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25, 2010

預售屋的菜鳥看過來:千金難買早知道

三年前我寫過一篇「預售屋的菜鳥看過來:合約應注意事項」,目的是想與大家分享我首次購買預售屋時所做的功課。那間房子就是我去年六月底入住、今年年後脫手的竹圍舊家。兩年前,我買了第二間預售屋,這間房子則是我今年四個月中剛入住的北大新家。這兩次的購買經驗讓我又學到一些應該注意的細節,因此我花了點心思整理出來,希望菜鳥們能多加留心。

買預售屋自然有其風險,但人都有喜新厭舊的傾向,新大樓、新社區,看起來一定比位於狹窄巷弄的舊公寓吸引人。所以這裡姑且不提那些建商捲款落跑的悲慘個案,也不提新開發地區生活機能不足的不便,更不提那些蓋在可怕山坡地上的問題預售屋,僅就肯定會從預售屋落實成新成屋的建案來談。只不過新房子也有新房子的缺點,例如以下這幾點:
  1. 公設仍是工地。

    一般而言,買預售屋時在圖面上看到的美麗中庭與豪華公設,多半是在房子交屋之後才會開始陸續興建,工期短則一季,長則半年,我還聽過拖了一年才完工的案例。也因此,為了節省房租而儘早入住的人,通常都得忍受那種住在工地裡的感覺。當然,房子都交屋兩、三年了,電梯內的護板卻還沒拆掉的建案也是有的。

  2. 大家都在裝潢。

    有些人交屋後並不急著入住,一來可能是屋主正在等待轉手時機,二來可能是屋主不缺錢,不管裝潢或是入住他都沒有時間表。不過自住客多數都會在半年至一年內陸續遷入,所以越早入住的住戶被裝修噪音襲擊的時間也就越長,而且沒有人會因此對你表達歉意,因為新社區的裝修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只能默默忍受。

  3. 鄰居素質難料。

    大家買預售屋都是只憑圖面和模型就下決定,買的時候幻想一切美好,殊不知左鄰右舍和上下樓主才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等到花了大筆金錢裝修,才曉得樓上住了隻走路會「碰碰碰!」的大象、隔壁住了個酒鬼或是愛唱卡拉OK的老人,那可是會嘔死人呢!

如果以上三點您都不介意,還是願意購買預售屋、入住新成屋,那麼在簽約之前,請務必注意一下我以往忽略過的細節。

  1. 有公園?有捷運?事涉他人的承諾不必盡信。

    建商連自己給的承諾都不見得能落實了,更何況是事涉他人的承諾?我之前遇到的狀況是,建商宣傳時以綠地為訴求,表示他們捐了建案旁的一塊地給地方政府蓋公園。後來地是捐了(其實也不算捐,只是拿來換容積率),可是交屋一年多公園卻沒個影子,管委會詢問後才發現興建計劃之所以停擺,是因為地方政府沒錢蓋。所以說,當建商的承諾包含了他無法控制的因素時(例如三年內旁邊的墳墓都會依法遷走、五年內最近的捷運就會完工之類的),這種承諾就不用聽了,更不必把它當成購屋時的利多來參考。我連社區內的公設都不太使用,少了那座公園我自然也不介意,不過當時被公園吸引而購屋的住戶應該會有被騙的感覺吧!

  2. 公設很美,泳池很讚,但是公水公電很嚇人。

    住過舊公寓、舊大樓的人,多少會被預售建案裡那些富麗堂皇的公設給迷惑。我的竹圍舊家窗外有美麗的峇里島風格椰林泳池,夜晚還有各式燈光造景,中庭的景緻美不勝收,實品簡直比預售時所見到的圖面還要美。然而光是未入住前的空屋狀態,我一個月就得繳交八百多元的公共水電費。公設啟用後,一個月更是高達千元以上。算一算,管理費、停車位清潔費和公共水電費,我們每個月就得付出五千多元,一年超過六萬。像我這種很少使用公設的人,分擔這些費用實在不划算。畢竟六萬元我可以來一趟峇里島豪華雙人遊呢!所以,看到華麗的公設和中庭造景,記得要先問問代銷人員公水公電的預估費用喔!

  3. 不能只看自家隔局,左鄰右舍的也要兼顧。

    購買竹圍舊家時,我挑選的是面中庭的位置,因為面海景的單價較高,而且說不準哪一天前面會蓋一棟更高的大樓遮住美景(update:2010年果然蓋了)。我想那不如面中庭吧!至少中庭的景觀住戶和管委會可以自行控制。但直到入住後我才曉得,我家的客廳雖然面中庭,可是在我右手邊、和我形成L形直角的那一戶,面的卻是海景。換句話說,他們家面中庭的部份是後陽台,也因此由洗衣機、抹布、拖把和雜物所構築的畫面,全部成了我家客廳的落地窗景之一,所以我只好用白色木百葉把大面窗給擋掉一半,圖個眼不見為淨。

  4. 注意棟距,避開天井,否則噪音跟定你。

    舊公寓、舊大樓和連棟透天,除非改建,否則棟距問題基本上無解。目前新的建案大多會稍微注意棟距問題,但我的經驗是,即便棟距長達八米,也無法避免談話內容全都露的情況。另外就是,可以的話儘量不要買靠近或緊貼天井的房子,因為在天井中任何細微的聲音都容易被擴大,而且樓層越高聽得越清楚。以前我住大馬路邊的十樓時,深夜裡連一樓行人的談話都聽得一清二楚,形同密閉空間的天井就更不用說了!

  5. 事前確認樑柱位置,以免交屋時驚嚇連連。

    買預售屋時,大多只能看到美美的平面圖和建築物的外部模型,了不起再看到一間經過「隱惡揚善」的樣品屋。在樣品屋裡你既看不到橫樑,也看不到電箱,因為它們全部都被裝潢包起來了,而平面圖上的橫樑位置更是經常性地被省略。我之前就是忘了要求檢視立面藍圖,才會在交屋時被竹圍舊家主臥床頭上方的粗大橫樑給嚇到,最後只好以裝修手法巧妙彌補。可是沒有裝修預算的人該怎麼辦呢?難不成要頂著帶來壓迫感的橫樑睡覺嗎?所以說,買屋前請務必弄清楚室內空間的樑柱位置與壁面設計,並且白紙黑色地要求建商畫押,以示負責。

  6. 勿簽「撥款同意書」,交屋期間緊盯貸款銀行。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驗。竹圍舊家的社區在前年十一月間開始陸續通知驗屋,由於有些部份施工品質不佳,因此我要求二次驗屋。第二次驗屋時,還是有一些在首次驗屋時就提出的部份沒有改善,因此我要求建商改善後再通知我前往確認,可是建商一直無聲無息。沒想到去年一月份,我竟然收到銀行的貸款逾期催繳通知。「我根本還沒交屋啊?為什麼要繳貸款呢?」我的心中滿是疑問。在主動詢問銀行之後我才曉得,他們竟然在完全沒有通知我的情況下,把近九百萬的貸款金額全部撥給了建商,只因為我在購買預售屋時,缺乏經驗地簽下了一紙「撥款同意書」。

    建商拿到了貸款,房子也已經「暗中」過戶至我的名下,這時再去追究第二次驗屋時尚未改善的細節已經沒有意義。看到這裡您可能會說,「咦?可是交屋前不是還要付一筆交屋尾款給建商嗎?還沒付尾款建商就把房子過戶給你,你豈不是賺到?」但建商不是笨蛋,早在交屋前建商就要求我們繳交一筆十餘萬元的「雜支」,裡頭包含了瓦斯管線費、契稅等等預收的費用,而且「逾收」的金額比交屋尾款還高,以致我們在交屋之前早已不明究理地付清了尾款。事實上,我去「補辦」交屋手續時,還領到一筆當時被逾收的「退款」呢!

    重點是,直到補辦交屋手續的那天我才拿到我的貸款銀行存摺與印章,可是打從銀行撥款的那天起,我就必須支付房貸利息了,而我竟然未被告知!更扯的是,我直到那天才從建商那兒拿回早在預售時期就已簽下的八百多萬元本票,形式上我等於多押了八百多萬元在建商那兒!不過由建商統一申貸的建案,買方多半會被要求簽下「撥款同意書」,因此各位就見招拆招,或是在合約上加註一行「放款前需經本人同意」吧!免得和我一樣被搞到膽戰心驚 。

星期六, 5月 15, 2010

掠人之美

外交人員拚命提詞掀波/陳樹菊做好事 網友轟「總統搶什麼功」(自由時報)
拍馬屁!官員要陳樹菊說「代表總統」(TVBS)
駐美官員提詞陳樹菊感謝馬總統 藍、綠痛罵馬屁拍過頭(NowNews)


(新聞影片來自TVBS,取材自Youtube)

以上幾則新聞,相信大家都看過。菜販陳樹菊阿嬤默默行善受到國際肯定,外交部官員卻在她面對媒體時,不斷提醒她要提到「感謝馬總統和外交部」。民進黨立委賴清德表示,「外交部跟馬英九曾經幫助過她嗎?那為什麼要公開感謝馬英九跟外交部?」而國民黨立委羅淑蕾也認為,紐約經文處組長宋申武此舉「拍馬屁拍過頭!」

提到這件事不是想炒冷飯,而是前天有支新上映的電視廣告讓我有相關聯想,這支廣告就是由張惠妹配音的「大眾銀行」新廣告「馬校長的合唱團」。廣告的質感很好,旁白也討喜,故事更是觸動人心,從影片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位有愛心的馬校長對合唱團孩子們的「關注、陪伴,與相信」。如果大家看過「大眾銀行」引起諸多爭議的前支廣告「母親的勇氣篇」,應該都會覺得這次的拍攝手法比較不那麼灑狗血,也比較溫暖人心。所以,大眾銀行的廣告代理商改邪歸正了嗎?

許多人曾批評「大眾銀行」的「蔡鶯妹篇」太過煽情,不僅有醜化台灣人之嫌,與大眾銀行提供的服務似乎也沒有直接關係。若以提昇「大眾銀行」的品牌知名度或記憶度而言,我認為它很成功,因為這支廣告確實讓我記住了這家銀行的名號,可是我對它的好感度不見提昇,反而還大幅下滑。講白一點就是,「大眾銀行」在我的認知裡變成了一家品牌個性十分不討喜的銀行,我根本不可能去那裡開戶或是使用任何金融服務。

那麼這支基調變溫暖的新廣告呢?它是否成功扭轉了我對大眾銀行的印象呢?答案是,沒有,而且它讓我對這家銀行的印象更差了!如果這支影片結束在「關注.陪伴.相信」這行字幕上,我會覺得它是不可多得的影音佳作,值得拿幾個大獎慰勞工作人員。可是加上後面那串「不平凡的平凡大眾-大眾銀行」,卻只讓我聯想到上星期那幾則令人倒胃的新聞。

真實世界的「蔡鶯妹」以強韌的母性克服語言和距離的障礙;真實世界的「馬校長」以愛心和信心教育出為自己負責的冠軍合唱團,這兩位不平凡的平凡大眾被拿來等同於「大眾銀行」這個品牌,彷彿這兩位傑出台灣人的光環,也等同於「大眾銀行」這個品牌的光環。拿別人的光環戴在自己頭上,跟把陳樹菊行善掙得的光環強戴在馬總統和外交部官員的身上,在我看來一樣是掠人之美。

於是我也想問一句:「大眾銀行曾經幫助過他們嗎?那為什麼要讓消費者在認同(真實世界的)蔡鶯妹的勇氣與馬校長的關注、陪伴和相信之餘,也順便認同大眾銀行呢?」這完全是兩碼子事啊!

星期日, 5月 09, 2010

Tears For Fears 台北演唱會後記

在諸多鳥事纏身的情況下,應該沒有比「Tears For Fears」的〈Shout〉更能讓我一吐怨氣的歌曲了!這個成軍於1981年的英國樂團,在1985年時登上事業高峰,卻直到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才有機會來台開唱。昨晚我心情惡劣到極點,但想到隔天就能跟著他們大聲唱出「Shout! Shout! Let it all out!」,至少讓我還有一些可以期待的事物。

「Tears For Fears」的歌曲我並不是每一首都熟悉,但曾是Billboard冠軍單曲的〈Shout〉與〈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還有〈Sowing The Seeds of Love〉、〈Head Over Heals〉、〈Woman In Chains〉、〈Mad World〉、〈Pale Shelter〉等暢銷曲,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尤其他們在歌詞中對政治、社會和女性議題的著墨,更是教人印象深刻。


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s(取材自Youtube)

今晚的演唱會延遲了一個小時才開唱。乍看之下觀眾席只坐了六成滿,銷售情況似乎不好。我坐在舞台正前方的遙遠二樓,左邊、右邊、後方全是老外,開場前他們就吱吱喳喳吵個沒完,還趁工讀生不注意時不停地拿出相機拍照。等了大約四十分鐘,有位老兄抱了把吉他上台獨挑大樑,他說他是Curt Smith(Tears For Fears靈魂人物之一),直到唱了兩首歌才表示他是開玩笑的,其實他名叫Michael Wainwright

這位Michael的歌聲相當吸引人,但因為只以一把吉他伴奏,音量實在鎮不住來自我周遭的聊天聲浪,所以他的精采演出我只能零零落落地欣賞。Michael一連唱了六或七首歌,我右邊的女生一直不耐煩地跟男伴抱怨:「我可不是花錢來聽這個人唱歌的,怎麼還不下台啊?」但我也不是花錢來聽她整場聊天兼抱怨的啊!

有時我不免覺得,看電影、聽演唱會還是一個人出席比較好,省得欣賞表演時,老是有人把公共場合當成自家客廳般高聲談笑。另外我也十分害怕碰到那種翻譯機上身的傢伙,只要台上表演者講了英文,這種人就非得即時而且大聲地中譯給同行的人(和周遭所有的人)知道不可,甚至還喜歡加上評論。例如:「他剛剛說他最近巡迴演唱一直飛來飛去,所以手臂好酸。這真是典型的英式幽默啊,哈哈哈哈哈。」….說實在,我聽了真的超想撞牆。

Michael下台前用手機拍了現場觀眾,還搞笑要大家靠攏一點。他說他待會兒就會將照片上傳到他的臉書網頁,希望大家都能去找找自己出現在畫面中的什麼位置,引來現場一陣笑聲。總之,Michael下台後現場的燈光又亮了,觀眾開始有些鼓譟,一直到八點半「Tears For Fears」才正式以一曲〈Mad World〉登場,而且還緊接著演唱了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

由於演出場地「台大體育館」採對號入座制,前半小時大家屁股都黏在椅子上,氣氛顯得有些拘謹,所幸樂團的另一位靈魂人物Roland Orzabal說,「接下來的這首歌感染力很強,你們可能很難坐得住喔!」大家才彷彿找到了理由般名正言順地站了起來,而這首歌就是〈Pale Shelter〉,後來我就再也沒有坐下了。

Roland和Curt的嗓音一個飽滿,一個清亮。儘管這兩位生於1961年的音樂人明年即將屆滿五十,但聲音還是維持得非常好,現場聽起來簡直跟CD沒兩樣。無奈Curt已移民美國,兩人相隔兩地,合作寫歌的機會大減,今後大概很難再有以「Tears For Fears」名義發表的新作問世。


Sowing The Seeds Of Love(取材自Youtube)

在演唱會上,Roland以截然不同的曲風帶來一首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教人十分驚喜。我相信現場所有會花錢買票聽西洋流行演唱會的觀眾,沒有人不曉得這首歌,但我身邊那些老外還是像在廣播似的,一直對著其他人大喊「It’s Billie Jean, it’s Billie Jean.」,喊到就連我身邊那台翻譯機都發火叫他們別吵,真是太妙了。

Curt Smith自從定居美國後生活就以家庭為主,而且相當疼愛他的女兒們。在演唱會上,他特別唱了一首收錄在個人專輯《Halfway Pleased.》裡的抒情單曲〈Seven Of Sundays〉獻給女兒們。Curt說自己這陣子都在澳洲與亞洲一帶巡迴演出,台北是最後一場,他很高興唱完這場之後可以回家與孩子們相聚,深深的父愛溢於言表。


Seven Of Sundays(取材自Youtube)

「Tears For Fears」的安可曲有兩首,第一首是我非常喜歡的〈Woman In Chains〉。〈Woman In Chains〉原是由Roland與女歌手Oleta Adams所合唱,但現場版本卻是由Michael代替Oleta。暖場時一度讓某些觀眾不耐煩的他,此時以高亢迷人的「女聲」詮釋Oleta的部份,紮紮實實地以實力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至於壓軸曲目,自然是足以引發全場大合唱的〈Shout〉。事隔二十五年,我總算等到了這首愛歌的現場演出,演唱會結束至今已經四個小時了,可是到現在我都還想大聲尖叫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Woman In Chains(取材自Youtube)


Shout(取材自Youtube)

同場加映一:由Gary Jules翻唱的〈Mad World〉,此曲於2003年耶誕節登上英國單曲榜冠軍。


(取材自Youtube)

6/15更新:

同場加映二:由Dizzee Rascal和James Corden改編的〈Shout 2010〉,此曲於2010年世足賽時登上英國單曲榜冠軍。


(取材自Youtube)

星期四, 5月 06, 2010

北大新居裝修記(十一)廚房

我喜歡新家的廚房。雖然不是理想中的中島型廚房,可是比起以往住處的單邊走道式小廚房,新家的雙邊廚房已經多出了一倍的空間。整個廚房的廚具和磁磚都是建商挑的,由於剛好是我鍾愛的白色系與白鐵素材,因此我照單全收,只在客變時退掉了流理台下方的烘碗機,打算自行更換成洗碗機,並且加購了一組廚具上下櫃中間的燈箱層板。另外我也請窗簾廠商替通往後陽台的透氣門裝了一扇巧克力色的素面捲簾。

交屋時,烘碗機的位置是空的。照理說那個位置應該有60cm寬,偏偏我怎麼量它都只有59.5cm。原本我在網路上找了售價最便宜的Bosch洗碗機,但賣家們僅負責基本安裝,至於如何把一台60cm寬的洗碗機塞進59.5cm的洞裡面,賣家表示無法處理,最後,我被迫向建商找的廚具包商購買洗碗機。雖然跟他們買貴了將近兩千元,卻也別無他法,因為他們必須「負責」將我的洗碗機裝進正確的位置。

我曾詢問廚具廠商為何只留下59.5cm的洞,搞得我無法跟其他賣家購買洗碗機,廠商辯稱交屋時是寒冷的二月上旬,廚具很可能是發生了「熱脹冷縮」的情形。我心想,如果廚具真會「冷縮」,那洞應該會變大才對啊?怎麼反而是洞縮起來了呢?真是有夠會唬爛。後來裝機時果然整個下排廚具全得一一卸除,安裝師傅甚至還跟木工師傅借了鋸台,把廚具的幾片隔板厚度重新裁了一遍。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原廚具廠商綁住消費者的賤招,但無論如何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愉快,建議即將邁入客變階段的菜鳥屋主們留意一下,以免遇上和我一樣的麻煩。

以下就是新家的廚房導覽囉!


廚房門是裝有清玻璃的木質拉門,這是建商附的,我並沒有更動。
我在通往後陽台的透氣門上裝了巧克力色的素面捲簾,要去後陽台前必須先「升旗」。


這是廚房的左側,有水槽、流理台、洗碗機和爐具。
咩咩經常在廚房裡徘徊,看看能不能遇上我碰巧在開罐頭。


這是廚房的右側,有建商預先安裝的一大堆收納櫥櫃和我用了快六年的舊冰箱。
我家的冰箱不大,在冰箱與櫥櫃之間的空間我塞進了一個掀蓋式垃圾筒。


左側流理台下方有許多貯物空間,但裝的最滿的卻是洗碗機。
之前住在竹圍的十個月期間家裡只有烘碗機,現在重回洗碗機的懷抱感覺很幸福。
順道一提,我對於烘碗機被安裝在上櫃一直感到很不解,也覺得不方便,
因為每次把剛洗好的碗盤擺進位於上櫃的烘碗機時,碗盤裡的水總是一路流進胳肢窩,
這不免令我懷疑,做出這種廚具設計的人根本沒有自己洗過碗(指!)


廚房右側同樣有許多收納空間。我很喜歡這種可以把電器隱藏起來的設計。


大量的收納空間我只用了其中幾個抽屜,其餘多半都是空的。


水槽上方是我在客變時加購的燈箱層板,單開燈箱時有種冷洌的感覺。


燈箱層板上擺的是老弟送的Tiffany水晶碗,它原本被我擺在竹圍舊家的客廳鞋櫃上。


我覺得建商挑選的配備都挺高檔的,沒什麼可嫌棄的地方。


之前我一直以為這種洗碗機算嵌入式,這回才搞清楚它是獨立式。


這是擺在熱水瓶旁邊的人造花和藤球,它們都來自IKEA。


上層兩顆搖起來會發出小雞吱吱叫聲的塑膠蛋其實是胡椒罐和鹽罐,
它們是我四年前剛搬進永和舊家時朋友送的喬遷禮物。
下層插了小花的磁器則是用來擺肥皂的,八年前購於曼谷Siam Center。


小步偶爾會在把暖暖的燈箱層板當成熱敷床來躺。


小步邊躺還會邊沉思喔!看他表情嚴肅的咧~

星期二, 5月 04, 2010

北大新居裝修記(十)主臥

與餐廳一牆之隔的是主臥。它的傢俱配置很單純,只有一張床和兩個床邊桌,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如果是樣品屋的話,床尾的靠牆處一定會擺上五斗櫃或貴妃椅,可是我沒有這種需求,也不想為了佈置而購買不必要的傢俱,所以我寧願讓那個位置空著。


這是開啟主臥嵌燈的樣子。在這種照明亮度下可以看見主牆原本是奶茶色的。
主臥室的窗簾盒高度與客、餐廳相同,窗簾和窗紗的布料也相同。
麂皮絨的遮光效果非常好,大白天拉上窗簾之後簡直暗到不見天日。


這是只開床頭桌燈的樣子。和餐廳一樣,主臥的燈飾也走透明路線。
床組我傾向買白色系的,這樣才有飯店的FU。畫面中的床組和長條抱枕都來自IKEA。


礙於數位相機的鏡頭,我實在無法拍下主臥的全景,勉強只能拍到一半。
總之這張在五股買的床已經睡了四年,床邊桌則是從竹圍舊家搬來的。


靠近一點看兩盞透明的塑料床頭燈。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噴成白色的木作衣櫃。


主臥的固定燈具除了床尾走道上方有兩盞鹵素嵌燈,其餘全都集中在衣帽間。
衣帽間上方有兩盞鹵素嵌燈,衣櫃旁還有一個直立式燈箱,內含兩隻T5燈管。
我特別把各種燈光的照明效果做成了上面這張動態圖檔。


這是衣櫃打開後的樣子。若是打開燈箱的光源,左側衣櫃的內部也會發亮。


在衣櫃對面、床頭的後面是主臥衛浴。床頭後面沒有貼馬桶,所以並不礙事。
客變時我退掉了主浴左上部的牆面並封上清玻璃,這樣白天衣帽間也能有自然採光。


主浴的部份我只做了大面的間接照明鏡框和浴櫃,其餘都是建商挑選的配備。
我覺得建商挑選的水龍頭、浴缸、淋浴柱和洗手檯的檯面石材都不錯。
為了搭配建商裝設的胡桃木色木門,我替訂製的木作浴櫃挑選了顏色相近的鐵刀木皮。


淋浴間的玻璃門上有大面明鏡和浴櫃的倒影。


我還是替主浴裝了白色木百葉,為了防止發霉,窗戶只好一直開著(有隱形紗窗)。
順道一提,浴缸的出水口在牆面上喔!感覺挺高檔的。
從畫面下方也可以看到,建商細心地在淋浴區鋪設了防滑地磚。

星期一, 5月 03, 2010

北大新居裝修記(九)餐廳

客廳的隔壁就是隔著橫樑相連的八坪大餐廳,兩者相加約有十六坪。我只在餐廳裡擺了一組餐桌椅和一張單椅而已。接著就來看看餐廳的開箱文吧!


我買了一張木質長桌,長200cm,寬90cm。
原木色系的長桌與客廳的藤編貓塔顏色很搭。再次擁有大桌子的感覺很棒。


因為桌子不小,我特別安裝了兩盞玻璃吊燈,各自負責長桌一半的照明。
為了呼應玻璃吊燈的透明質感,我選了四把透明的塑料餐椅來搭配。
原本考慮購買Ghost Chair,可是它和白磚牆一樣泛濫,所以另外挑了畫面上的這款。


我刻意讓餐廳走對稱路線。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正午。
桌子中央的BMF燭台來自巴黎的跳蚤市場,是從永和舊家一路搬來的老件。

dining-4
餐廳主牆是巧克力色,和麂皮絨窗簾的顏色十分相近。
主牆上方的白色假樑安裝著全家唯一外露的冷氣室內機。
室內機下方的兩幅長條海報是我在裝修期間訂購的,一個月後才寄到台灣。
畫家名為Campbell Laird,他的畫線條簡單但裝飾性重,適合擺在走現代簡約風的空間。


餐廳的另一面牆上掛著編輯大人送我的第二幅Mark Rothko海報。
用來遮電箱的那幅被我裱成了無框畫,但這回我選擇的是毛絲面的細邊銀框。
結果我發現,裱細邊銀框反而比裱成無框畫便宜。


和餐廳主牆一樣,我在這道牆上也預先安裝了掛畫軌道。
掛畫軌道一尺約40元,台灣製造的掛畫吊鉤一個大約是150元。
畫前面那棵盆栽是鵝掌藤,因為它的葉子長得很像鵝的腳掌,故得此名。


這是夜裡從廚房望向餐桌的樣子。有發現小步躲在哪裡嗎?


這是從白色木圓柱望向餐桌的樣子。我很喜歡餐桌的倒V桌腳。


透明餐椅在拋光石英地磚上留下了深淺不一的光影。
這張椅子看起來不夠牢靠,但是坐起來卻相當穩固!


玻璃吊燈的亮度很夠。把餐桌當成工作桌來使用也無不可。


在巧克力色的主牆和巧克力色的窗簾所形成的巧克力色轉角前面,有張新買的單椅。
我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書房裡,所以新椅子平常都是貓在躺。


同場加映小步眼神嫵媚雙手交叉的美照一枚。


我覺得小步的毛色和家裡採用的色系好搭啊!

星期日, 5月 02, 2010

北大新居裝修記(八)客廳

踏進大門後,首先見到的就是面積八坪的大客廳,它與餐廳是相連的開放空間。現在就來看看新家客廳的「Before & After」吧!



這是打開大門見到的樣子。我不喜歡繁複的天花板,所以天花板的設計還是以平釘為主。
我特別選擇了與大門同色的麂皮絨製作落地窗簾,目的是想讓家中的顏色儘量單純。


閃閃發亮的拋光石英磚雖是建商挑擇的樣式,但米黃色的大理石紋挺耐看的。
這是住處首次出現拋光石英磚,實際上踩起來果然冰涼,不穿室內拖鞋我得跳著走路!
曾經也想在地板上鋪設大面積的長毛地毯,可是一來沒預算,二來怕塵螨,所以就算啦!


2006年底買的白色3+1塑膠沙發仍是客廳的主角。
我把這組表面泛黃的沙發用超強效(又超傷手)的「威猛先生」仔細刷洗了一番。
還替重獲新生的它搭配了新的椅墊套。沙發右後方是去年夏天買的真幹鴨腳木。


這是由大門望向客廳的全貌。


這是部份的客廳與餐廳,拍攝的時間是大白天,採光相當不錯。


這張是夜裡拍的,兩隻貓看起來很無聊。咩咩多半待在書房,不跟兩個小朋友混。


這是客廳只開Arco立燈的樣子,看起來挺有FU的。小舞繼續睡覺,不動如山。


Arco立燈照往例在天花板上留下了美麗的光影。
請代理商搬運Arco立燈每次要價兩千五,很傷荷包。
從永和搬到竹圍,再搬到北大,這盞燈已經花了我五千塊錢的運費。


把其他的輔助照明打開以後,客廳瞬間又恢復了明亮。
我把Arco立燈的大理石底座當成擺放室內電話的小茶几。
家裡的電話線和無線基地台網路線全都藏在窗簾裡面。


舊家客廳的白色洞洞茶几脫手之後,我買了一張Noguchi Table來代替。
桌子是文昌街買的中國貨,台灣沒有正品,不用想太多。
Lounge Chair躺椅是我老公買的,他說他已經受夠不舒服的塑膠沙發了。


客廳的藤編貓塔和蒲團是小步、小舞平常最愛窩,也最愛磨爪子的地方。


小舞貢獻貓窩睡姿一張。我怎麼覺得她在「青」我?


37吋壁掛電視和薄型劇院是從竹圍搬過來的,至今才使用十個月而已。
由於客廳面積是先前的兩倍,稍小的電視換來木工師傅的一陣狂虧。


畫面先回到「Round Element」上,它一直被我老公戲稱為「垃圾桶」。
就連搬家師傅也以為它是昂貴的垃圾桶。其實把門拉開它就是受歡迎的貓窩。


再把畫面拉遠,可以看到右邊是白色木圓柱,左邊是原本擺在舊家書房的塑料單椅。
椅子中央的圈圈是購自「Mooi」的塑料擺飾,它原本是幾十年前東德的天花板建材。


單椅旁的塑料紅字母老燈箱也購自「Mooi」,它原本是德國某店家招牌的其中一個字母。
另一邊的高玻璃瓶和乾燥葉子購自IKEA,它們也是從竹圍舊家搬過來的。
普普花地毯是四年前向台南西洋骨董店家購買的老件,已經有很多毛被三隻貓扯掉了。


我把白色塑料圈圈擺飾當成迷你單椅模型的展示架,還挺好用的!


沙發後面是2000年間跟老媽住進投資客的裝潢屋時,設計師留下來的六尺電視桌。
電視桌原本是黑的,但去年六月從永和舊家搬到竹圍舊家前夕,我把它漆成了白色。
後來它成了主臥室的窗邊桌,現在又成了北大新居客、餐廳之間的隔間矮桌。
白桌子在搬家的過程中被碰傷,露出了醜醜的黑色刮痕,
所以搬到新家的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將桌子重新粉刷了一遍。


桌子後面是從舊家搬來的真幹鴨腳木和白色木質鳥籠。金色佛頭是我在曼谷買的。


我在佛前擺了一盆有香味的乾燥花。乾燥花和木盤都購自IK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