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8, 2008

牙齒、情緒與疾病

週二我為了撰寫工作上的稿件,去採訪了對整合醫學與牙醫學有獨到見解的毒理學博士陳立川,近年來他致力於提倡為牙齒去除汞齊。

什麼是汞齊呢?它是一種含汞的牙齒復形填充材料。汞與鉛一樣,是毒性極高的重金屬。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我,打破的溫度計和日光燈管不要碰,因為裡面含有劇毒的水銀。可是,我一直不知道,幾十年前牙醫為我們補蛀牙凹洞時所使用的銀粉就是汞齊。這個「銀」不是金銀財寶的「銀」,而是水銀的「銀」。

水銀的學名就是汞,它的合金擺在嘴裡當牙材自然很不恰當。儘管美國牙醫協會認為這玩意被用了一百五十年也沒出什麼大差錯,應該是穩定的化學性材料,然而數十年來多位科學家累積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補牙用的銀粉是會逐漸滲漏並且引發疾病的,這些疾病包括:腦神經病變、心臟病、免疫力失調、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帕金森症、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不孕症、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與兒童發育不良…等等。

我因為沒有蛀牙,所以嘴裡沒有汞齊,不過曾經用銀粉補過牙的朋友,建議您趕緊找間備有全套除汞設備的牙醫診所進行安全移除(陳博士的新書《你補了幾顆毒牙?》裡有介紹移除管道,不過這本書是作者自印,坊間很難買到)。

許多患者在移除口腔裡的汞齊之後,慢性病、過敏症與精神疾病有了大幅改善,顯示汞齊對身體健康確實影響甚劇。在西方,生物醫學與整合醫學都非常重視牙科,這類醫生多半會對患者強調疾病的醫治必須配合口腔的復健。按照中醫理論,臟是實心的器官,例如心、肝、脾、肺、腎,腑是空心的器官,例如小腸、膽、胃、大腸、膀胱與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陳博士指出,他認為口腔也是一腑,把口腔當成一個空心的器官來看待,就能了解它和人體的全盤關係。

我告訴陳博士我的上排門牙有兩顆是牙套,裡面包藏的磨小真牙抽過神經,也就是已經做過根管治療,但顯然二十多年前那位牙醫師處理不當,導致我現在仍深受其害。陳博士瞧了瞧我的牙,像個算師仙似地說:「妳啊,個性膽小,很沒有安全感,而且腎臟和泌尿系統都不好。」我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沒把脈沒看命盤的,他怎麼這麼清楚我是一個有慢性腎炎、經常尿道發炎而且超級缺乏安全感,動不動就受到驚嚇的俗辣?原來,我的牙齒狀況已經說明了一切。

《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也就是說憤怒與肝臟功能有關,而恐懼則與腎臟功能有關,依此類推。我從小就聽中醫師老媽提過這些,所以我知道我的膽小和腎臟有關,可是經絡、臟器和牙齒有關,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陳博士解釋,成人有三十二顆恆齒,每顆牙齒都對應到某種器官和經絡,而如前所述,每種器官又對應到某種身體功能、情緒與個性。「妳缺的門牙位置和腎臟與泌尿系統對應,所以妳膽小,而且身體在這些方面也會出問題。」他理所當然地表示。

接著,陳博士在電腦螢幕上秀了幾張癌症病患的環口X光片(Panoramic X-ray)給我看,不看則已,一看卻是驚嚇連連連。缺了某顆牙又用銀粉補了牙的人,後來得了乳癌(除了對應的經絡與身體部位出問題,有毒銀粉滲入淋巴再進入循環也是另一個致病因素),而某處植過牙的人又得了另一種難以根除的重症。這些疾病與牙齒的關係十分微妙,令我當場好奇地想將這些知識全部學會。

由於這些資料必須上過陳博士的「養生三環」課程(為期四個月、學費兩萬五、下次開課是明年四月)才能取得,或是等他不知何年何月有空時將課程講義整理成書籍出版,因此迫不及待想吸取新知的我,回家後決定自己上網找資料。果不其然,我從德國的「傅爾電針」(EAV,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註一)一路搜尋到日本的「良導絡」(註二),終於找到了幾張詳盡的牙齒與器官對應圖表。

剛才請老公張嘴讓我檢查,意外發現他缺了三顆牙,而且這三顆「遇缺不補」的牙對應到的器官正好是互相表裡的「肺與大腸」。肺主皮毛,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他久病不癒的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此外,這三顆牙對應的個性描述也和我所認識的他大抵相同,因此,我猜想如果把這幾顆牙給補好,對他的病情或許有些幫助,倘若能夠扭轉性格,那就更美妙了。好,我知道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個圖表上寫了些什麼?所以我特別整合了兩張圖表、將它翻譯出來並重新繪製,現在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自己的某顆牙齒和身體上的疾病是否「不約而同」地出了問題。


牙齒、器官與情緒關連圖(點小圖看大圖,U是上排,D是下排,L是左邊,R是右邊)
以上是非醫學背景的我所做的初步翻譯,若有錯誤尚請見諒!


比對無誤的朋友歡迎留言應証,因為我還挺好奇的。不過比對出來之後該怎麼辦?補了銀粉的牙齒又該怎麼移除有害的汞齊?這些問題我想有興趣的人還是直接詢問陳博士比較妥當。

註一:德國的傅爾醫師(Dr. Rhienhold Voll)對中國的針炙有深入研究。他發現穴道電阻的變化,進而於1950年代發明了EAV(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這種電針技術。

註二:日本的中谷義雄博士在實驗中發現,臟腑機能的異常會使人體十二條經絡的電流值產生變化,並可藉由電子儀器測得相關的反應數值。1957他發表研究成果,即著名的良導絡診療學。

2009/10/23補充:陳博士特別來信,我將內容轉貼在留言板(第28則)內,請對本文有興趣的各位一併閱讀了。

星期一, 12月 22, 2008

太多了!全部清掉

上週四抽空去圖書館窩了一下午,把《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再重讀一次,結果又激起我清除家中「雜物」的興緻。其實我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空間排毒」的工作,像是兩週前我才又捐掉近百本書。然而基於某些心理因素,有些東西我就是捨不得處理,好像非得將它們堆放到一定的時日,我才有辦法毫不留戀地將它們請出家門。

好比說保健食品。我媽生前酷愛採買保健食品,也經銷保健用品。她往生後,我接手了數箱月見草油、納豆錠、硒錠、維他命B群、大棗精、海豹油,和一大堆紅外線與微量元素產品。說實在,儘管這些東西都有益健康,可是我完全不愛吃,一個人也吃不了這麼大量。找了廠商想退貨,卻沒人願意理睬,捐給人家又怕不對症,反而損害他人健康。所以這些玩意兒便一直堆在收納櫃裡,直到兩年後全數過期。唯有這樣,我才能狠下心將它們一股腦地丟棄。

然而最讓我困擾的,還是老媽那些多到得用大箱子裝的各式水晶、保健儀器、各式鍋具、手工藝材料和衣物飾品,它們始終佔據著我家衣帽間裡有限的空間。雖然她的衣服我老早捐出九成以上,可是剩下的東西我還是不知該如何處理,總覺得水晶要交到識貨的人手裡才對,若是有人願意收購更好。再者,毛線、鉤針、布料這些手工藝材料,也希望找到真心喜愛的人接手才不至於浪費。可是這些人在哪裡?我根本不知道。於是這麼積啊積的,過了兩年多它們依然紋風不動地待在角落裡不見天日。

對我而言,自己製造出來的雜物好清理。書買了不看,送人便是,衣服不合意了,捐出去便是,反正這些東西都是當初自己花錢買的,想怎麼處理都行。可是繼承來的遺物在處理上卻非常棘手。媽媽會不會希望我留著呢?她當初花很多心思才收集來的,我這樣處理掉會不會太對不起她?這個儀器好貴,有一天我應該可以把它網拍換現?總之,面對媽媽留下來的東西,我總是百感交集地下不了決定。

十八世紀的英國建築師William Morris曾經說過,「你的家中不該有任何東西是不好看,或不實用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一書的作者Peter Walsh也說,「如果你珍惜一樣東西,你就必須對它表現出它該得的珍惜與尊重。否則,它就不該放在你家。」他認為,「決定你家是否該有某樣東西,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樣東西是否能幫助你更接近你期望的生活願景,還是它只會阻礙這樣的願景?」到底該不該拿現階段用不著的東西來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答案其實相當明顯。


以上是忙碌兩天的戰績,擺滿將近一坪的面積。

就這樣,我再次檢視了媽媽留下的物品,心裡想著Peter Walsh的千叮萬囑:「這樣東西並不是這個人。」然後開始打包。這兩天斷斷續續整理十七個小時的戰績是:男裝兩大袋、女袋五大袋、配件一大袋、床單被套一大袋、CD三百張、玩具雜貨兩大袋、廚房用品一大箱。整理完畢之後衣帽間和廚櫃變得異常清爽,客廳的CD櫃也因此空出一大半。下週我還打算繼續整理書房收納櫃,目標是把那些一直幻想有天能抽空網拍賣掉的小家電和大量雜貨,全都分門別類地捐出去,並且將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看的雜誌剪報整落丟掉,CD則拿去二手店換現金,金額再少我也認了。

以下提供一些可以捐助的公益單位供大家參考,如果各位手邊剛好也有用不著但是可以分享出去的物資,不妨參考看看:

【捐書、電腦、樂器和運動器材】
  • 單位:建和書屋
  • 地址:台東市建和二街七巷15號
  • 收件人:建和書屋(陳爸0938-516-607)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舊衣】
【捐舊衣、物資】
  • 單位:大眾愛心工作站 
  •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同榮路277號
  • 電話:04-24263374(陸清海)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傢俱、二手商品】
  • 單位:光仁二手商店(髒的絨毛娃娃及使用過的棉被、枕頭不收。)
    光仁忠孝店: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17巷2弄14號 2721-8924
    光仁國興店:台北市國興路22號 2305-3961
    光仁耕莘店: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362號(耕莘醫院A棟B1) 0966-019-912
    環保小尖兵: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403巷1號 2691-9214
  • 方式:若需派車載送,先撥打2691-9214找黃老師或謝老師聯絡派車時間。

12/23更新:收納櫃也整理完囉!雜物超級多,不過左下角的小步不算雜物啦 XD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推薦書《世界名家椅經典圖鑑》

上週末逛水準書店時意外買到一本很棒的書,不推不行。它的名字叫做《世界名家椅經典圖鑑》,由一家我先前沒聽過的樂活文化出版社編輯印行。看摺頁裡由他們出版的書,大多是指南啦大全啦攻略啦手冊啦這一類的實用書,內容多半圍繞著瑜珈、自行車、健跑、動物飼養之類的主題,在這些走趣味教科書路線的書裡夾雜一本介紹經典傢俱的書,還真是挺跳tone的。

三年多前,某大出版社曾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寫一本類似「經典名椅白痴入門手冊」的書。我自忖程度不到(根本就才剛入門),再加上編輯要我自行搞定所有圖檔,以至於我連半點想寫的念頭都沒有。這種介紹傢俱的書,圖片最重要,沒圖啥也甭提了。可是我又沒有家財萬貫,家裡生得出這些椅子可供拍攝,台灣收藏經典名椅的人我也不太認識,就算認識,品項恐怕也不夠齊全。難不成要我飛到歐洲Vitra Design Museum去情商借拍名椅嗎?我想就算拿版稅來貼補旅費也肯定不夠,所以這件事情便就此打住。

這種必須砸大錢追根究柢的圖鑑書,我自認為還是最適合由日本人來編。當地經典傢俱市場成熟,代理商多,收藏家也多。因為可預期的銷售量大,出版社也比較有預算精心製作這樣的書籍。也因此當我在書店翻了幾頁,發現這本書的圖片相當精美之後,忍不住懷疑這是日本人編的書。果不其然,由版權頁得知,這本書的原出版社是「枻出版社」(EI Publishing),原書名則是《初めてのインテリア名作・定番チェアの本》。

此書的編排以Q&A為架構,在回答中順便帶出各大設計師的風格、背景與作品年表,每件單品都有附圖,就連尺寸也清楚標示,中文書市能有這樣的譯本出現(蕭雅文/譯),真是佛心來的!更棒的是,它連經典燈飾、知名傢俱商的品牌歷史,甚至於「mid-century」各設計師之間的關係都花了不少篇幅報導。我將目錄貼在下面,對經典傢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只是小心別一時衝動,又手滑敗了傢俱回家唷,畢竟這些單品可都貴到嚇人呢!


PS. 此書第65頁提到Eames夫婦設計的「Plywood Elephant」從未進入製作與量產階段,這段文字不夠update,因為大象合板椅從去年開始已經變成商品了,而且在台灣也買得到喔!

星期六, 11月 29, 2008

外星人就在你身邊(下)

七月初曾經寫過兩篇與外星人有關的文章。當時我將文章標記成上篇中篇,可是預計完成的下篇卻一直難產。拖著拖著,竟然就過了四個多月。這段期間,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從一個單純的相關訊息愛好者,變成一個可以親身採訪特異人士與專家達人的觀察者與間接參與者,接觸的面向也更廣,可是我萬萬沒想到,我竟有機會與「外星人」對話!

昨日我約訪呂應鐘教授,在採訪過程中發生一段奇妙的插曲。呂博士是超心理學、生死學與基因營養學專家,更是國內著名的幽浮(這兩個字就是由他率先譯出)和宇宙生命研究者,譯作與著作等身,截至目前為止已達九十九種。我十二月中旬想規劃兩篇與外星文明有關的報導,採訪對象中外各一,而國內部份,自然是以這位「台灣飛碟學會」的創會理事長為首選。

呂教授原本邀請我們到他家做採訪,然而他對我兼差寫稿的網站頗感興趣,於是改約在公司受訪,順便參觀一下。我拿了收藏已久的絕版書《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給這位初次見面的作者簽名後,隨即展開了聊天般的問答,在座的除了我和呂教授,還有另外兩位同事。我們四人聊了生死學在台灣的發展、呂教授目前致力推廣的基因營養學,以及外星文明與古文明、宗教經典、新時代思想之間的關係。呂教授博學多聞,聽他說故事非常有趣。

在採訪告一段落之際,有位新同事A上樓找人,見到呂教授,便順道向這位稀客打了聲招呼。我並不曉得A有敏感體質,可以接收異次元訊息,也因此,當她忽然表示有「外星訊息進來」時,我有些傻眼。她說,過去她從未接收過來自外星人的訊息,感覺很怪、也很新奇。由於在座的呂教授是位外星專家,加上我最近見到不少通靈人,對這類訊息見怪不怪,因此我心想,或許外星人一直試圖與呂教授溝通,可惜苦無機會,這回逮到一個現成的「媒介」,自然想藉機傳遞一些訊息。就這樣,受訪的主角變成了借新同事之口說話的外星人。

第二段採訪一開始,A表示她感覺外星人融入了她的身體,企圖透過她的肉眼來觀察呂教授。這個外星人是一股能量,並沒有形體,而與其說造訪的是「一個外星人」,不如說在場的是「一團外星靈體的能量」,但是為了敘述方便,接下來我還是統稱他們為「外星人」。外星人透過A表示,他們是呂教授的老鄉,意思是,呂教授的靈魂也是外星來的。此時,A睜大眼睛,直盯著呂教授瞧,似乎正好奇地打量著這位老友生為地球人的樣貌。看了一會兒,外星人做出了結論,他認為呂教授長得和以前差不多,只是當外星人時他的個頭比較小。

這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既然外星人都自己找上門了,自然得問問他是打哪兒來的,長相又是如何?外星人解釋,他們來自很遙遠的星系,地球人並沒有為他們的星球命名,所以也就無從告知。至於長相嘛,他們全都一個樣子。由於外星人有話想對呂教授說,因此我們便將發球權交給呂教授,由他親自提問,我們只是在一旁觀察,偶爾插嘴代呂教授詢問一些與他未來發展方向有關的問題。

外星人說,他們一直都在地球上,試圖協助人類提昇意識,並將愛與和平傳遞到人們心中。呂教授在寫作時他們也從旁提供協助。呂教授聽了之後坦言,他寫書的速度非常快,還舉了《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為例。當時他前後閱讀了《阿含經世紀經》三次,期間相隔三、四個月,但只是畫些重點、在腦中思考架構而已,並沒有詳細思索文字的詮釋,直到四個月後的某一天,他「感覺」該開始坐下來寫了,便將佛經及稿紙攤開,然後自然地書寫出以科學詮釋的句子,下筆有如神助。

呂教授表示,他知道那是他的Wholeself(全我、自性、空性)在傳達信息。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呂教授的文字著作相當多產,卻又能持續提出有別於地球人視野的創新思維,例如以外星文明和宇宙生命的多次元觀點,來詮釋《聖經》和多部佛經中諸多超乎常理的部份。「曾經有法師看了我寫的書之後,才對佛經中的某些描述恍然大悟。」對於用不同的方式詮釋經典還能得到佛教界人士的認同,呂教授感到欣慰,因為還算有人看得懂他要表達的宇宙意識。

由於其他對話事涉呂教授的個人隱私,所以就此省略。不過雙方談話結束後,外星人倒是透過A詢問在座人士有沒有問題要問他,感覺上頗為親切,因此我也就老實不客氣地開始發問。「傳說地球裡面有住人,這是真的嗎?」地心有住人這件事已經傳很久了,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外星人答:「地底下確實有住人,是外星來的,他們從地球剛生成的時候就已經住在裡面了。」沒有要出來的意思嗎?我問。「沒有,人家住得好好的幹嘛要出來?」外星人很直率地回覆。「地球上有許多地震和海嘯,都是因為有地底人的協助,災情才得以減緩。」外星人沒有提到颱風,顯然離開地面的事情,地底人比較難以插手。

我接著問,「月球人造說」是真的嗎?因為網路上流傳著月球「中空」的說法。外星人似乎懷著笑意回答說:「妳以為地球人有能力造出月球嗎?」我解釋,我的意思是,月球是不是自然生成的?他答:「是,月球是自然生成的」。順道一提,我在《72小時第三類接觸》這本由洛杉磯時報退休記者所寫的外星人接觸實錄裡,曾經讀過新綠星人(Verdant)過去一千年來一直將太空船停在月球背面偷偷觀察地球的說法。

我對麥田圈也非常感興趣。《麥田圈密碼》這本書曾鉅細靡遺地介紹作者對麥田圈所做的相關研究與第一手資料,然而每個麥田圈圖案所蘊含的力量與意涵,至今仍是謎團。既然眼前有個外星人,而研究者多半認為麥田圈是外星人搞的鬼,此時不問更待何時?於是我對替外星人傳話的A說:「可不可以請你告訴我們麥田圈圖案的意義?挑幾個重要的來講就好。」說罷,我隨即將同事那台顯示著麥田圈圖案的筆電遞給他看。外星人看了看麥田圈,做出一個令人噴飯的回答。「那些不是我們畫的。」外星人說,那是別的星球的外星人畫的,他們不方便解釋別人的作品,所以這個問題只得不了了之。

西元2012年的「世界末日說」與屆時可能出現的「黑暗三日」現象,是我近期非常關注的議題。先前採訪時,曾從某位受訪者口中聽到過更驚人的預言,令人有大難臨頭之感。其實關於2012年的預言眾說紛云,有人說人類將就此揚昇至第四次元,也有人說人類將遭遇一連串的天災人禍與生態浩劫,包括太陽被光子帶遮蔽,電器無法運轉,地球上不見天日,農作物枯萎,人類因此缺乏氧氣等等。我問外星人這些災難是否真的會發生?如果會,我們需要做那些具體的準備來因應這些災難?

外星人說,「災難會不會發生,端視地球人類的意識是否能夠提昇,我們也說不準。」這些話和我從書上看到的如出一轍。他接著表示:「災難有時只是一種象徵,非得有災難發生,人類才能懂得一些事情,意識才能因此提昇。」如今暴力、貪婪、歧視、破壞自然資源等惡行依舊不停發生,或許人類真的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種吧!若真有災難發生,那也只能解釋為地球人的共業了。

此時,同事問外星人能否對在場人士的生命藍圖或是此生的使命進行個別解讀。外星人說,「我們沒有『個人』的觀念,我們是一體的,不分彼此,所以外表長得一模一樣。」他覺得地球人的觀念很奇怪。「我們認為,注意彼此之間共同的部份比較重要,而不是將焦點擺在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如此我們才能合為一體。」

才說完,A忽然以自己的身份脫口說出:「哇!我覺得這句話好有深度,這果然不是我的智慧能說的出來的話。」我也覺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如果我們一直著眼於彼此不同的地方,自然會形成批判,而一旦生起分別心,地球人的意識就只能一直處於小我的分裂狀態。看來,我實在應該把這個真知灼見抄在桌面上每天讀一次。

對話告一段落,外星人表示該走了,於是說了聲掰掰,A則戲稱自己是「退駕」,不過我們都覺得收獲頗豐,並且十分感謝A願意擔任溝通橋樑,「協助地球人與外星人進行雙邊交流」。這是一次相當奇妙的經驗,無論讀到這篇文章的人相不相信,我都覺得當時「外星人真的就在我身邊」呢!

星期四, 11月 20, 2008

我不是來侵略藍星的!

我最近在譯一本名為《Indigo Adults》的新書,內容談的是「靛藍成人」。但在談「靛藍成人」之前,不得不提及近幾年深受關注的「靛藍小孩」現象。各位若對「靛藍小孩」(Indigo Child)有些許瞭解,或許知道這些氣場呈現靛藍色的孩子們,往往因為在家庭與學校中適應不良,行為超乎常規,而被家長和老師貼上注意力缺乏症(ADD)或過動症(ADHD)的標籤。

這些靛藍小孩具有:意志堅定、固執、富創意、有藝術天份、具直覺或通靈能力、孤僻、獨立並引以為傲、深切渴望協助世界等特徵。他們多半能立即感受到陌生人的誠信程度,對謊話也相當敏感。當無法容忍謊言與不正直行為的人佔了社會上的大多數,絕對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巨大的轉變。根據博士靈媒朵琳・芙秋(Doreen Virtue)在《養育新世代靛藍小孩》一書中所言,這些靈魂來自外星的小孩,降生地球的目的正是為了帶領地球提升意識。


儘管靛藍小孩多數集中在1978年後出生,但不少成人與上述特質亦頗有連結,朵琳・芙秋對這種現象的說法是,有這些特質的成人很可能是靛藍小孩的先遣部隊,負責先來地球上搜集資料。在溫蒂・查普曼(Wendy Chapman)的網站中,曾羅列擁有靛藍靈魂(Indigo Soul)者的特徵,在此我稍稍譯出幾項:
  • 非常聰明,儘管他們可能沒有以「正常」的方式表達。
  • 有創意,喜歡動手做。
  • 老是問為什麼,尤其是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情時。
  • 經常造反又抗拒權威,儘管他們可能不敢表達。
  • 對於他們認為破敗或無能的體制,例如政治、教育、醫療與法律,感到憂心忡忡。
  • 經常生氣,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力被剝奪。對於「被老大哥監看」,他們可能覺得既恐懼又憤怒。(謎之音:野草莓?)
  • 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欲望,想去做一些能改變和改善這個世界的事。
  • 對傳統的美國夢──朝九晚五的工作、婚姻、平均生育2.5個小孩、住進有白色圍籬的房子等等──感到灰心或抗拒。
  • 對政治疏離或憤怒──有一種你的意見沒價值,而結果其實也無關緊要的感覺。
  • 可能感受到人類存在的沮喪、絕望和無助,而且可能為「我何以在此?」的問題所苦。
  • 對世俗的、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不滿,尤其是在階級制度的權威結構中。
  • 對他人深具同理心,但往往無法忍受愚蠢。
  • 在情緒方面可能極度敏感,包括立刻嚎啕大哭(毫無防備),或相反地不表現出任何情緒(充滿防備)。
  • 在控制怒氣方面可能有困難。
  • 年紀輕輕就對通靈或靈性感興趣
  • 有很強的直覺。
  • 有隨興的行為模式或心智風格(「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狀),可能難以專注於被指派的工作,可能在談話中頻頻改變話題。
  • 可能對達成更高的靈性連結帶有強烈的意圖。
我記得,剛看完《Indigo Adults》書尾引用的「靛藍靈魂」檢測表時,心裡立刻有種「這好像是在說我嘛!」的感受。或許我沒有非常聰明,但是喜歡動手作、愛問為什麼、反權威、對體制感到憂心忡忡、排斥傳統的人生規劃、對朝九晚七的工作感到不滿、在談話中頻頻改變話題等等,都是我的性格之一。對於「對他人深具同理心,但往往無法忍受愚蠢。」這句話,我尤其感到認同。

儘管許多人認為靛藍小孩是破壞群體秩序、打擊父母自信心的怪咖,但是自封為「靛藍成人」,我倒擔心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畢竟上個世紀的大預言家艾德加・凱西(Edgar Cayce)曾經表示,靛藍色的氣場代表各式各樣的求道者,他們一心追尋理想或是宗教體驗。而在脈輪系統中,靛藍色更代表了「第三眼」(Third Eye)能量中心的顏色。如果我被貼上靛藍成人的標籤,我反而會覺得與有榮焉哩!

在此先提一下我近日的工作。最近我採訪了不少身心靈界的知名人士,而他們多數具有通靈能力。倒不是我刻意採訪通靈人士,事實上,除了本身職業就是靈媒的外籍受訪者之外,有好幾位頂著歐美博士頭銜的本地高級知識份子,也出人意料地擁有接受異次元訊息的特殊能力。他們或是看得到人體的氣場色澤,或是聽得見深具洞見的聲音,偶爾能夠靈魂出體實際神遊異地,抑或在清明的夢境中與死去的朋友閒話家常。

伴隨採訪者身分而來的「好康」,就是三不五時會被異能者提點一下未知的前世與凡人不可知的未來。話說我在接受這份工作前,曾被一位旅居歐洲的異能者告知,我來自一個音樂與藝術層次很高的星球,由於該星球十分美麗且人心純淨,導致我來到地球以後相當不適應,因此形成了不停抱怨的性格。這句話,似乎暗示我上輩子是個外星人。其實從多洛莉絲・坎南(Dolores Cannon)的前世回溯催眠記錄作品《地球守護者》一書可以得知,這個星球上確實存在著以往欠缺地球生活經驗的「地球新鮮人」,而這種初次胎股至地球的人,經常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在接受這份兼職工作後,我又被一位留學法國鑽研戲劇的靈媒告知,我來自一個紫紅色的星球,而且我的靈魂是靛藍色的,甚至接近黑色。我請她透露這顆星球的名稱,可是她說名稱被訊息來源給封鎖,無從得知,我為此感到相當不解。沒多久,辦公室裡又出現一位父母能說外星語、從小就有靈視能力的年輕靈氣(Reiki)師父。同事好奇地向她詢問我的「來歷」,她又脫口說出我是外星人,而且前世還是個成天盯著電腦螢幕的「資訊人員」。這麼說來,我會成為一個成天掛在網路上的宅女其實是因為「積習難改」XD。

沒想到,上週由於工作關係,我又見到一位奇人,她正是最近剛出版新書《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的許麗玲老師。擁有宗教人類學博士學歷的她,多年來沉浸於宗教儀軌與原住民社群文化的研究上。在研究過程中,她意外獲得了感知大自然訊息的能力。那天在同事的慫恿下,她定神看了一下我的「來歷」,沒想到她也說我的靈魂來自一顆粉紫色的星球,而且毫無疑問是個外星人,而粉紫色和紫紅色似乎指向同一個星體,很明顯,有兩位異能者都認為我不是「藍星人」。

根據《地球守護者》書中的催眠資料透露,許多人的靈魂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球,有些靈魂還來了不止一世,而目的更是包羅萬象,例如,有些是來觀察地球人類的,有些是來搜集資料的,有些是來與地球人混血進而提昇人類意識的(例如淡化暴力與貪婪的基因),有些則是來提供服務、展現光與愛的。不久前有位教授友人告訴我,他曾被本地仙姑告知前世是個外星人,而且仙姑還在星系圖鑑上清楚指出了他的來源。因為有前例在先,對於這顆紫色系、且極可能擁有高度音樂與藝術成就的星球,我也就更感好奇了。

抱著想「尋根」的心情,我冒眛地問了許博士「我老家」的名字,然而許博士卻回覆說「我說了妳也聽不懂。」經不住我的央求,她還是心軟了。緊接著,她發出一連串夾雜著高頻音率的聲音,聽得我一頭霧水。原來,此星球在地球上還沒有名字,因此她只能模擬外星語以原音傳達。這種聲音,感覺有點類似先前我寫過的中國異能者「谷丫」所說的天語,大概是頻率不同的關係吧!聽了讓人頭疼。而既然「我老家」在地球上連個名字或代號都沒有,可以想見哈伯望遠鏡大概也拍不到它的身影。

此時,許博士又被好奇的同事追問起我的外星身份。只見她不疾不徐地說,「妳擁有將物質轉化成靈魂的能力。地球上有許多來自這個星球的隕石,妳是跟著這些隕石來的。其他沒有轉化能力的隕石到了地球之後就只是隕石,可是妳有巫師的轉化能力,所以妳將隕石轉化成了降生在地球上的靈魂。」許博士的意思似乎是,我是附著隕石來到地球上的,隕石是我的來到這顆藍色星球的載體。因此我詢問,坊間有許多隕石首飾,基於與隕石的連結,我是否該在身上佩戴隕石飾品?許博士聽了之後表示同意,說是我佩戴之後可以增強能量。只不過,這些通常被搞得很民俗風的飾品多半不合我的調性,如果有機會,我會想擺一顆在案頭,至於佩戴,就看哪天Tiffany能推出鑲有隕石的銀手鍊了XD。

擁有許多靛藍靈魂的特質,又被幾位異能者告知我的靈魂來自外星,讓我對自己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適應不良的宅女多了一種解釋的線索。最近《地球守護者》再版,我為它設計了新封面(如上圖),並受編輯大人之邀,在書腰上寫了一句推薦文。我寫道:「這是『地球新鮮人』揭露的第一手外星資料。看完這本書,我也好想回母船。」以前看外國影集時,經常見到賤嘴角色虧別人是怪咖,還要人家快點「back to the mother-ship」,暗指被虧者是腦袋不正常的「外星人」。不過,若是真的有機會回母船,我應該會立刻動身吧!前題是全家都要拎著走,包括三隻貓。

星期四, 10月 09, 2008

笨蛋,問題不在收納

陸續接過幾個室內設計案。屋主們不約而同地要求我規劃出足夠的收納空間。其實我常想,什麼叫「足夠」?是要依屋主現有的物品數量來估計?還是依兩年後的、十年後的物品數量來估計?如果屋主喜歡屯積雜物,個性節儉、念舊,東西永遠只進不出,那麼無論設計師精心規劃了多少收納空間,相信到頭來都不夠用。

在規劃收納空間前,清除雜物絕對是必要步驟。木作經常佔去裝修預算中最高比例的金額,而除了天花板和門片,木工師傅施作最多的大概就屬櫃體。一個八尺寬的訂製收納櫃少不了要四萬塊,費用不低。東西少了,需要的櫃子自然就少,如此一來,省下的櫃體施作費用便相當可觀。再者,雜物多半不值幾文錢,花大錢訂做櫃子去裝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怎麼說都是一件蠢事。

對我而言,棉被也屬大型雜物。若有機會和屋主的長輩們溝通,我必然會遇到「棉被要擺哪裡?」這樣的問題。老一輩的人認為棉被是嫁妝,同時也是招待留宿客人的必備禮數,因此家裡總習慣堆上幾床備用品。可是現在年輕人能負擔的房子坪數不大,留宿客人的機會也少,擺放額外的棉被來佔用有限的空間實在相當無謂。

然而有些屋主,明明沒有那麼多東西,未來也沒有增添家庭人口的打算,卻偏偏像見不得牆面空著似的,非要釘上成排的櫃子不可。而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家中一旦有了閒置的櫃子,居住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買東西去填空,結果東西越塞越多,櫃子到最後一樣是不夠用。可以想見,下次換屋時,屋主還會要求訂製更多、更大的收納櫃。


現在「收納術」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坊間一堆教導大家聰明收納的書籍和節目。可是,我真心想說一句:「笨蛋,問題不在收納!」過度消費、不合時宜的傳統、懶惰、貪小便宜、心裡放不下、以「收藏」之名行「屯積」之實,才是使收納變成一種普遍「問題」的根源。《不浪費的奢華》的作者金子由紀子便曾在書中提及:「雖然電視或雜誌上介紹各種收納術,但是如果沒有令人傷腦筋的東西,收納技術也變得可有可無。」

金子女士在日本大力倡導「不持有的生活」。所謂「不持有的生活」指的不是省吃儉用或是搞到家徒四壁的節約生活,而是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的生活,她認為符合以下四點的物品都不值得持有:

  一、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二、不留戀的物品。
  三、無法回歸自然或轉讓他人的物品。
  四、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風格不符的物品。

換言之,只要是可歸類於上述四點的物品,都可以用以下七種方式來克服持有:

  一、不拿。(不拿粗製濫造、自己也不需要的免費贈品。)
  二、不買。(不貪便宜買用不著的折扣品或不耐用的十元商品。)
  三、不儲存。(保鮮膜一年能用幾捲,有必要屯積嗎?)
  四、丟棄。(沒用的東西與其長年擺著佔位置,不如直接丟掉。)
  五、替代。(沒有漏斗,用塑膠薄板捲起來也能替代啊。)
  六、借用。(麵包機和縫紉機一年會用幾次?不常用的就用借的。)
  七、沒有也無所謂。(只買真正喜歡的,只是「過得去」的折扣品就免了。)

想過「不持有的生活」,必須做到物盡其用,也就是「不浪費」。金子女士認為,不浪費的意義包括「4R」,這四個R分別是:reduce(減少浪費)、recycle(回收資源)、reuse(重複使用)和repair(修理物品)。

舉例而言,十元商品店的生活用品既不耐用,又可能含有毒素(因為多半是中國製品),造型上通常也缺乏美感。自以為節約而買進便宜貨,結果卻因為東西不耐用或不值得修復,而造成用過即丟或重複購買的情形,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買讓自己心情愉快也負擔得起的優質日用品,然後長時間地使用它、儘可能地保養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節約。因為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委屈自己用廉價品,自然不需要花額外的錢去填補莫名的空虛感。

根據統計,居住在27坪公寓中的日本家庭,屋內平均擁有超過四千件的物品,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剛讀完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本書。作者吉田太一在書中問道:「你的珍藏哪天會變成『遺物』呢?」在處理往生者遺物的過程中,吉田先生見過數量龐大的A片收藏,也清除過淹沒地板、高度及膝的雜物堆,甚至還整理過惡臭撲鼻、垃圾整整堆了八年沒倒過的神秘豪宅。這些遺物,不僅反應了往生者的生活樣貌,大量的雜物與收藏更為家屬們帶來了十足的困擾。

七十七歲的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到,她有個朋友為了清理婆婆留下的一千多袋遺物,花了半年的時間。可是她母親生前就把所有衣服都送人,只留下兩件和服和毛衣,以及搭配和服穿的一雙夾腳拖鞋。母親往生後,他們才花半天就將遺物整理完畢。「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要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不重要的東西才會被稱為雜物,可是這些不重要的東西,卻在生時影響我們的居住品質,在死後影響家屬的生活品質。從收納談到清除雜物再談到遺物處理,我想表達的是,擁有龐大的收納空間或是學會收納技巧並不是解決「收納」問題的萬靈丹,重點在於調整心態並去除屯積雜物的惡習。時時考慮死亡這件事,記著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不傷害地球、不影響他人的前題下用力享受人生,確實能幫助自己有效遠離雜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星期我還會再處理掉兩百多張再也不會聽的CD和一整櫃再也用不著的雜物。大家不妨一起行動吧!

相關文章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這篇是《雜物再見啦!》的書摘)
如何做個可愛的老人?(這篇是《晚年的美學》的書摘)

星期一, 7月 07, 2008

外星人就在你身邊(中)

我希望能與外星人做「第三類接觸」。當然,他們要是先轉換成地球人的樣子,我比較能在第一時間不做出尖叫之類的蠢事。在電影「接觸未來」裡,外星高等智慧體不就化成女主角艾莉(茱蒂・佛斯特飾演)已故父親的形貌與她進行溝通嗎?在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同名原著小說《接觸未來》裡,我最喜歡的就屬這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還記得化身成艾莉父親的外星人說:「妳不要把我想成宇宙星際之間的執法者,應該把我們想像成銀河的資料普查局。我們只負責收集資訊。我也曉得妳一直認為地球的科技很落後。但任何一種文明,不管科技進步與否,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特色和長處。」「諸如哪些呢?」艾莉問。「啊,像音樂啦,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你們對萬物的愛啦、做的夢啦──人類非常擅長做夢──而這點卻是無法從電視上瞭解的。在銀河中,也有許多文明在彼此交換各自的夢想。」

「哇,照你這麼講,你們是在從事一種星際文化交流囉!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難道你不怕有些兇殘霸道的文明,會藉著這種文化交流的名義,趁機把其它文明毀滅或併吞嗎?」艾莉繼續提問。「我剛才不是已經告訴過妳,我們只對宇宙之間所存在的『愛』有興趣嗎?…」外星人答。艾莉於是接著問說:「要是當初你從地球電視節目中發現,希特勒的恐怖強權打贏第二次大戰的話,你們是否就會介入管閒事呢?」

外星人以下的回覆,我覺得相當重要。他說:「根本用不著我們介入,艾莉。要是妳仔細回想一下地球的文明發展史,妳就不難發現,那些殘酷又具侵略性的文明,到後來難免自取滅亡,而且結局屢試不爽,絕對都是如此。因為自我滅亡是它們的本質。是它們完全無法改變的趨勢。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出面去管。讓他們自行毀滅。……我們最擅長的,就是從旁對宇宙間的各種文明稍加輔導,但看到地球文明演變成現在這樣,發現你們已走入瓶頸中,才決定出面拉一把。但實際上我們真正能幫得上忙的地方也很少。妳應該曉得,各種意外災禍仍都有其極限的。」

我對外星人的理解,基本上與薩根書中的描述一致。正如我在前文所述,「文明與科技的進步必然會與靈性的發展取得平衡,否則只會導致毀滅。也因此,科技能夠進展到頻頻造訪其他星球階段的外星人,肯定不會是地球人想像中的殘暴爬蟲類或是殺人不眨眼的異形。」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過去數十年來發生過許多起外星人「綁架」事件,有些人記憶清晰到足以寫出暢銷的回憶錄,有些人則是渾然不覺,事發經過只能藉助催眠來釐清。

許多個案描述,外星人一直在地球進出,且觀察人類已達數千年之久,其目的是為了瞭解地球人,等待我們進化,直到我們有資格加入星際聯邦、探索宇宙。如同「洛杉磯時報」退休記者菲利浦‧克萊夫(Phillip H. Krapf)在《72小時第三類接觸》一書中所述,新綠星人(Verdant)將他「綁架」到月球背面的太空船上後告訴他,他們已觀察地球一千年(書中提到新綠星人的平均壽命達兩萬年,所以一份工作做個一千年並不算長)。他們認為人類已有資格受邀加入「主權行星銀河際聯邦」,且地球上已有數百位各領域的重要人物受召擔任「大使」職務,以使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初次正式接觸,能夠順利和平地進行(若此事為真,那我猜測史蒂芬・史匹柏是大使之一)。而這初次接觸的時間,就訂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結束之前。

想必有人會說,不經同意「綁架」他人,這種行為再怎麼說都不對吧?但如果認同所謂的「生命藍圖」,明白人生在世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出生前即已同意親身經驗的事件,目的是為了促進自身的學習與成長,那麼這些「肉票」的真實身份(我指的是靈魂、潛意識層面),或許正是某些星際專案的參與者,他們願意貢獻一己之力,好促進外星文明對地球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然而困在第三次元裡的「自我」忘了這回事,所以才認為自己是被綁架的「犧牲者」,一旦接受催眠,他們通常會發現自己和外星人累世以來一直有所接觸,比方說《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一書中的催眠個案琳達與珍妮絲。

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是《地球守護者》作者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的最新中譯作品,讀過《地球守護者》的人,一定曾被書中揭露的外星資料所震憾,這回侃南催眠的個案琳達與珍妮絲,則是透露了更多關於地球文明起源與古文明能量來源的訊息,同時她們還傳遞了有關於未來世界的「預言」。其中琳達在催眠狀態下,以前世一位通曉外星文明的長者身份表示:「人類一直無法由過去的錯誤行為裡學到足夠的教訓,因此演進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突破。歷經了許多代,這一直是這個星球非常嚴重的問題。」

琳達透露有些光體即將前進地球為人們帶來啟發。她說:「這些光體希望有天能幫助地球人的演進,幫助他們跨越這個間隙。一旦地球人的進展躍過了這個缺口,他們在演化的路上就會繼續往前邁進。這個特定的障礙讓人類一再重犯過去的錯誤,持續地造成嚴重的倒退。這是我們現在在此和光體見面的原因:找出方法關上這個缺口,人類才能在他們的演化裡躍進。我們正在協助這件事。今天在這裡的每一個存在體都想幫忙一舉彌平這個斷層,這樣人類才會演進到一直等候他們的計劃。人類的無知使得他們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終止這個情況。」

侃南問琳達這些來自外星的光體將如何幫助地球人?「許多許多的存有很快會被派到這裡,從日常生活著手。」琳達說:「他們會用微妙的方法來啟發,他們會傳遞愛的訊息,讓缺口從此彌合。許多存有不會選擇待在地球。但是那些選擇留下來的將會非常努力,也會獲得許多美好的回報。……有些(光體)會維持他們原有的形態。有些會進入許多地球人的身體。一個光體可以同時進入十個人類軀體。然後啟發他們,協助意識的轉變,使思想和靈性成長到目前無法企及的程度。……但他們並不會違背任何自然率,也不會接管身體。他們只會是那個點亮的光,使人類能夠成長的那一點光芒。」

聽起來真棒,但這樣的情形並不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琳達表示,「有些人不願意改變;他們會強烈反抗並引起許多痛苦和困擾。但這些持否定態度的人比起多數想轉變的終究是少數。他們將不得不『離開』,因為他們在這個環境裡會很不快樂。」而願意接受光體進入身軀的人,「在意識層次上,他們知道有些東西在改變。然而,他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們最初只會覺得思考模式有了變化。他們會納悶。不過他們會有強烈的感受,覺得必須改變,即使不了解原因或方法。」不過有轉變總是好的,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量子躍進」(Quantum Leap)吧!

侃南的另一個催眠個案珍妮絲就更妙了。珍妮絲經常連人帶車莫名消失,對社交生活造成極大困擾,但她本人完全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她找侃南求助。侃南發現,珍妮絲在被催眠後人格會消失,別的存在體──通常是把她帶到太空船上的外星人──會透過她發言,侃南因此取得了極為豐富的外星資料。從催眠中侃南發現,「珍妮絲這一生一直與外星人合作,但她的意識毫無所覺。她的經驗從早期的生殖實驗,進展到在神奇龐大的母船上參加艱深複雜的課程,學習宇宙的各項主題與知識。當然,這一切教導從不曾出現在她的意識層面。它們被隱藏在她的潛意識心靈,要等到適當時機才會釋出。」侃南在《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一書中如此描述。

外星人透過被催眠的珍妮絲向侃南表示:「你必須了解一件事,這個個體一直非常非常努力地和許多存在體合作。她和幽浮的工作只是所做的事情的眾多面向之一。她不是你們一般世界的人,雖然她屬於這個世界的一部份,也很融入你們擁擠的世界。就功能來說,她的屬性/性質完全超出了科學所能理解的範疇。你必須了解的是,她在肉體/物質層次運作,而且是活生生的人類。但同時也在許多相互依存的其他次元和層級間運作。」原來,珍妮絲這一世是另一次元派來地球收集資料的情報員,她是個多重面相的個體,可以調頻到不同的次元,將收集到的地球資料攜回老家,只是她自己並不知道罷了。

不止老外透過催眠與通靈方式取得外星資料,台大校長李嗣涔在《難以置信Ⅱ尋訪諸神的網站》書中也曾披露外星文明。李教授在研究「手指識字」時,曾出現一位能藉由觸摸God、Buddha、藥師佛…等「神聖字彙」而看見異象的高橋小姐,藉由高橋小姐與某位在實驗過程中聯繫上的高次元存有以及天鵝座某外星人的溝通,李教授得到了一些關於外星文明的資料。我聽過他的演講,所以接觸過比書中更詳細的資料,想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可以看這篇文章-「尋訪諸神的網站演講筆記」。以下是高橋小姐透過天眼所見並畫下的天鵝座ET:


(待續)

星期二, 7月 01, 2008

外星人就在你身邊(上)

當這個世界上還有人為了有沒有靈魂、有沒有輪迴、有沒有外星人(ET,extra-terrestrials)爭論不休,而將瀕死經驗、前世回溯、外星文明斥為無稽時,寫與外星人相關的文章無疑是自找麻煩,不過,我一直認為宇宙之大,否認有其他外星文明存在其實是一種無知的傲慢。試想,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裡一千億顆有行星環繞的恆星之一,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只是兩千億個銀河系之一,堅持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靈性存有,這種想法實在教人匪夷所思。

看不到、找不著的,不代表不存在。數千年前,人類能夠看到極其微小的細菌嗎?科技不發達、靈性不夠高,卻講求眼見為憑,這是科學的悲哀。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地球人還在搞燒殺擄掠,看在早已跳脫野蠻行徑的外星高等智慧體眼中,我們這種危險份子還不夠格加入宇宙大家庭呢?有沒有可能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找不著外星文明,其實是被追求和平的外星文明給刻意封鎖呢?


外星人究竟存不存在?沒啥好辯的。對於不相信的人,我無力重組他們的腦袋瓜子。我沒有被外星人綁架過,也不曾目擊飛碟或天際間奇異的光束,可是我對外星文明的態度與相不相信無關,我直覺地知道這些是事實。再者,我也知道文明與科技的進步必然會與靈性的發展取得平衡,否則只會導致毀滅。也因此,科技能夠進展到頻頻造訪其他星球階段的外星人,肯定不會是地球人想像中的殘暴爬蟲類或是殺人不眨眼的異形。

人類面對未知時往往感到恐懼,對外星文明總有許多負面的揣測。好萊塢的災難片如「ID4星際終結者」、「星艦戰將」、「世界大戰」…等,總把外星人描繪成將地球人當做螻蟻踐踏的入侵者,似乎片中的外星人越是不懷好意,賣座成績就越好。但這並非事實,電影工作者與大眾媒體只是藉由醜化外星人並運用眾人的恐懼大賺其錢罷了。當科技、智能與靈性比我們高明太多的外星人前來提供協助──無論是技術上或意識上──時,若我們始終心懷敵意,勢必會使地球人與外星文明真正接觸的時機一再延遲。

人類藉由修行提高自身的振動頻率,頻率越高,身體的密度就越低。而身體的密度越低,就越不會受困於第三次元的世界,亦即地球層面的世界。修行高明的人,可以接通更高次元的頻率,往來於諸多次元之間,也能拋開肉體進行跨星球和跨次元的星光旅行(例如前進火星或是到靈界一遊),或是把物質的解構與重組當做家常便飯。可以想見,外星人若在人類文明起始時期現身地球,勢必會被當成神明仙佛來膜拜,即便當時他們只是前來教導原始人類如何用火、如何耕種作物而已。

許多外星文明已經進化到無須以肉體來經驗第三次元的幻象。他們的居民是一股純能量,或者說,一股意識。這些能自在出入諸次元與各星系的外星人們,皆已達到純粹、真實、熱情、信任的層次,因此擔心前來地球的外星人會進行破壞性的軍事行動,實屬杞人憂天。再者,從許多通靈書籍中可以得知,地球上早有許多外星人定居,但他們並不是「MIB星際戰警」裡那種披著人皮、邊走路身上還會邊掉出蟑螂的蟲族異形。

這些外星人或許觀察地球已有很長一段時日,卻因缺乏身為地球人的第一手經驗,而投胎到地球進行「地球初體驗」,目的是為了更廣泛且深入地收集資料;有些人則是結束了前一世在外星球的功課,這輩子轉世到地球來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靈性更加提昇。也因此,在前世回溯催眠書中曾經出現過前世是外星人的成人(例如《地球守護者》中的菲爾),在現實生活中也出現過許多可以鉅細靡遺講述自己前世外星生活經驗的小孩(例如《另一宇宙來的人》中的陽子)。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為何通靈會通到外星人?我的理解是,這和振動頻率有關,端看通靈人的頻率是與靈界相通、與神佛/高靈/天使相通,或是與某星球上的外星人相通。但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這些傳送訊息給地球人的外星/異次元存有,也會視適當的時機(群眾能開始嘗試接受這些訊息的時機),挑選適當的人選(透過此人被傳送的訊息不會遭到誤譯或曲解),做為傳遞訊息的媒介,或是直接透過夢境和「靈感」的形式,將訊息傳遞給振動頻率較高或是心胸較為開闊的人士。

儘管許多好萊塢電影刻意醜化外星人,但部份好萊塢科幻片倒是如實傳達了外星文明的樣貌。若要說這些劇情和影像全是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等導演、製作與編劇們天馬行空的傑作,不如說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這些「天外飛來的靈感」所影響,且成功描繪出與事實相去不遠的星際戰艦與外星人形貌。這些「靈感」之所以出現,大抵是希望日後外星人倘若現身在白宮草皮上,「見怪不怪」的群眾們不至於太過驚訝(搞不好還會以為是「星際大戰」在拍續集)。

以上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沒想到,昨天閱讀《預知生命大蛻變》時,藉由此書傳訊的高靈齊瑞爾(Kirael)竟針對「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以下是書中一段相關文字的引用:

他們(指天狼星人)的加入是明顯的,因為你們(在片中)看到的飛行器完全是從天狼星的戴爾他級(Delta Class)艦艇複製過來的,這些作者在那些操作的方式上有極佳的掌握。不僅如此,許多角色也是如實的形象。整個第一部「星際大戰」影片,事實上是根據發生於某個跟你們非常類似的實相當中的真實故事。就像你們許多超級明星演出的第三次元角色那樣,執導這影片的個體將有獲得某個人道主義獎的一天。直到最後,所有人會發現他甚至不是人類。
「直到最後,所有人會發現他甚至不是人類。」這句話很有趣,其實我一看完「MIB星際戰警」,就認為MIB總部大銀幕所監控的那些好萊塢名流,正暗示了「其實他們都是外星人」。高靈齊瑞爾說:「就像之前所提的,你們許多人並非真的源自這個星球。例如:某個籃球選手能夠在空中飛躍,並做出似乎不像人做的事情,將有承認自身真正來源的一天。」我也相信,日本街頭魔術師Cyril的真正身份是外星人,大部份時間他使用的都是跳脫第三次元的物質轉換能力,只是偶爾表演一些較低階的「魔術」,讓人不致懷疑他的身份。等我們對他有違地心引力和線性時間率的姿勢與表演見怪不怪時,外星人使出同樣的手法應該就不會太嚇著人類了。(待續)

星期一, 6月 09, 2008

夢幻復古冰箱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在國外雜誌上見到外型復古的SMEG冰箱。當時並不曉得它的價格,只覺得這玩意兒可愛極了,好想在家裡擺上一台。幾年後,台灣的廚具廠商「豪山」終於引進SMEG冰箱,而且一口氣進口了淡藍、寶藍、黑、橘紅、乳黃、大紅、粉紅和淺綠等八種顏色,甚至還在捷運站做了燈箱廣告。可是詢問過價格之後,我實在買不下手,因為一台SMEG不含運送及安裝費用的定價是新台幣八萬五。


圖片取材自www.smeg.it 網站

其實SMEG的復古冰箱有不少款式,豪山引進的只是其中的FAB28單門系列(271公升),就是上圖最左邊這款,不過這個萊姆綠的顏色台灣還買不到就是了。除此之外,SMEG也有容量更大的雙門系列,上圖右邊這款門片上小下大的FAB30系列,容量是315公升;中間這款門片上大下小的FAB32系列,容量則是330公升(最大的是400公升)。不過昨天在SMEG的官網上倒是發現,原來FAB28單門系列除了十幾種看起來相當可口的顏色之外,還有三種十分花俏的門片款式(如下圖),義大利人的設計果然是鮮艷又奔放啊。在這三者裡面我最喜歡直紋款式(下圖左),相信擺在廚房裡整個空間都會因此活起來吧!


圖片取材自www.smeg.it 網站

正當我以為復古冰箱只有SMEG一種選擇時,沒想到美國也出現了一系列50年代風格的復古冰箱,名字叫做「Big Chill」(←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曝露年齡的1983年經典老片「大寒」)。Big Chill的創辦人是一對甥舅,據說兩人會在2001年搞起復古冰箱,起因是舅媽大人很想擁有一台外型復古但功能現代的冰箱,門片最好還是不鏽鋼的,因為這樣才能把孩子們的畫作和相片驕傲地展示在冰箱門上。為了滿足老婆的夢想,舅舅找來剛從工業設計學校畢業的外甥幫忙,於是一台充滿美式傳統家庭氣息的冰箱就這麼誕生了。


圖片取材自www.bigchillfridge.com 網站

Big Chill目前只有雙門款式,但有591公升和407公升兩種大容量,不曉得它是不是真的「又大又冷」?從官網上看來,Big Chill的用色和SMEG還挺接近的,共有:黑、白、橘紅、海灘藍、玉石綠、奶油黃、櫻桃紅和粉紅等八種顏色。比較特別的是,消費者可以自行搭配上下門片的顏色(如下圖),而且還有同樣復古的烤箱和洗碗機可供選擇。只不過,Big Chill和SMEG的價位不相上下,大容量不含運送及安裝費用在美國境內的售價是八萬三,小容量的售價是七萬七,若想自行搭配門片顏色,還得額外付出一萬二的費用。所以說,這台也是純欣賞就好啊。結論就是,有錢真好。


圖片取材自www.bigchillfridge.com 網站

星期四, 4月 10, 2008

關於 Flensted Mobiles

上週日陪返台掃墓的老弟上金寶山看老媽,下山時因為還不到四點,因此利用短短一個鐘頭的時間,順道參觀了下午五點打烊的「朱銘美術館」。不過本文的重點不是美術館裡的大師作品,而是館內販售的紀念品,因為,我竟然看到了琳瑯滿目的Flensted Mobiles。


背影男:「我是阿部寬!」

什麼是Flensted Mobiles呢?如果各位曾經看過阿部寬主演的日劇「熟男不結婚」,可能會注意到男主角桑野信介的廚房一隅,掛了串造型極具現代感的簡潔裝飾品(如上圖白圈所示),這串展現出微妙平衡感的吊飾就是Flensted Mobiles。「Mobiles」在這裡指的是「活動雕塑」,而「Flensted」則是它的品牌名稱(官方網站在此)。

1954年,Hans Christian Flensted和老婆Grethe做出了第一個小鳥造型的mobile,目的是為了給剛出生的女兒做為禮物,由於在親友間獲得好評,兩人決定開始生產銷售,而以家族姓氏為名的品牌「Flensted Mobiles」也自此成了丹麥最知名的工藝品與友人間互相饋贈的最佳禮品之一。目前Flensted已由第二代(Christian的兒子Ole與媳婦Aase)接手,mobiles的材質與造型也日益多樣化,不僅適合掛在室內,也能應付屋外的氣候因素。


Flensted Mobiles出品的抽象系列,左起依次為:
由第二代Ole Flensted設計的「Life Is Hanging by a Thread」與「Futura」,
以及由老Christian Flensted所設計的「Science Fiction」。


Flensted Mobiles也有許多可愛的設計,非常適合送給小朋友,左起依次為:
「Feline Mobile」(就是我這回新購入的款式)以及「Butterflies」、「Kitty Cats 」。
以上六圖皆取材自Flensted Mobile官方網站。

我擁有兩組Flensted Mobiles,一組名為「Black Rhythm」(如下圖),一組名為「Feline Mobile」(如上左圖)。前者是Christian Flensted設計於1967年的大型作品,尺寸約有一公尺立方這麼大,材質是鋁片,認真來講可以拿來當兇器。由於體積龐大,所以我暫時無處可掛,只能當做收藏品。這款在台灣精品網站上的售價大約是一萬二,不過由於是朋友網購自丹麥官方網站再轉售給我的,因此價格相當實惠;而後者則是上週日自朱銘美術館購得的小型作品,售價為1,180元。至於桑野信介廚房旁的那一款,則是被命名為「Turning Leaves」,它的造型有如旋轉中的落葉,由下往上看時十分眩目。


這就是美麗的「Black Rhythm」。圖片取材自Flensted Mobile官方網站。

許多年前,誠品曾經販售過Flensted的產品,但不清楚是代理還是水貨。這回在朱銘美術館看到一大片隨風擺動的Flensted Mobiles,忍不住立刻把貓咪玩球造型的款式給買回家。售貨小姐聲稱Flensted Mobiles的產品在台灣是由朱銘美術館獨家銷售,不過Flensted的官方網站卻寫明,台灣目前沒有任何廠商代理Flensted的產品(所以大概是水貨吧?!)。

說到mobile的創始者,其實是美國著名的雕塑家Alexander Calder(1898-1976)。Calder來自藝術世家,父親和祖父皆為知名雕塑家,母親則是肖像畫家。Calder在30年代設計了一系列幾何樣式的mobile,這些mobile藉由空氣的流動,能不停做出旋轉的視覺效果,而他也因此成了「活動雕塑」之父。除了本文的主角mobile,其實Calder也有不少繪畫、鐵絲雕塑與巨型公共雕塑作品。此外,他也是BMW 3.0 CSL賽車的車體設計者。


左為Calder 1939年的作品「Black Clouds」,右為1938年的作品「Untitled」。


左為Calder 1952年的作品「Sumac II」,右為1976年的作品「Untitled」。
以上四圖皆取材自Calder Foundation官方網站。

從Flensted Moblies的抽象系列產品可以看出他們受到Alexander Calder相當大的影響,不過Calder的mobile作品是美術館等級,一般大眾只能遠觀不可褻玩,但Flensted一家卻使這種美麗的活動雕塑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我這種沒什麼財力的市井小民也有機會收藏,實在是相當感恩。不過有空的話,我倒是想自己DIY幾款來玩玩看。

星期五, 4月 04, 2008

二十一世紀的真實耶穌

有人把耶穌當神,有人把耶穌當人,也有人把耶穌當成杜撰出來的神話人物。過去百餘年來,關於耶穌的史料,諸如:在拉達克的希米寺所發現的古經文手稿、死海古卷、多馬福音…等陸續被揭露,不過大眾基於政治、民族、宗教等種種原因,始終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就算事實擺在眼前,有些人依舊基於自己固有的信念而視若無睹。

艾美獎記錄片導演暨製片辛卡・賈可波維奇(Simcha Jacobovici)與鑑識考古學家查理・斐列格里諾(Charles Pellegrino),獲得「鐵達尼號」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的協助,於去年推出了九十分鐘的紀錄片「失落的耶穌之墓」(The Lost Tomb of Jesus),並理所當然地引起了爭議。紀錄片我還沒看完(Youtube上找得到),然而賈可波維奇與斐列格里諾去年合作發表的《耶穌家族之墓》一書,這幾天我倒是讀得興味盎然。

書中宣稱1980年春,位於耶路撒冷的某建築工地,被挖掘出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墓,出土的十具骨棺(註:一世紀時少數菁英階級猶太人曾短暫採用過的二次下葬習俗,即將屍體置入岩洞墓穴中自然分解,一年後撿骨裝入骨棺,並置於墓穴的凹竈)中,有六具與《新約》中提及的耶穌家族相關。科學研究與DNA鑑識結果顯示,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無血緣關係卻合葬同一家族墓穴,應為夫妻關係,其中一口骨棺刻有「耶穌之子猶大」的銘文,顯見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應育有一子。

就兩位作者所提出的研究證據,以及六口骨棺之名皆與耶穌家族人名有關的機率而言,我個人相信這是耶穌的家族墓穴。這樣的結論,自然有不少相信耶穌以肉身復活進而得道升天的信徒會嗤之以鼻。不過,不相信耶穌在十二至三十歲之間曾經周遊印度、尼泊爾、拉達克和西藏等地,向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學習不同宗教的長處的人也很多。我無意說服任何人,我屬於信者恆信的那一群。

因為受到《告別娑婆》(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一書中譯本的影響,我習慣稱耶穌為「J兄」。J兄之於我,就像個親切的智者,在傳道的過程中,徹底體現了無階級性別之分的平等觀念。他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和佛佗一樣以「人」的身份悟道,並吸引了眾多追隨者,但最後卻被當政者視為叛亂份子而死於非命。時隔不到三百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就這樣,J兄又從一名猶太罪人變成了唯一真神,從此不斷地被神化。

《馬可福音》(6:3)上記載,耶穌還有弟弟妹妹,其中四個弟弟分別叫做雅各、約西、猶大與西門。在《耶穌家族之墓》一書,便提及「約瑟之子、耶穌之弟雅各」的骨棺真偽之謎,以及以色列方面如何因為政治與宗教上的緣由,硬是將一個經研究證實為真的古物打成贗品。書中的內容我不打算贅述,去年知名部落客BillyPan已寫過相關文章,有興趣的人不妨前往一讀。不過我倒是想提一提書中第157頁關於多馬的看法。

賈可波維奇在書中表示,基督教傳統中認為耶穌的弟弟「猶大」是使徒之一,後來被封為聖猶大。但另有一位使徒也叫猶大,他就是猶大・多馬・狄迪莫斯(Didymos Judas Thomas)。但「狄迪莫斯」並不是一個名字,它是希臘文中的一個單字,直譯為「雙胞胎」。賈可波維奇認為,「這個名字強烈暗示,猶大與多馬其實是同一人。」他推測寫下《多馬福音》的記錄者就是耶穌的兒子猶大,而為稱他為「弟弟」或是取一個像「雙胞胎」這樣代碼,目的是為了保護他不被羅馬官方追殺。

如果賈可波維奇讀過2004年葛瑞・雷納(Gary R. Renard)所寫的《告別婆娑》一書,大概就不會這麼推測了。很顯然他並不是會看新時代書籍的人,畢竟這類書籍對拍攝紀錄片的他而言,有許多理論和觀念都不是能被實際拍攝的題材。總之,1992年雷納安坐家中時,眼前無預警地冒出一對神秘男女,自稱是高靈上師。其中,顯現為女性形貌的白莎,聲稱自己數世前曾經是耶穌的門徒St. Thomas,亦即《多馬福音》的作者。

在《告別娑婆》中譯本的96頁,白莎表示:「說到名字,人們當時稱我為Didymus(註,拼法與《耶穌家族之墓》中的Didymos不同),意思是雙胞胎,我謙卑地把這渾名放在序裡,人們才知道我是誰。我和J兄長得非常像,常常有人把我誤認為他,有些人還真的相信我是J兄的雙胞胎弟兄,但事實絕非如此。…由於我長得很像J兄,當我聽說他要被釘十字架時,我想做他的替身,好讓他脫困。…一直到J兄死後顯現給我們時,我才明白,整個事件原來是他自選的一種教學示範。」

《多馬福音》是耶穌在世時私傳的語錄。多馬寫道:「他說,凡是發現這一些語錄的詮釋之人,不會嚐到死亡的滋味。」白莎解釋,「J兄為我們指出了生命的道理,意味著我們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不論活得多麼認真,都並非真實的人生。」「J兄還教你看出天國已經來臨此地了,即使你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在此,J兄並不是說,天父的國在這個地球上,因為他知道,地球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他指的是人們看不見的那個東西,因為,天國是無法用肉眼看到的。人的眼睛只能看見非常有限的有形標記,而天國不存在於人的感官世界裡,它屬於真正的生命形式。」

考古學家們試圖以各種線索拼湊出耶穌的真實樣貌與人生,以證明他確實是個曾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人」。而《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裡的J兄,則是藉由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女士的筆錄,跨時代口傳了他的教誨,好澄清他在福音書中遭到竄改的真意。「海倫私下承認她所接收到的聲音是耶穌,」《奇蹟課程》與《告別娑婆》的譯者若水寫道:「她雖然沒有在《奇蹟課程》中公開指認出來,但在她的傳記裡,肯尼斯(註:《奇蹟課程》的主編)直接將那與她親密互動的聲音稱為耶穌,使得她與耶穌之間的互動更顯得人格化。」

對我來說,種種資料的出現,使得兩千年前的耶穌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輪廓。能夠證明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代表任何「人」都可能藉由行善與寬恕達到與他同等的境界。而能夠直接從《奇蹟課程》中獲得到他原汁原味、未經刪改的教誨,則是生在這個時代的讀者才有機會享受的特殊待遇。能夠在此時此刻讀到這些書,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相關聯結
Discovery頻道的專題網頁:The Lost Tomb of Jesus
The Lost Tomb of Jesus官方網站

星期三, 1月 02, 2008

光子密碼風水學

跨年期間讀了一本奇書,名為《大師不外傳的風水場大揭秘》。作者的筆名是「鹿溪星籽」,但可別以為他是個日本人,其實他是道道地地的鹿港子弟,本名做叫李邦敏。由於年紀輕輕便受教於熟諳風水的長輩,因此他在傳統堪輿學方面有極深厚的底子,後來受到曾坤章博士的影響,開始潛心研究生物能量、意識科技與光子密碼,終於融匯貫通,寫出了這本令我獲益匪淺的作品。

一般人談到風水,總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風水大師的形象往往是手裡拿著羅盤,眉頭深鎖,嘴裡唸著一串莫測高深的口訣,然後要求屋主把傢俱來個乾坤大挪移,或是這裡掛個風鈴、那裡擺隻麒麟什麼的。可是陽宅的格局與陰宅的穴位,究竟為什麼會影響一個人、甚至一整個家族的運勢?恐怕大部份的大師都只能用「天機不可洩露」來搪塞。

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所吸引,其實是因為書末的參考資料列表。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有風水書把《奇蹟課程》、《賽斯書》、《氣的樂章》、《解讀地球生命密碼》、《靈魂出體》、《麥田圈密碼》、《時間簡史》、《昴宿星團行程表》、《與神對話》、《告別娑婆》、《光之輪》、《心靈修鍊:地球修道院》、《大進化》、《以賽亞效應》等五十餘本New Age相關書籍列為參考書目,而我恰巧讀過其中的半數以上。

顯而易見這是一本非傳統的風水書。作者大量引用古典力學、量力子學、超弦理論、膜理論與光子密碼等學說來解釋中國風水學。前幾樣大家可能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但好歹也聽過名字,可是「光子密碼」(Photon Code)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以意識的頻率為基礎、結合量子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新時代意識科技。透過光子密碼的波動頻率解讀,任何隱藏的情緒與意識都將被攤在陽光下檢視。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因為基因組是由螺旋狀DNA依據不同的遺傳組合所形成的。DNA有電磁性,不同的DNA排列方式會產生不同的電磁振動模式,因此只要以振動模式解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個體,而光子密碼就是利用「光子密碼測量儀」掃瞄振動頻率,進而標示出每個人在次原子尺度下的意識編碼。

先前曾在另一本書裡讀到一位博士靈媒的故事。這位靈媒曾經為許多委託人擔任與往生親友溝通的橋樑,而她辦識往生者與委託人血緣關係的方法,就是感受該靈體所呈現出來的振動頻率。其實無論是動物、植物或是礦物,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振動頻率,只是有些我們感受(聽)得到,有些我們感受(聽)不到。如果經常被負面的頻率(例如惱人的噪音、帶有怨念的靈體)所干擾,我們的意識就會漸漸受到影響。換言之,我們居住的環境若是充斥這種負面頻率,風水自然也好不起來。

作者認為,這個世界的時空場充滿了精微的「資訊頻率」,在人類集體潛意識投射出來的娑婆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能以光子振動的模型來解釋事件的形成及其所依據的因果法則。」他解釋,風水與命理其實是某種高次元集體程式的運作,命理是個人DNA解碼後的程式運作,而它與地球能量的時空程式相互運作後,便產生了彼此相對應的禍福吉凶。

「一個事件就是一個特殊振動,而每個振動都有各種不同共振的頻率(密碼)相對應。事件的影響力尺度,就是該頻率波動的振幅大小,振動幅度越大表示能量越高,振動幅度越小代表能量也越小。這個振動幅度的數據,就是光子密碼意識科技的大小數據單位,風水中納氣的吉凶好壞,可以用該組密碼頻率的共振幅度顯示出來。」藉由檢測個人或環境的頻率,就能夠判定密碼中的數值是否正常。

一間房子的吉凶,首先要觀察的指標就是總體生物能量,它的波動頻率經反覆研究證實為「9-49」,只要掃瞄這組頻率,找出它與儀器共振所產生的振幅,便能輕易得出房子的總體能量。如果數值異常(滿分為一百,八、九十即偏低),人體可能出現精神或是肉體上的疾病,在環境方面則可能對居住者的運勢造成危害,其解決之道就是將偏離的數值運用各種方式平衡過來。而掛風鈴、擺水晶等等改善風水的手法,只要運用密碼進行分析,就能檢視出它們在平衡數值上是否真能產生效果。

由於意識決定了光子密碼的頻率,這也清楚解釋了「福地福人居」的道理。頻率相近、磁場相應才會湊在一塊兒,爛命一條遇上好風水恐怕也是承受不起。倘若潛心修行,讓自己充滿正面的、愛的能量,那麼必然可以進一步提高房子的總體能量,或是有機會住進能量更高的房子裡。

再提到陰宅。我過去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祖先的墳墓會對後代子孫造成影響,經過作者的一番解釋我才恍然大悟。作者認為在地球上繁衍的生物,基本上都帶有一條父系DNA與一條母系DNA。祖先的DNA以「基因光索」與我們相連,而相同的DNA具有共振的撓場資訊。除非先人的骨骸已經火化,DNA完全消失,否則透過地球的風水場,祖先的DNA會吸取墓穴的波動頻率,並以全天候的光子網路,將能量藉著共振傳給擁有相同DNA的子孫們。

倘若祖先被埋在能量極高的風水寶地,那麼子孫就能藉由共振接收到這些正向的能量進而提高運勢。如果祖先埋在充滿負面能量的位置,或是該位置因為地震或遭人濫墾濫伐而能量盡失,那麼擁有相同DNA的子孫們自然也會受到負面能量的干擾。也因此,假使找不到能量場極佳的龍穴埋葬,或是無法因應墓地能量的消長而把祖先的遺骸遷來遷去,還不如將祖先的遺體以高溫火化,這麼一來既環保,又不會對子孫造成任何負面的影響。

在中國的風水學中,還有一套「做生基」改運的學問。我以前曾經聽老媽提過,在坊間大開本的八卦雜誌上,也曾經讀過一些政商名流,找風水師在名山龍穴上做生基的傳聞。所謂做生基,就是弄些要改運的人的頭髮、指甲和血液什麼的,密封起來埋進龍穴,坊間的收費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以同樣的道理來解釋,這也是運用DNA與能量場共振,進而吸取龍穴旺運的改運手法之一。只不過就和墓穴一樣,萬一埋生基的地點出現了地震、土石流,或是被對手給惡意破壞了風水,當事人反而會吃不完兜著走。世事難料,我覺得這種牽涉到「入土」的事情還是不要亂碰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