,但只要引導者能將結果導向正面,它仍可帶來具啟發性的訊息。「我們做前世回溯,無論再怎麼悲慘,那都已經過去了。那是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釋放掉負面的能量。但未來不一樣,未來還沒有發生,看到不好的未來一定會被影響到。」因此陳醫師提醒:「做來世催眠前一定要告訴個案:你的想法可以改變未來,你現在看到的不見得會發生。打了這樣的預防針之後,個案若是看到悲慘的未來就不至於形成創傷或是負面的詛咒了。」

地球守護者》一書的作者、資深前世回溯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曾經接觸過許多前世非地球人的個案。陳醫師坦言,他也催眠過前世是光、是神、是動物、是耶穌的個案,但他認為前世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從過程中獲得覺察,並做出改變,以免過去的模式一再重複。「你就是上帝,因為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可以利用催眠的方式幫助自己往目標前進,去創造自己的命運。」他再次強調。

那麼身為催眠名師,自己遇到問題時會找人催眠嗎?陳醫師聽到問題後微笑表示,「我們學催眠是要幫助別人自我探索、自我覺察,並期待對方能在覺察中做出改變,所以我們當然也需要這種反省的能力。其實在催眠的過程中,治療師往往會在個案身上發現自己的問題,因此催眠個案也等於在療癒自己,我和個案彼此都在成長。倒不是說我不需要被別人催眠是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因為透過在靜心時觀照自己的情緒,就已經能看出一些自己過去還未放下的經驗了。」

投入催眠十餘年的陳醫師曾協助過無數個案。就記憶所及,他提出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個案回饋:「有個個案有同性戀的感情糾葛,他因為伴侶不告而別而一直想尋短。透過朋友的介紹,他找我做過一次個案。在過程中我試圖讓他更愛自己,也讓他跟對方做一些對談與告別,為這份感情正式劃上句點。」陳醫師欣慰地表示:「催眠前他處於完全不想活的狀態,但結束後他因為創傷平復而轉變,整個人變得很開心。我們在心靈中可以做很多這樣的工作,尤其是可以讓死者與我們對談,以替某些未完結的事件做出ending。」

訪談接近尾聲,我請陳一德醫師為對催眠有興趣的讀者,推薦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他直言催眠的領域太廣,從心靈諮商、心靈成長、身心療癒、激發潛能到強化自信都隸屬催眠範疇,而NLP則是邏輯式地去介紹催眠技巧。不過,他還是精挑細選了六本書,做為催眠知識的入門磚,以下便是陳醫師推薦的書目:

  1. 明日之我》/ 費若奇
  2. 天使走過人間》/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3. 催眠之聲伴隨你 》/ 米爾頓.艾瑞克森 & 史德奈‧羅森
  4.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傑弗瑞.薩德
  5.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傑弗瑞.薩德
  6.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克里虛那南達、阿曼娜

星期三, 11月 18, 2009

23坪老屋變身養生宅

這是一間在盛情難卻之下受長輩所託而設計的房子。室內坪數約23坪,屋齡約30年,原始格局為一個大型開放空間(客、餐廳)、主臥套房、客用衛浴、廚房與工作陽台。前屋主兩年多前曾經重新翻修,因此管線與廚浴設備無需更新。但由於室內裝潢詭異,所以除了保留室內的竹紋磁磚地板之外,其餘的天花板與木作決定全數拆除。

此屋僅屋主一人居住,旅居國外的晚輩回國時偶爾會需要客房。屋主注重風水圓滿,要求進入室內應先見到兼做客房之用的和室,因此儘管客廳面寬小於和室面寬,但最後仍決定依照屋主的意思將客廳擺在左邊,將和室擺在右邊。屋主的第二個要求是要有玄關空間,其中必須有鞋櫃以及能擺放外套與行李箱的大型衣帽櫃。此外,主臥室的空間不夠大,屋主建議挪動主臥與衣帽間之間的隔間牆,將主臥室的面積擴大。

屋主喜愛實木質感,家中現有的施肯柚木傢俱全都都會搬移至新居,因此我在設計前已預先丈量了傢俱尺寸,並按實際比例繪製於3D設計圖中,共計有:主臥室的雙人床架、主臥室靠牆面擺放的隔間櫃,衣帽間靠窗處的梳妝台兼寫字檯,以及餐廳接近廚房處的六層展示櫃。另外,前屋主遺留的一組深咖啡色3+1人座皮面沙發,我也必須擺進圖面。

電器方面,前屋主在客廳與主臥各留下一台分離式冷氣,而新增的和室則另需要一組獨立空調。屋主原有的46吋薄型電視與Pioneer 5.1聲道家庭劇院也會搬至新居沿用,因此如何在不到2.5公尺面寬的客廳裡,讓46吋的電視看起來不至於會大到令人有壓迫感,並保留不摧殘屋主視力的適當觀影距離,便成了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我希望以沉濦又現代的簡約風格來設計這間房子,以符合長輩的年齡與功能需求。以下便是我接手設計時,這間房子的原始格局:

大門位於右下角,右上方是和室預定地,上排中央為客廳,左上方則是主臥。
主臥兩個對外窗之間原本有道隔間牆,由於打算拆除,所以圖面上並未顯示。
左下方是廚房、主臥衛浴、客用衛浴與工作陽台。


這是設計完成後的鳥瞰圖。圖面上的小圈圈是小嵌燈的安裝位置。

接下來就是各個空間的3D解析圖了:



進了大門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依屋主要求而設計的和室。
和室地板稍微墊高,並以細框玻璃拉門隔間,拉門下方有間接照明。
進門左側為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的直式木條,用以區隔出玄關空間。
進門右側為玄關鞋櫃,分上、下櫃,中段凹處安裝有對講機。


這是從客廳望向玄關。進門左側為直式木條,右側為寬120公分的玄關鞋櫃。
鞋櫃後方為120公分深的衣帽櫃。與鞋櫃同為頂天設計,上方皆有間接照明。
衣帽櫃外側有吊衣桿,較深的內側則可擺放大型行李箱與不常用的電器。


這是從餐廳位置望向和室。玻璃拉門位於樑下,拉門後方設有落地窗簾。
做為客房使用時可將落地窗簾閤上以保有隱私。和室地板下方有間接照明。
牆面最上方的線條代表全室天花板只包覆8公分厚度,內嵌超薄筒燈。


這是近距離看和室內部陳設。ㄇ型窗以白色木百葉覆蓋,可享受自然採光。
左側為與電視牆互為前後的頂天收納櫃,右側是將來要擺放佛像的Ikea矮櫃。
此屋原先即已將陽台外推,因此外推處形成一個可以泡茶聊天的小平台。


這是由外推處往內望向和室。遠端是玄關,右側為上方有間接照明的收納櫃。
收納櫃的左側是書架,右側有門片的櫃子是收納和室床墊與棉被的地方。
收納櫃中央的框線,代表電視可以轉過來面向和室,想在和室裡看電視也OK。
由於客廳面寬不到2.5公尺,看46吋的大電視距離實在太近,
因此我將電視主牆內縮至和室內,而內縮的兩側則設計為書架與收納櫃。


讓我們再回到和室外面。這是從餐廳望向和室及客廳一隅。
不難發現和室收納櫃的背面就是往後退縮至和室內的電視主牆。
電視主牆往後退縮之後,電視機距離沙發靠背勉強有將近3公尺。


這是從餐廳望向客廳。客廳冷氣和深咖啡色的3+1沙發是前屋主留下來的。
46吋大電視和Pioneer 5.1聲道家庭劇院則是屋主目前家中現有的。
電視上方安裝了三盞投射燈以製造氣氛,下方有一面置放影音設備的層板。
電視四周的框線如前所述,代表一塊可以將電視180度轉到和室裡的面板。
此外,3人座沙發的後方牆面上亦安裝有掛畫軌道。


這是從玄關望向客廳的另一面,也就是電視牆的對面。


這是從客廳安裝木百葉的窗戶位置往內望向客廳與餐廳。
餐桌所靠的牆面上有一面層板,可以擺放小飾品、相框或調味罐等。


這是從廚房入口望向餐廳與玄關。右側掛畫處為電箱位置。
畫作下方設置層板,層板下方為底部附有小輪子的收納櫃,
用意是為了擋住下方的電信線路箱,需要檢修時可以將收納櫃推開。


這是從和室的玻璃拉門後方望向餐廳。圖面右側是和室裡的書櫃。
可以看見餐廳裡有IKEA的圓形吊燈與必要時可延長為六人座的方形長餐桌。
遠方的開放式層架是屋主現有的傢俱,將用來展示她收藏的wedgwood瓷器。


餐廳開放式層架的右側是廚房入口,未來將以麻質布掛簾遮掩。
右側畫作上方有掛畫軌道。在畫作的右手邊就是主臥室的入口了。


從這張圖可以看見,左下方為主臥室的入口,但進了房門後會先見到衣帽間。
衣帽間靠窗側有大面採光,因此將屋主現有的梳妝台兼寫字檯擺在那兒。
頂天的衣櫃是訂製的,寬160公分,衣櫃對面為大面穿衣鏡。
 

衣櫃左側是主臥的入口。主臥室裡有屋主現有的施肯柚木床架與高隔間櫃。
這個房間窗多,門也多。在風水上,為顧及不讓床頭被房門與廁所門沖到,
再加上床頭不能靠在廁所牆面或是窗戶下方,因此在房內設計一道隔間牆,
將衣帽間與主臥室一分為二,並讓床頭靠在隔間牆上。


這是主臥室的鳥瞰圖,右側是由衣帽間進入主臥區域的入口。
屋主希望在主臥區域鋪設實木地板,以營造溫韾的感覺。
但是這麼一來主臥地板至少會架高3~4公分,一不小心可能會被絆倒。
因此目前仍積極說服較年長的屋主在全家鋪設像我家一樣的PVC木紋地板。
既不會造成室內地板的高低差,也不用因為地板架高而得將現有的門片鋸短。


這是主臥床頭的近照。屋主毫無疑問是位施肯柚木的愛好者。


以上就是這間房子經過更動與裝修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