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6, 2012

《寵物通心術》推薦序

幾年前我家摺耳貓小步曾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當時我相當擔心,除了帶牠就醫、給牠溫炙、餵牠吃貓用維骨力之外,還上Amazon買了五本關於動物溝通的英文書籍。這些書讓我對動物溝通技巧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於缺乏練習,我至今仍是貓語界的麻瓜一枚。

出書後我有機會與兩家出版社的選書人員碰面,我大力推薦他們出版動物溝通書的中文譯本,畢竟台灣一直沒有這類型的書籍問世。私以為,即便沒有想跟動物溝通的念頭,閱讀這類書籍也能讓人貼近動物的想法,進而產生同理心,成為一個愛護動物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有人願意出版。

一本原文書從簽約到上市少說也要數個月,原以為順利的話最快明年才有機會看到中文譯本,沒想到我才接連鼓吹兩家出版社不到一個月,另一家「橡實文化」倒是寫了信來,希望我為《寵物通心術:62個通心術練習大公開》(Learning Their Language: Intuitive Communication with Animals and Nature)這本即將出版的新書寫推薦序,因為我在《零雜物》一書的作者介紹裡提到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能聽懂動物說話,讓毛孩子們不再由於人類的誤解和不當對待而受苦。」

這一切真是機緣巧合,原來我十分支持的橡實文化(我買了好多他們家的書)早已經在耕耘這個主題了,因此我二話不說馬上答應推薦。順道一提,我2005年就寫文章表明想學動物溝通,結果讀了好幾本書卻從未投入練習。替這本書寫序之後我終於下定決心著手進行,我想這個邀約應該是宇宙對我的提醒吧!以下就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序:


身為在家工作者,我一天之中跟貓說話的次數比人多。偶爾三隻貓會明確回應我的詢問或要求,但多數時候,我只是對著他們噓寒問暖、吐露心事,卻無法充份理解他們的感受與想法。但比起教人洩氣的單向溝通,我更在意沒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因為貓咪很能忍痛,等到症狀外顯,疼痛多半已經持續好一陣子,而這往往令我深感自責。

因此我常想,要是能跟貓咪交談就好了。如果能明白他們的好惡、瞭解他們的需求、參考他們的建議,我就能適時地提供協助,或是在自己心煩意亂的當下,傾聽來自另一個角度的客觀建議。於是修.羅夫亭筆下的「怪醫杜立德」、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裡那位中田先生,以及動物星球頻道的「寵物靈媒」桑妮雅,便成了我欣羨萬分的對象。

然而,與動物溝通的能力不單單侷限於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或桑妮雅這般天賦異稟的奇人。由古籍觀之,上古人類多半能與蟲林鳥獸對話,即便是今日的澳洲內陸,也仍居住著與動物心息相通的「真人部落」。可見現代人並未喪失這種珍貴的能力,反而是放棄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追求物欲、遠離真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內建的跨物種溝通管道形同癱瘓。

好消息是,重啟管道並非遙不可及。坊間有不少溝通師便是透過後天學習,成功建立起與動物雙向溝通的連結,本書作者瑪塔.威廉斯正是其中之一。她認為動物都是直覺大師,只要跟隨書中練習題一步步培養直覺感應力,複製她的能力指日可待。此外,她也分享了化解動物心結、改善動物行為、遠距協尋走失動物,以及與已故動物聯繫的經驗談,就連打開動物話匣子的聊天題庫也都貼心奉上。她語帶鼓勵地表示:「我開班教授直覺溝通超過十年,還沒遇過有誰學不會。」

在與動物交流時,瑪塔建議我們採取平等、尊重的態度,接收直覺訊息時必須先舒緩身心,感受自己與大地相連,同時保持正向思考。換句話說,這本書其實也藉由形上學、量子力學、前世今生等知識系統,教導我們如何發揮同理心,如何反璞歸真、專注靜心,進而接通宇宙智慧並翻轉負面信念。基本上,它就像一本傳授萬物溝通術的個人靈修指南。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美烏瓦族請石油「移動」到他處,成功躲避財團鑽探的故事。我從沒想過直覺溝通竟能如此運用!顯然除了用來服務毛孩子,溝通術還能使各種生命形式與環保鬥士協力合作,一起改變地球局勢。

剛才我詢問案頭的肥貓是否贊同我學習直覺溝通,她抬起頭瞧了我一眼,似乎在告訴我:「拜託,我等妳開竅等很久了。」那麼,待會兒就從第一道練習題著手吧!
註:作者瑪塔認為要用平等的心對待動物,因此中譯本裡不用「牠們」而用「他們」。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h6lg5

星期一, 10月 08, 2012

納稅錢不養虐貓人

昨天下午,我去立法院門口參加了「修改動保法,嚴懲虐貓犯」的抗議活動,主辦單位是「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TNR)計劃協會」。由於全國各大動保團體全都出席共襄盛舉,因此連同到場聲援的愛護動物人士,現場聚集了數千人,光是參與連署修法的支持者就超過兩千人。


我自製的抗議手舉牌和背包吊環

會有這場抗議活動,是因為九月份汐止伯爵山莊發生一起人神共憤的虐貓事件,網友在人肉搜索後,發現虐貓人竟是大家用納稅錢養的公務員,名叫「羅永舜」。這名任職於法務部調查局的調查員涉嫌以殘忍的手段虐殺三十餘隻貓咪,而且受害者不僅限於無家可歸的弱勢貓咪,就連家貓也難逃其魔爪。事發後他礙於輿論壓力出面道歉,但調查局只將他以記過、調職處分。


大家知道嗎?調查員是可以配槍並查探他人隱私的。調查員若患有精神疾病,讓他握有此等公權力是相當危險的事。無論羅永舜是否遭遇過導致他產生偏差行為的心靈創傷以致情有可原,法務部都應立刻將他停職,因為沒有同理心且道德良知出現嚴重問題的人,已經沒有資格再當公務員了。今天羅永舜可以狠下心來虐貓,明天他會不會利用職權之便去虐人,或是對舉發他的愛心媽媽及志工加以報復,誰也說不準。

台灣的《動物保護法》罰責太輕,對虐待動物者最高只會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還能易科罰金,因此先前曾被媒體披露過的連續虐貓犯們,最後都走上花錢了事一途,似乎只要有錢,這些傢伙就能無後顧之憂地隨意虐殺流浪動物。另一方面,警察單位遇到虐待動物事件也往往拒絕執法,最常見的藉口是:「我們人都管不完了,還管什麼貓狗?」這也使得動保法成了聊備一格又難以落實的無用條文。

活動現場有位長期參與本地動物救援的外籍女士表示,她曾數度舉報動物被虐案件,連她自己的狗也被人毒死,但她和嫌犯上警局後,警員竟與對方談笑,貌似舊識,最後還以缺乏犯案證據為由拒絕受理她的報案。這位女士痛心地說,「我的狗被人毒死,事後對方也承認有下毒,難道我不能先處理狗的遺體,反而要把牠到處帶給別人看,還要帶著它上警局嗎?」她對於警方的輕忽和缺乏同理心感到十分遺憾。


養了十四隻流浪貓的歌手大支到場聲援

虐待動物是有刑責的,它是公訴罪,而街上會有這麼多無依無靠的流浪動物,是因為中央主管機管-行政院農委會一直沒能有效解決動物繁殖場與一般民眾的棄養問題,致使流浪動物的數量無法從源頭控管。怎料法務部竟有調查員知法犯法地對流浪貓施虐,而執法人員也不太把動保法當一回事,種種荒唐亂象迫使愛護動物人士只能無奈地走上街頭。如果能夠修法將刑責加重,讓這些施虐者必須吃牢飯且不得易科罰金,相信他們的行為自然會收歛一些。

講到棄養,有些觀念很糟糕的飼主在養寵物之前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一時衝動就帶了寵物回家,然後因為家長不准啦、功課太忙啦、被調到外地工作啦、吃飯成問題啦、生了小孩不能養啦等等理由,毫無責任感地將這些無辜的動物當成垃圾掃地出門,甚至送進收容所。

前陣子我聽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某女養了一隻狗長達十多年,狗後來得癌症,身體散發出異味,鄰居嫌她家臭,於是她將這隻深受病痛折磨、亟需主人陪伴的臨終老狗送進了收容所,而不是盡己所能地給牠一個善終。原來,真的有人在養了十幾年的狗之後還能做出這麼可怕的事。顯然,她要嘛無知到不曉得還有其他選擇,也不清楚收容所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要嘛就是惡劣到連安樂死的費用都不想自己付。

依動保法規定,「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先前的許多新聞報導都曾披露過,有些動物在進到收容所的當天就被處死,完全沒有經過公告等程序,顯見條文根本沒有被落實。也因此,把動物送進收容所就等於送牠們去死,通報捕犬隊捕捉流浪狗,或是把流浪貓送進收容所,就等於間接終結牠們的生命。

關於流浪貓的問題,TNR是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所謂TNR指的是誘捕、絕育、釋放(Trap Neuter Release,R可以是Return),也就是透過誘捕流浪貓、施以結紮手術並放回原地,一方面控制整個族群的繁殖數量,一方面利用其地域性,將外來的流浪動物驅趕出去。結紮過的流浪貓不太受發情影響而有攻擊行為,穩定的數量也方便志工們餵養並進行衛生控管,並能有效降低當地的老鼠數量。經過TNR的流浪貓,耳尖處會被剪下一小截做為記號,公貓的「剪耳」記號在左耳,母貓則在右耳。

或許有人不認同絕育手術,或許有人不認同剪耳手段,但流浪貓的問題絕大多數是人類棄養所引起,這些被棄養的流浪貓如果繼續繁殖,只是讓新生小貓重複父母親的悲劇罷了,也就是動輒被驅趕、被虐待,過著餐風露宿、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的淒慘生活,萬一不幸被抓進收容所又沒人出面認領,最長也只能再活十二天。儘管TNR並非百分之百完美的計劃,至少它可以讓流浪貓的痛苦不再延續至下一代。

在街頭誘捕流浪貓的TNR志工們非常辛苦,有時還得冒著被抓傷、被咬傷的危險(但這不是流浪貓的錯,人類對牠們做了什麼造成牠們的驚恐,才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我沒有勇氣這麼做,因此選擇以長期小額贊助的方式給予支持。去年八月我開始成為助紮者,並以一個月助紮一隻流浪貓的方式貢獻小小的心力。今年九月起我將每個月助紮的數量增加為兩隻,希望邁入第三年後,能有餘裕將每個月助紮的數量加碼成三隻。

要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必須從源頭協助減少其繁殖數量,更好的方法是對「人類」加強生命教育,讓飼主了解棄養行為的不當,甚至修法加以懲處。另一方面,動保法也必須加重罰責並在執法層面上徹底落實,因為這正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麼對待動物。」我們的社會和法律究竟將動物視為「物」還是「生命」,取決於多數人的立場,只要有足夠的人發聲並採取行動,我們的社會和法律就會因此而改變。目前動保人士仍在立法院外絕食抗議,期盼所有愛護動物的人都能為他們加油打氣,替動物伸張正義。

昨日抗議行動相關新聞

同場加映


MV中那些虐待動物的真實畫面令人不忍卒睹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fjbfm

星期二, 10月 02, 2012

推薦《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2006年,我因為安裝冷氣而得到一只作為贈品的六人份電子鍋,去年秋天它終於壽終正寢。當時我已接近「零雜物」狀態,究竟該不該買新的,令我陷入長考。其後一年,我改用平底鍋煮燉飯,我想試試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免購入不必要的東西。

一年過去,我發現再怎麼嘗試,非不沾鍋仍會耗損不少白米,而為了減輕脹氣,我也開始少吃麵食,這使我煮米飯的機率大增,因此我決定再買一只電子鍋。不過這回我鎖定的是不占位置、適合家庭人口數的三人份迷你電子鍋。可以說,上一個電子鍋我是將就著使用,新的迷你鍋則是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持有物。

這只電子鍋造型簡約,價格比外觀印有俗氣花紋的款式貴了一倍以上,但我看見它就覺得開心,而且為了好好保養它,煮完飯後我會裡裡外外擦拭一遍,確保內部沒有水氣、外部沒有髒污後才安心地收進廚櫃。相形之下,先前的贈品鍋就沒這麼好命了,由於不是真心喜歡,所以被我隨便地對待,以致儘管不常使用,還是只擺了五年就壞掉。

自從完全「零雜物」後,我的消費模式大致如下:購買前深思熟慮,確定真有功能上的需求才「準備」購買。在準備階段我會先確定:一,東西買回來之後要擺在哪裡?二,該空間的尺寸限制為何?三,市面上有無符合自家室內風格與色系的款式?如果以上三點都符合,我才會查看價格。若是它的價格即便以現金支付也不會造成財務或心理上的負擔,我就會出手購買。

以現金支付,指的是不賖帳的消費方式。我雖使用信用卡,但從不欠款。換言之,我不曾因為購買物品而造成銀行債務(房子除外,我還沒有錢到能用現金買樓)。設計優良、不占空間的物品多半比較貴,如果現金不夠,我會延遲消費,延遲享受,等錢存夠了再買。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因為錢不夠而被迫買下占空間或醜不拉幾的物品擺在家裡。

心理上的困擾指的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儘管我能以現金購買某樣自己喜愛的物品,但如果相對於我的收入,它的價格高到一個程度,令我使用時膽戰心驚,深怕碰壞它、刮傷它,帶它出去又擔心弄丟或被搶,那麼這種東西我也不買,因為它帶給我的心理壓力遠勝於擁有它所帶來的喜悅。

我知道很多人買東西會先看價格,並且只看價格帶以內的款式,可是這常常會造成「將就」的情況。我曾是亂買雜物回家堆放的人,長達四年半的「青豆化」過程讓我了解到,消費最好不要以個案來看待,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通盤的檢視與取捨,才能買到品質好又能令自己開心的物品。

比方說,本月份某甲有一萬元可以花,他想買A、B、C三樣物品,預算各是三千、五千、兩千。如果他在三千元的價位內挑選A這樣物品,他有可能挑不到真心喜歡的款式。可是若能通盤檢視本月份的購物計劃,某甲或許會發現只有A才是必須品,B和C其實可有可無,因此購買A的預算可以拉高。這麼一來,他不但足以買到真心喜歡而且經久耐用的優質物品,甚至還有機會存錢。

我在「零雜物」講座上經常分享以下觀點:

  1. 不執著於數字:不是非把物品減到某個數量不可,例如只能留一百件衣服或五十本書。重點在於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同時別讓物品的數量超過現有收納空間的容量。
  2. 不排斥消費:我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買東西,搞到經濟倒退,而是期待大家能夠更有意識地拒絕衝動購物。當然也別為了自己用不上的滿額禮或贈品而湊數,進而買些自己並不需要或不是真心想要的東西回家。
  3. 重質不重量:以衣服為例,與其買三件路邊攤的便宜貨,不如拿這筆錢去買件質感好一點的上衣。劣質品可能洗幾次就鬆垮、褪色,很快就會變成垃圾。買好一點的衣服既能穿久一點,也能主動減少垃圾。
  4. 鼓勵優質商家:拒買可能含有毒素或做工不佳的劣質品或便宜貨,做不成生意的黑心商家自然會被淘汰。多支持有信譽的商家,讓他們的經營能夠長長久久,這也算是消費者之福啊!
  5. 發揮創意巧思:動動腦,讓現有物品發揮多種用途,或是把一件衣服當成三件穿。看看自己「有」什麼,而不是「沒有」什麼,這麼做可以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自己少買一些東西回家。
  6. 替背包減重:東西少,移動更快速,精神上的負擔也會減輕許多。
  7. 為人生減速:消費前深思熟慮,就不會買下不必要的東西,把一堆帳單攬上身。少了需要支付的帳單,別人在加班,你反而可以在家翹腳捻鬍鬚。
  8. 不要毒害地球:大量的生產製造和運輸會毒害地球,不買劣質品,讓垃圾減到最少,天空自然可以更藍,地球自然可以更綠。


各位不必像我一樣,連買個電子鍋也要考慮一年,但想避免衝動消費或是買回雜物,花錢的方式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最近我讀了一本剛上市的新書,名為《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作者是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他在書中傳達的理念與現在的我十分接近,讓我忍不住想介紹給大家。以下是部分書摘:
  • 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 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全部都買下來以後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
  • 「清貧入門」的第一課,首先希望大家做的是:減少持有物。……簡單來說就是,扔掉。尤其是扔掉沒在用的東西。東西越多,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會經常想到那些東西,這樣會吃掉心的記憶體……思考也會蒙上了一層迷霧,無法清晰。
  • 持有物並非只是物質性的東西,資格算是一種,學歷也是一種,工作和社會地位都是。即便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持有物。……心越是無法安定的人,持有物也必須越多才行。然而麻煩的是,一旦持有物增加,不安也會隨著增加。
  • 把不用的東西處理掉不叫浪費,落入無謂的消費迴圈,給環境帶來負擔才是真正的浪費。……比起緊緊握住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帶能給周遭好的影響的人,對環境才更有益處。
  • 自己不需要有倉庫,將通路或零售業者當作自家倉庫的管理人,需要的時候,只要付錢就能拿到東西。以這種態度生活過日子,自己就不需擁有很多東西。換句話說,隨時都能交換到物品,所以不須囤積物品,這也正是金錢的使用價值。
  • 帶來幸福的金錢使用法,第一步要先區別「來自欲望想買的東西」與「真正必要的東西」,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 存錢的欲望太強,就不會妥善購買基本消費品,這也是在「節儉」的名義下,被金錢洗腦的結果。節儉和浪費一樣,都是造成「痛苦→快樂」循環的強烈「刺激」。
  • 「清貧」的意義,並非文字上的「變成沒錢的窮人吧」,而是要戒除欲望性的消費,轉而將金錢花在必要之處,購買優質物品,投資優質物品的產業。經由這種轉變,讓人擺脫欲望,獲得自由。就算有錢可以亂花,也要減少持有物,戒除被刺激所控制的消費習慣……從看錢的臉色過日子,變成不讓錢說話的生活。
  • 戒掉「看到東西不錯,就立刻確認價錢」的習慣,價錢只要在最終判斷時確認即可。……盡量認定了,就直接買。當你趕走妨礙幸福購物的雜音,第一次能這樣買東西時,會感到一種自我駕馭成功的舒暢幸福感。

表格化向來是協助我釐清內心思緒的好方法,剛好小池也在書中提到相當好用的一招,亦即列出「必要清單」和「欲望清單」,把缺少就無法維生或順利工作的必須品列入前者,把單純只是想買的欲望之物列入後者,然後逐一寫下「想買的理由」與「想要的強度」(強度從1~5),並排出購買的優先順序。在買之前計劃好,就不至於買下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想舉安全帽為例。所有騎機車的人都得買安全帽,這是保命的重要工具,稍有差池,小命休矣。偏偏不少人只花幾百元買便宜的安全帽,卻花費高過安全帽的費用裝飾車身,在我看來,這是明顯將欲望之物擺在必要之物之上的例子。如果可以事先替與機車相關的消費擬定計劃,就能確實區別安全帽和車身裝飾物分屬哪份清單,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如果你有金錢上的困擾,不妨試試小池這種有錢沒錢都能自在生活的方式。如果你有太多東西想買,也不妨運用上述心法試著列出清單。倘若讀完《零雜物》後,你已經將雜物全數請出家門,那麼這種我已經在過的「清貧」生活,更能讓居家空間繼續維持零雜物的狀態。我們或許不必練習把錢踩在腳底下,但至少可以不讓自己被錢踩在腳底下。對於希望「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的人,我在此誠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e9b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