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5, 2006

Verner Panton 經典傢俱展

乍看像漁夫的維諾潘頓(Verner Panton),是丹麥知名的建築師和傢俱設計師,早年曾經在Arne Jacobsen的工作室工作。他打破北歐傳統工藝的束縛,運用鮮艷的色彩和嶄新的素材,開發出充滿想像力的傢俱和燈飾。S形的潘頓椅(Panton Chair)是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至於可容納好幾人的大型Living Tower,即便在今日看來也仍然教人覺得前衛。

11月18日起,Panton的120餘件經典傢俱將在「TADA Center」(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展出至明年1月14日。趁著空檔,我和老公特別到台中朝聖,順便拍下了這次展出的內容,不過由於展場內部禁止使用閃光燈,有許多經典之作因為本人餓到手抖而被拍得模糊不清,實在可惜。哎,早知道我就帶腳架去了。如果高鐵能夠如期通車,我倒是不介意再下去拍它一次。

這次展出的作品裡,我認得出來的有孔雀椅(Peacock Chair)、小號椅(Trumpet Chair)、心形圓錐椅(Heart Cone Chair)、飛行椅(Flying)、模組椅(Modular Chair)…等等,大多數出現在相簿裡的單品,我都儘可能找出了相對應的品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選圖檔做進一步的了解。至於此行最棒的體驗,大概就屬能實際進入Panton的大型作品「Visiona」,去享受那種奇妙又帶點魔幻色彩的空間感了。

以下兩個句子是取材自展場牆上的潘頓名言:
I have to exaggerate to make a point.
我必須夠誇張才能讓我的說法被注意。
One sits more comfortable on a colour that one likes.
椅子的顏色是自己喜歡的,坐起來就比較舒服。

附帶一提,其實Fantastic Plastic Machine(田中知之)的「Luxury」專輯封面(上圖),就是取材自Verner Panton的fabric作品。


以下是在Youtube上找到的「Verner Panton Visiona Video Tour」,很珍貴喔!


展出資訊
展覽日期:2006年11月18日-2007年01月14日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威察設計博物館 Vitra Design Museum
展覽地點:TADA Center(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B11國際展演館
展覽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聯絡電話:(04)2229-5848

星期五, 11月 10, 2006

不可不知的傢俱設計大師

最近讀了好幾本有關於經典傢俱的書,例如:「100 Masterpieces from the Vitra Design Museum Collection」、「The Best of Tables, Chairs, Lights」、「Sourcebook of Modern Furniture」,從中知道了一些世界級的傢俱設計大師,而且他們大部份都兼具建築師的身份。不曉得大家認得幾位呢?以下我就由大師們降生人世、美化人間的時間排序依次為各位做介紹吧(把滑鼠擺在圖片上會出現單品的名字)。

1.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

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最擅長設計簡單純淨的建築物,「Less is more」和「God is in the details」正是他如雷灌耳的名言。他是最早投入金屬彎管傢俱設計的先驅之一,1929年他應邀為巴賽隆納萬國博覽會設計德國館,館中陳設的「巴賽隆納椅」(Barcelona Chair)一不小心就成為傳世經典。隔年他繼任為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的第三任校長,隨後移居美國任教,蓋出了Seagram Building等「改變了美國天際線」的玻璃帷幕大樓。這種所謂的「國際風格」對後來的建築物影響甚鉅,所以今天幾乎人人都得待在玻璃盒子裡上班,哎…。

Barcelona Chair Seagram Building

更多資訊: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Wikipedia

2. Arne Jacobsen(1902~1971)

丹麥國寶級設計大師,北歐的現代主義之父,涉足的領域涵蓋建築、傢俱、燈飾、餐具甚至日用品。他的作品線條簡約、優雅,沒有「阿里不達」的多餘裝飾,單單表現材質即足以成就傳世經典。天鵝椅(Swan Chair)、蛋椅(Egg Chair)、長著三隻細腿的螞蟻椅(Ant Chair),都是他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而充滿未來感的AJ扁平餐具則因為出現在庫柏利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之中而備受矚目。

Egg Chair & Swan Chair Ant Chair

更多資訊:Arne Jacobsen 100

3. Marcel Breuer(1902~1981)

出生於匈牙利,是畢業自德國包浩斯學校的金屬彎管傢俱設計大師,後移居美國,任教於哈佛大學。承襲包浩斯的現代風格,他的作品輕巧典雅,特別強調結構與造型的純粹、俐落。搭配皮革素材設計而成的B 3 Wassily Chair,毫無疑問是他的經典代表作,數十年來依然歷久不衰。

Wassily Chair Cesca Chair

更多資訊:Breuer.Intro

4. Isamu Noguchi(1904~1988)

父母皆為作家的美日混血雕刻家野口勇,創作的手法也是東西合璧,與著名編舞家瑪莎葛蘭姆在舞台佈景上有長達三十年的合作歷史。他設計的傢俱就像雕塑品,以日本和紙手工製作的「Akari」系列紙燈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細細的支架搭配上球形、幾何形的紙燈罩,讓藝術品也能以平實的價格深入一般人的居家空間。野口勇的人生充滿戲劇性,和中國也小有淵源,因為他曾經是40年代中國大明星李香蘭的老公。

IN-50 Coffee Table Akari

更多資訊:The Noguchi Museum

5. Charles & Ray Eames(Charles,1907~1978;Ray,1912~1988)

美國最重要的建築與傢俱設計夫妻檔,擅長以廉價素材開發出舒適且精緻的傢俱(不過價格卻一點都不便宜-_-)。他們也寫書、拍短片、玩攝影、設計玩具和展覽會場,是二十世紀中期引領設計潮流的天王天后。我個人最鍾愛的椅子諸如Lounge Chair & Ottoman、Organic Armchair、DAX和La Chaise等等,都出自他們之手。

Lounge Chair & Ottoman La Chaise

更多資訊:Eames Office Web Sites 

6. George Nelson(1908~1986)

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傢俱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曾經擔任Herman Miller傢俱公司的藝術總監長達20年,可以說和Eames夫婦一起形塑了美國現代傢俱的樣貌。他最知名的Marshmallow沙發和Ball Clock都像糖果一樣色彩斑斕,是早期普普風格傢俱的代表作品。

Marshmallow Sofa Ball Clock

更多資訊:George Nelson Archive

7. Eero Saarinen(1910~1961)

自芬蘭移民美國的著名建築師暨傢俱設計大師,和Eames夫婦是往來密切的工作拍檔。他擅長運用玻璃纖維材質和成型腳座,創造出造形柔美、線條有機的組裝單椅,溫暖的子宮椅(Womb Chair)、鬱金香椅(Tulip Chair)以及和Eames聯袂設計的得獎力作-有機椅(Organic Armchair),都是Saarinen的經典設計。

Tulip Chair Organic Chair

更多資訊:Eero Saarinen: Realizing American Utopia

8. Verner Panton(1926~1998)

乍看像漁夫的潘頓,是丹麥知名的建築師和傢俱設計師,早年曾經在Arne Jacobsen的工作室工作。他打破北歐傳統工藝的束縛,運用鮮艷的色彩和嶄新的素材,開發出充滿想像力的傢俱和燈飾。S形的潘頓椅(Panton Chair)是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至於可容納好幾人的大型Living Tower,即便在今日看來也仍然教人覺得前衛。11月18日起Panton的120餘件經典傢俱將在台中舊酒廠展出,有興趣的網友不妨留意一下展覽資訊

Panton Chair Living Tower

更多資訊:Verner Panton Design

9. Eero Aarnio(1932~)

芬蘭的玻璃纖維傢俱設計先驅,是大師之中少數仍在世的。他的作品造型活潑、用色鮮明。1962年成立工作室後,隔年就創造出爆紅的球椅(Ball Chair),其他代表作品還包括有糖果椅(Pastil Chair)、蕃茄椅(Tomoto Chair)和極富未來感的泡泡椅(Bubble Chair),是普普風格愛好者不可不知的設計大師之一。

Ball Chair Pastil Chair

更多資訊:Eero Aarnio Plastic Furniture

10. Philippe Starck(1949~)

生於巴黎的國際當紅設計巨擘,什麼玩意兒都設計,素有鬼才之稱。他的作品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戲謔的幽默感,Miss K、Romeo、Rosy Angelis等燈飾,以及Bubble ClubGhostStrange Thing等系列塑料傢俱,都是深受雅痞喜愛的居家精品。

Miss K Louis Ghost

更多資訊:Philippe Starck Network

看到這兒,對於設計大師們的經典之作你是不是也有些心動了呢?不過這些「貴鬆鬆」、動輒數萬元至數十萬元的單品,一般市井小民可不見得負擔得起喔。如果你有意收藏,建議不妨先從精緻小巧的「Design Interior Collection / Designers Chair」系列盒玩模型下手,一張1:12的經典名椅縮小版才兩百塊有找,還隨便你玩弄於鼓掌之間,實在是有夠划算!下面這套是我收藏的「Designers Chair Vol. 2」,特別拍個寫真和大家分享一下。


平平是縮小版,Vitra Design Museum推出的名椅模型(如下圖)可就貴得令人咂舌了,除了尺寸較大(1:6)且運用和原椅同樣的素材之外,在手工的精緻度上也高出許多,例如同樣由Eames夫婦所設計的Lounge Chair休閒椅和Ottoman腳凳,上述的盒玩不到四百元即可擁有(歹勢,人家休閒椅和腳凳是分開兩盒賣滴),但Vitra的精緻版可就要575美元(約台幣19,000元)囉!這恐怕比很多人家裡的沙發還貴吧。


相關連結

Furniture Library http://www.furniturelibrary.com/
Vitra Design Museum http://www.design-museum.de/
懷德居傢俱知識館 http://www.hdgr.org/
丹麥設計大師─Verner Panton作品回顧展

星期三, 5月 10, 2006

美國走路男-專訪 Art Garfunkel

美國一名重達一百八十六公斤的男子,為了瘦身和治療憂鬱症,從二○○五年四月十日開始,由美國西南部的加州,一路走到東北部的紐約。九日他終於抵達紐約,整個過程宛如電影「阿甘正傳」的翻版;而經過一年多的健行,他也成功甩掉了四十五公斤的贅肉。

報導此則新聞的台灣媒體,稱這名男子為「美國走路男」。其實許多年前,我還真的採訪過一位「美國走路男」Garfunkel是捲毛那位,他就是美國知名組合「Simon & Garfunkel」(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裡的 Art Garfunkel。

會採訪 Garfunkel 是因為他辦了一場紀念演唱會,隨後還推出了一張現場錄音專輯「Across America」。而會有這場演唱會,是因為他「終於」完成歷時十二年的徒步橫越美國之旅。當時他剛好在明尼蘇達州的岳母家裡度假,我受雜誌社之託特別與他進行越洋訪問。以下便是這段史料級訪問中關於「走路」的部份內容:

P:你兒子叫什麼名字?他在「Across America」專輯裡的客串演唱很可愛呢!
A:他叫 James,是個非常棒的小孩喔。
P:就這麼一個獨生子嗎?
A:嗯,我愛死他了,養小孩好有趣,妳應該生個小孩來帶帶看。
P:呃....(真是哪壼不開提哪壼!未免整篇訪問變成育兒經,我趕緊轉移話題)這張專輯可說是你對這次長途旅行的紀念與記錄。當初促使你徒步橫越美國的動機是什麼?
A:我想這一切都是命。有一天,我的腳就這麼不聽使喚地走了起來....。

P:啊?
A:沒有啦!開玩笑的。我只是想過過一般人的生活,做個稱職的男人、丈夫、父親、歌手與情人。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忽然覺得運動很重要,可是我這年紀想找個打網球的伴都不容易,而我又不想慢跑,怕膝蓋會受傷,所以就開始一直走路了。
P:Art,你的行為很「阿甘」耶!
A:哈哈!我覺得阿甘是偷學我的,我早在八年代中期就開始徒步旅行了,這可是比「阿甘正傳」要早了很多年呢!我認為身為歌手,自由和隱私非常重要,如果能帶著隨身聽、對著雲朵自在地邊走邊唱,這種運動方式肯定很適合我,因此一九八四年時我先是徒步橫越日本,一九八五年又開始徒步橫越美國。接下來的十二年,我每年都會離開紐約的家,徒步旅行個三、四趟,一次大約一、兩個星期,然後飛回家過自己的日子。下一次旅行時我會回到上次的終點,繼續未完的旅程。估計這十二年下來,我大約旅行過三十五至四十趟,走了大概有四千英哩的路。

P:好驚人啊!你都是單獨行動嗎?
A:不是,有兩次是和我老婆,有幾次是和我弟還有老友 Jimmy Webb
P:那 James 呢?
A:沒帶過他。其實大部份的旅行都發生在他出生以前。我記得有一次我和 Jimmy Webb 去愛達荷州旅行,它是美國最美的一州。一路上他一直拿著望遠鏡賞鳥,非常有趣。

P:我很好奇,你走路時都在想些什麼?
A:什麼都想。想想人們最近對我說的話,想想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當你獨處又放慢步調時,就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看著天空和地平線,我心存感激,因為我還活著而且健健康康。我認為一旦你把生活掏空,內在就會更加充實,你會明白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自己的週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常會做一些哲學性的思考,我想這是受到我爸爸的影響。我經常反省並思索生命的真正意義,所以常會因為生命的美妙而感動,八○年代時我寫了很多詩,我試著藉由寫詩來質問自己。

P:你在長途旅行中有沒有遇到任何難忘的事物?
A:嗯....我想是鳥吧!我發現鳥會特別注意我的舉動,我邊走邊唱時牠們會繞著我飛行。當我模仿牠們的叫聲時,牠們也會模仿我模仿的叫聲,我們之間似乎可以溝通。還有,我發現美國的地形很有趣,例如河流的流向和各地的海拔。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河流主幹,許多分支例如密蘇里河、俄亥俄河等等都匯流到這兒來。看到這些壯闊的河川,你會發現自己的渺小。另外,我也以地心引力的角度來觀察各地的河川流量和降雨量、山坡地和窪地的特色等等。我想我觀察的重點不是人,而是自然景觀。
P:看來你學生時代很愛念地理?
A:沒錯,我對很多事都有興趣,我熱愛生命。只要別和我談「恐龍」這種老掉牙的話題就行。

P:那你打算出書記錄這些年的旅行心得嗎?
A:沒有耶!不過我出了一本叫做「Still Water」的詩集,裡面收錄了八十四首詩作,內容多半有關我的旅行、大海,還有我日常生活中一些哲學性的思考。
P:在這趟長途旅行之後,你認為你改變了嗎?
A:不能說是改變,只能說我被影響了。其實我認為每個人每一年都在緩慢地改變,忘記舊的,迎向新的,就和妳一樣,不是嗎?這個問題太大了,因為我們每天都有一點不同。

「Simon & Garfunkel」曾經那麼紅那麼紅!而我竟然可以和其中一員閒話家常二十分鐘,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呢!

延伸聆聽:Paul Simon & Art Garfunkel /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星期五, 5月 05, 2006

凌空飛起的人

前晚在小潘潘主持的某個靈異怪譚節目中,穿插了某段神奇的影片。影片內容是某老外男子在公開場合,當著不信邪的圍觀群眾腳板離地,凌空飛起約莫十餘公分,目擊的人全部驚叫連連,有些女孩子還嚇到花容失色。

我年初讀了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所寫的「昏頭先生」(Mr. Vertigo),故事內容剛好就是描寫美國二○年代一個顛沛流離的孤兒華特,在經過猶太人葉胡迪大師的魔鬼訓練後學會飛行技巧,還以「神奇男孩華特」之名在全美各地巡迴表演,後來卻又因意外而放棄飛行的奇妙故事。

歷史上曾經記載的「飛人」還不少,練瑜珈的、修道的、修密的、天生就會的、上帝賜與能力的、後來練就的都有,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據說是1833年生於愛丁堡的丹尼爾道格拉斯胡姆(Daniel Douglas Home)。這位胡姆先生從小即天賦異秉,他阿姨曾表示他睡的搖籃不用人推,自己會搖,四歲時他更準確預言了某個親戚之死。九歲時他搬到美國康乃狄克州和阿姨同住,但隨著他的超能力與日俱增,阿姨將他視為惡魔,幾年後將他掃地出門,從此他只得四處寄居。

1852年,在某次降靈會中,胡姆在沒有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當眾凌空飛起,雙手甚至觸及屋頂,連一個專門踢爆靈異騙局的報社記者,也不得不相信此事為真。1855年胡姆返回歐洲,開始與富豪名流往來。1868年,他在某貴族友人家中忽然出神,並從三樓的窗口飄了出去,隨後又從另一個窗子飄回屋內,在場人士和樓下的目擊者全給嚇壞了。

前陣子南韓也傳出有個會飛的中年人,名叫洪泰秀,由於自幼研究中醫與陰陽、五行,經過多年來的打坐和修行已能凌空升起,目前除了巡迴各地演講,還將絕學傳授給了數名學生。「人並不需要具備任何異秉,本來就具有自由翱翔的能力。」他要求學生專心一致,不可操之過及,也不可以飛翔為唯一目標,如果修鍊中見到幻象表示方法有誤,可能走火入魔導致心神錯亂。「想練就這種絕學,必須有名師指導,要有扎實的理論、哲學基礎,以及豐富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循序漸進。」

不過葉胡迪大師的論調倒是完全不同。他在訓練華特時提到:「我們即將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孩子,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擊你的心靈。我但願能有其他的方法,可惜沒有。」於是華特開始辛苦耕作、被活埋二十四小時、在穀倉屋頂餓上兩天兩夜、坐在火圈中一整夜直到身上長滿水泡、被浸在醋桶裡六個小時、從奔馳的馬背上摔下、喝牛小便、吃馬大便、被麻繩綑成繭倒吊在屋樑下三天三夜、砍斷自己的左小指最上一截、皮膚上塗滿蜂蜜在酷暑裡讓黃蜂和蒼蠅爬滿全身…。

奧斯特在描寫華特第一次離地浮起時是這麼寫的:「…整個人趴在地上,臉頰貼地,一臉鼻涕眼淚都揉擦在髒污的木板上。我的眼淚流乾了,只剩一聲聲乾啞的抽泣哽咽,與抽不到空氣的沈重呼吸。慢慢的,我安靜下來,幾乎沒有聲息,一種平靜逐漸遍佈全身,擴散到全身肌肉,再擴散到四肢尖端。我的腦子裡不再有思想,心中不再有感覺,我的身體內部空空如也毫無重量,飄蕩在虛無縹緲中,與周遭的世界完全切斷聯繫。就是這一刻,我第一次──毫無預警,完全不明白怎麼回事──極緩慢的、感覺我的身體從地面浮了起來。」意識完全空掉以後,華特就騰空了。怎麼覺得好像有點佛學味兒?

不知在街上當眾表演凌空術的傢伙,又是怎麼辦到的呢?

PS:文章張貼後,網友告知此人為David Blaine,我於是在Google Video找到了小潘潘在節目裡秀的那段影片!

星期四, 1月 12, 2006

和 Towa Tei 做的舊訪問

找到一篇我多年前和Towa Tei做的舊訪問,聊的事情很雜,還挺有趣的。Towa Tei我把部份對話貼在下面。

P:你覺得自己的DJ技巧如何?
T:我不是非常重視技巧的人,我認為能夠依照自己的感覺和心情來放歌更重要。

P:為什麼你很少以樂手的身分舉行現場演出,反而多半是以DJ秀的形式表演呢?
T:因為我不喜歡吶(笑)!以前在「Deee-Lite」的時候我是不得不做現場演出,後來就漸漸地討厭了起來。一來是要組織一大群人很麻煩,二來是我不喜歡為了在現場演出時不出差錯而反覆地練習。比較起來,我還寧願在錄音室裡用電腦做實驗。放歌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可以很隨性。

P:你平時都仰賴電腦做音樂,會不會一看到新的電子設備和軟體就大肆採購?
T:不會耶,雖然沒有電腦我就不能維生,但是我最近才發現,我討厭電腦(笑)!這幾年很流行PDA,很多人都隨身帶著這玩意,說真的,我情願花錢去泡溫泉。

P:你好像很喜歡機器人,你不是有個分身娃娃叫做「Tei Robot」嗎?
T:哈,那只是假人啦!不是機器人。有時候我沒空,他可以代替我去拍雜誌封面。
P:你不是也以「Sweet Robot Against Machine」的名稱發表過專輯嗎?
T:是啊(笑),其實我會對機器人這麼著迷,是因為它代表了未來與發明,這正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儘管我們小時候對機器人的想像並沒有真的發生,但在某個層面上它還是誕生了,我對機器人的概念就是這樣。

P:你還曾經為機器人寫過「Chatre」這首歌呢!
T:那個機器人是一個日本教授為NTT研發出來的,它可以記錄並重製人的聲音。只要錄下我的聲音再把字打進去,「Chatre」就會用我的聲音把話講出來,這首歌錄的其實就是機器人的聲音。二次大戰之後的民謠風潮,讓人們藉著音樂吶喊出心聲,但在這個科技氾濫的年代,人們早就停止溝通了。在電車上人們忙著互傳手機簡訊,擦身而過卻不做實際的交談,但回家之後反而開始用手機聊天,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簡直和機器人沒兩樣。我寫這首歌或者是推出「Sweet Robot Against Machine」計劃,目的就是想要反應出現狀。我把這些音樂叫做「機器人民歌」(Robot Folk),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稱做「機器人音樂」或是「寵物音樂」(笑)。如果在六○年代,我會用民謠吉他來寫歌,但是在今天,我會利用手機取得地球另一端的音樂,並將它當做取樣放在歌裡頭,這不是未來的事,這就是現在的情形,這是一個機器人的年代。

P:你的歌曲聽起來多半很快樂,這是你的心情反映嗎?
T:其實我是個黑暗的人(笑)。我無時無刻不在創作,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歌既沈重又灰色,但是我會把它們保留起來丟在一旁,只挑快樂的歌曲發表。要讓別人沮喪是很簡單的事,但我想做的是讓自己、讓別人都愉快的音樂。

P:你唸過紐約著名的設計學校Parsons,這段時期對你往後的人生與音樂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T:其實我沒有唸完。我高中的時候就決定以後要當個專業的平面設計師了,因為我很會畫畫。後來在日本唸了兩年藝術學校,變得很討厭畫畫。他們用制式的思想教你怎麼利用光影去看東西,這雖然教會了我在構圖這些方面的技巧,卻使我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機,所以我決定去紐約。
P:不過最後卻忙著和「The Jungle Brothers」還有「Deee-Lite」合作而輟學?
T:是啊(笑)!

P:你在創作之前腦海中就已經產生影像了嗎?
T:沒有,心裡就只想著音樂。過一陣子之後,我會對著音響閉上眼睛,當下心裡浮現了什麼,就會做為之後的曲名。接著我會再想這首歌找誰唱比較好?然後就找他來錄音。
P:像是Kylie Minogue、UA、Chara?
T:是啊,找她們來唱並不困難。

P:你的造型是自己設計的嗎?長期以來一直以同樣的髮型和眼鏡示人,這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嗎?
T:其實我的造型一直在變耶(笑)!平常我的頭髮都滿長的,所以沒人認得出我來。但是每次拍照前我就會剪頭髮,將自己維持在同一個造型,這麼一來我的私生活就不會受到干擾了。

P:談談旅行的事吧!我發現你好像很喜歡在不同的島嶼上寫歌,例如關島、峇里島、蘇美島…?你喜歡海嗎?或者說,這是一種癖好?
T:你知道我年紀愈來愈大了(笑)!在這些島上我可以恢復活力。我從小在東京、橫濱和紐約這些大都市成長。大約在三年前,我的會計師問我,你為什麼不買個房子呢?可以省下大筆的房租喔!但是我沒辦法想像在東京買房子的情形,我想在比較接近自然的地方做音樂。以前我的錄音室裡只有一扇小窗子,什麼也看不到,我想在一個有綠意的地方買房子,所以一年半前我選擇在距離東京一小時車程的長野買下所謂的「二世代住宅」,而且還蓋了間錄音室。我覺得這房子很棒,很能激發靈感。

P:你擁有韓國、日本以及歐美等不同背景,自己是如何融合各種不同文化的呢?
T:我是韓國人,我目前拿的還是韓國護照,而且還有一個韓文名字Doug Wa Chung(鄭東河),不過我這輩子還沒有去過韓國。今年本來有兩次機會的,但是都沒去成。沒「緣」啦!你相信易經嗎?我很喜歡「緣」這個概念!
P:你喜歡中國傳統理論?
T:是啊。

P:我還聽說你曾經和一個有「瀕死經驗」的人一起上山?
T:是啊,他是全日本「死過」最久的人,三十分鐘,然後又活了回來。
P:你向他學到了什麼嗎?
T:事實上我們兩個月前才又見過面。他每天晚上八點到凌晨四點會觀察星象,所以他身上有種特別的「氣」。我以前出過意外,身上有傷,但是這個猶太人幫我醫好了,所以我開始相信這些超自然的東西。他曾經隔著六個人,利用手牽手的方式將「氣」傳導給我,非常熱的氣喔!但是他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的,他說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天賦,只是我們沒有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