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07, 2009

「百猴效應」的解答?

不知各位是否聽過「百猴效應」(Hundredth Monkey Effect)?這在靈性書籍上是很常見的比喻,意思是當從事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的數目後,這種行為就會超越距離的限制,神奇地隔空散佈到其他區域去。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百猴效應」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975年勞倫斯・布萊爾(Lawrence Blair)的著作《Rhythms of Vision》的序裡面,後來因為萊爾・華生(Lyall Watson)在1979年出版的《Lifetide》一書中提及而傳播開來。兩人提到的故事大同小異,主要都是講述五零年代時一群在九州宮崎縣的幸島上研究日本彌猴的科學家所發現的奇妙現象。後來肯・凱耶斯(Ken Keyes, Jr.)直接出版了一本名叫《The Hundredth Monkey》的書,更是助長了這個故事的散佈。


泡湯中的日本彌猴,取材自維基百科

凱耶斯寫道,1952年科學家開始將甜薯扔在沙地中。猴群們喜歡甜薯的味道,卻討厭沾在上頭的沙粒。有一隻十八個月大的母猴發現牠可以用鄰近的溪水清洗甜薯。她把這個技巧教給牠母親,而她的玩伴也在學會這個技巧後將它教給自己的母親,於是這個技巧就在科學家們的眼前逐漸形成一種文化。

在1952到1958年間,所有的年輕彌猴都學會了清洗甜薯,但只有模仿孩子們的成年彌猴學會了這個技巧,其餘的成年彌猴則是繼續吃著沾有沙粒的甜薯。然而,1958年時有件事情發生了,在幸島上清洗甜薯的彌猴數量大幅增加,達到了某種特定的數量。就像清晨時只有九十九隻彌猴清洗甜薯,然後稍晚出現了第一百隻清洗甜薯的彌猴,到了晚上,所有的彌猴都開始清洗甜薯了。

凱耶斯認為,這第一百隻猴子為創造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突破增添了能量。但更令科學家們訝異的是,這個清洗甜薯的行為竟飄洋過海傳到了對岸的九州高崎山,那兒的猴子也開始洗起了甜薯。凱耶斯的結論是,當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新的覺知可能藉由心靈溝通而被散佈出去,他因此將「百猴效應」當成一個啟發人心的寓言,用它來比喻正面的改變對人類社會所能造成的影響,而這也使得「百猴效應」在New Age圈和個人成長領域廣為周知。

我這兩天正在讀「神智學」(Theosophy)的入門書籍《靈性科學入門》。這是由奧地利哲學家暨科學家魯道夫・史丹勒博士(Dr. Rudolf Steiner, 1861-1925)於1906年間舉辦的數場講座內容集結而成。史丹勒(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他的姓氏被中譯為「史代納」)是通靈人,他可以見到肉眼看不見的靈界、能量與氣場。在這本書裡,我似乎看到了解釋「百猴效應」的說法。

史丹勒就其靈視(書中譯成天眼)所見指出了三個世界,一個是我們生活的物質界(physical world),一個是靈魂生活的星芒界(astral world),一個是靈性世界,即天界(devachanic world)。這三界在空間上並不是分離的,只是我們看不到另外兩個較高等的世界。至於人類則是有肉體、生命體、星芒體和意識體,人類的這「四體」都在物質界,但是動物在物質界的卻只有肉體、生命體和星芒體,而沒有意識體。

星芒體掌管的是情緒和慾望,就史丹勒的觀察,動物在物質界中表現出來的是情緒和慾望,而非意識,因為動物的意識體位在肉眼看不見的星芒界。「屬於同一物種的動物,在星芒界也有個共同的靈魂。例如獅子這種動物有個群體意識在星芒界,狗、螞蟻也是如此。它們在星芒界就像個真正的生命,好像那意識在星芒界浮游,就像拉著木偶的線一樣地操控著屬於這個族群的每一隻動物。」他寫道。

也許達到某個臨界值之後,星芒界的動物意識就會開始運作也不一定呢!不知道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所謂的「形態場」(Morphic Fields)是不是也位在星芒界呢?

9 則留言:

Ellen 提到...

另一本超越生死門是讓我理解老老實實改掉
習氣才是王道,只是譯者很奇怪硬是要加上
跟佛教經典的比較,在我看來根本不相關,
所以我都略過他的加注,只看本文

phyllis 提到...

to Ellen:那本我也有。看到那些像是「偈」的標題我就軟掉了 -_-。

BobChen 提到...

就占星來說,那是很明顯的效應。比如相同生物的腦袋,所能接收到的能量特質與範圍都大致接近,因此都可以在相同時間接受的宇宙間類似的能量波動。

簡單一點如一群狗對某個地方狂吠,或是氣候變化時某些動物的群體移動,更複雜一點如候鳥定期的遷移、非洲草原動物的移動路線,都是再沒有知識傳遞下,莫名發生並且延續的行為。

換做是腦袋意識更強烈的人類,受到這些能量的波動也就更細微。在占星中可以觀察到的能量,來自於行星相互間移動的能量變化,從太陽、月亮,到最遠又小的冥王星,都可以觀察到相似的行為,在不同區域的人類同時發生。

phyllis 提到...

to Bob:這些在魯珀特・謝德瑞克的《狗狗知道你要回家?探索不可思議的動物感知能力》和《6個人的小世界》裡都有提到。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各個領域之間不同用詞的共同點。例如佛經中的三十三天指的是靈界裡的哪些地方,而所謂的星芒界又是生物或物理學家眼中的哪一個「場」之類的。

BobChen 提到...

你可以去看一些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普書籍,裡面有不少非常有哲思的解釋。

目前我推測的想法是,有某種超越光速的迅子,因為超越光速,所以可以橫跨時空,在未來與過去之間來回。而人類或是生物的腦袋中,都有可以接收迅子的某些神秘部分。

當你接收到來自未來的迅子,你就擁有某種預視能力,感知到未來的某些狀況。同樣的,當接收到過去來的迅子時,就會想到某些過去累積的意識,甚至與現在的身體、意識產生互動交流,或者稱之為業力?

而與現在有同時性的迅子,則可以即時散佈相同的能量,讓某些人同時做出一致的行為。

至於你所說的場,也許是某一種迅子,或是跟光速一般的光子,甚至是低於光速的某種粒子,所積聚而成的範圍。各家說法不同,但是原理應該相同。

匿名 提到...

老师,可以转载您的这篇文章吗?当然标注您的博客

感谢您

一个大陆的读者

phyllis 提到...

To 大陆读者:叫我老師我不好意思啊!請註明出處與URL,謝謝囉!

Lou 提到...

我想這種能場的效應,是否也可以用來解釋榮格心理學中提到的集體潛意識,因為大家都是有連結的。

Unknown 提到...

每一个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http://url.cn/Kk2iCk

張貼留言

歡迎交換意見,惟網路小白橫行,故恕不開放匿名留言,欲留言請先申請 Google 帳號,為自己的發言負起法律責任。若您欲張貼網址,請使用 html 語法,以免本站版型被過長的網址撐開,謝謝。