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29, 2011

雙宅貓的私密大PK


小舞:「咦?屁股熱熱的,今天的陽光哇五尬意!」(竊喜貌)


小舞:「乾脆先來曬個小腹,看看腰圍會不會小一點。嗯,肚子是有咕嚕感。」


小舞:「再來曬曬腰內肉和私密的該邊。人家我可是喵界的私密保養教主啊!」


小舞:「啊~好嬌羞。妳一直醬子偷拍教主我本人,人家不來了。」


小步:「茄~有沒有搞錯?!」(拍桌)


小步:「本貓才是喵界正港的私密保養天王啊!快!專用化妝水來一下~」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y2r4o

星期五, 4月 22, 2011

火災時想起「背包理論」

前天上午,我住的這棟大樓火災警鈴大作。這種事情我早已見怪不怪,因為在集合住宅居住多年的經驗告訴我,警鈴大作的起因多數是裝潢木工不慎將偵煙器之類的感應設備給扯壞。當然,這種事情如果頻繁發生,很容易使住戶對鈴聲失去警覺,一如那則「狼來了」的伊索寓言。不過秉持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我還是立馬手刀從儲物間裡提出三個貓籠,然後遣老公去外頭探探是不是真有火災發生。

後來證實這警鈴果然是出於某裝潢戶的木工扯壞了感應器。不過在老公外出打探風聲的幾分鐘內,我卻覺得從容自若,毫無緊張感。一方面,虛驚一場的可能性佔了八成;另一方面,房子是租來的,傢俱是房東的,我們的物品少之又少,除了三隻貓以外,基本上可以說是無牽無掛。應該說,衣服燒光了買新的就成,鍋碗瓢盆啥的少了也無妨,真得逃離火場時,我只要帶著隨身包包、筆電(或是有完整備份的隨身硬碟,而這種事情當然是平常就要做好)和三隻宅貓就能輕鬆撤退,一點都不需要猶豫或心疼。

這種不被物品困住的感覺真的很棒。試想假使我在屋內堆滿了傢俱與各式收藏,當地震或火災之類的天災人禍發生時,我勢必慌到六神無主,若是環顧屋子一圈之後發現什麼也救不了,我大概會有面對世界末日般的深沉無力感吧!寫到這兒不免要提一下「型男飛行日記」這部由喬治.克隆尼所主演的電影。我讀了一些影評,有人看完後著眼於男主角的情感疏離,有人則提到男主角在人生目標達成後所體驗到的空虛。當然也有人認為男主角發展出來的「背包理論」缺乏人性,不過我卻覺得心有戚戚焉。

我將男主角在劇中演講「背包理論」的內容翻譯如下:
花幾秒鐘想像你正揹著背包。我要你感受一下肩上的背帶。感覺到了嗎?現在我要你把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全裝進去。你先開始裝些小東西,那些架子上和抽屜裡的小玩意兒和收藏品。感覺重量開始增加了。然後你開始加上大件的物品…衣服啦、桌上的電器啦、檯燈啦、桌巾啦…還有你的電視機…背包現在應該越來越重了。你再裝進更大的。你的沙發、床鋪、你的餐桌。全部裝進去。你的車,也裝進去。你的房子,無論它是小套房或兩房的房子。我要你全部裝進背包裡。

現在試著走幾步。有點難?對吧!這就是我們每天對自己做的事情。我們讓自己重到寸步難行。別搞錯了…移動才是生活。現在,我要把背包給燒了。你想從裡面取出什麼?照片?記性差的人才需要照片。喝些銀杏,讓照片燒個精光吧!事實上,就讓一切全部燒光,然後想像你明早起床時一無所有吧!有些令人振奮,不是嗎?我的生活每天都是這樣開始的。

現在,這會有些困難,所以仔細聽。你有一個新的背包。不過這一次,我要你把人給裝進去。先從泛泛之交、朋友的朋友、辦公室裡的人開始裝起。然後再裝進那些你可以和他們分享內心秘密的人—你的堂兄弟、你的阿姨、你的叔叔、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父母,最後是你的丈夫、你的妻子、你的男友或你的女友。你把他們裝進背包裡。別擔心。我不會要求你放火燒了他們。感覺那個背包的重量。別搞錯,你的人際關係是你生命中最沉重的組成元素。你是不是覺得肩帶劃破了你的肩膀?所有的交涉與爭吵,秘密與妥協。你不需要扛起這些重量。你為何不把背包放下呢?

有些動物注定要扛起彼此,一輩子合作共生。例如命運多舛的戀人,或是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天鵝。我們不是那些動物。我們移動得越慢,我們就死得越快。我們不是天鵝,我們是鯊魚。

關於那段提及人際關係的發言,我認為與其說他是在逃避,倒不如說,在某種程度上那是一種全然的放下(我是單就這段演說而言,我指的不是他在劇中的情感關係)。但本文的重點不在於探討情感紐帶,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第一段與第二段的內容。

我承認一開始清雜物,我只是覺得家裡的東西多到讓人煩燥。可是清到一定的程度後,我的想法竟與背包理論的前兩段不謀而合。我當真覺得「能夠輕易移動的人生,才是真正自在的人生。」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甚至是天災人禍—可以拍拍屁股就走,無疑是背包理論的最高境界。一如前文所提及的,有些事情基於人情或人的品質,確實值得留下來共體時艱或解決問題,但保持可以隨時抽身的彈性與自由度,我認為反而更能使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危機或災難,而不會因為背包太重,落到只能消極等待大難臨頭的下場。

我個人屬於憂患意識較重的那種人,大家看我先前準備的防災求生包便能推知一二。火災這種事情什麼時候會遇上完全說不準,但前天早上的體驗卻讓我覺得背包理論確實有其可取之處。仔細想想,小玩意兒、收藏品、衣服、家電、檯燈、桌巾、電視、沙發、床鋪、餐桌,甚至房子,終究只是身外之物,想要過可以輕易移動的自在生活,背包還是清空一點比較好。

順道一提,還記得小學時我曾經問過同學,萬一發生火災,大家會帶哪些東西逃命?沒想到大家千篇一律地回答說:「當然是先救書包和制服啊!」那當下我只有自嘆弗如的份,但內心也不免懷疑:「你們真的有這麼愛上學喔?」不過這畢竟是三十年前的校園調查,現在再問小學生們同樣的事情,答案恐怕會令人大吃一驚吧!你呢?大火燒到家門口時,你會帶走哪些東西呢?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tqil5

星期二, 4月 19, 2011

這是一個好地方

搬進新家四個多月,我對這裡的住戶真是刮目相看。原本以為上千戶的超大型社區肯定管理困難,清一色的小套房出入份子也必然複雜,想不到這裡居然是我住過鄰居素質和管理品質最棒的社區,實在出乎我的意料。


別棟我不清楚,但我們這棟的鄰居即便平時很難打上照面,在電梯裡相遇時總能維持良好的禮儀。比方說,大家一進電梯就會自動停止喧嘩,多數人甚至在步出電梯時還會特地按下關門鍵,以免需要繼續上下樓的乘客久候。樓下和社區的大門也是。我出入時習慣順手為後方的人撐一下門,我很開心地發現大家也都是如此。

我想或許是這兒戶數太多的緣故,所以打照面時多半會維持一種陌生人之間的客氣。又或者,大家原本就不打算與鄰居打交道,因此自然不會有裝熟攀談或閒扯他人八卦的無聊行徑。這種不主動打擾鄰人、在錯身時彼此維持基本尊重的相處模式,令我聯想到日本人的行事風格,而且完全符合我對居住環境與鄰人的期待。

我曾經想過,這一切的感覺良好,會不會只是因為房子不在我的名下,所以我對建築物的小瑕疵可以視而不見地包容?又會不會只是因為不必再參與管委會,不必再「深入」探究各式各樣隱藏於社區中、但一般住戶難以窺見的龐雜問題與缺點,也無須與建商和鄰居進一步接觸,才讓我住起來感到特別輕鬆自在?很有可能。

如果房子是自己的,我很難不對我家臭味四溢的管道間感到哀怨,甚至會擔心日後若想轉手,這點會不會成為買方砍價時的殺手鐧。但房子畢竟是別人的,所以我不僅不覺得無奈,反而認為既然是租來的,也就沒有什麼好要求的,更何況裝潢得這麼漂亮的出租屋市面上也很少見,能夠順利入住已屬萬幸。

因為不是屋主而不具參加管委會的資格則更是天大的福氣。要知道,社區管委完全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給職。管委們要犧牲假日定期開會,要對預期新增的設備與服務進行提案和比價,要對住戶的各種違規行為訂出罰則與解決之道,要介入調解鄰居之間的惱人糾紛,還要做為住戶與建商、物業管理公司,甚至是公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樑,實在相當辛苦。

可是社區管委做得好沒獎賞(連任反而是一種懲罰),做不好卻要被鄰居們指正、嫌棄、幹譙,或是被質疑暗地裡握有什麼不能說的好處。就算為了會同建商初驗、複驗各項設備而向公司請假、被扣薪,也不見得有人感激,大家頂多在一年一度的區分所有權人大會上嘴炮一下聊表心意,但是每個人心裡都委實不想成為下一屆的管理委員。

都市人住的多半是集合住宅,但無論買的是預售屋或中古屋,大家很少有機會在入住前認識未來的鄰居。再者,多數人基本上只是想找個安身立命、在工作之餘可以好好休息的住所,因此指名要求住戶參與管委會以服務其他住戶、舉辦活動、排解糾紛…,並在對方拒絕時扣以「缺乏社區意識」的大帽子,我個人認為很不恰當。

我住過不少社區,我當真覺得還是人的品質最要緊,強求不得的社區意識反而是其次,因為你的意識不見得和我的意識一樣,我在乎的議題你不見得認為重要。同一個社區中每個住戶的個性與入住理由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喜歡社交,愛辦活動聯絡感情;有些人偏好低調,不願成為他人口中的八卦素材。

我個人認為這種事情沒有誰對誰錯,因為住進同一個社區不代表就得成為朋友,重點只在於最好不要成為敵人。與其說大家圖的是環保節能、急公好益、文藝氣息…等社區獨有的氛圍或美名,倒不如說大家追求的不過是安全、清潔、寧靜、彼此尊重這麼簡單的最大公約數。

我目前居住的社區(或者更嚴格地說,是我住的這一棟,因為別棟我壓根就沒進去過),大家總是謹守分寸、以禮相待,我覺得光是人的品質便足以讓管道間瀰漫的臭氣變得瑕不掩瑜。如果房子是我的,我甚至願意花大錢根除這個問題。因此我終於發現,重點不在於房子是不是我的,而是鄰居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會左右我排除問題並繼續住下去的意願。

正所謂「千金買屋,萬金買鄰」,這種事情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無論或買或租,我希望可以在這個優秀的社區一直住下去,前提是只要當個單純的住戶就好。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roi18

星期四, 4月 14, 2011

「藥命效應」的觀影聯想

藥命效應」(Limitless)的預告片相當吸引人,而且電影才開始,我就被一鏡到底的「Power of Ten Shot」給震懾,心想這個「limitless」的鏡頭還是真點題。其後快速的運鏡、緊湊的剪輯與畫龍點睛的特效及音樂也頗具娛樂效果。但最後我竟被一句錯譯的字幕搞得啼笑皆非,因為幸運逃過一劫的男主角在說「The night is still young.」這句話時,字幕打出的竟然是「我今晚還很嫩。」ㄟ…請問劇中是有哪頭老母牛想要吃他嗎?


這部電影的故事簡單講就是有個一窮二白的傢伙名喚艾迪,他一心想當作家,偏偏簽了書約後卻寫不出個屁來,行屍走肉到連女友都決定跟他分手。眼看截稿日期將至,他意志消沉地在街上閒晃,碰巧遇見前妻的藥頭老弟維恩。維恩給了他一個號稱能提升大腦使用率至百分百的透明小藥片NZT,還保證嗑下去以後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刄而解。

艾迪原本有些猶豫,回到家時卻好死不死遇上前來收租的潑辣房東太太,腦袋、口袋皆空的他被逼急,索性就把藥片給嗑下肚。這一嗑非同小可,他頓時思緒清明、腦力全開,不僅讓房東太太一反常態地仰慕到跟上床去,甚至還文思泉湧地在四天內寫完一本書,並迅速學會了鋼琴和義大利文。想當然耳,就在一切順利的如有神助之時,壞人和鳥事也緊跟在後…。

電影看完後我有一些聯想。不能說是心得或評論,單純只是雜談。首先,以清雜物熱血份子的觀點而言,我發現艾迪在變聰明後所做的第一件正事(和房東太太上床不算)就是打掃家裡,清除雜物。如果不先把居家環境弄整潔,我想他即便嗑了聰明藥也無法寫出像樣的書稿,因為清明的腦袋只會和清爽的居家環境共振。

其次,想賺大錢的聰明人似乎都會朝華爾街進軍。艾迪原本想當作家,變聰明後總算想通:靠寫書賺錢太沒效率。他認為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寫書上,不如拿去玩股票、服務資本家、搞財團併購。只不過,如果他願意研究太空科學,劇情應該會變成他和外星人稱兄道弟吧!另外就是,假使最聰明的人全往投資金融界發展,那麼誰來改善世界呢?到最後恐怕還是得靠市井小民一步一腳印地默默進行,這無疑是一種人才的浪費。

這部電影也讓我聯想到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的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書中主人翁查理有智能上的缺陷,在接受神奇的腦部外科手術後一躍成為天才。但做為一名天才,他過得並不快樂,最後他因為手術副作用又變回白痴。然而艾迪不同,他單靠嗑藥就能瞬間成為天才、名利雙收,快樂的不得了。可惜NZT的藥效只能維持一天,因此他得握有穩定的藥源才能繼續超人般的生活。麻煩在於藥頭掛了,他手上的存貨有限,而且身份不明的狠角色也盯上他的存貨。

我當時一邊看電影一邊想,做為一個智商高達四位數的天才,會在財務穩固、日進斗金之後,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把時間花在把妹、開快車、跳海耍酷上,多少引出了他當凡人時受到壓抑的欲望。換作是我,我一定會先把藥片的數量數清楚,列個表格記錄庫存,然後撥出三天用我的黃金腦袋徹底研究生化科技和藥理,再想辦法自行複製出相同的藥片,甚至改良出沒有副作用的新一代配方,免得日後受制於人。

可是有錢人想的果然不太一樣,艾迪竟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委託出去,而且即便砸下重金,配方的分析最快也得費時六個月才能完成,這簡直本末倒置,難怪劇情演變到後來,他會因為沒藥可嗑而性命垂危。看來再聰明的人一旦縱慾過度也只有變笨的份啊!這果然是一部警世寓言電影。

除了縱慾,艾迪在副作用的干擾下也捅出了殺人的紕漏,而他的直接反應依舊顯示出有錢人的思維,就是花錢請專家擺平。於是他請了兩名粗勇的保鑣、聘請全城最貴的律師,甚至搬進固若金湯的豪宅以免遭遇不測。不過片中那幢價值八百五十萬美元的市中心頂樓豪宅,竟被一幫混混用電鋸鋸開大門,令我對該大樓的保全和建築品質感到不可思議,難不成那道門是中國製的黑心貨?

講到黃金腦袋,藥頭維恩曾在片中對艾迪說:「你知道學者們說,我們只使用了大腦潛能的20%嗎?這小藥丸將會讓你發揮到百分之百。」這個說法十分常見,也有人說是10%或11%,還說天才如愛因斯坦最多也只用了18%或20%,反正數字起起伏伏。然而學者們同樣也說過:「我們使用我們100%的大腦。」因為從CT掃瞄、核磁共振造影(MRI)或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皆可看出,大腦沒有哪個部位是完全不活動的。即便在睡眠期間,大腦也仍被「使用」著,它只是處於不同的活躍狀態而已。因此「我們只使用了大腦潛能的20%」的這類認知,被認為是一種迷思。

但有些心靈大師說,未開發的80~90%是潛意識的領域,好好開發就能擁有通靈能力,甚至洞燭機先,通達宇宙智慧;有些潛能開發師則說,全腦開發能讓自己智慧滿點,處世圓融又八面玲瓏。以上說法究竟是不是一種迷思我並不清楚,不過艾迪在片中問道:「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能知道,成為最完美的自己是什麼感受?」這一點我心裡倒是有個想法。

我認為,我們每一天都接近更完美的自己一些些,即便今天幹了蠢事,至少我們學到了經驗。艾迪光靠嗑藥而一蹴可及的只是知識和技巧,因為藥物幫助艾迪省卻了學習的時間。我相信日後如果發展出大腦可以直接下載知識和技巧的科技,那麼人人都可以不必上學直接上工,可是智慧還是得靠時間來淬鍊。在這部電影裡我看不到艾迪的智慧,只看到他的腦袋快速運轉並推測出最佳解答。在劇情終了時他選擇從政,我還真不曉得這是不是人民之福?因為高學歷、腦筋動得快的聰明政客我們已經見識過太多,後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另外,劇中「一天一粒,無往不利」的聰明藥NZT一顆要價八百美元,但如果嗑個幾萬塊再投入股市就能快速賺到養老金,我想再貴也會有人想買。有不少國內外網友討論這類型的藥品是否真的存在?我想說,其實台灣早就有比NZT還要強大的加強版了,它叫做UDN,而且一天只要十元甚至不用錢就能讓你考試考一百分唷!實在值得省下早餐錢去買一份來膜拜啊。

延伸閱讀
我們只使用我們10%的大腦嗎?
The Ten-Percent Myth
Myths About the Brain: 10 percent and counting
[UDN] 聯合報:拯救地球最省錢的方式
Re: [轉錄][爆卦] 寧沒吃早餐也要買聯合報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okyfg

星期一, 4月 11, 2011

清雜物之熱血再起

忙完手邊臨時插進來的專案後,這陣子我開始回頭譯書,預計在四月底交出延宕已久的譯稿。可是不知怎的,我在電腦前面就是坐不住,幾天下來進度有限。剛好前些天睡前讀了由凱倫.金史頓(Karen Kingston)所寫的《空間淨化風水術》(Clear Your Clutter with Feng Shui),我決定先將家中的雜物清除,看看情況會不會改善。

其實我家的東西很少,畢竟從46坪的大房子搬進只有16坪的夾層屋裡,能帶的東西不多。當時搬家,我只帶了冬季衣物、工作用3C、微波爐、烤箱、兩人份的餐具和一些近期會讀的書籍而已。至於已打包的幾箱書、夏季衣物、鍋碗瓢盆連同傢俱和大型家電,則仍留在舊家。

上週我回舊家打掃,順道將僅剩的書籍和換季衣物搬到租屋處,我猜我無法靜下心來潤稿,應該是這些新來的東西讓家中的能量阻塞,因為凱倫.金史頓說,「任何一種形式的雜物都會阻塞空間中能量的流動。如此一來,會對屋內的人產生壓迫感,導致生活一團亂。」於是看完這本書,我馬上跳起來清理雜物,而且一清就清到了天亮。

有網友問我為什麼在清掉那麼多雜物之後仍有雜物可清?答案是,即便我已清掉許多「雞肋物品」,但搬到新家四個多月,那些留在舊家的物品,除了夏季衣物和書籍之外,我幾乎完全用不上,因此我有需要重新檢視留下它們的必要性。而最近終於帶來新家的夏季衣物和書籍,我想我也必須依我目前的身材和需求重新進行篩選。換言之,半年前我認為不是雞肋的物品,現在還是成了雞肋。

結果,大半夜裡穿穿脫脫的,我總計又清掉了一件三年不曾穿上身的羽絨大衣,幾條腰身過大的牛仔褲(我去年夏天和現在的體重差了五公斤),十幾件不想再穿的上衣和洋裝(瘦下來應該要買新衣服犒賞自己才對),一整袋多年前購於曼谷週末市集的傢飾品,以及一堆轉接插座和以贈品形式入侵我家的相框與小型電器,而這些物品昨天下午已經被我火速捐給了「光仁二手商店」。


凱倫.金史頓給「雜亂」下了四個定義:一是你用不到或不喜歡的東西;二是雜亂無章的雜物;三是空間小、東西多;四是任何沒完成的事情。前三者我已經養成定期清除的習慣,第四項我倒是需要再加把勁。不過該加把勁的不是儘快把未竟事項給做完,而是學習不要替工作清單加上太多待辦事項。我老公總說我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一有空檔就會馬上思考有什麼新的工作可以排進清單,但按照作者的見解,我這麼做其實只是給自己增添「心理上」的雜亂。

那麼究竟該如何清除心理上的雜亂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 停止憂慮。
  2. 停止批評。
  3. 停止討論別人的是非。
  4. 停止抱怨。
  5. 停止內心的雜念。
  6. 養成立即處理瑣事的習慣。
  7. 建立溝通管道。
  8. 養成立即回覆信件的習慣。
  9. 在行事曆上規劃休閒時間。
  10. 清除腦內的雜亂,讓自己一夜好眠。

可是看完以上十點,我忍不住又想把它們全部列進我的未竟事項清單裡耶!怎麼辦?(雙手一攤)XD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bmam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