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裝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裝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6月 09, 2008

夢幻復古冰箱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在國外雜誌上見到外型復古的SMEG冰箱。當時並不曉得它的價格,只覺得這玩意兒可愛極了,好想在家裡擺上一台。幾年後,台灣的廚具廠商「豪山」終於引進SMEG冰箱,而且一口氣進口了淡藍、寶藍、黑、橘紅、乳黃、大紅、粉紅和淺綠等八種顏色,甚至還在捷運站做了燈箱廣告。可是詢問過價格之後,我實在買不下手,因為一台SMEG不含運送及安裝費用的定價是新台幣八萬五。


圖片取材自www.smeg.it 網站

其實SMEG的復古冰箱有不少款式,豪山引進的只是其中的FAB28單門系列(271公升),就是上圖最左邊這款,不過這個萊姆綠的顏色台灣還買不到就是了。除此之外,SMEG也有容量更大的雙門系列,上圖右邊這款門片上小下大的FAB30系列,容量是315公升;中間這款門片上大下小的FAB32系列,容量則是330公升(最大的是400公升)。不過昨天在SMEG的官網上倒是發現,原來FAB28單門系列除了十幾種看起來相當可口的顏色之外,還有三種十分花俏的門片款式(如下圖),義大利人的設計果然是鮮艷又奔放啊。在這三者裡面我最喜歡直紋款式(下圖左),相信擺在廚房裡整個空間都會因此活起來吧!


圖片取材自www.smeg.it 網站

正當我以為復古冰箱只有SMEG一種選擇時,沒想到美國也出現了一系列50年代風格的復古冰箱,名字叫做「Big Chill」(←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曝露年齡的1983年經典老片「大寒」)。Big Chill的創辦人是一對甥舅,據說兩人會在2001年搞起復古冰箱,起因是舅媽大人很想擁有一台外型復古但功能現代的冰箱,門片最好還是不鏽鋼的,因為這樣才能把孩子們的畫作和相片驕傲地展示在冰箱門上。為了滿足老婆的夢想,舅舅找來剛從工業設計學校畢業的外甥幫忙,於是一台充滿美式傳統家庭氣息的冰箱就這麼誕生了。


圖片取材自www.bigchillfridge.com 網站

Big Chill目前只有雙門款式,但有591公升和407公升兩種大容量,不曉得它是不是真的「又大又冷」?從官網上看來,Big Chill的用色和SMEG還挺接近的,共有:黑、白、橘紅、海灘藍、玉石綠、奶油黃、櫻桃紅和粉紅等八種顏色。比較特別的是,消費者可以自行搭配上下門片的顏色(如下圖),而且還有同樣復古的烤箱和洗碗機可供選擇。只不過,Big Chill和SMEG的價位不相上下,大容量不含運送及安裝費用在美國境內的售價是八萬三,小容量的售價是七萬七,若想自行搭配門片顏色,還得額外付出一萬二的費用。所以說,這台也是純欣賞就好啊。結論就是,有錢真好。


圖片取材自www.bigchillfridge.com 網站

星期四, 4月 10, 2008

關於 Flensted Mobiles

上週日陪返台掃墓的老弟上金寶山看老媽,下山時因為還不到四點,因此利用短短一個鐘頭的時間,順道參觀了下午五點打烊的「朱銘美術館」。不過本文的重點不是美術館裡的大師作品,而是館內販售的紀念品,因為,我竟然看到了琳瑯滿目的Flensted Mobiles。


背影男:「我是阿部寬!」

什麼是Flensted Mobiles呢?如果各位曾經看過阿部寬主演的日劇「熟男不結婚」,可能會注意到男主角桑野信介的廚房一隅,掛了串造型極具現代感的簡潔裝飾品(如上圖白圈所示),這串展現出微妙平衡感的吊飾就是Flensted Mobiles。「Mobiles」在這裡指的是「活動雕塑」,而「Flensted」則是它的品牌名稱(官方網站在此)。

1954年,Hans Christian Flensted和老婆Grethe做出了第一個小鳥造型的mobile,目的是為了給剛出生的女兒做為禮物,由於在親友間獲得好評,兩人決定開始生產銷售,而以家族姓氏為名的品牌「Flensted Mobiles」也自此成了丹麥最知名的工藝品與友人間互相饋贈的最佳禮品之一。目前Flensted已由第二代(Christian的兒子Ole與媳婦Aase)接手,mobiles的材質與造型也日益多樣化,不僅適合掛在室內,也能應付屋外的氣候因素。


Flensted Mobiles出品的抽象系列,左起依次為:
由第二代Ole Flensted設計的「Life Is Hanging by a Thread」與「Futura」,
以及由老Christian Flensted所設計的「Science Fiction」。


Flensted Mobiles也有許多可愛的設計,非常適合送給小朋友,左起依次為:
「Feline Mobile」(就是我這回新購入的款式)以及「Butterflies」、「Kitty Cats 」。
以上六圖皆取材自Flensted Mobile官方網站。

我擁有兩組Flensted Mobiles,一組名為「Black Rhythm」(如下圖),一組名為「Feline Mobile」(如上左圖)。前者是Christian Flensted設計於1967年的大型作品,尺寸約有一公尺立方這麼大,材質是鋁片,認真來講可以拿來當兇器。由於體積龐大,所以我暫時無處可掛,只能當做收藏品。這款在台灣精品網站上的售價大約是一萬二,不過由於是朋友網購自丹麥官方網站再轉售給我的,因此價格相當實惠;而後者則是上週日自朱銘美術館購得的小型作品,售價為1,180元。至於桑野信介廚房旁的那一款,則是被命名為「Turning Leaves」,它的造型有如旋轉中的落葉,由下往上看時十分眩目。


這就是美麗的「Black Rhythm」。圖片取材自Flensted Mobile官方網站。

許多年前,誠品曾經販售過Flensted的產品,但不清楚是代理還是水貨。這回在朱銘美術館看到一大片隨風擺動的Flensted Mobiles,忍不住立刻把貓咪玩球造型的款式給買回家。售貨小姐聲稱Flensted Mobiles的產品在台灣是由朱銘美術館獨家銷售,不過Flensted的官方網站卻寫明,台灣目前沒有任何廠商代理Flensted的產品(所以大概是水貨吧?!)。

說到mobile的創始者,其實是美國著名的雕塑家Alexander Calder(1898-1976)。Calder來自藝術世家,父親和祖父皆為知名雕塑家,母親則是肖像畫家。Calder在30年代設計了一系列幾何樣式的mobile,這些mobile藉由空氣的流動,能不停做出旋轉的視覺效果,而他也因此成了「活動雕塑」之父。除了本文的主角mobile,其實Calder也有不少繪畫、鐵絲雕塑與巨型公共雕塑作品。此外,他也是BMW 3.0 CSL賽車的車體設計者。


左為Calder 1939年的作品「Black Clouds」,右為1938年的作品「Untitled」。


左為Calder 1952年的作品「Sumac II」,右為1976年的作品「Untitled」。
以上四圖皆取材自Calder Foundation官方網站。

從Flensted Moblies的抽象系列產品可以看出他們受到Alexander Calder相當大的影響,不過Calder的mobile作品是美術館等級,一般大眾只能遠觀不可褻玩,但Flensted一家卻使這種美麗的活動雕塑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我這種沒什麼財力的市井小民也有機會收藏,實在是相當感恩。不過有空的話,我倒是想自己DIY幾款來玩玩看。

星期四, 10月 11, 2007

超想學會的「仿飾漆法」(faux finish)

朋友剛從法國度完蜜月回台,特別帶了凡爾賽宮的2008年曆送我。去年到巴黎玩時,我和老公想了半天最後還是放棄前往路途遙遠的凡爾賽宮,如今看到年曆裡富麗堂皇的宮殿景象,倒是有些後悔當時花了太多時間逛墓園。目前歐元對台幣約為1:46,比起去年夏天又貴上五塊錢新台幣,漲幅驚人,以後若想造訪凡爾賽宮,看來也只能花費更高昂的代價。

其實我最近碰巧也對凡爾賽宮感到好奇,原因是我讀了林督女士所寫的《創意塗漆技法全書》。這是一本凡爾賽宮的鏡廳關於花式漆法的入門書,作者原是影評人(黃建業那一輩的),旅居溫哥華時意外接觸到仿飾漆技法,進而搖身一變成了她戲稱的「油漆工」,而她現在也確實以此為業。書中提到,「巴黎凡爾賽宮的瑪麗皇后劇院,曾為了降低預算跟趕期完工,而大量用仿飾漆仿大理石來替代真的石材。因為當時大理石的產製跟運輸,都跟現在的速度無法相比,用畫的絕對快多了。」

作者繼續提到,「事實上歐洲在十九世紀仿飾漆流行的高峰期,高檔裝潢的普遍觀念就是,一般木料該用仿飾漆將它畫成稀有木材;石膏柱則用仿飾漆畫成大理石模樣。當時的工匠手藝精巧,『障眼』手法高超無比,畫上去後,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差別。除了成本與時間因素,另一個使用仿飾漆法的原因是,有些種類的大理石已經絕種或停產了,當要用同一塊大理石搭配時,只要參考真的石材仿畫,真假參半,更不易令人起疑。下次逛凡爾賽宮時不妨仔細看,不少壁爐是用真的大理石,但踢腳板的同種大理石,卻是用仿飾漆法畫出來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仿飾漆」呢?它的原文其實是「faux finish」,faux在法文中是「假」的意思,faux finish直譯就是「假完工」,也就是運用漆料來模仿木紋、磚頭、皮革、蛇皮、金屬、布料、花崗岩、大理石…等各種材質的技法。林女士依據其屬性,特地將之譯為「仿飾漆」,不過這本書雖取名為《創意塗漆技法「全」書》,書中卻缺乏進階內容,作者說,台灣少有仿飾漆師傅,相關漆料與工具亦相形匱乏,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本地現有的材料,稍微介紹一些淺顯易學的技法。

我在好奇之餘,以「faux finish」為關鍵字上網搜尋,發現中文相關網頁少得可憐,英文網頁卻讓人看到眼花撩亂,而且大部份的漆料品牌網站,幾乎都提供了faux finish相關資料給凡事慣常自己動手作的歐美人士參考運用。一般入門的faux finish手法包括sponge on(海綿上色法)、sponge off(海綿除色法)、ragging on(滾布上色法)、ragging off(滾布除色法)、dragging(拉刷除色法)、colorwashing(水洗法)等等,而venetian plaster(威尼斯膠泥漆法)和marbleizing(仿大理石紋漆法)則是我很興趣學習的進階技巧。

根據維基百科所述,仿飾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典時期以仿畫大理石、木紋和仿真壁畫(Trompe l'oeil)為主流,當時的學徒至少要學個十年以上才能出師。十九世紀時由於新古典風潮興起,仿飾漆再度受到矚目,而在1920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的盛行,也讓仿飾漆又一次成為妝點壁面的主角,只不過它大多被用於商業與公共空間。

80年代與90年代初期,由於壁紙的勢微,仿飾漆成為歐美裝修豪宅時常用的技法,但隨著工具與漆材的日新月異,仿飾漆已深入一般民宅,成了備受歡迎的DIY工程之一。熱愛仿飾漆的人們認為,壁紙一旦貼上就不易去除,用漆的比較省事,日後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新壁面外貌。也因此,坊間出現許多傳授仿飾漆法的DVD,單單在Youtube上,就能找到一大堆教學DVD的簡介短片,看著影片裡的老師,拿著抹布、海綿和刮刀,三兩下就搞定一整面牆,還真讓人躍躍欲試。以下就來簡介一下前面提及的幾種技法吧!

sponge on / sponge off(海綿上色法 / 海綿除色法)

海綿上色法,簡單來講就是先上底漆,待底漆乾了之後再用海綿沾上另一色或多色,利用海綿表面的空隙,將色彩不規則地按壓於底漆上,形成特殊的紋路。至於海綿除色法,則是先上底漆,再上色漆,然後趁色漆未乾之際,以海綿沾除部份的色漆,並在壁面上留下海綿的特殊紋路。聽起來很容易吧!


ragging on / ragging off(滾布上色法 / 滾布除色法)

滾布上色法和海綿上色法很雷同,只是把海綿換成扭過的布料(類似扭抹布),然後沾上漆料往壁面滾過。除色法,則是趁色漆未乾之際,以扭過的溼布將色漆沾除的技法。


dragging(拉刷除色法)

dragging是除色技法。同樣是先上底漆,待底漆乾了之後上色漆,然後趁色漆未乾之際,以乾的刷子拉刷去除色漆,並在壁面上留下類似木紋或布紋的質感。


colorwashing(水洗法)

colorwashing是先上底漆後,再上一種或多種顏色的色漆。上漆後,在溼抹布上卸除一些漆(也可在刷子上噴水),趁色漆未乾,以打叉叉的方式走刷將色漆去除,營造色彩朦朧的壁面效果。


venetian plaster(威尼斯膠泥漆法)

Venetian plaster在台灣比較常見於走南歐風或是希臘風的餐廳牆面。這是一種摻了石膏的漆材,可用刮刀沾上一大坨,然後慢慢地刮附在牆面上,牆面會因此留下粗礦的質感和刮刀的痕跡。


Faux marble / marbleizing(仿大理石紋漆法)

Marbleizing在義大利古城龐貝被廣泛應用,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風行全歐,並形成兩股分支。義大利流派的風格自由奔放且較具藝術氣息,法國的流派則較拘泥於形式並強調逼真。Faux marble幾世紀以來被大量運用於歐洲各地的教堂、宮殿與公共空間。除了文章開頭提及的凡爾賽宮,倫敦的白金漢宮裡也有許多faux marble的漆作。


Trompe l'oeil(仿真壁畫)

Trompe l'oeil是法文,意思是「使眼睛誤解」,也就是所謂的「障眼法」。例如在牆上畫一扇門,真實到你可能會想去開開看。要施作Trompe l'oeil,除了高超的上漆技巧,也得有相當深厚的西畫技巧才能成事。


在歐美有許多專門教授faux finish的學校,但台灣似乎只有在彩繪課程中順便提到faux finish,如果台灣的職校能多開這個科別,大家在美化牆面時應該能有更多的選擇。不過窮等本地開課無濟於事,有興趣的人還是勤快地上網查資料,自己動手刷、學經驗吧!以下這位女士,運用自己的創意與仿飾漆法,以四天的時間和250美元(約台幣8,200元)的材料費,成功將一間平淡無奇的廚房,變身成擁有金屬質感磁磚、黑色大理石流理檯面、古老紅磚牆面和彩繪廚櫃的料理與用餐空間,真的好強啊。


相關聯結
behr faux finishing painting
faux finsih school
HGTV-Decorating: Faux Fin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