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10月 16, 2012

《寵物通心術》推薦序

幾年前我家摺耳貓小步曾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當時我相當擔心,除了帶牠就醫、給牠溫炙、餵牠吃貓用維骨力之外,還上Amazon買了五本關於動物溝通的英文書籍。這些書讓我對動物溝通技巧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於缺乏練習,我至今仍是貓語界的麻瓜一枚。

出書後我有機會與兩家出版社的選書人員碰面,我大力推薦他們出版動物溝通書的中文譯本,畢竟台灣一直沒有這類型的書籍問世。私以為,即便沒有想跟動物溝通的念頭,閱讀這類書籍也能讓人貼近動物的想法,進而產生同理心,成為一個愛護動物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有人願意出版。

一本原文書從簽約到上市少說也要數個月,原以為順利的話最快明年才有機會看到中文譯本,沒想到我才接連鼓吹兩家出版社不到一個月,另一家「橡實文化」倒是寫了信來,希望我為《寵物通心術:62個通心術練習大公開》(Learning Their Language: Intuitive Communication with Animals and Nature)這本即將出版的新書寫推薦序,因為我在《零雜物》一書的作者介紹裡提到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能聽懂動物說話,讓毛孩子們不再由於人類的誤解和不當對待而受苦。」

這一切真是機緣巧合,原來我十分支持的橡實文化(我買了好多他們家的書)早已經在耕耘這個主題了,因此我二話不說馬上答應推薦。順道一提,我2005年就寫文章表明想學動物溝通,結果讀了好幾本書卻從未投入練習。替這本書寫序之後我終於下定決心著手進行,我想這個邀約應該是宇宙對我的提醒吧!以下就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序:


身為在家工作者,我一天之中跟貓說話的次數比人多。偶爾三隻貓會明確回應我的詢問或要求,但多數時候,我只是對著他們噓寒問暖、吐露心事,卻無法充份理解他們的感受與想法。但比起教人洩氣的單向溝通,我更在意沒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因為貓咪很能忍痛,等到症狀外顯,疼痛多半已經持續好一陣子,而這往往令我深感自責。

因此我常想,要是能跟貓咪交談就好了。如果能明白他們的好惡、瞭解他們的需求、參考他們的建議,我就能適時地提供協助,或是在自己心煩意亂的當下,傾聽來自另一個角度的客觀建議。於是修.羅夫亭筆下的「怪醫杜立德」、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裡那位中田先生,以及動物星球頻道的「寵物靈媒」桑妮雅,便成了我欣羨萬分的對象。

然而,與動物溝通的能力不單單侷限於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或桑妮雅這般天賦異稟的奇人。由古籍觀之,上古人類多半能與蟲林鳥獸對話,即便是今日的澳洲內陸,也仍居住著與動物心息相通的「真人部落」。可見現代人並未喪失這種珍貴的能力,反而是放棄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追求物欲、遠離真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內建的跨物種溝通管道形同癱瘓。

好消息是,重啟管道並非遙不可及。坊間有不少溝通師便是透過後天學習,成功建立起與動物雙向溝通的連結,本書作者瑪塔.威廉斯正是其中之一。她認為動物都是直覺大師,只要跟隨書中練習題一步步培養直覺感應力,複製她的能力指日可待。此外,她也分享了化解動物心結、改善動物行為、遠距協尋走失動物,以及與已故動物聯繫的經驗談,就連打開動物話匣子的聊天題庫也都貼心奉上。她語帶鼓勵地表示:「我開班教授直覺溝通超過十年,還沒遇過有誰學不會。」

在與動物交流時,瑪塔建議我們採取平等、尊重的態度,接收直覺訊息時必須先舒緩身心,感受自己與大地相連,同時保持正向思考。換句話說,這本書其實也藉由形上學、量子力學、前世今生等知識系統,教導我們如何發揮同理心,如何反璞歸真、專注靜心,進而接通宇宙智慧並翻轉負面信念。基本上,它就像一本傳授萬物溝通術的個人靈修指南。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美烏瓦族請石油「移動」到他處,成功躲避財團鑽探的故事。我從沒想過直覺溝通竟能如此運用!顯然除了用來服務毛孩子,溝通術還能使各種生命形式與環保鬥士協力合作,一起改變地球局勢。

剛才我詢問案頭的肥貓是否贊同我學習直覺溝通,她抬起頭瞧了我一眼,似乎在告訴我:「拜託,我等妳開竅等很久了。」那麼,待會兒就從第一道練習題著手吧!
註:作者瑪塔認為要用平等的心對待動物,因此中譯本裡不用「牠們」而用「他們」。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h6lg5

星期二, 10月 02, 2012

推薦《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2006年,我因為安裝冷氣而得到一只作為贈品的六人份電子鍋,去年秋天它終於壽終正寢。當時我已接近「零雜物」狀態,究竟該不該買新的,令我陷入長考。其後一年,我改用平底鍋煮燉飯,我想試試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免購入不必要的東西。

一年過去,我發現再怎麼嘗試,非不沾鍋仍會耗損不少白米,而為了減輕脹氣,我也開始少吃麵食,這使我煮米飯的機率大增,因此我決定再買一只電子鍋。不過這回我鎖定的是不占位置、適合家庭人口數的三人份迷你電子鍋。可以說,上一個電子鍋我是將就著使用,新的迷你鍋則是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持有物。

這只電子鍋造型簡約,價格比外觀印有俗氣花紋的款式貴了一倍以上,但我看見它就覺得開心,而且為了好好保養它,煮完飯後我會裡裡外外擦拭一遍,確保內部沒有水氣、外部沒有髒污後才安心地收進廚櫃。相形之下,先前的贈品鍋就沒這麼好命了,由於不是真心喜歡,所以被我隨便地對待,以致儘管不常使用,還是只擺了五年就壞掉。

自從完全「零雜物」後,我的消費模式大致如下:購買前深思熟慮,確定真有功能上的需求才「準備」購買。在準備階段我會先確定:一,東西買回來之後要擺在哪裡?二,該空間的尺寸限制為何?三,市面上有無符合自家室內風格與色系的款式?如果以上三點都符合,我才會查看價格。若是它的價格即便以現金支付也不會造成財務或心理上的負擔,我就會出手購買。

以現金支付,指的是不賖帳的消費方式。我雖使用信用卡,但從不欠款。換言之,我不曾因為購買物品而造成銀行債務(房子除外,我還沒有錢到能用現金買樓)。設計優良、不占空間的物品多半比較貴,如果現金不夠,我會延遲消費,延遲享受,等錢存夠了再買。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因為錢不夠而被迫買下占空間或醜不拉幾的物品擺在家裡。

心理上的困擾指的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儘管我能以現金購買某樣自己喜愛的物品,但如果相對於我的收入,它的價格高到一個程度,令我使用時膽戰心驚,深怕碰壞它、刮傷它,帶它出去又擔心弄丟或被搶,那麼這種東西我也不買,因為它帶給我的心理壓力遠勝於擁有它所帶來的喜悅。

我知道很多人買東西會先看價格,並且只看價格帶以內的款式,可是這常常會造成「將就」的情況。我曾是亂買雜物回家堆放的人,長達四年半的「青豆化」過程讓我了解到,消費最好不要以個案來看待,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通盤的檢視與取捨,才能買到品質好又能令自己開心的物品。

比方說,本月份某甲有一萬元可以花,他想買A、B、C三樣物品,預算各是三千、五千、兩千。如果他在三千元的價位內挑選A這樣物品,他有可能挑不到真心喜歡的款式。可是若能通盤檢視本月份的購物計劃,某甲或許會發現只有A才是必須品,B和C其實可有可無,因此購買A的預算可以拉高。這麼一來,他不但足以買到真心喜歡而且經久耐用的優質物品,甚至還有機會存錢。

我在「零雜物」講座上經常分享以下觀點:

  1. 不執著於數字:不是非把物品減到某個數量不可,例如只能留一百件衣服或五十本書。重點在於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同時別讓物品的數量超過現有收納空間的容量。
  2. 不排斥消費:我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買東西,搞到經濟倒退,而是期待大家能夠更有意識地拒絕衝動購物。當然也別為了自己用不上的滿額禮或贈品而湊數,進而買些自己並不需要或不是真心想要的東西回家。
  3. 重質不重量:以衣服為例,與其買三件路邊攤的便宜貨,不如拿這筆錢去買件質感好一點的上衣。劣質品可能洗幾次就鬆垮、褪色,很快就會變成垃圾。買好一點的衣服既能穿久一點,也能主動減少垃圾。
  4. 鼓勵優質商家:拒買可能含有毒素或做工不佳的劣質品或便宜貨,做不成生意的黑心商家自然會被淘汰。多支持有信譽的商家,讓他們的經營能夠長長久久,這也算是消費者之福啊!
  5. 發揮創意巧思:動動腦,讓現有物品發揮多種用途,或是把一件衣服當成三件穿。看看自己「有」什麼,而不是「沒有」什麼,這麼做可以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自己少買一些東西回家。
  6. 替背包減重:東西少,移動更快速,精神上的負擔也會減輕許多。
  7. 為人生減速:消費前深思熟慮,就不會買下不必要的東西,把一堆帳單攬上身。少了需要支付的帳單,別人在加班,你反而可以在家翹腳捻鬍鬚。
  8. 不要毒害地球:大量的生產製造和運輸會毒害地球,不買劣質品,讓垃圾減到最少,天空自然可以更藍,地球自然可以更綠。


各位不必像我一樣,連買個電子鍋也要考慮一年,但想避免衝動消費或是買回雜物,花錢的方式確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最近我讀了一本剛上市的新書,名為《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作者是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他在書中傳達的理念與現在的我十分接近,讓我忍不住想介紹給大家。以下是部分書摘:
  • 雖然我的東西很少,但所有的東西都是以長久珍惜使用為前提,買下設計好、品質優的東西。就算價格有點貴也會不在意地買下,這是避免「窮酸味」很重要的一點。
  • 倘若能減少想要的東西、縮小欲望,想要的東西清單本來就少,全部都買下來以後自然還有餘錢。有了餘錢,就能存錢。
  • 「清貧入門」的第一課,首先希望大家做的是:減少持有物。……簡單來說就是,扔掉。尤其是扔掉沒在用的東西。東西越多,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會經常想到那些東西,這樣會吃掉心的記憶體……思考也會蒙上了一層迷霧,無法清晰。
  • 持有物並非只是物質性的東西,資格算是一種,學歷也是一種,工作和社會地位都是。即便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持有物。……心越是無法安定的人,持有物也必須越多才行。然而麻煩的是,一旦持有物增加,不安也會隨著增加。
  • 把不用的東西處理掉不叫浪費,落入無謂的消費迴圈,給環境帶來負擔才是真正的浪費。……比起緊緊握住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帶能給周遭好的影響的人,對環境才更有益處。
  • 自己不需要有倉庫,將通路或零售業者當作自家倉庫的管理人,需要的時候,只要付錢就能拿到東西。以這種態度生活過日子,自己就不需擁有很多東西。換句話說,隨時都能交換到物品,所以不須囤積物品,這也正是金錢的使用價值。
  • 帶來幸福的金錢使用法,第一步要先區別「來自欲望想買的東西」與「真正必要的東西」,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 存錢的欲望太強,就不會妥善購買基本消費品,這也是在「節儉」的名義下,被金錢洗腦的結果。節儉和浪費一樣,都是造成「痛苦→快樂」循環的強烈「刺激」。
  • 「清貧」的意義,並非文字上的「變成沒錢的窮人吧」,而是要戒除欲望性的消費,轉而將金錢花在必要之處,購買優質物品,投資優質物品的產業。經由這種轉變,讓人擺脫欲望,獲得自由。就算有錢可以亂花,也要減少持有物,戒除被刺激所控制的消費習慣……從看錢的臉色過日子,變成不讓錢說話的生活。
  • 戒掉「看到東西不錯,就立刻確認價錢」的習慣,價錢只要在最終判斷時確認即可。……盡量認定了,就直接買。當你趕走妨礙幸福購物的雜音,第一次能這樣買東西時,會感到一種自我駕馭成功的舒暢幸福感。

表格化向來是協助我釐清內心思緒的好方法,剛好小池也在書中提到相當好用的一招,亦即列出「必要清單」和「欲望清單」,把缺少就無法維生或順利工作的必須品列入前者,把單純只是想買的欲望之物列入後者,然後逐一寫下「想買的理由」與「想要的強度」(強度從1~5),並排出購買的優先順序。在買之前計劃好,就不至於買下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想舉安全帽為例。所有騎機車的人都得買安全帽,這是保命的重要工具,稍有差池,小命休矣。偏偏不少人只花幾百元買便宜的安全帽,卻花費高過安全帽的費用裝飾車身,在我看來,這是明顯將欲望之物擺在必要之物之上的例子。如果可以事先替與機車相關的消費擬定計劃,就能確實區別安全帽和車身裝飾物分屬哪份清單,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如果你有金錢上的困擾,不妨試試小池這種有錢沒錢都能自在生活的方式。如果你有太多東西想買,也不妨運用上述心法試著列出清單。倘若讀完《零雜物》後,你已經將雜物全數請出家門,那麼這種我已經在過的「清貧」生活,更能讓居家空間繼續維持零雜物的狀態。我們或許不必練習把錢踩在腳底下,但至少可以不讓自己被錢踩在腳底下。對於希望「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的人,我在此誠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e9bep

星期六, 9月 08, 2012

給自己一個「善終」的機會

八月中旬某長輩住進加護病房(ICU),理所當然地經歷了一番肉體折騰。兩週後他情況不妙,於是我又奔去醫院探視,而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六年半前,老媽臨終時被氣切插管所受的活罪。當時老媽的意識還很清楚,她向醫師點頭表示願意接受氣切,並隨即住進ICU,而結果就是,她必須待在溫度過低的空間內,在沒有家屬陪伴的情況下孤零零地走向死亡。

老媽自己做了選擇,那是無比的勇氣,也是無比的體貼。如果當時的決定權在我,我肯定會礙於自己捨不得、放不下的私心和親友的眼光而簽下急救同意書,另一方面卻心疼受苦的人是她而內疚不已。因為我不得不去想,如果老媽的健康幾乎不可能恢復,我有什麼權利剝奪她的「善終」而硬是留人?但當時老媽顯然還想拼拼看,因此她接受了可怕的心肺復甦術(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應該說,她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

作為現代人,身上插滿管子死在加護病房裡似乎稀鬆平常,但我一點都不想這樣嚥氣。我寧可接受「孤獨死」,也不願變成只靠機器維生的活死人。我不怕死,但我怕痛。意識還在卻哪兒也去不了簡直就是惡夢。偏偏,這種急救方式很多時候延長的只是死亡的過程,而非真正的「人生」。

出發前往探視前,我心想,萬一自己出了什麼事被送進ICU,我絕對不要被氣切插管,請直接讓我回母船就好,說著便在噗浪上傳達了這樣的心聲。幾位噗友看到後表示認同,還有人希望健保卡能註記自己不接受CPR的決定。我搜尋後發現,原來健保IC卡早就有註記DNR的功能了,只是我一直不知道。

DNR的意思是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台灣早在2000年即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健康且意識清楚的時候,決定自己臨終前是否接受CPR,而不是等到陷入昏迷之後,才將這個可能讓自己更痛苦的決定,丟給焦急又無助的家屬去承擔。所以我二話不說馬上列印了「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打算簽署後直接送去就在我家附近的「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位於「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的二樓,建築物離淡水竹圍馬偕醫院只有幾步之遙,我直接走去送件比我走去郵局寄件還近。網站上說,意願書的欄位除了簽署人的個人資料外,還需要兩名「在場見證人」簽署。如果簽署人未成年,那麼「法定代理人」也要簽署。倘若有「醫療委任代理人」,則他除了簽署之外還必須附上「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

坦白說,這些說明我是有看沒有懂,而去電詢問的結果是,「醫療委任代理人」不必填寫,只要找到兩名「在場見證人」簽署即可。送件後的二十個工作天,可以到任何一家健保醫院更新自己的健保IC卡,如此一來DNR的意願就會被下載到IC卡內註記。本週一我已經成功完成送件,十月初我就可以去刷卡確認了。換言之,我幾乎已經為自己的「善終」做好了準備。

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簽了DNR不代表醫院就不對簽署人施行急救。一般的非未期病患,醫師仍會盡力搶救,只有當病患經過兩名醫師的判定,確認已無救治意義時才會依其DNR的意願放棄進行CPR。其次,簽下DNR後是可以反悔的,只要以書面表示「取消將意願加註於健保IC卡」,然後附上身分證字號和親筆簽名寄回協會即可。依法病人的意願高於家屬的意願,但我不確定如果家屬不顧簽署人的DNR意願執意要急救的話,擔心被家屬控告的醫護人員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沒錯,它沒有聲音,你的喇叭沒壞)

從上面這段影片中可以得知,台灣的氣切插管率和葉克膜的使用率舉世第一,但某些無效的醫療卻造成了健保資源的大量浪費。有些是因為家屬捨不得放手;有些是因為有了健保給付,醫藥費用不高於是姑且救救看(註1);有些是病患並未預立DNR意願書,導致沒有家屬願意承擔放手不救的責任;有些是醫師擔心被家屬控告,因此採取了其實對病人沒有好處的防禦性醫療。

不過最可惡的是有家屬為了得到病患的月退俸,把病患丟在醫院裡儘可能地延長壽命,因為健保的住院費用遠比在家請看護或送進安養中心來得便宜。影片訪談中,陽明醫院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轉述的一段話令人十分難過,她說有家屬告訴醫護人員,之所以把意識不清的退休校長老爸長期丟在慢性呼吸照顧病房裡,是因為「我爸爸一個月月退俸有八萬多,我扣掉這個醫院的兩萬五,我們還有剩下。我爸躺在那兒,賺得還比我多。」這種對待病患的方式顯然沒有愛的成份。

2007年衛生署的安寧宣導新聞稿上有這麼一段話:「大孝與大愛應是陪伴臨終親人,協助其坦然接受疾病,安度餘生,安詳捨報往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也許把意識不清的老爸當生財工具的人在生活上有其難處,但我真的替那位老爸感到悲哀。如果他有事先簽署DNR意願書,應當就不至於被如此對待。

有網友推薦我讀由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勝堅(人稱「堅叔」)所寫的《生死謎藏》這本書。它的簡介上寫著:
對回天乏術的末期病人來說,要的不是CURE(治癒),而是CARE(照護),CURE和CARE,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不同,U和A之差,但醫師能做到的,是預防病人最後的痛苦,盡量幫忙善終。

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療是器官化、疾病化,但別忘記,最後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醫師不是在照顧器官、不是在照顧疾病,而是應該在照顧「人」!


看了黃醫師的受訪影片後我很感動,於是我又找了更多影片來看。從下面這段訪談中我了解到,原來台灣目前的法律是,一旦病患被急救插管了,即便不太有機會救活,想撤掉管子、關掉呼吸器求個善終卻是難上加難,因為必須有兩名醫師判定病患是生命未期,而且家屬三代都必須簽署同意書,再加上醫院倫理委員會的通過才算數。

也就是說,一位老人家光是要把家屬三代的簽名湊齊可能就得大費周章,萬一他的子孫遍及海內外,那更是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只要管子插了下去,它就得一路插到往生才能拔除。然而,如果面對的是已簽署DNR意願書的病患,醫師們反倒可以適時且合法地撤除這些折騰人的維生機器,讓生不如死的病患可以安詳離世。


黃醫師說,「有機會,拼救命;沒機會,拼尊嚴。」但在目前的法律規範和一般國人避談死亡的社會氛圍下,想拼尊嚴恐怕還是靠自己最有保障。黃醫師在受訪時表示,妻子曾問他為何要簽署,他說因為他愛她。試想,如果屆時這個決定是否急救的重擔落在妻子身上,她將承受多麼大的煎熬,如果決定不救,她事後又得遭受多少蜚短流長。所以,趁自己還健康、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先把DNR意願書簽一簽,無疑是最體貼配偶及家屬的舉動。

我很高與我已經簽署了DNR意願書,如果你和我一樣後知後覺,現在去簽還來得及,就當做是送給家人一份珍貴的禮物吧!

註:台大醫院針對一百名緊急CPR的患者進行統計,發現以葉克膜救活病患的成功率僅26%,每人平均花費四百七十五萬元,平均只延長三十天的壽命。另一則2012年4月30日的相關報導是:「葉克膜遭濫用 明起健保不給付」。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8q7or

星期六, 8月 25, 2012

新版《創造生命的奇蹟》推薦序

最近我很榮幸地為《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經典重出之作寫了推薦序,我將內容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我在二○○四年初次接觸《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其後陸續讀了四次。第一次只是匆匆瀏覽,沒當一回事,不過對於身體不適與心理模式之間的關聯,倒是留下了粗淺的印象。隔年老媽罹患胃腺癌,被宣告只剩半年壽命,我為了找出療癒之道再次翻閱此書,因為作者露易絲.賀女士曾透過改變想法和信念,使自己的癌細胞完全消失。

露易絲說,怨恨、批判、恐懼和罪惡感,最容易讓我們出毛病。胃病和恐懼、緊張、長期的不確定有關,癌症則肇因於長久積壓的怨恨。癌症患者容易為自己的問題責備他人,批判自己。換句話說,他們較難寬恕,也不愛自己。然而,寬恕是化解癌症的良藥,愛自己和認同自己更是活絡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老媽獨力拉拔我長大,期間挨過數不清的恐懼、緊張和不安全感,而她的怨念也反覆呈現在我從小聽到大的負面言詞之中。我告訴老媽這層道理,請她試著寬恕恨了一輩子的人,可惜為時已晚。露易絲寫道:「對於那些怨恨深重的人,我往往會告訴他們:『請現在就開始化解你的怨恨,因為相較之下,現在做起來還比較容易。千萬別等到躺在醫生的手術刀下或垂死的病榻上時,才想著要化解,因為那時你可能還得應付自己的恐慌。』」

我無力挽救老媽,面對摯親之死與隨之而來的罪惡感,我開始怨恨和批判自己。老媽往生半年後,我漸漸出現胃部抽搐和劇痛症狀。胃鏡報告顯示,我因胃食道逆流而有食道發炎、胃發炎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基於我有胃癌家族史,醫生建議我每半年照一次胃鏡。

我不想活受罪,因此繼前兩次的囫圇吞棗後,我認真將此書重讀了兩回。露易絲問胃病患者:「有什麼人事物是你無法『消化』的?什麼事情讓你牽腸掛肚、難以釋懷?」她也明確指出,腸子出問題是因為害怕釋放陳舊和不需要的東西,潰瘍則源自於一種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巨大恐懼。

仔細想想,我確實認同了老媽的長期批判而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值得被愛,不值得以自己提供的服務換取合理的報酬,還經常用垃圾食物虐待身體,將滿室的雜物和房貸重擔攬在自己身上,並且總是抱怨個沒完。我的腸胃問題毫無疑問是自己的負面想法所造成,因為每一個外在結果都是內在思考模式的自然展現。

為避免步上老媽的後塵,我積極練習書中教導的肯定句法和清單法,也經常選定某個事件練習寬恕。所謂肯定句法是指正面地陳述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清單法則是列出他人拋給自己的負面訊息和限制性信念,並一一自潛意識中釋放。許多人曾因實踐上述方法而受惠,《你也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蹟》書中的一百四十個見證,正是成功療癒疾病、克服上癮症、吸引財富、轉化舊信念…的奇蹟個案。

露易絲的教導還包括對鏡法,也就是對著鏡中人說「我愛你」「我值得……」等正面肯定句。這門功課看似簡單,實則挑戰甚鉅,至今我在這麼做時仍會感到彆扭。面對可能的抗拒,我傾向以《奇蹟課程》裡的一句話來說服自己,那就是:「你寧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寧願自己幸福?」此外,露易絲提出的建議我也力行不輟,亦即:「要想著那些讓你快樂的想法,做那些讓你感覺很棒的事,和那些讓你覺得愉快的人相處,吃那些讓你的身體覺得舒服的食物,以讓你感覺愉快的步調過生活。」

如今我已大幅減少抱怨次數(雖然噪音偶爾還是會令我抓狂),不再半推半就地接下可能令自己後悔的案子,主動與只會帶給我負面情緒的友人失聯,盡可能避免吃進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食物,經常覺察自己的念頭、提醒自己放鬆,並在清除家中所有陳舊和不需要的雜物時,釋放並轉化負面信念,打掃心靈之屋。而這些改變,確實提高了我的生活品質,也讓我的胃痛逐步獲得緩解。

我們的想法和話語威力無窮!如果能為自己加油,又何苦給自己洩氣?療癒的第一步,就從愛自己、接受和認同自己開始。這是過去八年來,我從《創造生命的奇蹟》中所汲取的智慧。未來的課題仍多,幸運的是,我總有此書相伴。

08/27補充:參加過「零雜物」新書講座的朋友,大概都拿過我特別印製的肯定語小卡片,它的製作靈感正是來自於《創造生命的奇蹟》。如果說《零雜物》能在整頓生活空間上助大家一臂之力,那麼《創造生命的奇蹟》就是能替大家打掃心靈之屋的超強工具!誠心跟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h572gz

星期一, 5月 14, 2012

我的靈魂教會我的事

新書《零雜物》已經開始在各大網路書店展開預購了。由於出版社提供給通路試閱的部分包括書中的「前言」,所以我一併貼過來。各通路的新書預購價皆為205元,網址如下:


前言:我的靈魂教會我的事

三年半前,我遇見一位旅法靈媒。當時我被房貸壓力搞得焦頭爛額,卻老是接到做白工的案子,因此經常感到茫然無助。人在不如意的時候往往會想求神問卜,既然眼前有位通靈人,我自然想聽聽她的高見。只不過,我問的既非財運,亦非未來。我真正想弄清楚的,是我的人生課題。

當時我想,假使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縱使遭遇磨難,我也該設法咬牙撐過去。我相信只要克服此生應當克服的缺點,學會此生應當學會的課題,水到渠成是必然的結果。但假使諸事不順是因為我根本弄錯了方向,那麼我應該立刻修正路線才是,否則只會令自己事倍功半。

靈媒看著我的額頭,專注了一會兒告訴我,「我的靈魂」想透過她給我一些提醒。她說,我的人生課題是「去蕪存菁」。一輩子的時間並不長,我必須挑選與自己本質相符的書籍閱讀,不要浪費時間,而且我應該學會勇敢地說「不」,別當濫好人,更別把不相干的罪惡感攬在自己身上,因為我的健康狀況多數是由情緒所引起。

這位靈媒與我素昧平生,但她直接點明了我在閱讀上的雜食傾向與不擅拒絕的軟弱個性。最重要的是,她彷彿理解我想處理掉老媽的大批遺物,卻不知該如何著手的徬徨與無奈,我頓時感覺醍醐灌頂。

其實早在她為我進行通靈解讀前,我已經花費大半年的時間,試圖整理客廳那面書牆。之所以有此念頭,是因為我讀了英國雜物清除專家蘇凱所寫的《雜物再見啦!》這本書。當時我依作者的建議一口氣捐掉數百本書,還買了碎紙機回來清除大量文件,可以說,我的整理魂就是被那本書給喚醒的。

儘管家中雜物逐漸減少,但我卻怎麼樣也無法面對老媽的遺物,總覺得把她的東西處理掉,就像抹去她存在過的痕跡似的。於是我任由這些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的物品長期潛伏在家中的各個角落,直到「去蕪存菁」這四個字如暮鼓晨鐘般響起,我才痛下決心擺脫一切我不需要的物品。

接下來的兩年,我幾乎讀遍了坊間所有與清雜物相關的中文書籍。我想強化自己精簡再精簡的動能,並減輕處理遺物時所產生的罪惡感。這些書各有各的觀點,每讀完一本,我就按作者提供的心法操練一遍。就這樣,我不斷清除自己的雜物,而老媽的遺物,也總算在汗水與淚水的交融之中近乎歸零。

這個過程彷彿讓我脫了層皮。透過逐一檢視、取捨身邊的每件物品,我重新回顧了自己的生命歷程,重新覺察到自己內心的舊傷口。這些情緒上的起伏,正是帶來體會和療癒的珍貴契機。現在的我已經擺脫大房子的沉重負擔,轉而搬進小坪數的房子居住,我甚至還減掉了八公斤的體重。從生活到身材,我都因此變得更加輕盈,這就是「去蕪存菁」的效果!

然而,在清除雜物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我想追求的不只是為房子或身體減重,我還想為生活減速,也就是做到所謂的「downshifting」,並達到「minimalist living」的極簡境界。因此我大量涉獵以此為主題的外文書籍,希望能在清除雜物後,進一步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化繁為簡。

什麼是「downshifting」呢?在英美紐澳等地,它指的是一種自願簡樸的生活方式。許多人一輩子努力工作賺錢,長期承受精神壓力,將實現夢想的時間一延再延,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失去健康,有錢沒命花;或因忙於工作而疏忽家庭,老來才驚覺得不償失。

有鑑於此,自一九九○年以降,許多人開始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尋找平衡點,他們希望獲得個人成就感,擁有更充實的人生,與親友及社區建立關係,並從「賺錢—花錢」的循環中逃脫。換句話說,就是放慢生活步調,與消費主義保持適度的距離,然後將時間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對自己具有全面性的認識。試著問自己:什麼是你真正的目標?什麼是別人強行灌輸的價值觀?誰是你最值得花時間相處的人?哪些是你受商人撩撥而買下的物品?去除你不需要也不想要的,才能突顯出真正重要的。一旦確認了自己的目標、價值觀、珍惜的人和必須品,衝動消費的可能性自然降低。帳單少了,工時便能縮短,能任意支配的時間自然隨之增加。

過減速生活的人會選擇較小的住所,不當屋奴;降低外食頻率,關心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在消費時精打細算,好好用錢;追求品質,但不為虛榮或欲望而買;經常享受與親友共度的悠閒時光,而非老是加班。說到底,排除生命中不需要的人、事、物,正是為人生減重和減速的關鍵所在。

「Minimalist living」就更進階了,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禪意,每一次購買都是對心智的淬鍊,每一次捨棄都是對欲望的決絕。極簡生活者像武士般斬斷對消費主義的依賴,將禪宗的簡素脫俗之美,呈現在身心的自由與生活的本質之中,這種清心寡欲、近似修行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作品。若想練就一番「出離心」,不被世間五欲所勾引,這將是效果卓著的實踐起點。

環境保護是另一項訴求。有鑑於商品的大量製造與運送會毒害地球,造成水、空氣的污染及能源的浪費;不耐用或用後即丟的物品,更會造成後續的回收、焚燒與垃圾掩埋問題,因此國外已逐漸發展出「Minsumer」運動,意思是盡可能利用創意或共享機制來讓自己不消費。而一旦決定消費,則必定通過深思熟慮,只選擇品質優良、能經年使用,生產過程又考慮到永續發展的商品。

多餘的物品會役使我們。它令我們荷包失血,精神負擔加劇,甚至為了償還債務而拚命工作。即便你認為減速或極簡生活不適合你,卻也不得不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能輕裝上路者在工作上更具優勢。如果你被太多物品給綁住,大好機會恐怕也只能拱手讓人。

我很感激我的靈魂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如果你像當年的我一樣渴望改變現狀,請先學會捨棄。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如何去蕪存菁,找回失落已久的夢想與幸福。現在,該是你行動的時候了!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gdlqri

星期二, 3月 13, 2012

超異能之遙視能力(下)

續前文)塔格和普索夫最初的實驗缺乏對照組,照理他們也要找一些沒有心靈能力的人來做實驗才對。可是當他們真的找了一些「普通人」來當對照組時,竟意外發現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展現出不尋常心靈能力,而其中一位就是專業攝影師海拉.哈米德(Hella Hammid)。


在一套實驗中,SRI會從十個密封罐中隨機挑選一個,然後擺在實驗室對街的公園裡。他們要求哈米德描述裝在這個三十五毫米鋁製底片罐裡的內容物。某次,哈米德畫了一張圖,並口頭描述她看到罐子裡裝有一個線軸和一根大頭針;另一次,她說罐子裝有一片捲起來的葉子;還有一次,她說罐子裡裝有灰白色的羽毛,準確率十分驚人。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布蘭達.鄧恩(Brenda Dunne)和工學院的榮譽院長羅伯特.楊恩(Robert Jahn)在廿五年間也進行過四百一十一次遙視實驗。與塔格和普索夫一樣,他們發現目標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並不重要。然而,由於受測者漸漸對實驗感到無聊,因此準確性也就越來越低。科學要求再現性,而心靈能力在具創造力的人身上較為常見,逼他們在實驗室裡進行例行的重複性工作,很可能會抑制他們的心靈能力。因此,最具戲劇性的結果往往還是自發性的。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則進行過一項關於遙視與出體經驗的著名研究。他的研究對象Z小姐自稱每週都有數次出體經驗,而且她能讀取在她視線以外的五位數字。她說她的意識離開身體,達到可以從上面讀取那些數字的必要高度。由於塔特知道那些數字,因此Z小姐有可能透過心電感應得知答案,但她的描述符合遙視中的出體經驗類型。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情報單位持續資助這類型的研究,冷戰結束後SRI的研究仍持續了至少四年。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遙視的精確度和清晰度似乎不受距離影響,這對任何信號而言都十分不尋常,因為電磁信號會隨著距離而減弱。再者,靈媒在法拉第籠內也不可能像電視或手機一樣接收電磁信號。二,當靈媒知道標的物可能是什麼時,研究結果較不準確,因為大腦的分析能力會對結果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善於分析的人通常較少有心靈體驗。

史旺和麥克蒙尼格在描述遙視過程時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表示遙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他們會感覺到肌肉的運動,並看到支離破碎的影像。二,他們開始感覺到關於標的物的基本情緒與審美感受,例如恐懼、孤獨或美感。三,他們會感知到標的物的物理特徵,例如尺寸、形狀與重量。最後,標的物的功能或用途會變得更加清晰。前兩個階段涉及與做夢有關的大腦部位,即感覺和情緒處理系統;後兩個階段則涉及理解與分析訊息的大腦部位。

由於許多SRI的「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遙視能力,因此另一個結論是,它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潛在能力。想發展這種能力,一個人必須放下善於分析的頭腦,如此心靈能力的執行才會變得更加完美。聽起來就是要減少左腦的運作,並增強右腦的直覺力。

講到直覺極強的遙視者,不能不提及「沉睡的先知」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1877-1943)。凱西的家人是菸農,他祖父也有通靈能力。就像許多靈媒的能力出現在腦部受傷之後,凱西也有過類似的意外。三歲時,他從圍籬的柱子摔到一塊告示板上,板上突出的釘子不僅刺破了他的頭顱,還插進了他的大腦,但他不僅倖免於難,還因此獲得可以自行誘發的遙視能力。


右為一九一○年時的凱西,取材自維基百科

自1901年起,凱西單憑客戶的姓名和地址便進行了超過一萬四千次遙視解讀。在這些解讀中,有九千四百多次與醫療診斷和治療建議相關。1910年凱西的故事被《紐約時報》披露,這使他的後續訪客包括:威爾遜總統、亨利.華萊士(Henry Wallace)、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愛迪生,以及許多實業家、銀行家和醫生。心理學家吉娜.舍明那拉(Gina Cerminara)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他的解讀記錄,並在《靈魂轉生的奧秘》(Many Mansions)一書中寫下她的結論。她發現許多解讀極為精確,而客戶在遵循凱西的建議後都有所改善。

凱西被認為是「整體醫學之父」,儘管傳統的西方醫師認為他推崇的大腸水療是騙術,但仍有數百萬人追隨並肯定凱西的建議。此外,凱西也提倡多吃杏仁,而杏仁有益健康的效用已經獲得醫學界證實。

和凱西一樣,疾病直覺者(medical intuitives)能在未經測試或面談的情況下,透過心靈診斷出患者的疾病,不過他們通常沒有其他的心靈能力。相形之下,凱西後來卻進入更神秘難解且備受爭議的領域,例如解讀前世與古老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凱西是在深層的出神狀態中做出醫學診斷,但絕大多數的疾病直覺者並不以這種方式工作。

1980年代,內科醫師諾曼.謝利(Norman Shealy)曾與疾病直覺者卡洛琳.密絲(Caroline Myss)合作研究,此研究共有五十名病患參與。研究方式是讓病患單獨坐在謝利的諮商室裡,密絲則待在距離十二英哩之遙的辦公室裡,憑他們的姓名與生日做出診斷。這些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他們的著作《創造健康》(The Creation of Health)裡。謝利宣稱,密絲的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三。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很多仙姑或通靈人都號稱自己有「天眼通」,可以直接看出問事者身上的病灶,也可以看到他在遠方的親人出了什麼事情?聽起來跟遙視好像差不多。以我個人的理解,佛法中的「天眼通」除了能遙視、透視之外,還包含預知未來的能力,意思是可以看到未來的畫面場景。有些人在深度禪定時可以展現出這種能力,這意味它可以靠修行來培養與精進。

無論是遙視或天眼通,靠的都是第三眼,也就是位於兩眼之間內部的松果體。自稱是凱西投胎轉世而來的神秘學/宇宙意識研究者大衛.威爾卡克(David Wilcock)指出,遙視能力的確是可以自行開發的潛能,但人類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大量食用精製麵粉、糖類、再製品,以及用不健康的方式製造出來的肉品,以致松果腺鈣化的情形十分嚴重,甚至引發焦慮和憂鬱等症狀,想開發這類心靈能力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也因此,如果想讓天眼真的能通,首要之務就是改變飲食習慣。

我已經忘記電影中的美國大兵們都吃些什麼了,只記得他們有進行冥想之類的活動。不過這種修行可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成就,所以養這種單位其實有些浪費納稅人的錢,還不如直接找史旺、普萊斯或麥可蒙尼格這種天賦異秉的人來報效國家來得省事。順道一提,現在牛肉、豬肉、雞肉都有問題,大家被動式地少吃點肉,或許也能間接給自己的遙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什麼結論?XD)。

參考資料:《ESP Enigma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fuq7xs

星期一, 3月 12, 2012

超異能之遙視能力(上)


看過電影「超異能部隊」嗎?它的英文原片名叫做「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意思是「瞪羊的人」。為什麼要瞪羊?這跟盯著一根湯匙並試圖把它弄彎是同一回事。如果一個人可以把羊瞪到暴斃,合理的推論是一名美軍也可以把敵人瞪到斷氣。

有些人可能以為這是一部反戰的荒謬喜劇,但它的劇情不是瞎掰來的,冷戰時期的美國確實做過「超能力研究」,因為人家邪惡的蘇聯早就投入心靈研究的領域,這讓美國很擔心自己會輸在起跑點上。總之,經過一番努力,有些研究在冷戰結束四年後的1995年終於開始解密。

當時受到美國政府大力資助的,是史丹福研究所(SRI)的兩位雷射物理學家羅素.塔格(Russell Targ)、哈羅德.普索夫(Harold Puthoff),以及前核子物理學家愛德恩.梅(Edwin C. May)。他們的研究主題雖然不是如何用眼神和念力瞪死一頭羊,但也算是相差不遠的「遙視」。

所謂「遙視」(remote viewing),指的是能看到遠方的東西或被隱藏起來的東西的超凡能力。如果從小就有這種能力,相信大家都會把它用來偷看期末考題或是老師的內褲吧!但有生意頭腦的人,會把這種能力用在探戡石油、尋找礦床和海底寶藏上,軍方則自然想藉此得知敵人的軍備與藏身之處。

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的總人口聲稱他們有過類似遙視的經驗。遙視至少分為兩種:一種是影像會瞬間主動出現,或在全神貫注時逐漸成形;另一種則隸屬「出體經驗」(OBEs)的範疇,也就是意識不再受制於身體;他們可能會看到遠方的東西,或從頭部不允許的角度去觀看事物,例如從天花板俯瞰整個房間。

SRI與靈媒合作的研究大部份都在「法拉第籠」(Faraday Cage)內進行。研究人員假設心靈能力可能與電磁傳輸有關,所以他們想試試看這種能阻止電磁輻射的籠子,是否會削弱心靈感應和遙視能力。出乎意料的是,法拉第籠反而增加了靈媒的能力,後來的研究成果證實,當地球的電磁活動最低時,心靈能力最為強大,這可能是因為大腦的電活動在周遭電磁雜訊較小時會變得更有條理。


這就是「法拉第籠」,取材自維基百科

SRI通常會請某位成員在隨機選擇的遙遠地點上進行觀察,然後請參與實驗的遙視者將此成員觀察到的畫面繪製成圖。接著面試者會問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標的物給人的感覺如何?它有光澤嗎?什麼顏色?你覺得你可以拿這個物體做什麼?它有氣味嗎?

一開始,SRI的研究夥伴是英哥.史旺(Ingo Swann)和派特.普萊斯(Pat Price)。史旺是以心靈能力著稱的紐約藝術家,他寫了一本名為《自然超感知覺》(Natural ESP)的書。普萊斯則是加州柏班克(Burbank)的退休警員,多年來他一直運用自己的心靈能力協助破案。


左為Ingo Swann,右為Pat Price。

普萊斯習慣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然後閉起眼睛。經過短暫的沉默,他會描述他看到的畫面。1974年,美國發生一起十九歲的報業女繼承人派翠西亞.赫斯特(Patricia Hearst)被共生解放軍(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挾持的事件。普萊斯造訪了綁架案發生的現場,並要求檢視當地已逃跑或剛出獄者的臉部檔案照。在四十張檔案照中,普萊斯正確地指認出唐納.德芙利茲(Donald DeFreeze)是其中一名綁架者。他隨後又「看見」德芙利茲棄車逃逸的場景。他詳細地描述了那輛車與它的位置,車子沒多久就被尋獲。

SRI則要求史旺描述藏在另一個房間的信封內的照片。但史旺覺得這個實驗很無聊,他說服SRI的科學家們他可以做更多事情,例如在不需要現場觀察者的情況下,觀看世界各地的偏遠地區。他向情報單位證明了這項技巧,於是研究人員輕易地獲得資金,因為這正是軍方最感興趣的能力。

史旺和普萊斯可以在沒有觀察者告知經、緯度或地址的情況下,精確地描述出遙遠的地點。在一項實驗中,普萊斯只知道經、緯度,便速寫出蘇聯位於西伯利亞塞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的秘密原子彈實驗室,後來衛星攝影證實了該實驗室的外部結構。但由於普萊斯的描述太過精確,美國國會一度認為他的能力若遭到利用有可能會危害國家安全,因此下令展開正式調查,還好結論還了他清白。

最驚人的是,普萊斯描述蘇聯試圖用厚金屬塊組裝一個直徑六十英呎的球體,他看見金屬在焊接過程中逐漸變形。由於這個建造行動發生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實驗室建築物內,當時無法證實。多年後《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報導了這個計劃:當時蘇聯試圖以厚重的鋼件打造一顆直徑五十七點八英呎的金屬球,用來捕捉並儲存核能驅動的炸藥能量,但後來宣告失敗。

研究人員想知道遙視是否有距離上的極限。為了找出答案,1973年,他們要求史旺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先鋒十號飛越木星之前,畫出木星的樣子。史旺速寫出一個環繞木星的環狀物,在此之前,太空總署一直認為木星環是個錯誤的假設。

SRI最傑出的遙視者首推喬.麥克蒙尼格(Joe McMoneagle)。他駐紮在德國時曾有一次瀕死經驗,他以俯視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屍體躺在人行道上,從此他的心靈能力就變強了。這類故事並不罕見,許多靈媒聲稱他們的能力始於瀕死經驗,這意味著瀕死經驗能永遠打破意識領域的壁壘。


麥克蒙尼格寫過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心靈之旅:透過遙視探索意識與時空》(Mind Trek: Exploring Consciousness, Time, and Space Through Remote Viewing),另一本是《遙視的秘密:一本手冊》(Remote Viewing Secrets: A Handbook),而他在SRI實驗中所畫的圖則被收錄在《心智的奇蹟》(Miracles of Mind)這本書裡。

他最準確的實驗結果是,他畫出了CIA特務在舊金山一帶的藏身處。一開始特務們待在距離SRI有一百英哩之遙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麥克蒙尼格畫出了實驗室的建築結構,而當這班人將利弗莫爾谷山麓風車農場(Livermore Valley Foothills Windmill Farm)當做下一個目的地時,他則以幾乎百分之百的準確度畫出了山丘與風車的結構。(待續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fugo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