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02, 2009

失落的古大陸文明

埃及人的金字塔、復活島上的巨石人像、五十萬年前的火星塞、二千一百萬年前的螺絲釘、三億年前的鐵鍋、三葉虫化石上的人類鞋印…許多費人疑猜的文明遺跡與出土證據不斷顯示,在人類尚未建立起此次文明之前,在人類有記載的短短數千年歷史之前,極可能已有相當程度的史前文明出現。過去的文明或許因為地震、洪水等天災而消失無蹤,或許因為人心敗壞而遭致毀滅,無論如何,考古與科學研究有助於揭開歷史的真貌,在信與不信之間,人類終將逐漸超越既存知識的侷限,如實地理解關於宇宙與人類的正確答案。

與史前文明相關的知識浩瀚無涯,其中最引人遐思的,莫過於相傳在一萬兩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一般又譯為「大西洲」,而同樣受到高度關注的古大陸文明,還包括一夕之間消失在太平洋海域的「姆大陸」 (Mu),以及據說曾位於現今印度洋位置的「雷姆利亞大陸」 (Lemuria)。本文將以簡短扼要的方式簡述這三個「失落的古大陸文明」,希望讓從未接觸過相關訊息的讀者,對上述神秘的史前文明能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

亞特蘭提斯

2001年,迪士尼公司拍攝了動畫電影「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作品改編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名著《海底兩萬里》,並參考了亞特蘭提斯的相關傳說。這部電影清楚呈現出柏拉圖晚年在對話錄《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邁奧斯》(Timaeus)中所描述的亞特蘭提斯樣貌─環狀的巨大都市,以及它沒入海底之際民眾倉皇逃生的瞬間。

atlantis-map
十七世紀德國耶穌會教士契爾學(Athanasius Kircher)繪製的地圖,
圖中的亞特蘭提斯位於大西洋中央(圖片取材自維基百科)。

柏拉圖轉述表弟克里特阿斯的說法指出,據今一萬兩千年前,在直布羅陀海峽之外的大西洋中,有座名為「亞特蘭提斯」的島國。此國人口估計約二千萬,面積為十五萬平方英哩,總面積比小亞細亞和利比亞加起來還大,沿岸多山,島中央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整座島被五條環狀運河劃分成五個由同心圓構成的行政區域,另一條運河則從中貫穿各區並連接外海。

克里特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表示故事是從他曾祖父卓彼得斯那兒聽來的,而卓彼得斯是聽古希臘七賢之首梭倫(Solon)親口講的,梭倫則說自己是在西元前590年去埃及旅行時,從薩以斯城的老祭師那兒聽來的。後來柏拉圖曾親赴埃及考證故事的真實性,根據當地最有學問的僧侶所言,亞特蘭提斯確實存在,但在即將與雅典展開大戰的前夕,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與洪水,而於一個晝夜間沉入海底。

傳說中,亞特蘭提斯王國是由海神波塞頓所建立。波塞頓婚後生下五對雙胞胎,因此他將王國劃分成十個區域,交由十個兒子分別統治,其中長子為最高統治者,而王國的名稱即是源自於長子的名字-「亞特拉斯」(Atlas)。

王國中央的衛城,有一座祭祀波賽頓的神殿,是十位國王齊聚開會的地點。在國王英明的領導下,亞特蘭提斯十分強盛,不僅人民生活富足,在水路貿易、農業、礦業、科學、工藝與軍事方面亦有高度成就。不過,原本藐視一切俗事的亞特蘭提斯,逐漸變得人欲橫流,最後主神宙斯只好發動天災來懲罰人們的墮落,而時間約是在西元前9560年。

最先以現代觀點研究亞特蘭提斯的,是曾任明尼蘇達州州長的美國國會議員唐納利(Ignatius Donnelly)。1882年他出版《亞特蘭提斯-大洪水前的上古世界》(Atlantis: The Antediluvian World)一書,並提出亞速爾群島是亞特蘭提斯唯一未沉入海底的陸地的結論。此後美國興起了一股亞特蘭提斯熱,探討此一主題的書籍陸陸續續出版了一千多本。


迪士尼電影「失落的帝國」描述亞特蘭提斯遭大洪水侵襲淹沒的片段

隨著考古新成果的不斷出現,1909年開始有學者提出,亞特蘭提斯很可能是希臘克里特島上延續至西元前一千四百年時忽然消失的米諾斯文明。1930年時,德國物理學家穆克亦提出亞特蘭提斯實乃毀於星球碰撞的說法。1933年,美國知名的異能者兼預言家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更是預言,亞特蘭提斯將在1968~1969年間於比米尼島(Bimini)附近升起,他甚至宣稱自己曾經是亞特蘭提斯人。

1967年,美國飛行員在飛越佛羅里州外海的比米尼島上空時,發現附近海域的水面下有以方形巨石建築的實體。專家經過一番海底考察後表示,此T形結構顯然是以人工建成,參與考察的華倫坦博士亦斷言這道「比米尼之牆」是亞特蘭提斯的遺跡,而這正好印證了凱西在三十多前年的預言。


比米尼島位於巴哈馬群島附近(取材自維基百科

1995年,考古學家蘭斯與蘿絲.佛列姆亞斯(Rand & Rose Flem-Ath)夫婦提出了「地殼滑動說」,並指亞特蘭提斯的所在地應是南極州,而傳說中的失落文明很可能埋藏在它的浮冰之下。2004年,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Ulf Erlingsson)則主張愛爾蘭島即亞特蘭提斯。至於亞特蘭提斯究竟在哪裡?目前答案仍莫衷一是。

過去數十年來,坊間有不少通靈訊息曾提及亞特蘭提斯,光是凱西一人便提出過大量資料。他指亞特蘭提斯是西起墨西哥灣、東至地中海邊的廣闊大陸,其輝煌時期為西元前廿一萬年至西元前50722年。他們與自然和諧共存,以晶石為動力來源,而且能運用思想力進行超越三維空間的宇宙之旅。後因負面能量持續累積,晶石失調的威力終於毀了亞特蘭提斯,使此大陸在五萬年前首次分裂成五座島嶼。

其後亞特蘭提斯的三位祭司帶著以往收集整理的記錄,分別前往猶加敦半島、比米尼島的波賽頓神殿與埃及地區。凱西說,許多現代科技不過是這些資料的「再發現」。然而,由於殘餘勢力繼續爭權奪利,亞特蘭提斯在基督誕生前兩萬八千年時再度發生地極變化,五座島嶼被巨浪吞噬得只剩下三座。儘管經過兩次毀滅,亞特蘭提斯先進的科技仍得以保留,但持續發生的衝突仍導致此地於西元前一萬年左右三度毀滅,而最後一個島嶼也終致沉入海底。

凱西在解讀中表示許多亞特蘭提斯人選擇在二十世紀轉世,並因此促成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但他也提醒人們認真理解科技的力量與其使用目的,否則悲劇將再次重演。

姆大陸

1896年,時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印度發生大飢荒,為解決日益混亂的社會治安問題,英國派遣大批人力前往救援,而詹姆斯.邱吉渥德(James Churchward)正是成員之一。他在駐防期間,因緣際會自寺廟住持手中見識到寫著遠古文字的泥板,經過兩年鍥而不捨的研究,終於解讀出泥板上的內容為「姆帝國」的創世記錄,而碑文則是以來自於姆帝國的「納卡爾文」(Naacal)所寫成。

邱吉渥德耗費大半生走訪印度、太平洋群島、泰國、柬埔寨、西藏等地進行勘查。1926年,七十五歲的他出版《消失的姆大陸》(The Lost Continent of Mu: Motherland of Man)一書,在大量資料佐證下,他主張姆大陸是太平洋中沉沒的陸塊,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姆人擅長建築,更精通航海技術,他們藉此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與掠奪,並在中美洲、蒙古、西伯利亞、印度等地擁有眾多殖民地。

他在書中提到,姆大陸的總面積約佔太平洋的一半以上,東西長約八千公里,南北寬約五千公里。人類約於兩百萬年前開始在此繁殖,最輝煌的時期人口曾經多達六千四百萬。帝國分為十個不同的民族,統治階層雖為白種人,但彼此間和睦相處,並無貴賤之分。姆大陸上有七大城市,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交通發達、港口商旅不絕,人民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然而,繁榮文明的帝國卻因為突發的地震災變,在一夜之間沉入海底,時間約在據今一萬兩千年前。 

另一方面,在馬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Troano Codex)中,曾描述有塊大陸因火山爆發而沉入海底。1863年,法國考古學家布赫布爾(Charles-Etienne Brasseur de Bourbourg)將此大陸命名為「Mu」,並宣稱它位於大西洋中,隨後法國學者普倫金(Augustus le Plongeon)亦根據《特洛阿諾抄本》與馬雅遺跡等素材,推論出位於大西洋中的姆大陸早於希臘與埃及文明,而且馬雅人正是姆人的移民。

普倫金的推論在當時曾引起極大爭議,而邱吉渥德的嘔心瀝血之作儘管成為暢銷書,卻遭學術界嗤之以鼻。不過復活節島和波納佩島上的巨石像與巨石建築,多少給這塊古大陸提供了必要的證據。

半個世紀前,潛水員們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南端,發現了平台、街道、樓梯與拱門等工大的人造建築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兩百公尺,南北寬約一百四十公尺,最高處約達廿六公尺。其後琉球大學的「海底考古調查隊」展開長達八年的調查,又發現了柱穴、人頭雕像和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琉球大學海洋地質學教授木村政昭曾表示,這些結構體確實是人工打造,而且透過碳十四的檢測,確定附著在結構物之上的珊瑚藻至少有六千年的歷史,換句話說,這些結構體至少在六千年前就已沒入海面。但六千年前的海平面比較低,因此據推測這些結構體出現在陸地上的時間,至少是在九千到一萬年前。木村教授因此斷言,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姆文明」。


雷姆利亞大陸

和亞特蘭提斯、姆大陸一樣,雷姆利亞大陸也是傳說中已消失的大陸文明。其地理位置據稱自馬達加斯加島起一路延伸至印度,為古時連接兩地的「地橋」,但在三百萬年前完全沒入印度洋。提出此一理論的是英國律師暨動物學家菲立浦.史克雷特(Philip Lutley Sclater,如右圖,取材自維基百科)。他在研究狐猴(lemur)的進化與分佈時,發現這種無法長距離遷徒的動物其棲息地竟橫跨亞、非兩洲,但在臨近的非洲卻毫無蹤影,因此透過分析地層中的化石,於1864年提出了以狐猴命名的假想大陸-「Lemuria」。只不過此說眨多於褒,二十世紀在發現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和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原理後,雷姆利亞大陸之說已漸趨沉寂。

儘管如此,人類對雷姆利亞的探索並末終止,相關書籍依舊前仆後繼地出版。例如英國記者暨神秘學研究者路易斯.史班斯(Lewis Spence)就出版過兩部專著。他認為雷姆利亞大陸位於太平洋,是由兩塊夾著窄小海溝的陸地所構成。原始居民是白種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石器文明。陸地沉沒後,部份人民經亞洲移居至歐洲,留下來的人們則在惡劣的條件下逐漸退化。

凱西曾在解讀中取得雷姆利亞的資料,他提及雷姆利亞沉沒之後,部份陸地變成了今日美國西南部一帶的洛磯山脈。當地居民原本依據「一的法則」(Law of One)而活,但因為自私貪婪、與愛分離而招致毀滅。美國當代預言家史卡連恩(Gordon-Michael Scallion)則指稱原始的雷姆利亞人並非實體存有,他們是來自火星、昴宿星團與天狼星的靈魂群組,其振動頻率接近造物主的層級,來到地球上是為了體驗身體的振動。

此外,俄國神智學家暨通靈作家布拉瓦斯基夫人(Madame Helena Blavatsky,如下圖,取材自維基百科)也在1888年出版的著作中宣稱受到偉大靈魂的教導,因而得知位於馬達加斯加島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印度洋,在一億五千萬年前曾是一片陸地。她說雷姆利亞人身體柔軟似果凍且具備通靈能力。其第一批亞種族貌似猿猴、會下蛋、雌雄同體,一般透過第三眼進行心靈溝通。雷姆利亞沉沒後,雷姆利亞人的第三眼逐漸萎縮成現代人類的松果腺,此後人類演變為必須藉由性交來再次結合的男、女兩性。她還提到亞特蘭提斯人的前身即是雷姆利亞人。

對以科學實證為依歸者而言,前述對於失落文明的描述、對於假想大陸的推論,以及預言家和通靈人士對上古文明的解讀,或許看似荒誕不經,卻多少激發了人們探索失落古文明的動機與靈感。今日人們尋找亞特蘭提斯的旅程仍在繼續,對姆大陸文明的考據亦持續進行,與雷姆利亞大陸相關的出版計劃更是不曾停歇。由此可知,人類對解開自身歷史與源頭之謎的渴求至今仍未獲得滿足。

誠如古文明探險家暨暢銷作家格雷姆.漢科克(Graham Hancock)所言,「過去遺留下來的種種,絕非如考古學家所說的只是膚淺的迷信,你其實可以說它是另一種科學,另一種讓我們瞭解真相的途徑。…我們不應該全盤接受社會上既成的觀念與思考事情的一定模式,這些在西方科學主導下形成的規範,對全人類而言是具殺傷力且邪惡的。」他更提醒:「許多古老傳說中都指出,文明之所以毀滅,地球之所以發生災難,都和我們人類的作為脫不了關係。」也因此,即便只將前述的史前歷史當作警世寓言,我們仍能從中學習到抉擇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古文明的價值所在。

PS.這是我先前替心光網所寫的專題,原文網址在此。

相關聯結
盡信書不如無書

4 則留言:

ME 提到...

妳好認真!拍拍手

大雄 提到...

您的文章比那些博士、碩士論文更有學問! 我個人最喜歡研究這類超自然、神奇的東西,包括天之鏡、上帝的指紋之類的書。比起那些令人作嘔的論文,這篇真的是言之有料。

鹿溪星籽 提到...

根據日本大川隆法的說法,以他星光體查閱阿卡西紀錄資料,指出在七十三萬五千年以前,位於現在非洲南美洲是一片連接的大陸稱「根達那文明」,以超能力為中心的文明,男人有三隻眼,後來毀於地殼變動。接下來是十五萬三千年前消失的「米特拉姆文明」,位於現在南極大陸,以飲食的生活最發達,當時地軸與今天不同,後來改變地軸而毀於冰雪覆蓋。再接下來是三萬七千年前的「雷姆利亞文明」,以感性為中心,藝術發展極為繁盛。再次為一萬五千年前位於太平洋中的「姆大陸文明」,對光能源擁有獨特的技術,金字塔能源技術在此時代有超越的進展。再來是最近的「亞特藍提斯文明」,以理性為中心的文明發展,抽取生命能源為動力,航空器潛水艦已經有能力建造。但終究毀於陸沉。以上資料個人覺得頗清楚亦值得參考!

王凱若 提到...

常見的說法錯了,以時間前後來排序,應該是姆--雷姆利亞+亞特蘭提.柏拉圖的記述在證明事實方面沒有錯誤,但亞特蘭提的細節有一大部份,被希臘化了.雷姆利亞確實遵循"一的法則",而這法則與近代的物質文明其實並沒有多大差異,印度古文明是雷姆利亞的遺民,並非姆文明遺民.至於現在的理論為何錯這麼多,是因為在雷姆利亞與亞特蘭提兩大文明被大洪水毀壞後,各自的遺民選擇的道路不一樣,亞特蘭提遺民在把實用知識擴散後,將精華封存於埃及.雷姆利亞人一大部份轉居地下,觀察並依"一的法則"影響洪水後的文明演進與精神思想.

張貼留言

歡迎交換意見,惟網路小白橫行,故恕不開放匿名留言,欲留言請先申請 Google 帳號,為自己的發言負起法律責任。若您欲張貼網址,請使用 html 語法,以免本站版型被過長的網址撐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