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11月 20, 2009

專訪陳一德醫師

【這是我今年五月替「心光網」所寫的專訪稿。】

陳一德醫師原本是位資深的開業牙醫,然而十餘年前赴紐西蘭學習催眠後,卻搖身一變成了合格的催眠師。其後兩年,他藉由催眠協助過無數有緣人。由於深深覺得催眠是十分有效的助人工具,因此1998年他進一步赴美進修催眠課程,成為國內首位經「美國催眠師學會」(NGH,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認可的催眠訓練師。

學成歸國後,陳醫師為推廣催眠志業毅然收掉牙科診所,並於同年創立國內最早推廣催眠課程的「啟發身心靈機構」。基於對身心領域的求知若渴,四十多歲時他以榜首之姿考入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就讀,2004年更進一步成為全球首位獲得美國NGH教師資格的華人。時至今日,他已在國內培訓過上百名具NGH執照的優秀催眠訓練講師。

近年來陳醫師在教學之餘,亦將重心擺在以催眠方式協助癌症病患安頓身心上。他強調,治療來自外在,而療癒來自內在。希望藉由催眠服務,使癌症病患能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建立信心、減輕疼痛、緩和化療帶來的噁心不適,並獲得心靈上的療癒。他甚至提供完整的催眠志工培訓,目的就在於集結眾人之力,以心靈團隊的力量對癌症患者付出關懷、伸出援手,從而建立起溫馨有情的社會。

出國前夕,陳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採訪。面對提問,他首先強調了催眠的應用時機。他認為,身體出了問題應該先看醫生,若是無法根治,可試圖往心理層面尋找病因,若是連心理層面的治療也無法達到療癒效果,則可能必須求助於靈性層面。換言之,由身→心→靈循序漸進才是排除身心疾病的正確步驟。「手斷了當然是先去看外科醫師。若把所有身體的疾病,都歸因於心理甚至是靈性上的問題,直接求助於催眠的幫助可能是不恰當的。」陳醫師幽默地表示。

在交代完療癒程序的基本概念後,陳醫師提及目前佔最大比例的催眠動機是憂鬱症與緊張的親子關係。他舉例,有位焦急的媽媽曾帶罹患憂鬱症的兒子向他求助。此個案是成績優異的旅美碩士,但畢業後卻以憂鬱症為由不肯工作,成了名符其實的「賴家王老五」。

在進入催眠階段前的諮商過程中,陳醫師直指核心地問道:「如果生活馬上就成問題,你早上是否能夠早起出去工作?」。在缺乏改變動機的情況下,他評估個案並無意願接受催眠。

很多問題是父母不斷承擔孩子的問題,又期待孩子改變。也許父母放手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並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大家老是講修行。其實對我而言,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改行為』。」陳醫師語重心長地指出:「若是不願修改行為,那麼讀再多身心靈書籍,接受再多次心理成長課程與治療都不會有太大成效。」

陳醫師認為,許多身體疾病的根源都來自於心靈的問題。過去未治癒的創傷看似被遺忘,其實這些創傷只是由意識掉進了潛意識,而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舊創傷,就成了我們稱為「情結」的負面能量。這些負面能量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甚至形成頭痛、失眠等醫學上檢查不出原因的病痛。但只要藉由催眠療癒舊創傷,這些身體上的症狀通常都會因此不藥而癒。

「心靈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從遠距祈禱的效果和水的結晶便能看出心靈的力量。」陳醫師解釋,「我們抓不到真實的世界,而是活在頭腦概念的世界裡,當我們在概念中改變了心念,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心情和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由此觀點,他進一步說明了前世回溯催眠的成效。

「有些人說催眠不科學,在過程中看到的畫面,很可能是源自於電影或書本的想像。但我們一直把頭腦中的概念當真,也一直被感覺所欺騙,因此即便科學無法檢視前世,也無法實證有鬼,可是當我在催眠中見到祖先說他愛我時,我過去沒有照顧他、不曾祭拜他的愧疚感消除了,如此一來,在催眠中看到死去親人的經驗便有了意義。」陳醫師補充道。

有些被催眠者執著於分辨看到的畫面是真實抑或想像,陳醫師認為,只要能得到療癒,兩者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如果他在過程中見到死去的親人過得很好,在心情上得到平復,那麼他就得到了療癒。」他以神經語言程式學(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觀念說明:「地圖不等於疆域,世界只是我們頭腦中產生的概念。在催眠中看到了什麼並不重要,這個經驗所代表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重點。」

布萊恩.魏思醫師曾在《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一書中暢談來世催眠,但陳醫師對於來世催眠的看法則顯得較為保守。他根據經驗指出,「我在做個案時,個案看到的未來可能和後來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太一樣。因為只要當下的想法一改,未來就會跟著改變。就像算命仙算過去或許很準,算未來則未必。」

為什麼說未來可以改變呢?陳醫師的答案是,「我們生命中的每個決定都在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我原本是牙醫師,但我學了催眠,於是成了催眠師。後來我決定教催眠,於是我又成了催眠老師。現在我教出這麼多學生,我覺得夠了,於是我投入社會工作,幫助一些癌症病患。我的每個決定都在改變我的命運。目前看到的未來只是從現在這一點看到的,但你接下來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會改變這個未來。」

儘管來世催眠頗具變動性,但只要引導者能將結果導向正面,它仍可帶來具啟發性的訊息。「我們做前世回溯,無論再怎麼悲慘,那都已經過去了。那是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釋放掉負面的能量。但未來不一樣,未來還沒有發生,看到不好的未來一定會被影響到。」因此陳醫師提醒:「做來世催眠前一定要告訴個案:你的想法可以改變未來,你現在看到的不見得會發生。打了這樣的預防針之後,個案若是看到悲慘的未來就不至於形成創傷或是負面的詛咒了。」

地球守護者》一書的作者、資深前世回溯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曾經接觸過許多前世非地球人的個案。陳醫師坦言,他也催眠過前世是光、是神、是動物、是耶穌的個案,但他認為前世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從過程中獲得覺察,並做出改變,以免過去的模式一再重複。「你就是上帝,因為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可以利用催眠的方式幫助自己往目標前進,去創造自己的命運。」他再次強調。

那麼身為催眠名師,自己遇到問題時會找人催眠嗎?陳醫師聽到問題後微笑表示,「我們學催眠是要幫助別人自我探索、自我覺察,並期待對方能在覺察中做出改變,所以我們當然也需要這種反省的能力。其實在催眠的過程中,治療師往往會在個案身上發現自己的問題,因此催眠個案也等於在療癒自己,我和個案彼此都在成長。倒不是說我不需要被別人催眠是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因為透過在靜心時觀照自己的情緒,就已經能看出一些自己過去還未放下的經驗了。」

投入催眠十餘年的陳醫師曾協助過無數個案。就記憶所及,他提出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個案回饋:「有個個案有同性戀的感情糾葛,他因為伴侶不告而別而一直想尋短。透過朋友的介紹,他找我做過一次個案。在過程中我試圖讓他更愛自己,也讓他跟對方做一些對談與告別,為這份感情正式劃上句點。」陳醫師欣慰地表示:「催眠前他處於完全不想活的狀態,但結束後他因為創傷平復而轉變,整個人變得很開心。我們在心靈中可以做很多這樣的工作,尤其是可以讓死者與我們對談,以替某些未完結的事件做出ending。」

訪談接近尾聲,我請陳一德醫師為對催眠有興趣的讀者,推薦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他直言催眠的領域太廣,從心靈諮商、心靈成長、身心療癒、激發潛能到強化自信都隸屬催眠範疇,而NLP則是邏輯式地去介紹催眠技巧。不過,他還是精挑細選了六本書,做為催眠知識的入門磚,以下便是陳醫師推薦的書目:

  1. 明日之我》/ 費若奇
  2. 天使走過人間》/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3. 催眠之聲伴隨你 》/ 米爾頓.艾瑞克森 & 史德奈‧羅森
  4.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傑弗瑞.薩德
  5.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傑弗瑞.薩德
  6.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克里虛那南達、阿曼娜

星期五, 8月 14, 2009

想瘦?先清雜物!

最近我清雜物的熱血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全敗三本書所賜,這三本新書分別是《瘦子房間的秘密》、《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和《少做一點不會死》。

其實這些書提出的心理建設和清理技巧與先前出版過的同類書籍大同小異,然而作者將清除雜物的「優點」聚焦在不同的人生課題上,而非只是單純教導讀者「如何」清除掉雜物。讀完之後我覺得受益良多,因此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書中精華。今天就先從《瘦子房間的秘密》開始吧!

去年我推薦過彼得・魏爾許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這本書讓我家的收納櫃多出許多空間,因此我一發現清雜物大師又有中譯本問世,便迫不及待地買回來一睹為快。只不過,這次大師似乎有些撈過界,因為他鎖定的竟然是「瘦身」這個永不退燒的熱門話題。

清雜物和瘦身二者看似無關,但根據彼得大師多年來替人們解除雜物魔咒的經驗,他發現「你的家反映了你的生活」、「你的家就是自己的倒影」,而且「雜亂和肥胖是互相呼應的」。

彼得看過數百個與雜亂相關的肥胖屋主,從屋主被雜物淹沒的住處、冰箱和食物櫃,他瞭解到雜亂和體重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當生活失控時,體重也會跟著失控。

比方說,流理台亂七八糟時你無法下廚,於是只好吃速食、叫披薩,或用微波爐和冷凍食品解決三餐。又或者,你家的餐桌亂到看不見桌面,所以你只好在電視前面吃晚餐,然後在不知不覺間吃下過量的食物。

「一個雜亂的家,會對生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樣的,過重和肥胖也會對你、你的家庭和你的人生有著毀滅性的影響。」這是彼得在書中歸納出的結論。他認為,「要對付黏著你不放的減重問題,需要看看磅秤數字以外的事物,如果你一直將焦點放在體重上,就永遠無法減肥。」想減重,他提醒我們必須退一步思考問題所在。

首先,彼得要求大家先做這份「體重測驗」,若結果顯示你的體重已經影響到生活,他建議你立刻改變生活方式。彼得指出:
  • 體重控制跟節食無關,而是跟決心有關。沒錯,就是你的決心。
  • 你的健康不是此時開始、彼時結束的理論,真要改善體重,就必須完全改變生活方式。
  • 我要你愛吃你喜歡的東西,享受你喜愛的東西,不要覺得有罪惡感。
  • 全家都肥胖的原因,是因為從小到大大家都吃同樣的食物,飲食習慣都差不多。
  • 你知道怎麼樣吃得健康,只是不去做而已,但你為什麼不做呢?
  • 最過份的是,你把瘦的權力讓給了自己的壞習性。
所謂的壞習性,也就是雜亂,而「擺脫雜亂,才會邁向快樂的道路。」彼得奉勸決心改善體重者必須先描繪心目中的夢想生活,為理想身形確立目標,規範自己看電視的時數,並且做到專注,也就是不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例如邊看電視邊吃飯)。

同時,他要求留意自己是否有情緒性飲食,對吃進去的東西和吃東西的地方也要抱持意識與覺察,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寫「飲食日誌」(像酪梨壽司那樣),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自己做出的選擇加以考慮。彼得提醒:
  • 該是建立全新日常習慣的時候了,習慣很重要。創造新的模式和習慣有助於你達成目標。
  • 吃東西要放慢速度,試著每樣東西都先吃一點,好好品嘗食物。當你吃完一輪再回去吃第二口時,要等二十分鐘,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時間消化,才知道究竟吃飽了沒?
  • 食物可以讓你獲得能量,暫時擺脫情緒,但食物永遠不能進入問題核心。
  • 清楚計劃你的下一餐會在哪兒吃,要吃什麼東西,正是減重的關鍵。
  • 當你尊敬、重視自己的身體時,你會覺得驕傲、比較有魅力。
處理完情緒問題並養成生活常規之後,接下來就是找到脫離雜物的方式以取回生活的掌控權。在書的後半部,彼得開始傳授大家清除廚房雜物、整理冰箱和食物櫃,與打造良好用餐環境的心法。以下是彼得對肥胖者和潛在肥胖者所提出的忠告:
  • 如果你無法掌控你周圍空間的多餘事物,你就永遠無法掌握你身體內部多餘的東西。
  • 如果家是你自己的倒影,廚房反映了你吃東西的樣子和你對食物的態度。
  • 向外在的雜亂事物尋求答案,等於向內在的問題說話。
  • 快速而徹底地清理你的廚房。如果你不是一個人住,就沒有理由只有你一個人做這些清掃工作。
  • 食物供應區和煮飯區域是最重要的空間,一旦這個區域的功能建立妥善,就可以開始建立其他的區域。
  • 放在冰箱裡的食物應該是計劃要吃的東西。每一樣屬於冰箱的東西都應該有保存期限。
  • 對你的廚房許下諾言,就是對自己承諾,也是對改善生活中每個部份的過程做出承諾。
  • 記住!當你離開廚房時,將清潔整理當作是一種習慣。
整頓完用來烹調和進食的空間,焦點再次從外在環境回到自身的飲食原則,彼得強調:
  • 外帶食物是別人準備的,沒有你親身的參與,沒有你可掌握的食材。所以,禁止外帶。
  • 多咀嚼食物,多吃蔬菜,睡眠充足,別用麵包填飽肚子,別一邊吃東西一邊講話。
  • 別吃超過身體需要和胃部可承擔的食物。你的身體有極限,你要尊重它。
  • 把注意力放在下一餐,別讓上一個錯誤使你放棄計劃。
改變體重是一個緩慢且漸進的過程。「雜亂的家和吃東西一樣,沒有作夢般的捷徑,沒有立即的解決方式。」彼得點醒大家,「有愈多減肥書,我們就愈胖。」因為不誠實面對自己、不去執行改善生活的計劃,我們就不可能成功,而且那些減肥書還會成為家中的雜物。因此重點在於對理想生活有清楚的藍圖,然後痛下決心將它實現。以下是彼得在「清除雜亂」與「戒除雜食無章」方面的基本原則,我將兩者綜合如下:
  1. 想像一下你要的生活,當你一邊開始動手做,心中就要構思一些方法。
  2. 描繪你理想中的房間(體態)是什麼樣子,如果有不符合這個理想的東西(食物),就丟掉(別吃)。
  3. 如果有一樣東西你不喜歡、不會用它、不會穿它,也沒地方放(不健康、不夠多元化,也不在計劃的晚餐中),就把它丟了。這種東西就是雜物(垃圾食物)。
  4. 雜亂(肥胖)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也不會馬上消失不見。太簡單的方法都不可信。
  5. 活在當下,不要想念過去或冀望未來。如果你一直保留用不著的東西(一直有情緒性的飲食習慣),找出原因,是回憶、希望、禮物,還是恐懼?(是因為憤怒、失望、安慰,還是恐懼?)
  6. 清除雜亂(飲食)會教你根據重要性的次序作出選擇。
  7. 如果你不將清除雜亂(謹慎飲食)當成生活的方向之一,雜物(肥肉)很快就會爬回你家(身上)。
  8. 每次清理完一個空間(享受完一頓理想餐點),要表揚慶祝一番,如此會刺激你繼續清理雜亂(提醒你這一餐提供你的寶貴東西,而不只是食物本身)。
  9. 清除雜亂(有系統地安排吃飯的地點、方式和內容),是邁向理想生活(體態)的第一步。
前天上午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已經把家中的食物櫃和冰箱都整頓完畢了,就連極少使用的鍋具(就算只有一個也是雜物)也準備轉交給更需要的人。看著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少,空間越來越大,我也觀想我下半身的贅肉可以隨著雜物逐漸消失。作者說,「減肥最美妙的境界,就是瘦成一種習慣!」希望我在讓屋子更寬敞的同時,體重也能早日重回四字頭的領域。>_<

同場加映:「Peter Walsh: Enough Already!」(無中文字幕)


星期二, 8月 11, 2009

防災求生物品清單

2011/03/12更新:附上這個相關連結:核子緊急事故民眾防護須知

2011/03/13更新:我把防災物品清單做成採買用的Excel檔了,內容包含記錄存量與保存期限的欄位,歡迎下載。檔案在此

2011/03/21更新:採買完畢之後寫了以下這篇文:我的防災求生包「裝箱文」



昨天從新聞中得知,因莫拉克颱風造成水患而受困的南部災民,在餓了兩天之後終於等到少許救災物資,但由於淹水地區寸步難行,救災人員只得以空拋方式發送食物。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一方面對政府的顢頇無能感到絕望,一方面危機感也不禁油然而生。

這回風災的慘況是台灣近五十年來之最,而且多少得歸咎於氣象局的低估雨量、媒體的明顯誤導(CNN說是「超級」強颱、本地媒體說是「虛胖」颱風),以及執政當局的後知後覺、麻不不仁與救災不力。既然如此,平日在家中儲備一些防災用品絕對是必要的,因為當政府救不了我們的時候,至少我們還可以自救!

說到餓肚子這件事,在電力中斷、水深及胸的情況下,廚房根本開不了伙,因此即便貯存再多泡麵和根莖類食物也無濟於事。儘管罐頭食品給人不新鮮、不健康的觀感,但在緊要關頭卻是非它不可。

日本在經歷過阪神大地震之後,對防災用品的開發相當熱衷,不僅販售防災求生設備的商家眾多,在儲備糧食(非常食)方面也有多樣化的選擇。換言之,遇上地震風災時不必只靠鹹死人的肉醬和土司裹腹,還有鐵板燒肉、松茸…等美味的防災罐頭可以解饞,而且罐緣還貼心地附上了迷你開罐器。

有了肉類,自然得有米飯、麵包等主食來搭配,像是在日本就能買到可以保存五年、只要注入飲用水就能自動加熱的即食白飯,以及開罐後會自動加熱的麵包罐頭。如果想吃甜點,市面上甚至還有開罐後會自動加熱的蛋糕罐頭可以選擇,讓災民在逃難求生時也能享用有如剛出爐般的烘焙美食。

據說日本政府規定工廠、公司與政府機關,必須在工作地點為工作人員準備:水、壓縮餅乾、果仁與鹽等「防災食品」,以及手電筒、急救藥品等防災小物。在伸手可及之處有了這些東西,至少被埋在瓦礫堆下時還能靠著它們撐到救難人員抵達。由此可見日本人果然是會從災難中記取教訓的民族。

反觀同樣地震頻仍的台灣,防災商品、求生盒之類的東西似乎只能在軍品店和登山用品店買到,彷彿這些東西只跟軍事愛好者和登山客有關,而在沒有國產貨可買的情況下,進口貨的價格則多半相當驚人。至於以「防災」為前題的長效保存食品,孤陋寡聞的我至今還沒見過有哪個本地廠商在生產。

有一回,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請專家改建了一間年久失修的木造老屋,看到末了,發現專家竟心思細密地在和室轉角處設置了一個堅固的特製鐵櫃,裡頭裝有求生設備、飲用水和罐頭等防災用品。重點是,專家在房屋外牆也設計了一個鐵櫃開口,讓地震時往外逃生的屋主一家,也能輕易從外頭取得求生物資。

十年前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我家安然無恙。由於沒有切身之痛,因此我屬於不會居安思危、家裡也沒有準備求生盒的那種人。平時遇上颱風,我頂多上大賣場買些足夠「窩在家裡吃三天」的食物,然後用膠帶替玻璃窗打個大叉叉而已。昨天看了風災新聞,頓時發現自己完全忽略了無法開伙也沒辦法泡麵的可能性。

講到這裡我要離題一下。前年底我看了一本由通靈牧師弗瑞德・思特靈(Fred Sterling)所寫的《預知生命大蛻變》,書中思特靈牧師的通靈對象──高靈齊瑞爾(Kirael)提出了「黑暗三日」的說法,大意是,當地球進入光子帶時,太陽會被遮蔽,地球將經歷前所未有的頻繁地震、黑暗與寒冷,而且電力完全失效。在這為期七到十天的事件中,有些人會從頭睡到尾,但醒來後將處於第四次元的光裡,而身體頻率移轉的結果則是有段時間他們會飄浮在半空中。

記得我剛看完時忽然覺得一陣恐怖,雖然齊瑞爾表示他預告這個現象並不是要激起恐懼,但我還是相當擔心2012年底會有突發狀況發生,因此我和老公當時一直討論是不是該在房子裡弄個緊急避難室,並在裡頭準備一些必要的求生物品。不過距離2012年底畢竟還有一千多天,所以過沒幾天我們就把這件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沒想到一場災情慘重的颱風,又使我的防災意識因此甦醒。

昨晚我搜尋了許多國內外網站,歸納出一張防災求生物品清單,我打算儘速將它們準備妥當以備不時之需。從這次馬政府草菅人命、連發佈緊急命令動員國軍救災都不肯的荒唐行徑看來,我們在用選票換掉政府之前也只能自求多福了。以下就是我斟酌了老半天所列出來的清單,前題是在停水斷電時這些物資足夠在家裡窩上七天,到了必須外出逃難時,還能挑出重點分裝進個人的防水登山後背包裡:
  1. 肉類、豆類或玉米罐頭。
  2. 壓縮餅乾或營養口糧。
  3. 泡麵或杯麵。
  4. 礦泉水(至少20公升)。
  5. 少許的鹽(避免肌肉出現痙攣)。
  6. 果仁或不容易壓壞的巧克力棒(補充熱量用)。
  7. 塑膠便當盒(到收容中心時可以用來微波食物)。
  8. 鋼杯(流落在外時可以代替碗,也可以代替鍋具直接烹煮)。
  9. 湯匙、叉子。
  10. 紙杯、紙盤(在家停水時可以暫時擋著用)。
  11. 小塑膠袋(開了封吃不完的食物可以保存)。
  12. 大塑膠袋或垃圾袋(集水、擋雨、防潮、求救)。
  13. 保險套(必要時可以用來承裝大量的水)。
  14. 簡易炊具。
  15. 舊報紙(包紮、當燃料、墊屁股…皆可)。
  16. 手動發電手電筒(不靠電池比較保險)。
  17. 反光鏡(用來反射日光以引起直昇機或救援者注意)。
  18. 收音機。
  19. 電池和太陽能充電器。
  20. 滅火器(在家時,若地震引發煤氣爆炸時會需要)。
  21. 衛生紙、溼紙巾。
  22. 毛巾和抹布。
  23. 顏色鮮艷的雨衣或雨傘(等待救援時容易被看見)。
  24. 輕便的睡袋和毛毯(沒有暖氣和必須露宿時可以保暖用)。
  25. 工作手套。
  26. 五米長尼龍繩。
  27. 寬版膠帶(包紮或是做記號用)。
  28. 盥洗用具(含女性衛生用品,若想不佔位置的話棉條最適當)。
  29. 免洗內褲。
  30. 針線(必要時還可以用來暫時縫合傷口)和安全別針。
  31. 急救藥箱(OK繃、常用藥、處方藥、抗生素、防蚊液、淨水片…)。
  32. 口罩、工業用透明眼罩。
  33. 舊眼鏡(近視者備用)。
  34. 打火機、防水火柴、打火棒。
  35. 蠟燭。
  36. 指南針。
  37. 鍊鋸。
  38. 多功能瑞士小刀。
  39. 哨子(求救用)。
  40. 紙、筆。
  41. 身份證明文件、護照、存摺、印鑑(一併置於防水袋中)。
  42. 鈔票或旅行支票、電話卡、少許銅板(打公共電話用)、家人照片(尋人時可用)。
  43. 當地地圖(別指望手機裡的地圖功能,一沒電就沒戲唱了)。
  44. 電池充飽且耗電量少的舊款手機(等待救援時可以保持聯絡)。
  45. 運動服(長袖和長褲)、運動鞋和棉襪。
  46. 可防墜落物的帽子。
  47. 筆電(還有餘裕的話最好能帶著,並且申請一個webmail)。
  48. 相機(記錄災情,日後可據以求償或申請減稅)。
  49. 一本書(防無聊又能讓自己正向思考者尤佳)。
  50. 寵物防災包(求生逃難時可別忘了自家的同伴動物,內容可參考這裡←此物品連結從2011/03/13起因震災無法出貨而暫時被購物網站移除。)
五十樣看起來很多吧!但其實35~44項可以全部裝進一個便當盒大小的容器裡,而且45、46項還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所以實際上佔不了多少空間。如果還是嫌多,只要想想家裡的雜物和救命物資哪樣重要,很快就能挪出空間來擺放了。不曉得大家的清單裡又有哪些物品呢?不妨來留言交流一下喔!

星期二, 6月 02, 2009

失落的古大陸文明

埃及人的金字塔、復活島上的巨石人像、五十萬年前的火星塞、二千一百萬年前的螺絲釘、三億年前的鐵鍋、三葉虫化石上的人類鞋印…許多費人疑猜的文明遺跡與出土證據不斷顯示,在人類尚未建立起此次文明之前,在人類有記載的短短數千年歷史之前,極可能已有相當程度的史前文明出現。過去的文明或許因為地震、洪水等天災而消失無蹤,或許因為人心敗壞而遭致毀滅,無論如何,考古與科學研究有助於揭開歷史的真貌,在信與不信之間,人類終將逐漸超越既存知識的侷限,如實地理解關於宇宙與人類的正確答案。

與史前文明相關的知識浩瀚無涯,其中最引人遐思的,莫過於相傳在一萬兩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一般又譯為「大西洲」,而同樣受到高度關注的古大陸文明,還包括一夕之間消失在太平洋海域的「姆大陸」 (Mu),以及據說曾位於現今印度洋位置的「雷姆利亞大陸」 (Lemuria)。本文將以簡短扼要的方式簡述這三個「失落的古大陸文明」,希望讓從未接觸過相關訊息的讀者,對上述神秘的史前文明能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

亞特蘭提斯

2001年,迪士尼公司拍攝了動畫電影「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作品改編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名著《海底兩萬里》,並參考了亞特蘭提斯的相關傳說。這部電影清楚呈現出柏拉圖晚年在對話錄《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邁奧斯》(Timaeus)中所描述的亞特蘭提斯樣貌─環狀的巨大都市,以及它沒入海底之際民眾倉皇逃生的瞬間。

atlantis-map
十七世紀德國耶穌會教士契爾學(Athanasius Kircher)繪製的地圖,
圖中的亞特蘭提斯位於大西洋中央(圖片取材自維基百科)。

柏拉圖轉述表弟克里特阿斯的說法指出,據今一萬兩千年前,在直布羅陀海峽之外的大西洋中,有座名為「亞特蘭提斯」的島國。此國人口估計約二千萬,面積為十五萬平方英哩,總面積比小亞細亞和利比亞加起來還大,沿岸多山,島中央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整座島被五條環狀運河劃分成五個由同心圓構成的行政區域,另一條運河則從中貫穿各區並連接外海。

克里特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表示故事是從他曾祖父卓彼得斯那兒聽來的,而卓彼得斯是聽古希臘七賢之首梭倫(Solon)親口講的,梭倫則說自己是在西元前590年去埃及旅行時,從薩以斯城的老祭師那兒聽來的。後來柏拉圖曾親赴埃及考證故事的真實性,根據當地最有學問的僧侶所言,亞特蘭提斯確實存在,但在即將與雅典展開大戰的前夕,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與洪水,而於一個晝夜間沉入海底。

傳說中,亞特蘭提斯王國是由海神波塞頓所建立。波塞頓婚後生下五對雙胞胎,因此他將王國劃分成十個區域,交由十個兒子分別統治,其中長子為最高統治者,而王國的名稱即是源自於長子的名字-「亞特拉斯」(Atlas)。

王國中央的衛城,有一座祭祀波賽頓的神殿,是十位國王齊聚開會的地點。在國王英明的領導下,亞特蘭提斯十分強盛,不僅人民生活富足,在水路貿易、農業、礦業、科學、工藝與軍事方面亦有高度成就。不過,原本藐視一切俗事的亞特蘭提斯,逐漸變得人欲橫流,最後主神宙斯只好發動天災來懲罰人們的墮落,而時間約是在西元前9560年。

最先以現代觀點研究亞特蘭提斯的,是曾任明尼蘇達州州長的美國國會議員唐納利(Ignatius Donnelly)。1882年他出版《亞特蘭提斯-大洪水前的上古世界》(Atlantis: The Antediluvian World)一書,並提出亞速爾群島是亞特蘭提斯唯一未沉入海底的陸地的結論。此後美國興起了一股亞特蘭提斯熱,探討此一主題的書籍陸陸續續出版了一千多本。


迪士尼電影「失落的帝國」描述亞特蘭提斯遭大洪水侵襲淹沒的片段

隨著考古新成果的不斷出現,1909年開始有學者提出,亞特蘭提斯很可能是希臘克里特島上延續至西元前一千四百年時忽然消失的米諾斯文明。1930年時,德國物理學家穆克亦提出亞特蘭提斯實乃毀於星球碰撞的說法。1933年,美國知名的異能者兼預言家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更是預言,亞特蘭提斯將在1968~1969年間於比米尼島(Bimini)附近升起,他甚至宣稱自己曾經是亞特蘭提斯人。

1967年,美國飛行員在飛越佛羅里州外海的比米尼島上空時,發現附近海域的水面下有以方形巨石建築的實體。專家經過一番海底考察後表示,此T形結構顯然是以人工建成,參與考察的華倫坦博士亦斷言這道「比米尼之牆」是亞特蘭提斯的遺跡,而這正好印證了凱西在三十多前年的預言。


比米尼島位於巴哈馬群島附近(取材自維基百科

1995年,考古學家蘭斯與蘿絲.佛列姆亞斯(Rand & Rose Flem-Ath)夫婦提出了「地殼滑動說」,並指亞特蘭提斯的所在地應是南極州,而傳說中的失落文明很可能埋藏在它的浮冰之下。2004年,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Ulf Erlingsson)則主張愛爾蘭島即亞特蘭提斯。至於亞特蘭提斯究竟在哪裡?目前答案仍莫衷一是。

過去數十年來,坊間有不少通靈訊息曾提及亞特蘭提斯,光是凱西一人便提出過大量資料。他指亞特蘭提斯是西起墨西哥灣、東至地中海邊的廣闊大陸,其輝煌時期為西元前廿一萬年至西元前50722年。他們與自然和諧共存,以晶石為動力來源,而且能運用思想力進行超越三維空間的宇宙之旅。後因負面能量持續累積,晶石失調的威力終於毀了亞特蘭提斯,使此大陸在五萬年前首次分裂成五座島嶼。

其後亞特蘭提斯的三位祭司帶著以往收集整理的記錄,分別前往猶加敦半島、比米尼島的波賽頓神殿與埃及地區。凱西說,許多現代科技不過是這些資料的「再發現」。然而,由於殘餘勢力繼續爭權奪利,亞特蘭提斯在基督誕生前兩萬八千年時再度發生地極變化,五座島嶼被巨浪吞噬得只剩下三座。儘管經過兩次毀滅,亞特蘭提斯先進的科技仍得以保留,但持續發生的衝突仍導致此地於西元前一萬年左右三度毀滅,而最後一個島嶼也終致沉入海底。

凱西在解讀中表示許多亞特蘭提斯人選擇在二十世紀轉世,並因此促成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但他也提醒人們認真理解科技的力量與其使用目的,否則悲劇將再次重演。

姆大陸

1896年,時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印度發生大飢荒,為解決日益混亂的社會治安問題,英國派遣大批人力前往救援,而詹姆斯.邱吉渥德(James Churchward)正是成員之一。他在駐防期間,因緣際會自寺廟住持手中見識到寫著遠古文字的泥板,經過兩年鍥而不捨的研究,終於解讀出泥板上的內容為「姆帝國」的創世記錄,而碑文則是以來自於姆帝國的「納卡爾文」(Naacal)所寫成。

邱吉渥德耗費大半生走訪印度、太平洋群島、泰國、柬埔寨、西藏等地進行勘查。1926年,七十五歲的他出版《消失的姆大陸》(The Lost Continent of Mu: Motherland of Man)一書,在大量資料佐證下,他主張姆大陸是太平洋中沉沒的陸塊,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姆人擅長建築,更精通航海技術,他們藉此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與掠奪,並在中美洲、蒙古、西伯利亞、印度等地擁有眾多殖民地。

他在書中提到,姆大陸的總面積約佔太平洋的一半以上,東西長約八千公里,南北寬約五千公里。人類約於兩百萬年前開始在此繁殖,最輝煌的時期人口曾經多達六千四百萬。帝國分為十個不同的民族,統治階層雖為白種人,但彼此間和睦相處,並無貴賤之分。姆大陸上有七大城市,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交通發達、港口商旅不絕,人民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然而,繁榮文明的帝國卻因為突發的地震災變,在一夜之間沉入海底,時間約在據今一萬兩千年前。 

另一方面,在馬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Troano Codex)中,曾描述有塊大陸因火山爆發而沉入海底。1863年,法國考古學家布赫布爾(Charles-Etienne Brasseur de Bourbourg)將此大陸命名為「Mu」,並宣稱它位於大西洋中,隨後法國學者普倫金(Augustus le Plongeon)亦根據《特洛阿諾抄本》與馬雅遺跡等素材,推論出位於大西洋中的姆大陸早於希臘與埃及文明,而且馬雅人正是姆人的移民。

普倫金的推論在當時曾引起極大爭議,而邱吉渥德的嘔心瀝血之作儘管成為暢銷書,卻遭學術界嗤之以鼻。不過復活節島和波納佩島上的巨石像與巨石建築,多少給這塊古大陸提供了必要的證據。

半個世紀前,潛水員們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南端,發現了平台、街道、樓梯與拱門等工大的人造建築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兩百公尺,南北寬約一百四十公尺,最高處約達廿六公尺。其後琉球大學的「海底考古調查隊」展開長達八年的調查,又發現了柱穴、人頭雕像和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琉球大學海洋地質學教授木村政昭曾表示,這些結構體確實是人工打造,而且透過碳十四的檢測,確定附著在結構物之上的珊瑚藻至少有六千年的歷史,換句話說,這些結構體至少在六千年前就已沒入海面。但六千年前的海平面比較低,因此據推測這些結構體出現在陸地上的時間,至少是在九千到一萬年前。木村教授因此斷言,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姆文明」。


雷姆利亞大陸

和亞特蘭提斯、姆大陸一樣,雷姆利亞大陸也是傳說中已消失的大陸文明。其地理位置據稱自馬達加斯加島起一路延伸至印度,為古時連接兩地的「地橋」,但在三百萬年前完全沒入印度洋。提出此一理論的是英國律師暨動物學家菲立浦.史克雷特(Philip Lutley Sclater,如右圖,取材自維基百科)。他在研究狐猴(lemur)的進化與分佈時,發現這種無法長距離遷徒的動物其棲息地竟橫跨亞、非兩洲,但在臨近的非洲卻毫無蹤影,因此透過分析地層中的化石,於1864年提出了以狐猴命名的假想大陸-「Lemuria」。只不過此說眨多於褒,二十世紀在發現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和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原理後,雷姆利亞大陸之說已漸趨沉寂。

儘管如此,人類對雷姆利亞的探索並末終止,相關書籍依舊前仆後繼地出版。例如英國記者暨神秘學研究者路易斯.史班斯(Lewis Spence)就出版過兩部專著。他認為雷姆利亞大陸位於太平洋,是由兩塊夾著窄小海溝的陸地所構成。原始居民是白種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石器文明。陸地沉沒後,部份人民經亞洲移居至歐洲,留下來的人們則在惡劣的條件下逐漸退化。

凱西曾在解讀中取得雷姆利亞的資料,他提及雷姆利亞沉沒之後,部份陸地變成了今日美國西南部一帶的洛磯山脈。當地居民原本依據「一的法則」(Law of One)而活,但因為自私貪婪、與愛分離而招致毀滅。美國當代預言家史卡連恩(Gordon-Michael Scallion)則指稱原始的雷姆利亞人並非實體存有,他們是來自火星、昴宿星團與天狼星的靈魂群組,其振動頻率接近造物主的層級,來到地球上是為了體驗身體的振動。

此外,俄國神智學家暨通靈作家布拉瓦斯基夫人(Madame Helena Blavatsky,如下圖,取材自維基百科)也在1888年出版的著作中宣稱受到偉大靈魂的教導,因而得知位於馬達加斯加島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印度洋,在一億五千萬年前曾是一片陸地。她說雷姆利亞人身體柔軟似果凍且具備通靈能力。其第一批亞種族貌似猿猴、會下蛋、雌雄同體,一般透過第三眼進行心靈溝通。雷姆利亞沉沒後,雷姆利亞人的第三眼逐漸萎縮成現代人類的松果腺,此後人類演變為必須藉由性交來再次結合的男、女兩性。她還提到亞特蘭提斯人的前身即是雷姆利亞人。

對以科學實證為依歸者而言,前述對於失落文明的描述、對於假想大陸的推論,以及預言家和通靈人士對上古文明的解讀,或許看似荒誕不經,卻多少激發了人們探索失落古文明的動機與靈感。今日人們尋找亞特蘭提斯的旅程仍在繼續,對姆大陸文明的考據亦持續進行,與雷姆利亞大陸相關的出版計劃更是不曾停歇。由此可知,人類對解開自身歷史與源頭之謎的渴求至今仍未獲得滿足。

誠如古文明探險家暨暢銷作家格雷姆.漢科克(Graham Hancock)所言,「過去遺留下來的種種,絕非如考古學家所說的只是膚淺的迷信,你其實可以說它是另一種科學,另一種讓我們瞭解真相的途徑。…我們不應該全盤接受社會上既成的觀念與思考事情的一定模式,這些在西方科學主導下形成的規範,對全人類而言是具殺傷力且邪惡的。」他更提醒:「許多古老傳說中都指出,文明之所以毀滅,地球之所以發生災難,都和我們人類的作為脫不了關係。」也因此,即便只將前述的史前歷史當作警世寓言,我們仍能從中學習到抉擇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古文明的價值所在。

PS.這是我先前替心光網所寫的專題,原文網址在此。

相關聯結
盡信書不如無書

星期四, 5月 21, 2009

前世回溯-催眠前不可不知的九件事

註:這是我先前替心光網所寫的專題。

自從十餘年前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如下圖,取材自官方網站)博士的著作《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在台推出中譯本並引起廣大迴響之後,前世回溯催眠療法便成為許多人充滿好奇且躍躍欲試的療癒方式,而坊間也出現越來越多與前世療法相關的書籍。只不過,前世催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催眠過程中見到的前世是否為真?前世催眠是否具備療效?在必要時又該如何選擇適當的催眠師?相信對不曾接觸前世療法的讀者而言仍舊是一團迷霧。

什麼是催眠?

要了解前世催眠,得先了解什麼是催眠。幾年前本地綜藝節目流行催眠秀,使許多民眾誤以為催眠是娛樂效果十足的江湖把戲。其實催眠術並非魔術,亦非特異功能,催眠師所做的,只是有意識地引導被催眠者的意識進入特定頻道,成為容易接受建議、暗示與命令的狀態。換言之,催眠是一種經催眠師誘導而形成的出神狀態。

古代埃及祭司相信,當人處於出神狀態下時,有利於讓神的力量進入身體,進而使疾病痊癒。原始部落運用藥草與集體歌舞進入恍惚狀態的儀式,亦與催眠術相通,而中國民間流傳的「觀落陰」,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催眠術。二十世紀催眠界的超級大師──精神科醫師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定義催眠為「一種注意力集中的特殊精神狀態」,而國內知名的催眠師廖閱鵬則指出,「出神狀態加上語言暗示,正是催眠的兩大要件。」

在精神醫學方面,催眠經常被用於改善由緊張、焦慮、恐懼、創傷所造成的身心疾病,或用於麻醉止痛。而在非醫療方面,催眠則往往被用於戒除不良習慣、建立良好習慣、激發潛能、協助第六感開發、找回失去的記憶、年齡回溯或前世回溯、紓解壓力、增加自信,甚至還能協助司法人員,讓證人運用潛意識中的記憶回溯案發時刻的詳情。

催眠的迷思

催眠狀態並非睡眠狀態,亦非清醒狀態,在催眠狀態下人的腦波有別於前二者。被催眠者的一切感官都很靈敏,既可張開眼睛,亦可針對催眠師的提問作回覆。催眠狀態與清醒時的差別在於,人對意識活動的自主性大幅降低,他不主動表現出任何動作,反而傾向於接受催眠師的指令去表現動作。

在綜藝節目的催眠秀中,部份受催眠的藝人與觀眾因接收催眠師的指令而做出令人捧腹的舉動,導致有意接受催眠的民眾擔心自己在催眠狀態下會不受控制地醜態百出,但其實這是一種迷思。已在國內培訓過七、八百名催眠學員的陳一德醫師解釋,「催眠時,被催眠者仍可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會因為被催眠師控制而做出犯法或違背個人意願的行為,而且催眠時被催眠者也不會洩漏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當然,被催眠後醒不過來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何謂前世回溯?

前世回溯是催眠的技巧之一。利用回溯,被催眠者可回想起在理智狀態下已然忘懷的事情而重新經歷前世經驗。陳一德醫師認為,此舉「不但可以去除前世對今生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更可以藉由對前世的瞭解,重新規劃今生未來的生涯。」

以物質的角度而言,人腦內的松果體記錄了我們所有的記憶。以心理學的觀點來談,意識只是冰山一角,整座冰山的龐大底層正是潛意識所隱藏的無限智慧,而新時代思想則相信,所有的意念、語言與行為都被記錄在阿卡西記錄(Akashic Records)中,一個人累世發生的所有事件自然也包括在內,而前世回溯指的就是在催眠狀態下,引導被催眠者讀取阿卡西記錄中的資料。

有時人際關係與情感糾葛可能與前世有關。藉由找出困擾的起因並釋放掉負面的細胞記憶,我們將有機會排除心靈障礙與心理問題。知名靈媒暨暢銷作家蘇菲亞.布朗(Sylvia Brown)便曾在《細胞記憶》一書中直言,「治療,就是放下痛苦與恐懼。」若是能釋放掉累世以來的痛苦記憶,某些今生的身心病痛或許就能得到適當的改善。

我一定看得到我的前世嗎?

出版過《生命不死:精神科醫師的前世治療報告》、《與靈對話:前世今生、夢境與潛意識的奧秘》…等書的陳勝英醫師,是國內最早投入前世回溯領域的少數精神科醫師之一。他在研究中發現,八、九成的人都能進入某種程度的催眠,而在經過特殊引導後,其中又有八成以上的人可以遊歷他們的前世。陳醫師寫道:「一個人能否能得到這種經驗,與其個人的智力、性別、學歷、精神狀態無關;但與年齡、集中力及個性較有關聯。」

資深催眠師廖云釩亦根據經驗推論,「每個人的被催眠能力不盡相同,進入催眠後的狀態也各有所異,大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能夠『看到』他的前世,有些人是感覺到他的前世,而有些人則須要學習如何看到或感覺。沒有任何催眠師能保證你一定看得到。」然而有二十餘年前世回溯催眠經驗的蘇菲亞.布朗卻強調:「我從沒有遇過任何人是無法回到前世的。…只要你有些微的好奇心,想要體驗前世,那麼你一定可以的。就是那麼簡單、那麼神奇。」


前世見聞是想像抑或真實?

在前世回溯的過程中,催眠師會引導被催眠者前往某個事件的場景,例如「你最有成就感的那一世」或「你最感到愧疚的那一刻」,此時被催眠者會直接「看到」與指令相對應的畫面或場景,並以直觀的方式感知到此一事件的情節與人物關係。接下來,催眠師會進一步提問以探索問題根源,也因此催眠師的引導與抽絲剝繭的問話功力,便成為前世療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對於前世回溯,多數人最常提出的疑問當屬:前世見聞是否屬實?這一切是否出於個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針對這點,知名作家李欣頻曾在《夢.前世.靈魂之旅:35歲的印度奇幻體驗》一書中解釋:「如果是自己編故事,就會先設定好時空,設定好與誰的關係,然後才繼續發展細節與劇情,但經歷前世的邏輯則是反過來,先經歷細節和劇情,後來線索越來越多,才能漸漸推出時空與關係的輪廓出來。至於『看』到前世是個怎樣的視覺經驗?其實就像『閉眼在夢中所見』的那種視野,很逼真,但也很超乎現實時空。」

資深催眠師鄭福長亦指出,「想像與回溯,二者功能相反、狀態也相反。前者用的是『念力致動』(psychokinesis)功能。例如想像力、創造力、念力與觀想力,是心靈的投射狀態與發訊狀態,它是主動、主觀、人為、模擬、編造、由內而外的狀態。後者用的則是「超感官知覺」(ESP)功能,例如:感應力、直覺力、觀察力與觀照力,是心靈的接收狀態與收訊狀態,它是被動、無為、客觀、自動、自然、由外而內的狀態。」

綜合以上可知,回溯中所經驗到的情緒與感受是自然流露的,而且有許多是在經驗範圍之外、無從取材的,最重要的是,回溯中往往有「不謀而合」的巧合現象,而且前後呼應、互有關連。簡言之,回溯是由小細節逐擴展至大架構,而想像則是先有大架構再推演出小細節。

然而,陳一德醫師也提醒,被催眠者並不需要執著於前世見聞的真假,因為從療癒的角度來看,只要問題能被解決,當事人能得到領悟、獲得啟示、修改行為、轉化生命,便是有效的前世回溯。再者,問題若能以其他技巧解決,並不是非做前世回溯不可,萬一催眠師不具備心理諮商的專業能力,被催眠者反而可能因為見到駭人的前世經歷而在心中留下陰影。

前世回溯與因果論

談前世今生,無可避免會提及因果論。陳勝英醫師曾將臨床個案資料歸納整理,並推論出幾個因果原則:
  1. 每個人都有一個主要的課題。所有的苦難都是針對這個課題而來,今世不及格,來世得重修一次,世世不及格,就得同一個小圈圈裡打轉好幾世,無法超昇。因此用自殺來解決今世痛苦的人,來世可能會遭遇更深的痛苦,使得課題更大、更複雜,生命更加麻煩。

  2. 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必須以慈悲、仁愛、寬恕來終結。假使因為業障太多,而把一生都消耗在解決業障上,就等於沒有時間進行前來人間學習的主要課題。因此我們都應當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消除業障,早日回到生命學習的正道上。

  3. 施捨有方,終會有報。失去的財物若本應屬於你,則必然會再回來。施捨出去的若算在你頭上,則必定回報於你。巧取豪奪偷盜搶竊一時,終難免於困苦貧賤好幾世;隨時歡喜施捨給需要的人,即是世世亨通的唯一法門。

  4. 好壞皆有報,相助不相抵。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果報絲毫不爽。我們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
以上從眾多個案中推論得出的結果,與民間信仰中的因果論並無二致,但由於被催眠者的個性差異,某些人在知道前世因果後,可能會耽溺於前世業報的思維中,而忽略了輪迴的基本意義。廖云釩便呼籲,「正確的前世回溯引導,讓人了解生命的意義,錯誤的前世回溯引導,則讓人陷入償債的迷思中。催眠師為人帶領前世回溯觀念時必須正確選擇,而選擇催眠師協助前世回溯時亦不可不慎。」

她進一步補充:「當深入地看見我們的過去世是如此的龐大而繁雜,就能了解與體會,原來我們現在自以為的痛苦,不過是為了體悟與學習某些不存在於我們靈魂之中的經驗與智慧。一切過程都是為了學習,當你了解這點之後就會知道沒有所謂的惡業。這個惡業,是為你創造一個適合你學習的環境,僅此而已。…只要對累世在學習中傷害到的其他的生命體,也就是所謂的冤親債主真心懺悔,並且不再犯下同樣的傷害與過錯,自然能夠重新出發。」


前世催眠的療效

前世療法在療癒身心病症方面,迄今已累積不少成功案例,許多慢性病症或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宿疾,特別是免疫系統失調或身心失調的症狀,患者甚至不必服藥就能快速痊癒。布萊恩.魏斯醫師曾在《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一書中提及:「前世療法特別適用於肌肉與骨骼的疼痛、藥石罔效的頭痛、過敏、哮喘,與因壓力或免疫不良造成的潰瘍、關節炎等。有時,它能改善癌症腫瘤。我的許多病患,在經過前世療法後,都不必再服止痛藥。除了解除生理上的不舒服外,前世療法也能解除深層的情緒困擾。」

儘管魏斯醫師還未能確定前世療法何以能醫治生理上的病痛,但他認為,「這也許跟傳統心理分析讓患者檢視童年期創傷而治療心理問題一樣。患者可能因為想起或再經驗最原始的創傷,而使生理病痛痊癒,或是,當我們在接受前世治療時,領悟到靈魂不死,死亡的只是肉體,這種啟悟成為最主要的痊癒因素。病患可能是體會到造成病痛的最初根源。或者,整個秘密是上述所有歷程的綜合,因而構成典型的前世療法。」

陳勝英醫師也曾在訪談中提及:「前世記憶被展開之後,當事人都有非常神奇的改變。」例如,有位深受長年不名原因頭痛所擾的人,在催眠中找到前世慘遭日本飛機轟炸、頭殼破裂腦漿四溢的記憶後,頭痛就此消失;有人則是聞不到任何氣味,但在知道自己前世因故溺斃之後,回到家馬上就聞到了食物的味道。

目前主流醫學仍將前世療法斥為不科學與迷信,但誠如魏斯醫師所言,「完善的治療不該只是解除生理上的局部疼痛,而是要徹底醫治整個人、心方面的疾病。前世療法對整體的醫療具有無比的潛力,這點應該認真考慮。」

如何選擇適當的催眠師

現階段國內並無規範催眠療法的任何法律規章或證照制度,坊間提供催眠服務的催眠師,絕大多數是受過催眠訓練的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人員、業務上有麻醉需求的醫護人員,以及對催眠有興趣的身心靈工作者。由於缺乏催眠師資格的官方認定標準,以下謹提出幾點供有意嘗試前世催眠者參考:
  1. 先瞭解催眠師的教育背景與所受過的專業訓練。目前在本地執業的催眠師,多以「美國催眠師學會」(NGH,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的證照為號召,在沒有相關立法的情況下,由全球最大催眠認證機構NGH所授予的認證書,是少數可供鑑別催眠品質的憑證。

  2. 再閱讀催眠師撰寫的相關文章與個案治療成效。從催眠師的專業論述或部落格文章中,約莫可判斷出催眠師的理念、知識水平和「語氣」適不適合自己,而個案的迴響、心得與留言,以及催眠師回覆時的遣詞用字,也是值得參考的重點之一。

  3. 鎖定幾位屬意的催眠師後,接著詢問口碑。有親友推薦當然最好,必要時也可透過網路搜尋有實際經驗者進行詢問。詢問重點應擺在:與催眠師相處的感覺如何?催眠的場所是否舒適?催眠師是否清楚個案的需求?催眠師對個案是否尊重並耐心傾聽?催眠師回答問題時的態度如何?催眠師是否值得信賴?還有,催眠師是否保持口腔清潔?

  4. 催眠服務的收費標準是否合理、是否負擔得起。坊間的催眠收費標準大多分為:鐘點計費、單元計費與套餐療程計費等三種方式。鐘點費為每小時800~6,000元不等;單元療程則是3,000~8,000 元不等,時間約莫為1.5~3個小時。套餐療程制則要求被催眠者一次購買二至三次療程,費用多半上萬,但比起購買單次療程算是稍有優惠。
接受催眠前應注意的事項

選定催眠師之後,建議被催眠者可事先閱讀相關書籍,並在接受催眠前夕做好以下準備:
  1. 事先想一想自己的問題與困境,以加速與催眠師的溝通。
  2. 前一晚儘量睡好一點,不要熬夜。
  3. 被催眠前的四十八小時之內切莫飲酒。
  4. 當天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茶、咖啡和可樂)。
  5. 當天不要空腹,但也不要吃得太飽。
  6. 當天請著寬鬆衣褲,勿配太多飾品或濃妝艷抹、噴香水。
  7. 避免重感冒或咳嗽,否則容易造成干擾、影響成效。
  8. 準備錄音設備。反覆聆聽治療過程可從中得到新的啟發。

星期日, 5月 10, 2009

廁所髒亂,衰事不斷

日本流行所謂的「掃除力」已有好一陣子。其中最用力推廣此道者,莫過於從事清潔業的舛田光洋。我曾經讀過他所寫的《三天讓你轉運的掃除力》,而他還有訴求重點相去不遠的《掃除力-邁向成功的神奇魔法》與《簡化力:提高效率的第一步》等中譯本著作。作者認為「掃除力」是掃除的力量與心理層面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之後所產生出的強大力量,只要妥善運用這股力量,就能夠擦亮環境與心靈,將空間改造成吸引好運的磁場,而這和清除雜物能使空間氣場變流暢並為風水加分的說法不謀而合。

後來我又讀了一本由鍵山秀三郎執筆的《掃除道》。鍵山先生是日本皇帽汽車百貨的創辦人,也是「日本清掃學習會」的創會者。學習會成立於1993年,以磨練心志、成為謙虛的人、懂得惜福、養成容易感動的心,以及讓感動的心萌芽為宗旨。目前全日本共有八十七個分會,每年有超過十萬人參加清掃工作,而台灣在2003年夏天也成立了「台灣清掃學習會」,當時鍵山先生還曾應邀來台演講。

鍵山先生認為,清掃廁所是一種最佳的自我修行,可由參與一般人所厭惡的掃廁所來磨練心志,落實凡事徹底的精神。在《掃除道》這本書裡,他提到「掃除道」的精神就是「凡事徹底」與「感恩惜福」,而且實施掃除道的企業、學校、社區與其他鄰國,往往獲致了諸如:業績快速提升、同仁間相處更融洽、三流學校變為明星學校,以及社區治安變好…等等正向成果,這也與「破窗理論」有些雷同。

前幾天我上央圖分館借書,因緣際會又讓我讀到由直居由美里所撰寫的《召喚財運的浴廁掃除實踐法》。直居女士是室內設計師兼風水改運達人,她注意到日本人多半將房屋的採光面安排為客廳與臥室,而將廁所擺在家中最陰暗不通風的位置,也就是掌管財運的北方。若是家中廁所藏污納垢、臭氣沖天,那麼居住者想升官發財可以說是痴心妄想,因此她呼籲大家勤快地打掃廁所以求增加好運。

這本書很薄,前面幾頁還找了一些B咖名人發表掃廁所以後就莫名其妙中獎還賺到外快之類的證言,很有日本綜藝節目和台灣購物頻道的FU。不過值得參考的部份依舊不少,以下先整理出書中提到的「開運招財的廁所清潔10大重點」:
  1. 打掃時和打掃後要保持廁所的空氣流通,有窗開窗,沒窗開抽風機,否則不潔的空氣會悶在廁所裡,對身體不好。
  2. 將小物品整理在一起,並且擺放得漂亮整齊。東西亂擺,心情也會跟著亂糟糟。
  3. 定期整理,丟掉不需要的東西。用不到的雜物不僅發揮不了功能,還會使氣場紊亂。
  4. 布製品和籐製品容易吸收臭氣,儘可能不要擺放。塑膠與玻璃製品最佳,建議可使用陶製品。
  5. 使用高品質的毛巾。用柔軟的毛巾擦拭運氣會變好,使用白色毛巾尤佳。
  6. 鏡子要常保光亮清潔,不要放在正對門的位置。鏡子會反射,若是霧濛濛會釋放穢氣、擾亂磁場,如果位置正對門且無法更改,則建議以布簾遮住,需要使用時再打開。
  7. 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打掃,能有效淨化心靈、提升運勢。(這和舛田光洋提到的掃除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8. 地板不是用擦的,應該用刷的。努力刷才會真的乾淨。
  9. 清潔完馬桶後,請將馬桶蓋蓋上,以防看不見的細菌和穢氣再飄回房間。
  10. 依使用目的和器具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抹布。擦馬桶和擦洗手檯的當然不該是同一條。
其實整間屋子都應該保持整齊清潔,不過一般人家裡最髒的通常還是廁所。如果可以將廁所整頓完善,相信要改造其他房間一定不難。況且,廁所的方位還會影響個人運勢和身體健康,實在不能大意啊!關於以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我依書中內容重新整理如下:
  • 廁所在南方:南方代表上半身和自我行動力。如果廁所位在南方,上半身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在頭、頸、肩部,以及鼻子和耳朵等部份。位於東南方對右肩、脖子、頭部右側有影響,廁所若是髒亂,還可能使朋友關係惡化;位於西南方則是對左肩、脖子和頭部左側有影響,如果內心感覺孤獨、提不起勁,很可能是因為西南方的廁所不夠乾淨所致。

  • 廁所在北方:北方代表下半身和運勢。如果廁所位在北方,下半身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生殖器官,對升遷也會產生影響。位於東北方對下半身右側與腰部、腳部有影響,廁所若是髒亂,會影響家族運勢和財運;位於西北方則是對下半身左側、膝蓋和腿部有影響,若是遭到惡意中傷與批評,很可能是因為東北方的廁所缺乏打掃所致。

  • 廁所在東方:東方代表上半身右側(包括右手臂)和本能及才華。如果廁所位在東方,上半身右側容易出問題,眼睛的健康也會受此方位影響。如果位於東方的廁所可以勤加打掃,那麼居住者將能發揮出最大的創造力。

  • 廁所在西方:西方代表上半身左側(包括左手臂)和家人及存錢運。如果廁所位在西方,上半身左側容易出問題,嘴部、牙齒和口腔疾病也較常發生。如果和家人的關係不融洽,錢總是左手進、右手出,很可能是因為位在西方的廁所不夠乾淨所致。

  • 廁所位於中間:中間和健康及運勢密不可分,廁所如果位在房子正中央,對五臟六腑都有不良影響,最好還是趁早換屋。如果搬不了家也改不了隔局,那麼打掃工作就更是不能輕忽了。
所以,大家不妨拿個指北針來搞清楚自家廁所的方位,然後看看生活中發生的不順遂是否與廁所方位和清潔程度相呼應,如果是,那就趕緊發揮掃除力、抱著正向而開朗的心情好好打掃一番吧!

我家廁所位在西方,因為十幾年屋齡的大樓有共用管道間的問題,有時上下鄰居剛拉過肚子我都聞得到惡臭,所以我家廁所裡除了馬桶清潔劑和浴室芳香劑之外,還加碼使用了必須插電的負離子空氣清淨器,不過這種作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曉得別人的大便味,是不是我住在這裡兩年多都存不了錢的緣故?!XD

星期五, 4月 10, 2009

專訪「倪桑」倪重華

以下是去年十一月時替「心光網」寫的專訪文,眼看已經四月啦!不曉得為期四天的「第一屆華山心靈體驗節」辦是不辦?以下是正文:

人稱「倪桑」的倪重華,是台灣教父級的資深音樂人。創辨「真言社」期間,他曾將林強、伍佰、張震嶽、林暐哲等創作歌手帶進樂壇。其後擔任MTV音樂台總經理,又推出過爭議性極高的「好屌」廣告。近幾年,他更打造出話題性十足的「台客搖滾嘉年華」。很難想像,與娛樂產業關係緊密的倪桑,已預定於明年四月,在台北「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辦為期四天的「第一屆華山心靈體驗節」。這將是台灣首次出現以「心靈」為主題所企劃的大型活動。

在被問及何以十餘年前即對身心靈領域產生興趣時,倪桑不改音樂人本色,直言是因為「好玩」,而且接觸範疇遍及奧修、佛教、密宗、能量、催眠等等。「後期我幾乎都在學習身體工作。按摩、靈氣、頭薦骨、rebalance(能量平衡按摩)這些課我都上過。」此外,他也學習過心理劇與家族排列。

家族排列是德國心理學大師海寧格所發展出來的心理療法。倪桑解釋,家族排列能透過角色扮演與互動來觀照關係脈絡與系統動力,協助個案跟已故、無法溝通的人進行溝通,還能用來化解生命中的議題,例如悔恨與愧疚,而且適用對象不限於家族,朋友、同事與組織關係也行。

除了人際關係,家族排列也能處理土地關係。倪桑提到,某個案的父親想回中國找原配,但母親不肯,這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他說:「那次德籍 leader要我扮演中國大陸,另一人扮演台灣,她要求我們雙方進行對話與和解。」Leader點出,個案父親的根在中國,人的根不能斷,否則日後家族會一直出問題。倪桑笑說,「從此以後,我對統獨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或許政治人物都應該去試試台灣與中國的家族排列。」

心理劇也是倪桑樂於推薦的治療方式之一。「它是我見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倪桑興致盎然地說:「我有個朋友有懼高症,連桌子都不敢站。我帶他去做心理劇,經過導演的鋪陳,一個鐘頭後他竟站在桌子上淘淘不絕地演講。導演問他還懼高嗎?他說不會了,站在桌子上的感覺很好。」

倪桑解釋,心理劇重視情緒的宣洩。藉由角色扮演、角色互換與情境重塑,個案主角能在導演與專業輔角的協助下演出自己的問題,從而覺察內心壓抑的情緒與衝突,並在過程中認清自己的生命課題。他也強調,家族排列與心理劇的治療可能需要不止一次,若當事人選擇自溺在情境中,那麼再多治療也是無繼於事。若當事人願意宣洩、和解、放下,則有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聊到靈修,倪桑說他對靈和前世比較不感興趣,他喜歡的是靜坐、運動和爬山。最近他剛上完「Guruji淨化呼吸」課程,自覺收獲頗豐。「我修的是『當下』。當下不是掛在嘴邊的兩個字,它是一種真正的存在狀態,而淨化呼吸就是一種教你進入當下的方法。一般人不太運動,但這個呼吸法能讓你在身體靜止時,藉由呼吸來運動,並讓感知漸漸分辨出當下。」

對身體工作涉獵頗深的倪桑,也推崇頭薦骨平衡在啟動生命能量上的功效。所謂的「頭薦骨系統」,包含頭骨、脊椎、薦骨、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包覆系統的那層膜會隨著膜內液體的流動而震動。若調整這股流動的力量,將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原本即有的自癒力。「它和一般的整脊不同,」倪桑說:「它的動作很精微,調整單一部位需要三十分鐘,因此服務提供者需要有很好的靜心品質。」

倪桑繼續說明:「我們一直被教導的是,你會放鬆並不是因為我提供了服務,而是你原本就具有讓自己放鬆的能力。我以前工作壓力很大,後來去學按摩,我發現替個案按摩之後,我得到的放鬆比我接受別人按摩時所得到的還大,我覺得這個太 benefit 了。再者,身體工作不是治療,它只是提供一種不同品質的放鬆經驗,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療癒、自己放鬆的能力。」利他就是利己,這句話套用在身體工作上真是再貼切不過。

上過許多不同的課程的倪桑,認為挑課程必須看年紀、看狀況,「但是太貴的課不要上。」他既認真又打趣地說。「我認為最好不要太專注在某種課程上,菜最好是換著吃。修行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課程換著上,並不會有流於浮面或是不夠深入的問題。現代社會資訊爆炸,我建議年輕人不必一開始就談修行,但至少要學會排除自身壓力的『技術』,不然健康會出問題。」

那麼年底即將在華山文創園區搶先登場的「一日心靈體驗營」,是否也包含倪桑以自身學習經驗出發而納入的課程呢?「體驗營走的是泛 meditation(靜心)路線,一整天的課程很多元,早上可能是奧修的動態靜心,中午有一場演講,下午則是一中一西的課程,例如舞蹈、武術或太極導引。除此之外,我也會找一些拍心靈電影的台灣導演或是單車老師,和大家分享他們在心靈上的體驗。這會是很好玩的活動。」

訪問結束前,倪桑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談靈修的《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一本是談各種修行法門的《自悟之路》。前者指出,靈修不是為了超越肉身,而是為了體現肉身的價值;後者則是列舉了貼心實用的靈性工具,讓讀者能自行將神聖事物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修行,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我』身上,我看到的、經歷的過程,都是我個人的體驗。」倪桑總結地說:「修行的意義就在於時時刻刻體驗當下,活在當下。」

相關聯結
從新台語歌到飆舞 真言社寫下輝煌十年
莫雷諾:心理劇創始人
神奇的頭薦骨平衡療法

同場加映



星期六, 3月 07, 2009

專訪《動物生死書》作者杜白醫師

動物醫師杜白擁有一支生花妙筆,行醫二十餘載,已將臨床經驗與心得累積成不少著作。近幾年,他藉由《狗醫院:杜白門診》、《葫蘆貓》與《穿靴子的咖哩皮皮》等書全力推廣動物的臨終關懷,去年初付梓的《動物生死書》,更是他以同伴動物的生老病死為主軸所撰寫的護生寶典。

「貓狗的生命大約十多歲,從結緣的第一天,我們就得有這個體悟,必須為牠們善終。」這是杜白醫師在《動物生死書》中的耳提面命。他希望,透過同伴動物的助力,人們能夠參透生死迷障、開啟智慧,為彼此的生命加分。對於這部融合佛學與新時代思想的作品,杜醫師表示他花了很多心思,前後費時一年多才寫完,但他謙卑地表示,「書裡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屬於我的智慧,冥冥中似乎有家族裡的長輩從旁協助指導。」

杜醫師的祖父是學校教師,早年跟隨台中蓮社的李炳南居士學佛。杜醫師從小耳濡目染,卻不曾真正接觸佛經。《動物生死書》完成不久,杜醫師的母親中風,至今仍臥病在床。基於這個因緣,他開始看經、抄經。杜醫師說:「自己抄過的經才算你的。抄經等於唸了四遍,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我把它們當成故事書在唸,看的時候很自然地融入當時的場景,覺得很快樂。這些經文都是寫在牛皮紙和月曆後面,寫完我再摺疊拼裝成冊。」他認為現在經書印得太浮濫,推廣環保手抄經是他現階段的重點任務之一。

會寫《動物生死書》,杜醫師認為這是一種安排。「我覺得我會介入這些,和我媽倒下有關。其實十多年前我已經開始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二十幾年前就有人告訴我,我可以透過自動書寫把某些訊息記錄下來。」事實上,杜醫師也堪稱美國作家洛夫廷筆下的「怪醫杜立德」真實版,因為他確實具有解讀動物心思的能力。「我們家應該是有所謂的靈媒體質,可是我不想變成乩童或是通靈人,我只是某種媒介。我這一世的任務就要參透生死,並且把過程告訴大家。」

「以前我很怕死亡,對死亡非常忌諱,經過喪家我一定繞路,喪家的辨桌我根本不敢吃。現在不一樣了,我會停下來替他唸一個往生咒,祝福他。現在面對死亡我是很喜悅的。」杜醫師更表示,「這本書的用意主要是度人的,不是度動物的,因為狗貓牠們不懂。以牠們的境界,牠們是很自在的。所以畜生道不一定是講牠們吶!六道天天都在輪迴。就像人,心情不好就下地獄,心情好了就上天堂。」

杜醫師認為,來到診所裡的動物只是媒介,真正的對象是人。「動物通常透過生病引主人來見我,經由交談,又扯出人的問題。」在他看來,人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特別是在面對動物的死亡時,人的情緒、妄念與習性都會跑出來。若是某些動物已經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主人卻想積極搶救,這時他會怎麼做呢?杜醫師強調,「我不會一概而論。其實主人在訴求的過程中就會引出問題的癥結,所以我會看他的缺口在哪兒,看他的信仰是什麼,然後用各種比喻讓他去理解。」

對杜醫師而言,動物診所如同修車廠,只不過修車師傅摸的是油,他摸的是血,是屎,是尿。「我們可以修理、換零件,讓車子再上路。若是一部老爺車,即便修到可以發動,也不見得能開上路。這時候,主人就得有放手的心理準備。」他由經驗指出,「講狗主人會投入太深,講車比較聽得進去。其實這是習性,主人回家習慣看到狗,看到碗也想到狗。狗走了之後要處理的是人的習慣和情緒,因為人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而學佛的好處就是能坦然接受所有的成住壞空。走了就解脫了,但是活著的很辛苦。怎麼面對一切,從頭開始才是重點。」

動物走時會大便、尿尿、哀嚎,因為「四大分離」的過程很痛,為了安撫動物的心靈,杜醫師自《西藏生死書》中領悟到替動物送終的技巧。「我們能夠幫上忙的部份就是助念,讓牠的靈不要亂跑,將來可以去好的地方。」此外,杜醫師也為自己訂了一些功課。「我每天會幫過往的眾生,包括在屠宰場裡的動物誦《往生咒》與《地藏菩薩經心咒》,如果有空的話,我還會再給祂們誦《藥師佛心咒》,希望牠們能夠離苦得樂。」


歐、美、日本有許多執業的寵物靈媒和動物溝通師,但是台灣很少。對此現象,杜醫師有他個人的詮釋。「日本的殺業非常重,歐洲是被回教徒詛咒的地區,美洲更嚴重。靈性落後的地方比較需要鮮明的靈媒角色提供協助,台灣是很有福報的國家,不太需要這個。動物的心思非常單純,牠們沒有任何期盼,可是牠們會引出主人需要的是什麼。和動物並溝通不難,我是比較自然派的,我希望回到幾萬年前跟天地、跟風溝通的時代。」

提到花精、芳香療法等新興的另類寵物療法,杜醫師表示他並不排斥,不過他指出了一個重點:「你的念頭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幫助牠,讓牠減緩疼痛,你就去試。可是如果今天你用了這些東西只是為了讓牠長命百歲,可以陪自己久一點,那出發點就不夠『正』了,因為你只是為了利己。」

對於小孩嚷著想養動物的父母們,杜醫師也給了衷心的建議。「我希望父母可以想清楚,因為到最後動物都是父母在養。如果今天聽了小孩的話,就要有承擔的心理準備,或許這正是寫在你生命腳本裡的一段歷程。我不能為你決定要不要養,我不能干擾別人的因果,你必須自己考量時間、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且要事先作功課,甚至包括小孩將來面臨動物的死亡時,你要如何反應並適當地做出開導。要不要養只是一念之間,輕鬆而嚴謹的思考一切可能伴隨而來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

安頓動物的身心靈,是人類自我救贖與進化的開始。杜醫師一再告訴我們,動物是我們的共修,能一起共同生活,必然是由於累世以來的一面之緣或一飯之恩。藉由《動物生死書》的文字般若,希望同伴動物們都能在身心靈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關照,讓人類與牠們一起成長,圓滿彼此的生命。

星期五, 1月 09, 2009

博士靈媒朵琳・芙秋談「靛藍小孩」

什麼是「靛藍小孩」(Indigo Children)?他們是一批氣場呈現靛藍色靈光的小孩,高度敏感、直覺性強、極富創意,卻常因特立獨行的行為模式,被貼上注意力缺乏症(ADD)或過動症(ADHD)的標籤。在美國,這類小孩普遍被要求服用「利他能」(Ritalin),迫使其行為能符合家長與老師的期望。

然而,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具有通靈能力並創立「天使療法」的朵琳・芙秋(Doreen Virtue)卻不這麼認為,她建議,即便小孩被診斷出ADD或ADHD,父母親也應該試著尋找第二或第三種意見。「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而是新的思維,一種看待這些小孩的嶄新模式。」

朵琳自十幾年前便開始注意靛藍小孩的現象,她歸納靛藍小孩的特徵如下:意志堅定、1978年或之後出生、固執、富創造力、有藝術天份、容易上癮、是個「老靈魂」、具直覺或通靈能力、孤僻、獨立並引以為傲、深切渴望協助世界、在低自尊與自以為是間擺盪、容易感到無聊、或許曾被診斷為ADD或ADHD、睡眠品質不佳、有憂鬱症病史或有自殺念頭、尋求真實深層而持久的友誼、易與植物或動物有連結。

「70年代起,這些孩子開始大量出現。我和學校老師談論這些小孩,老師們認為他們很聰明世故。」朵琳表示,「我一直採用催眠治療,因此我以這種方式做研究,有時我發現這個孩子是家族中長輩的轉世。有些孩子則是家庭中的新靈魂,他們是股胎到地球上的天使。這些小孩直覺很強,很敏感。如果這些敏感沒有以特別的方式妥善處理,小孩可能會變得內向孤僻,或是激動且具侵略性。」

這些新世代的小孩充滿活力,他們必須將這些能量自身體表達出來。「我發現最棒的疏導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創意的事,像是音樂、寫作、跳舞、攝影,另一種是藉由運動。這些孩子對太極、跆拳道和瑜珈等東方類型的運動反應良好。」營養則是另一個面向,他們對於化學物質,特別是食物中的化學添加物非常敏感,許多父母必須為孩子準備有機、不含防腐劑與色素,且不具刺激性(不含糖和咖啡因)的食物。改變飲食後,靛藍小孩們通常會變得較為平和、穩定。

朵琳的兩個親生兒子和兩名繼女都是靛藍小孩。在與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她發現這些孩子多半能立刻感受到一個陌生人的誠信程度。「他們知道誰對他們說謊,對於謊話他們相當敏感而且無法忍受。我教導這些家長的第一件事情永遠是,他們必須對孩子誠實。就算父母的婚姻有問題也不能說謊,否則孩子們會覺得中央神經系統受到攻擊。」


靛藍小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成人呢?朵琳認為,這些孩子的任務是在2011至2013年之間長大成人。在不久的將來,心電感應式的溝通會取代目前的口語傳播,靛藍小孩在此為我們顯示這條道路。「人類的心智天生就具有心電感應力,」朵琳說:「這些新世代的孩子們擅長運用心電感應,他們直覺非常強。當我們成為一個更具精神感應力的社會時,我們就不能對彼此說謊了,而這正是和平新時代的開端。建立在謊言上的機構和團體將會瓦解或是迅速地改組,因為我們從靛藍小孩那兒學會了不再容忍不正直的行為,這將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巨大的轉變。」

朵琳由天使傳來的訊息得知,這些孩子們的任務就開創一個正直的新時代。「這其實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可是我們懈怠了,我們變得恐懼而冷漠。可是這些小孩不會放棄,從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這種幹勁,這是他們非常正面的特點。然而,如果這股活力不被支持或是不被瞭解,它就會變成暴力,像是科倫拜那樣的校園槍擊事件。」

如果教育體系與家長的教養模式可以改變,孩子們的行為就能改變。朵琳特別推崇華德福學校Waldorf)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在這些學校,你看不到ADD或ADHD,只會看到彼此合作與調整。這些小孩受的是全人教育。他們每天被擁抱,而且採小班制。如果我的孩子還小,我會送他們去那裡上學。」在台灣也有不少華德福學校,是許多重視教育品質與子女身心靈發展的家長在一般教育體系外的另類選擇。

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從不曾與孩子談心,更別提談及靈性話題了,但朵琳建議靛藍小孩的父母可以這麼做。「通常你會發現這些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對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宇宙和神都有深層的思考,這些孩子是有深度的思想家。可是處於一個聚焦在物質上的家庭裡,他們不會經常提起這類話題。再者,父母不該自以為是小孩的心靈導師,這類談話必須以和朋友聊天的方式進行。在我認為,當父母這麼做時,他們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

某些成人也具有靛藍小孩的特徵。朵琳解釋,有些靛藍小孩早在1978年之前就來地球蒐集資訊,並後來的靛藍小孩立下基礎。「他們就像早一步來探查的先遣部隊。」然而,更有可能的是,這些成人是「光行者」(Lightworker),他們與靛藍小孩共享一個類似的生命目的,那就是協助引入新時代的和平。

朵琳認為靛藍小孩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他們真的是天使。他們簽下了來這裡提供服務的合約,而同意成為他們的父母的人也同樣簽了合約。他們應當為這些小孩進入他們的生命感到榮幸。我不認為這些父母會生下靛藍小孩,如果他們沒有資源來養育他們。養育靛藍小孩是重責大任,也是神聖的使命。他們養育的是一個可以協助地球的天使,儘管感覺上這些小孩的行為像是天使的反面。然而,假使父母能引導他們走向命中注定的方向,激發、協助並引領他們,那麼當這些小孩長大成人時,我們將會非常自豪。」

相關影片:The New Children, Indigo Children, Crystal Children

星期三, 1月 07, 2009

《地球守護者》作者談外星資料

1931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朵洛莉絲.侃南(Dolores Cannon),是位資深的前世回溯催眠師,也是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斯特拉達姆士(Nostradamus)及外星文明的頂尖研究者。自1979年起,她陸續催眠過數百位自願者,並將藉由催眠挖掘出的「失落的知識」,彙集成《與諾斯特拉達姆士對話》(三冊)、《地球守護者》和《迴旋宇宙》(三冊)等多部令人大開眼界的精采著作。年近八十的她,至今仍應邀至世界各地舉辦講座及工作坊,此外,她還經營「Ozark Mountain」出版公司,精力充沛異於常人。

朵洛莉絲婚後隨先生的海軍職務旅居世界各地,後來夫妻倆長期駐紮在德州,開始對催眠產生興趣,只不過,當時兩人專注的議題僅止於減重與戒菸。1969年,她在使用催眠協助一位暴食症患者減重的過程中,意外回到個案的前世,事後她才曉得這是因為被催眠者到達了「夢遊層」(somnambulistic level)。這次事件,引發了她對輪迴的興趣。

1970年,朵洛莉絲的先生因傷退役,隨後舉家遷往阿肯色斯州,但直到九年後,她才因為子女成人而重新投入前世回溯催眠的領域。此後她發展出獨特的技巧,並以此技巧有效協助個案釋放隱藏在潛意識內的前世資料。1986年,朵洛莉絲在為個案進行催眠時,發現對方前世竟是諾斯特拉達姆士的門徒,還因此和這位四百多年前的大預言家搭上了線。諾氏表示自己寫下的四行詩遭到後人的扭曲和誤譯,他希望朵洛莉絲能以現代文字重新詮釋這些預言。

接著,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此後無論朵洛莉絲催眠的個案是何許人,諾氏都會在過程中出現並給予大量資料,而且內容總是延續前次個案的話題,絲毫不差。透過二十餘位自願者的協助,朵洛莉絲自1989年起陸續完成三本現代版的諾氏預言書,而近千則的晦澀預言也因此重獲新生。「他要我告訴大家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心智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她轉述諾氏的話說:「如果我告訴你人類能對自己做出的最糟糕的事,你們會試圖改變嗎?」她相信,諾氏想傳達的正是:人類的自由意志可以改變預言。

除了受大預言家之託寫書,朵洛莉絲也和來自其他次元的「外星人」合作過。在近三十年的前世回溯催眠經驗中,她發現許多個案的前世是居住在其他星球上的生物。「地球是個年輕的星球,它被刻意孤立在太陽系的這個區域,因為他們不希望我們把宇宙的其他地方弄髒。可是我們打從被神創造以來,就一直以靈魂之姿存在,所以我們肯定待過其他星球。」她反問:「我們為什麼要一直探討ET呢?我們都曾經是ET啊。」


聲稱被飛碟或外星人綁架過的人不少,但他們多半被視為精神病患,求助無門。朵洛莉絲在為這些「受害者」催眠的過程中發現,只要進入最深層的潛意識(高我),跳脫個案意識與情緒的干擾,就能還原事件真相。「人們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往往感到恐懼。當心中充滿恐懼時,對於經驗的記憶也通常會扭曲。」朵洛莉絲強調,「飛碟綁架事件確實發生過,可是要瞭解原因,就必須把時間拉回最初,因為地球人類是由ET所創造的。」

當一個星球的環境與條件俱足,星際或太陽系中的「議會」會派員前往播種,然而生命能否順利滋長,端視自由意志的選擇而定。「我在數百個催眠個案中發現,有些人前世曾是當時的『播種者』。他們將來自宇宙各地的細胞帶到地球,然後觀察它們的生長。也就是說,我們從一開始就是被看顧、被守護的。」朵洛莉絲繼續說道:「目前他們最關心的是地球上日益增加的癌症,以及各類污染與食品添加物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他們持續改造我們的DNA,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免除疾病的威脅,永生不死。」

外星人最初的計劃是在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創造永恆的生命,然而來自宇宙另一端的隕石卻意外帶著變異的病毒和有機生命體撞擊地球,使此地尚處於幼苗期的生命形式遭到污染,疾病從此在地球上紮了根。當時的播種者曾返回議會討論遭到破壞的實驗該何去何從,最後他們決定讓地球生命依自由意志延續下去,但是從旁注入補救措施,並給予人類長壽和抵抗疾病的原形質和基因資訊。「這就是外星人必須作人體實驗的原因。」朵洛莉絲解釋。

地底文明是朵洛莉絲近期較關注的議題。她從許多催眠個案中得到關於地底城市的零星資料,如今數量已累積到可拼出全貌的收成階段。「地球上到處都有地底城市,有些地底文明在亞特蘭提斯文明之前就已存在。當時地球氣溫尚末冷卻,狀態也不穩定,無法適應地表的ET決定避居地底,目前這整個文明依舊存在。」她引用外星人給予的資料表示:「ET在地底放置了與太陽類似的東西,他們有自己的光源、湖泊、花園,以及地表不存在的各種動物。他們藉隧道與整個文明體系相通,而金字塔便是隧道的出口。從一地到另一地,他們的移動時速可達三千英哩。他們並不想走出地表,也不是暴力族群。事實上,他們的文明遠高過我們。」

前世是地球人或外星人不稀奇,在朵洛莉絲接觸過的催眠個案中,有些人前世竟是動、植物,甚至礦物或空氣。「許多人不瞭解,萬物皆有意識。我催眠過前世是石頭的人,他說他的生命好緩慢。前世只是冰山一角,我從這裡開始挖掘出知識的源頭。」她進一步闡述:「我對身為石頭的一生能學到什麼感到好奇,他告訴我,他學到了什麼叫『限制』。萬物都是能量,只是土壤和石頭以較低的頻率振動。但最終,我們都會進展至更高的頻率。」

對於逐漸逼近的2012年,朵洛莉絲也提出了「新地球」(New Earth)的概念。「地球正經歷轉化。較敏感的人,可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也隨著地球的振動頻率同時改變。當地球轉變時,人們會改變飲食習慣並減少肉類的攝取,這是為了讓身體變輕盈,以便進入另一個次元的美麗新地球。其後,人們將逐漸擺脫肉體,成為光體,屆時負面事物將再無容身之處。」所有的生命都在學習,地球能否順利進化?朵洛莉絲說:「全宇宙都在看。」

相關影片:Interview with Dolores Cannon

訪談長度近兩小時,內容相當精采,以上文字有部份即取材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